北京城市发展为什么跟摊大饼是的一环一环往外扩展?

是因为北京采取的单中心模式吗?单中心模式的话为什么交通路网是一环一环的呢?

建国初期,北京城区的范围主要圈定在旧城墙(即今二环路的位置)以内,城区呈明显的“凸”字形,城区内的街巷呈方方正正的棋盘形状。此后,随着城市建设大规模地推进,城区迅速向四周扩延,城市的街巷格局和面貌也不可避免地发生改变。20世纪50年代,在旧城以外陆续建设了西直门外大街、东直门外大街、德胜门外大街、安定门外大街、朝阳门外大街、建国门外大街、永定门外大街、广安门外大街、阜成门外大街、复兴路等一批城市主道路,原先方方正正的棋盘状路网结构也由此变得不规则起来。而引起北京路网结构发生重大改变的,则是环路和放射状道路的出现。
二环路是围绕北京旧城的一条环路,位于.北京旧时城墙、城门的基址上。自20世纪70年代动工修建,历时20余年,直到1992年9月打通东西厢和南厢工程后才全部完工,它是我国第一条全封闭、全立交、无红绿灯的城市快速环路。二环路全长33公里,由15条环绕内城的道路和9条环绕外城的道路构成,全线共建有30座立交桥。由于15条环绕内城的道路都是在内城城墙、城门被拆除的基础上兴建的,为秉承历史文化,这些道路的命名一般都以相应的古城门来对称命名,如“复兴门北大街、复兴门南大街”,“德胜门西大街、德胜门东大街”等。而环绕外城的道路均是在护城河外侧修建的,与城墙、护城河拆、填无关,但又因濒临护城河,故在其命名中,除像内城环路一样以古城门来对称命名外,还以“滨河”为称,如“广安门北滨河路、广安门南滨河路”,“永定门西滨河路、永定门东滨河路”等。
北京的三环路最早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就可以在地图上找到它的雏形。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北京的三环路出现得比二环路早,只不过全立交、无红绿灯、快速的三环路比同样路况的二环路要晚几年出现。东三环北路和中路始建于50年代初期,当时称建设路;北三环中、东段和南三环中、东段在五六十年代都已经陆续建成;到1981年时,随着西三环和南三环西段的建成,整个三环路全线贯通。全长48公里的三环路,在90年代又进行了大规模高标准的技术改造,于1994年9月建成通车,成为北京市第二条全封闭的快速环路。全线共建有41座立交桥。三环路基本呈正方形走向,环绕当时的大部分城区,与二环路不同,它基本是在农田与村舍的基础上拓建的,故而没有太多的历史重负,反映在名称上,也简单明了。按方向总体上可分为东、西、南、北四大段,每段又各分为北、中、南路或东、中、西路三段。
进入21世纪,北京城的建设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崭新时期,城市面貌日新月异,特别是自2001年7月第29届奥运会申办成功之后,北京的路网建设进入了快速发展的阶段,四、五环路相继建成,六环路几近全部完工。这些环路的通车带动了城市的住宅建设,此后新建小区层出不穷,中心城区向五环“摊大饼”式地发展,城市建成区面积增长迅速。依据笔者根据不同时期地图进行目估比较的结果,发现如今的北京城区面积至少相当于建国初期的八倍,这里所说的还仅仅是到五环内外的中心城区的面积,不包括外围卫星城(郊区县城区)的面积。
整个四环路的建设持续了十余年,在1990年北京举行亚运会之前,四环路的部分路段,主要是北四环学院路到四元桥路段,就已建成通车。国庆50周年之际,东四环路建成。2001年申奥前夕,整个四环路全线贯通,北京市政府将其列为“申奥大道”,足见当时四环开通时的磅礴气势。四环路全长65公里,全线共建设大小桥梁147座。它的建成,使得地图上原有的中关村路、海淀路、昆明湖南路、五棵松路、丰台路等路名永远成为历史。
五环路在当初规划时曾被命名为“公路一环”,可见当初城市规划时更多地考虑到它是一条环绕主城区、连接各边缘城区的高速公路而已,并且也是按高速公路标准进行设计的,但通车后不久即取消收费改为城市快速路,说明城市的发展已迫使它的功能进行必要的转换,由设计为郊区的环城高速变为实际的城区主干道了。五环路全长99公里,建成于2003年。共架设大小立交桥70余座,从地图上看,一座座线条流畅、宛如道道彩虹的立交桥成为五环织入北京路网的一个个重要结点。
六环路是北京市总体规划中的环形高速公路之一,连接了北京各主要放射性高速公路,是北京市高速公路主骨架的重要组成部分。六环路规划全线总长为190公里,已建成北、东、南段约150公里,西段约40公里的路段将于今年年底前完工。从地图上看,六环路酷似人体的心脏外形,连通了北京远近郊区的多个边缘集团和卫星城镇。.......追问

那北京为什么要建这样的环路?为什么不像巴黎一样采用中心放射状的路网?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无其他回答

北京城市发展为什么跟摊大饼是的一环一环往外扩展?
这些环路的通车带动了城市的住宅建设,此后新建小区层出不穷,中心城区向五环“摊大饼”式地发展,城市建成区面积增长迅速。依据笔者根据不同时期地图进行目估比较的结果,发现如今的北京城区面积至少相当于建国初期的八倍,这里所说的还仅仅是到五环内外的中心城区的面积,不包括外围卫星城(郊区县城区)的面...

北京市政府为什么搬到六环外
法律分析:以前的发展俗称“摊大饼”这样发展的结果就是城市面积过大,人口拥挤,交通堵塞。现在发展模式改变为中心城区与卫星城相结合的发展方式,也就是在市中心区,不再过度扩充,把发展重点转移到几个卫星城,如亦庄,黄村,良乡,门头沟,上地,昌平,等等。卫星城与中心城区之间有快速轨道交通连接,这...

是否大多数中国城市的老城区都在城西或者城南?
中国城市空间拓展主要遵循摊大饼模式,即城市空间拓展以老城区为圆心,逐渐向外发展,并受山脉、河流、交通线、行政区划等地理人文因素影响。首先是摊大饼模式的典型,北京。从二环开始,一层层往外扩张,因此老城区稳稳当当坐落在当前城市建成区的中央。或许有人会说,这怎么看也不像中央,明明偏西。此处...

堵车的源头是什么 关于堵车的源头介绍
1、城市规划不合理。职居分离是拥堵的最大原因。北京是典型的“堵车摊大饼”模式,城市一层层外延式扩张。早高峰时,人们要向市中心“挺进”;晚高峰时,又得一起往城外赶。2、道路设计不科学。北京设计环路时没考虑到这么大流量,出入口设计有不合理的道路设计。从辅路到主路,大多进口出口都在一起...

摊大饼“摊大饼”负面影响
城市扩张模式中的“摊大饼”策略在实践中引发了一系列问题。首先,单中心加环线的结构导致城市交通压力增大,人口过度集中在中心区域,使得环境承载能力面临挑战,这与生态城市建设的理念相悖。城市布局的不合理性表现在土地利用上的浪费。中心区域的国有或集体工业占据了宝贵地段,土地价值未能得到充分利用,...

中国的城市规模为什么只能越来越大?
其实正因为大城市有很多优势,企业和人们才往大城市集中,促进大城市的规模越来越大。 城市发展当然要注意节约土地,为此需要向空间发展,但是增加建筑物的容积率毕竟有限,城市建设不可能不向郊区延伸。在城市的规划和建设上中国比日本和韩国等其它国家不会差到哪儿去,甚至做得更好。说中国城市发展像‘摊大饼’,那么日本...

为什么北方城市更容易堵车
因为北方城市大多位于平坦的平原地区,没有大江大河的分割,没有湖泊高山的分割,所以北方城市差不多就是摊大饼的发展,以北京为例,就是以天安门为核心,向四周扩散,从一环、二环,扩充到六环、七环。这种城市交通格局是最容易引起堵车了,因为会出现明显的早晚高峰,不管路多宽,都会出现拥堵。相比之下...

北京古城拆除始末对现在城市发展有哪些启示和教训
(二)北京已经很难脱离中外许多城市发展已经证明问题多多的“摊大饼”式的布局,最近又有建设郊区外环主干道的动议。须知这是解决不了交通堵塞、房屋密集、基础设施无序、文教服务机构不均衡等等问题的,必须再远离城市中心的地方发展新城。不要以为现在在顺义、通州、亦庄等地建设新城就可以了,搞不好这些...

美国的曼哈顿,中国的北京、上海、深圳这些城市的规划有啥特色?有啥特点...
北京的规划,是在紫禁城的基础上,逐步向外发展的,紫禁城的外围路为北京的内环路,向外围逐次围二环、三环、四环、五环、六环...可以说北京的规划像摊大饼似的向外发展的。城市的道路是环状加方格网状的,城市的机构分区很明确。上海的特色是,它是中国的经济中心,在长三角经济区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北京通州的哪个地方要新建地铁了?
也许有人会好奇说北京为何会以如此的方式向外扩展呢? 而北京的发展之所以要呈现出这样的趋势其主要原因简单来说就是为了两个字“疏散”。也就是说为北京缓解一部分人口拥挤的压力。而随着人口数量的不断增加,城市人口量过高。这使得一些城市问题无法得到更好的解决。因此政府才相应出台了...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