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需求量大,形式多样,涉及面宽。为此,必须充分发挥高校“专职教师为骨干、以兼职教师为补充的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的主导作用,同时要积极引入专业心理辅导机构、相关社会组织和志愿服务力量。
2017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的《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年)》提出:“支持各级各类青年专业心理辅导机构和社会组织建设,大力培养青年心理辅导专业人才。”这无疑有助于打造一支更宏大的、素质优良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队伍。
心理健康教育既强调课程设计、课堂讲授,又要注重学生参与、情境教学;既要注重大学生心理健康方面普遍问题的一般性解答,又要关注个体特殊心理问题的针对性治疗;
既要注重对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方面一般性规律的调查研究,又要关注不同年龄、性别、城市、高校、家庭背景、文化程度等大学生群体的心理差异;
既要注重心理健康知识的获取、心理应对能力的习得,更要注重在心理健康教育素质拓展基地等实践基地中的体认,从而全方位提升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素养。
扩展资料:
相关背景
中共教育部党组印发《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强调育心与育德相统一,把育心作为高校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义和利、群和己、成和败、得和失,培育学生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健康心态,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素质与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协调发展。
在准确评估此前相关政策文件效果,并总结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此次发布的《纲要》更加强调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建设的科学化、专业化、标准化、制度化和本土化。
明确提出尊重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心理健康教育规律和青年人才成长规律,实现青年发展规律、人类心理发展规律、青年人才发展规律的多领域、多学科、多视域的综合,夯实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基础,科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