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得民心者得天下”的历史故事

50字

1、秦末时期,原来的楚国贵族项羽趁乱起兵,依靠自己的军事天才和贵族的优势成为各个反秦独立势力中最强大的一个。而且项羽力大无穷,身材高大,在注重外表的古代更容易取得威信。

另外一个势力是刘邦,此人从小不学无术,游手好闲,打仗败多胜少,而且用语粗俗,根本没有王者风范。但是项羽在初期取得成功以后,随便屠杀诸侯,杀死各路义军的总统帅楚怀王。对民众苛刻,连投降的四十万秦朝士兵都杀得一个不剩。

对谋士的建议充耳不闻,刚愎自用。 反而刘邦从小和平民生活,爱惜民力,对人宽厚,而且自己知道自己没有太大本事所以十分尊重人才,对投降士兵愿意留下的收编,不愿意的就让他们回乡下,十分受人爱戴。

最终项羽因为残暴不仁而众叛亲离,而刘邦则得到许多人的帮助和拥护,在长达五年的战争中,虽然刘邦多次失败,但是仍然不断收到群众的支持所以能够不断的反扑。

然而项羽在被刘邦打败以后,就众叛亲离,所有的军队在一夜之间都离他而去,最后被刘邦彻底打败,被迫自杀。而刘邦因为得到全国人民爱戴而最终登基称帝,开创了统治中国长达412年的汉朝。

2、三国时期隶属于蜀汉政权的南中地区,包括今天云南、贵州和四川西南部一带,古称“夷越之地”。由于东汉统治者的“赋敛烦扰”,激起了南中各族人民的反抗,残酷的镇压使得人民掀起更大规模的反抗。

而一部分少数民族奴隶主和汉族豪强地主,时刻都在寻机激化矛盾,以便达到他们割据白雄的目的。由于上层分子雍闽、孟获等的造谣和煽动宣传,不少人受骗加入叛军,叛乱几乎遍及整个南中地区。

公元225年3月。经过近两年的“闭关息民”,在把内政外交各方面安排好后,诸葛亮感到出兵平定南中叛乱的时机已经成熟,于是亲自统领大军南下平叛。诸葛亮采用了“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的策略来平定南中之乱。

诸葛亮采取反间计杀了叛乱首领雍闽、朱褒,全歼高定部后,五月渡泸,深入不毛,开始征讨孟获。孟获收雍闽等人的余部,继续与蜀军对峙。作为少数民族的首领孟获在南中为“夷汉所服”,是当地一位很有影响和威望的人物。

诸葛亮决定收服孟获,然后使他从心里臣服蜀汉政权,在西南少数民族中造成影响,以便长期稳定南中局势。孟获在蜀汉大军到来时,聚集三洞元帅讨论,后派三位洞帅各领兵5万,分左、中、右三路来迎战。

诸葛亮用激将法,使赵云、魏延两位老将军杀奔敌军营寨,大败蛮兵,斩了敌军中路元帅,左方两路敌军元帅从山路逃跑时被埋伏的蜀军擒获。诸葛亮命人解去两位洞主元帅的绳索,赐给酒食衣服,让两人各自归去。

孟获闻知兵败,大怒,遂率兵进发。诸葛亮使王平诈败,引诱孟获军进入埋伏圈。孟获见蜀军旌旗四起,队伍杂乱,即生轻敌之意,驱兵追击王平。正追杀时,蜀将张嶷、张翼两路兵马突然杀出,截断后路。

王平领兵杀回,赵云、魏延从两侧夹击,孟获抵挡不住,被魏延生擒活捉。诸葛亮让人解去被俘蛮兵的捆绑,安抚说:“你们都是好百姓,不幸被孟获蛊惑。今受惊吓了。我想你们的家人一定倚门而望,我今天全放你们回去,以安各自家人之心。”

蛮兵深感其恩,哭着拜谢归家。诸葛亮对孟获不杀不辱,反而加以款待,让他观看蜀军的营垒和阵容。孟获并未服气,声称自己是因为未知虚实而中了埋伏,并说再战必胜。诸葛亮便笑着放他回去,让他整顿军马再来交锋。结果孟获又一次兵败被捉。

可是他还是不服气,于是诸葛亮又把他放回去。就这样,一捉—放,前后共七次。孟获第七次被捉住的时候,诸葛亮微笑着说要放他回去,这时孟获终于心悦诚服地说:“公,天威也,南人不复返矣。”

3、春秋时期第一位称霸的诸侯是齐桓公,而托起这一代霸业的高人则是名相管仲。知人之外尚须善用之,否则必不成大业。齐桓公能委管仲以立国之大任,可以说是一个知人善任的君主。在齐桓公拜管仲为相时,他的影响力可以说是微乎其微,这也是他本身才能禀赋所决定的。

齐桓公之贤,在于能将治国大任交付给管仲。而从管仲的立场看来,齐桓公的确需要他煞费苦心,才能由一个平庸之君,摇身一变,成为天下之霸主。他曾经用尽方法来开导桓公,使他具备霸者的风范与能力。

这种君主教育,往往是良相所不可缺少的能力。管仲在刚开始的时候,虽然被任用为相,却始终不得人心。为了使国政上轨道,得到全国上下的支持,就想方设法博得齐桓公的青睐和众人的信赖。管仲任职不久,有一天,桓公与他交谈,桓公问他:“现如今,国政怎么样?”

管仲答道:“小臣出身贫寒,没有办法让名门豪族听顺于我。”桓公听罢,即刻封他为“上卿”。过了一段时期,国政依然如此,桓公便再度召来管仲,问道:“我已经封你为上卿,但是国家仍无发展,理由何在?”管仲答道:“微臣贫无立锥之地,如何驱使富豪之家?”

于是,桓公把一年的国税收入赐给了他。又过了一段时期,国政仍然未见起色,桓公心急如焚,又问管仲:“我已经屡次依你所愿,国政却依然如故,这究竟是怎么回事?”管仲答道:“君主您还不完全信任我,我不可能控制您身边的人。”

桓公听了,就在他的名号上加了一个“父”字,要求国人皆称仲父,不得称其名夷吾。有事,先告知仲父,再秉明君主。管仲得到身份、财产、称号之后,便无后顾之忧,立即大力推展国政,使齐国国力大增。同时,也巧妙地利用各种机会,对桓公施以机会教育。

一次,桓公去打猎,在追逐一只鹿,不知不觉深入一片荒山之中。眼前突然出现一个溪谷,溪谷前站着一位老者,桓公便上前问道:“请问此溪谷为何名?”“愚者之谷。”老者恭敬地回答。桓公觉得这个名字奇怪,便问其原因:“前辈看起来聪明得很,怎么会是愚者呢?”

“我曾经养了一头母牛,它生下小牛之后,我就卖了这匹小牛,买一匹马回来。这时,遇到一个恶徒,他认为母牛绝不可能生出小马,不管三七二十一,就将我的小马夺走了。邻居知道了这件事,就称我为愚者,我经常来这山谷,所以称它为愚者之谷。”

桓公感到很吃惊,心中暗自想道:“自己买来一匹马,居然任人夺走,真是愚者。”于是第二天便将此事告诉给管仲。谁知管仲听了,立刻整其衣冠,正襟而拜,随后说:“此乃臣之错。尧为天子时,有名相咎繇辅佐,如果是那个时候,绝对不会有人抢那位老者的小马。

即使真有这种不肖之徒,只要政治能上轨道,这种现象是不会出现的。那位老者深知我国政治腐败,无清廉之官,无奈才会忍受邻人的嘲笑。我们必须立刻改革朝政,否则是不能使百姓信服的。”通过这件事,管仲趁机给桓公上了一课,使桓公能耳濡目染,明白为君应有的作为。

又过了一段时间,桓公对管仲抱怨说:“本国地域不广,资源贫乏,众多朝臣奢靡无度,寡人很想根除臣下浮华之风,不知你意下如何?”管仲答道:“难得君主能想到。依臣所闻,下臣的衣食车行,都是以君王为模仿对象。

如今大王吃的是上等美味,穿的是绫罗绸缎,难免臣下会如此。大王若想根除臣下的奢侈之风,必须以身作则才行。”后来,桓公就改穿朴素的朝服上朝听政,这样不到一年,齐国的风气一新,奢靡之风从此销声匿迹。

有一天,齐桓公召管仲前来,问道:“那些亡国之君,到底犯了些什么错误,以至于连国家都亡了呢?”管仲答道:“那些亡国之君,只是一味地充实自己的库藏,搜刮百姓的财产,而且四处征讨,企图夺他人的领土,根本不知怎样取得其他诸侯的支持;只会不断加重赋税,完全不知道如何赢得民心。

他们老是事后急于求得他人的支持而未果,又不肯承认错误,只会一味责怪他人。这就是他们的三种过错。如果犯了其中之一,便会丧失领土,犯了全部的话,就免不了灭亡的命运。

其实说起来,他们也不想使国家亡在自己手上,只是由于不懂得为君之道,不知不觉地陷入了泥淖之中,而难以自拔的。”

管仲经常找机会对君主施以教育,而齐桓公也能虚心接受,努力实践。桓公一直都很信任管仲。桓公能够如此虚心学习,实在需要有相当的克己功夫。也就是因为桓公能有如此的心胸,才能最后登上霸主的地位。

4、明朝末年,朝廷腐败,民不聊生。闯王李自成带领农民在陕西米脂起义,要打过黄河去,推翻明王朝的统治。当时正值初冬时分,黄河水还未结冰,而只有河水冻成了坚冰大军才能顺利通过。怎么办呢?闯王日夜焦心,愁得胡须头发在一夜之间全都白了。

第二天一清早,有两人来报:“黄河已经冻得结结实实的了。”闯王大喜,急忙传令三军赶快渡河。到了河边一看,河水还“哗哗”地流得正欢呢,根本就没结冰。可是上面却起了一座宽大的浮桥,船连船,板连板,四平八稳,正适合大军渡河。

闯王纳闷极了,正要下马察看,忽然从河里爬上来两个人,向闯王一抱拳,朗声道:’大王,我们是黄河的船夫。听说您要渡河,为民谋利,所以特地花了一夜工夫搭起这坐浮桥,就请大军上路吧。”

闯王感动得热泪盈眶:“我一定不辜负百姓们的厚爱,一定要让大家过上好日子!”说罢,驱马上桥,领兵东去了。 

5、汤又名成汤,甲骨文中称为太乙,是黄河下游的一个部落商的首领。夏王朝历经四百多年,到公元前16世纪,夏桀即位,但夏桀非常残暴,大肆压迫百姓,还大兴土木,用于建造宫殿,生活荒淫奢侈无度。

成汤决心灭夏,先后灭掉附近几个部落,暗地里不断扩展势力。汤的势力发展起来了,但却没有引起夏桀的注意。成汤妻子的陪嫁奴隶中,有一个名叫伊尹,汤发现伊尹与其他奴隶不一样,汤与其交谈后才知,伊尹是有装扮陪嫁奴隶来找汤的。

伊尹向汤谈了许多治国的道理,于是,汤把伊尹提为助手。成汤根据伊尹的建议,他突然停止了对夏桀的朝贡,以试探夏桀的反应。果不其然,夏桀大怒命令九夷发兵攻打商汤。伊尹一看,夷族还服从夏桀的指挥,赶紧让商汤向夏桀请罪,并恢复了朝贡。

一年之后,夷族中大部分部落忍受不了夏桀的压榨,纷纷叛离夏朝,伊尹一看,时机已经成熟,于是决定大举进攻夏朝。公元前1600年,商汤作了誓师动员,他历数夏桀的种种罪状,说明自己是替天行道,号召各部勇敢作战,以消灭夏桀的黑暗统治。

他说:“我不是敢进行叛乱,实在是夏桀作恶多端,上天的旨意是要我消灭他,我不敢不听从天命啊。”兵临城下,夏桀再也顾不上寻欢作乐,他连忙召集军队,设下一道道的防线,试图阻止商汤的进攻。

但是,由于夏桀长期以来的荒淫无度,压榨百姓,使得他不得人心,军队军心涣散,根本无法作出有效的抵抗。夏桀只得带着军队退回鸣条(今山西运城安邑镇北)大战一场,夏桀的军队被打败。鸣条之战后,夏桀逃到南巢(今安徽省县西南),被汤截住,最后流放在南巢,一直至死。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7-11-26
“得民心者得天下”据说出自三国时的司马懿,其临死前对司马师和司马昭说:得民心者得天下;得君子之心者得诸侯;得诸侯之心者得士大夫.
得民心者得天下 悠悠中华五千载,我们的祖先在中华大地上生息、繁衍,创造出一段又一段的辉煌,为后人所赞颂。分析历史,我们不难发现,每一段辉煌之中,都毫无例外地闪现着一个盛世明君的身影,像汉高祖刘邦、唐太宗李世民、康熙帝玄烨……他们为百姓安居乐业,社会繁荣稳定,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他们统治着不同的时代,可他们却印证了同一个道理:得民心者得天下。  刘邦、项羽都是名载史册的英雄,可前者成就了千古霸业,后者却无奈乌江自刎,这难道真如项羽所言"此乃天意"吗?不是,刘邦项羽二人相比,项羽比刘邦更有才能,但项羽他恃才傲物,很少与属下谈心沟通,一意孤行,又兼?夫之勇,妇人之仁,最终走向了灭亡。相反,刘邦没有突出的个人才能,但他善于听取各方良言,身边谋士极多,常常与他们交心倾谈,上下沟通,月下千里追韩信就是明证。因此,他可以"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最终成为楚汉之争的胜者。  时间又过了几千年,中华大地上又出现了一位历史伟人--康熙皇帝,他有着比刘邦更为出众的才华,有着比项羽更为强健的体魄,有着比铁木真更为勇猛的军队,照说他可以安安稳稳的坐上龙椅。但是,他却遭遇了关内百姓的强烈的反抗,只因为他是满人,而他治下的却大多是汉人。在汉人的眼中,他永远是夷人,是外来者,因此,各地的反清斗争不绝,这也成了康熙的一块心病。但是,他从未想过使用武力让汉臣服。一次,他去长城察看城墙的毁坏情况,面对早已破落的长城,有的大臣认为要加固,以防来袭,但康熙却坚定地说:"我要修的是百姓心中的长城,这比真正的长城坚固好几倍!"是啊,这是明君的抉择,他明白"得民心者得天下"的道理,后来,他多次微服私访,体察民情,用自己的真诚打动了无数百姓,终于使百姓臣服,成为一代明君。  "以史为镜,可以知古今。"纵古观今,我们不难看出?成就大业,一统天下,与老百姓的沟通是必不可少的,因为--得民心者得天下。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3-09-13
得民心者得天下,无可厚非。
但是历史上,得天下者未必得民心。
封建王朝并非都得到了民心。先说近的,如果“得天
下者必得民心”,那清军人关,建立清朝时又得到
了什么民心?相反,由于不得民心,所以才“留头不
留发,留发不留头”,所以才“扬州十日、嘉定三
屠”。你可以说当时明朝太腐朽,把天下让给满族
建立的王朝至少好一点,但这是另外一个问题,不
在本文讨论的范围。至少清朝在得到天下之际,
是毫无民心可言的。当时的老百姓对这个关外的
民族并非很了解,只知道是那种比较荒蛮的游牧
人,对一个还不是太了解的民族,而且还带着“骑
马民族’,这一“恶劣”形象,当然不存在民心所向。
真就民心而言,老百姓宁愿生活在腐朽的汉族王
朝的天下,也不愿被文明程度很低的,而且因为陌
生而难以揣测、预料的异族所统治。
同样,元朝得到天下、金朝得到北方都是谈不
上什么民心所向的。如果说明朝太腐朽,失去天
下是活该的话,那么北南两宋相对而言就很冤枉
了。两宋时代是中国经济、科技、文化极度发达的
时代,普通人只知道唐代繁荣,其实在经济、科技
上,许多学者往往认为宋代是中国历史上的顶
峰。据统计,北宋一年的国库收人就相当于十八
世纪整个欧洲的生产总值。而且北宋每年的收人
有几成要进贡辽国,但它依然经济繁荣,国富民
丰;金兵南下,宋室南渡后,仅用了二三十年时间
就使得南方经济达到了北宋的规模,后来南方的
繁荣与南宋的开发是分不开的。如果有人居然认
为女真、蒙古之所以胜利,是因为他们取得了广
大汉族百姓的民心,那就是在痴人说梦,缺乏历
史常识,所以,仅仅靠民心,是得不来天下的。其
实民心如水,水虽有狂暴之时,但不遇大风大力,
大多时候是木然沉静的,谁又能确定民心怎样
第3个回答  2009-04-22
李闯王渡黄河的故事:
明朝末年,朝廷腐败,民不聊生。闯王李自成带领农民在陕西米脂起义,要打过黄河去,推翻明王朝的统治。当时正值初冬时分,黄河水还未结冰,而只有河水冻成了坚冰大军才能顺利通过。怎么办呢?闯王日夜焦心,愁得胡须头发在一夜之间全都白了。 第二天一清早,有两人来报:“黄河已经冻得结结实实的了。”闯王大喜,急忙传令三军赶快渡河。到了河边一看,河水还“哗哗”地流得正欢呢,根本就没结冰。可是上面却起了一座宽大的浮桥,船连船,板连板,四平八稳,正适合大军渡河。 闯王纳闷极了,正要下马察看,忽然从河里爬上来两个人,向闯王一抱拳,朗声道:’大王,我们是黄河的船夫。听说您要渡河,为民谋利,所以特地花了一夜工夫搭起这坐浮桥,就请大军上路吧。”闯王感动得热泪盈眶:“我一定不辜负百姓们的厚爱,一定要让大家过上好日子!”说罢,驱马上桥,领兵东去了。 这个故事说明了民心的重要性,得民心者得天下。

风暴48小时-一个总统的政变历险记
贫民出身的委内瑞拉总统查维斯为改变国家的贫困面貌,上台后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削弱富人阶层的特权,并致力于穷人福利事业的发展。于是,引起了国内富人阶层的强列反感。2002年4月11日夜,一场震惊世界的绑架总统案上演。正当委内瑞拉人民在惶恐中为他们总统的命运而担忧时,48小时后,在他的支持者忠于他的部队的帮助下恢复了权力。

国共两党
结论只有一个:得民心者得天下。国民党尽管人材济济,武器装备得天独厚。然而,当年的国民党只注重蒋宋孔陈四大家族的利益,只保护黄金荣、杜月笙等为代表的上海财团的利益。他们蔑视工农、榨取工农、视民众为草芥,贪官污吏横行天下,刮尽民脂民膏,弄得天怒人怨。国民党当年的失败正是咎由自取。
第4个回答  2019-04-13
看那国人鼓捣出来的铺天盖地的帝王电视剧,不论情节如何,总要贯穿一个千篇一律的主题,即“得民心者的天下”。如果是古代的帝王还活着,听这拍马屁的腔,肯定会高兴。推翻帝制已经一百年了,按说现在的观众和古代帝王,谁也八竿子打不着,不知为啥还专门喜好这一口?如果是观众们真心喜欢,恐怕是有病不轻;如果是观众们根本就不喜欢,则恐怕是观众的意志被编剧、导演强奸了。
古代的帝王之所以得天下,除了正常世袭,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金戈铁马,战场上抢来,一种是刀光斧影,阴谋中夺来。不管怎么得的,只要是得了,有了专制的资格,都不外乎“一朝权在手,便把令来行。”但是又都需要有个“奉天承运”的名分,于是就少不了由孔儒们编一套包治百病式的鬼话,吹一通万能钥匙式“得民心者得天下”的喇叭。
“民心”到底是个什么玩意儿呢?先看看前一种得天下的刘邦吧。在鸿门宴上,若不是西楚霸王项羽念一点儿昔日故旧之情,不忍心听范曾那手足相残的诡计,恐怕要坐天下还轮不着他的份儿!偏偏是刘邦超凡脱俗地善于运筹,生生地把那项羽的叔叔弄成了自己的儿女亲家,而后又生生地骗得那惯于用兵的韩信的生死相许。有人说,这就叫得民心。那么请问,韩信被冤杀时发出的“狡兔死,走狗烹”哀鸣,是不是也算得民心?原来“民心”就是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给个尿泡逗你玩儿,行看不行吃,要吃掉脑袋。岂不是绝妙讽刺?
再看看后一种得天下的赵匡胤、赵光义兄弟。陈桥兵变,黄袍加身,篡位在兄;刀光斧影,黄袍加身,篡位在弟。按儒家思想本来都是大逆不道的。生米做成熟饭了,儒家思想嘛,理就不这样说了。忠啊义啊,最终解释权全由现实中的专制统治者来决定,作为“中华文明精华”的儒家思想就是这样媚权!依此逻辑,要想“得民心”,非得无所不用其极不可。依此逻辑,那些失败“寇”们啊,全不是不“得民心”,只是尚有或多或少的良心未泯罢了。这种颠倒黑白的“得民心者得天下”的高调,唱了又唱,不亦悲乎?
说句实话吧,古代帝王之所以能成为帝王,无一例外都是崇尚暴力的;凡崇尚暴力的没有一个是真心“鸟”那孔儒之教的。暴力是啥?是军队。统治权的根本是啥?是兵权。因为战争说到底,一方面靠实力,一方面靠运筹。《孙子兵法》云:“兵者,诡道也。”只要合军事规律地办事,诈而狠,就能胜,这和“得民心”完全是驴唇不对马嘴的两回事。至于宫中故事和战场是同一性质的,所以,只以胜败论英雄,免费给所有胜利者无一例外地颁发“得民心者得天下”的光芒四射的大勋章,实在是无趣的事,除了有私心地换取一杯羹以外,恐怕就是自我多情地犯贱了。

关于“得民心者得天下”的历史故事
“得民心者得天下”据说出自三国时的司马懿,其临死前对司马师和司马昭说:得民心者得天下;得君子之心者得诸侯;得诸侯之心者得士大夫.得民心者得天下 悠悠中华五千载,我们的祖先在中华大地上生息、繁衍,创造出一段又一段的辉煌,为后人所赞颂。分析历史,我们不难发现,每一段辉煌之中,都毫无例外地闪现着一个盛...

得民心得天下的故事
“得民心者得天下”据三国时的司马懿所说,其临死前对司马师和司马昭说:得民心者得天下;得君子之心者得诸侯;得诸侯之心者得士大夫.唐代魏徵也提出"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要知道什么叫“水能载舟,亦能溢舟”,(就是说水能将小船浮起来,也能让小船沉入海底)所以...

古道归来,得民心者得天下
赵简子挑战了《周礼》,年轻的时候,就在晋国主持了闻名千古的“铸刑鼎”大典,搜集480斤镔铁,熔铸成鼎,在晋国历史上第一次,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二个将国家法律明文昭告天下的人,影响非常深刻而远大,那就相当于以法律的形式向世人宣告,至少在晋国,“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的时代已成为历史,成为过去了。刑,可上大夫...

得民心者得天下《雍正王朝》
雍正继位于康熙皇帝驾崩后,成为了清朝的君主,演绎了一段得民心者得天下的历史。此剧以雍正的一生为主线,展现了他的政治智慧和对国家的贡献,同时揭示了权力斗争的残酷与复杂。剧中的主题曲《得民心者得天下》唱出了主人公的心声和历史的真谛,歌颂了人民的力量和对国家的忠诚。通过观看《雍正王朝》,...

“得民心者得天下”这句话是谁说的; 他说这句话的历史背景是什么
让“得民心者得天下”流传至今,因“得民心”而“得天下”进而沾沾自喜,并企图从中获取正当性与合法性论证,透视出的只能是这个民族无可救药和丢人现眼的一面--那便是“皇奴性格”与“强权崇拜”的合二为一。这同时也是“得民心者得天下”这句话的文化内涵之所在,而为我们所津津乐道的传统...

约法三章的故事??
盗窃者也要判罪!”父老、豪杰们都表示拥护约法三章。接着,刘邦又派出大批人员,到各县各乡去宣传约法三章。百姓们听了,都热烈拥护,纷纷取了牛羊酒食来慰劳刘邦的军队。由于坚决执行约法三章,刘邦得到了百姓的信任、拥护和支持,最后取得天下,建立了西汉王朝。——出处《史记·高祖本纪》...

满清八旗10万军队,为什么可以入主中原?
在揭晓谜底之前,我们先读一个故事:于是,张信反而将这一情报报告给了朱棣。最终朱棣下定决心起兵靖难,最终取得成功。实际上,如果张信攻打朱棣,朱棣几乎等于是瓮中之鳖、困渊之龙。然而,舆论最终让朱棣逃过一劫。因此,“得民心者得天下”并不是一个伪命题,但是,如何得民心、得哪一...

古代最得民心的皇帝是谁?
帝喾,姓姬,号高辛,黄帝的曾孙。帝喾在位时人才济济,把天下治理得很好。帝喾在位70多年。尧帝 尧帝,姓尹祁,号放勋。因封于唐,故称“唐尧”,由于他德高望重,人民倾心于帝尧。他严肃恭谨,光照四方,上下分明,能团结族人,使邦族之间团结如一家,和睦相处。尧为人简朴,吃粗米饭,喝野菜汤。

为什么喜欢刘邦
一、卓越的政治家与战略家 刘邦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和战略家。他善于洞察形势,运筹帷幄,以卓越的领导才能统一了纷争的天下。他懂得如何运用智谋和策略,领导起义军战胜强大的对手。这种智慧和胆识让我深受吸引。二、仁德之心与得民心者得天下 刘邦具有仁德之心,他重视百姓,懂得“得民心者得天下”...

战国时期的陈国田氏是什么来历,是如何坐大代替吕氏的?
在齐康公去世后,姜姓吕氏退出了齐国的历史舞台,至此田氏成为了齐国的新掌权者。那么,陈国田氏是如何成功崛起,并取代吕氏,成为新任主人的呢?其实,这是一场民心争夺战,得民心者得天下。春秋时期齐国政治家晏婴预言"齐政卒归田氏。田氏虽无大德,以公权私,有德于民,民爱之。"田氏推行“修...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