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甲午中日战争中,清朝战败投降,为什么说李鸿章也负重大罪责

如题所述

因为他为了保住自己的地位和权力,不让自己的军舰与日军对抗。李鸿章命令北洋舰队退守威海卫港拒不出战。再者李鸿章因为那是山东巡抚李秉衡的防地而置之度外。等到荣城失守,威海危在旦夕,李秉衡又因为那是李鸿章的领地而漠不关心。南方调来的援军又不归二李节制,于是出现了威海孤军作战,得不到增援的奇怪情况。中国军队因为门户之见形成的互不统属、各自为阵给日军造成了极大便利,使其各个击破的战略每每奏效。
是甲午中日战争中国失败的直接原因之一。受命购买军舰的李风苞竟敢以两成的回扣中饱私囊,本来可买4舰的钱只买了3舰。外商给了好处便在造船时偷工减料,有人向李鸿章举报,但他不以为意。张士珩是李鸿章的外甥,颇受重用,担任天津军械局总办,负责军需的供应。他“偷盗抵换”,供给海军的炮弹量少质差,黄海之战舰队炮弹缺少就与此公有关。战争结束后李鸿章又代表清政府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马关条约》。总的来说,李鸿章用人不当是他的失误、自私自利、作为中国人缺乏大体意思和抵抗意思。是这场失败的主要负责人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2-01-05
有责任,但是也有为清政府背黑锅的嫌疑,北洋舰队就是他不让出战的么,结果让人给一锅端了,虽然出战的胜率也不大,但是打一打、表示表示还是有必要的么。战后的马关条约也是他签的,这黑锅是背也的背不背也的背啊,谁让他动的笔呢。想想一个小老头在异国他乡,被人威胁着,无可奈何的签了条约,回国后国人也不给他好脸色,还得挨着后人的骂。。。。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2-01-18
他为了保存自己的实力坚持不让北洋军阀出战结果在威海卫被人一锅端了影响了中国的实力和士气 所以说他也有重大责任
第3个回答  2012-01-05
这个也都是后来的执政者说的,其实像李鸿章这样的人物,是非功过。。。唉,因为要反清反帝嘛。。。推荐你看下雪珥的书。应该能够收获不菲。
第4个回答  2012-01-11
1、身为国家的首相级别的人物,战争输了怎么可能不负责。
2、摊开说,甲午的时候李鸿章失误很多,对朝鲜的危机察觉不够,投入军队过少,过于纠结于外交程序,失去了战机。海上也有类似责任,而且过于寄望于西方国家调停。
3、当然,国家糜烂,不是他能挽救的了的,甲午打的是清朝数百年积下来的病根。

在甲午中日战争中,清朝战败投降,为什么说李鸿章也负重大罪责
总的来说,李鸿章用人不当是他的失误、自私自利、作为中国人缺乏大体意思和抵抗意思。是这场失败的主要负责人

清军在甲午战争中惨败的原因:李鸿章用人唯亲
清王朝在中日甲午战争中的惨败,北洋大臣李鸿章负有最直接的领导责任,其主要原因就在于李鸿章提拔重用了两个平庸无能的安徽籍将帅——海军统帅丁汝昌、陆军统帅叶志超,由此一来不仅毁掉了丁汝昌、叶志超两人,而且最终导致了清军在中日甲午战事中的全盘惨败,进而加剧了清王朝走向没落覆亡。早在1874年,也就是...

甲午中日战争失败的原因?能怪李鸿章吗?
中日甲午海战的失利最终又使中国套上了《马关条约》这一沉重的枷锁。随着条约的签定,外国列强极大地加紧了对中国的输出和原料掠夺,外国势力进一步控制了中国的政治、经济,成了清政府的“太上皇”。甲午中日战争后,素来夜郎自大的清朝统治者不得不对昔日的蛮夷小邦刮目相看。中国的仁人志士更是为此苦苦...

甲午战败让李鸿章一人背负骂名,对此你怎么看呢?
古语说:“礼义廉耻,乃国之四维”,意思是说一个国家,要有自己的精神支柱,一旦这个支柱倒了,国家也就要灭亡了。甲午战败后,大清国穷途末路,国之四维基本荡然无存。1894年11月7日,诺大的大连再也见不到清军的一兵一卒,日本人不费半点力气便攻陷了大连,日军在风雪中疯狂屠杀中国百姓。而就在...

在甲午海战失败后,作为统帅的李鸿章为何没有受到追责?
北洋海军是李鸿章一手创办,甲午中日战争失败李鸿章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但是他并没有受到任何惩罚,因为李鸿章对于清朝太重要了。以当时李鸿章的重要性,除了皇位不能然给他,其他的要求慈禧都会满足他。大清王朝已经沦为西方列强统治国家的工具,每天清政府都要面对他们口中的蛮夷之族,几乎所有外交事务都是...

李鸿章为什么会成为千古罪人,钉在历史的耻
在中日甲午战争,李鸿章因为贪生怕死签订了马关条约,后来的辛丑条约则是成了慈禧的替罪羊,但是李鸿章在洋务运动中的功绩也是不可以忽略的,而且李鸿章编练新军,也增强了清朝的国防力量,这个人有功也有过,是不是卖国贼不能一概而论。

李鸿章对甲午战争的失败负有多大责任?
李鸿章对甲午战争的失败负有很大责任,因为在甲午战争中有一次关键的战争就是李鸿章制定的战略部署,导致了战争失败。

甲午战争失败的原因是什么?是李鸿章的错吗?简言之
它的深层悲剧在于:不该战而与之战而且战败。翻检一下中日甲午战史,可以看到:战前、战中、战后,中方的应对策略,处处落入日本的圈套。日本制造各种借口,想一举消灭北洋水师。李鸿章知道北洋水师不是日本的对手,本来想避免战争,但由于翁同龢为首的清流主战派的因此研究晚清历史的人,也有一种说法...

为什么说甲午战争时李鸿章一人对战日本
甲午战争并非李鸿章“以一人敌一国”,中国战败也并非“应以几人敌日本”的问题而已。问题在于洋务运动三十余年仍未奏效,中国当时是逊于日本的弱国,应作亟变以摆脱颓势。在“甲午之殇”的震动下,一场旨在改革中国政治的戊戌变法也已暗流涌动。(个人愚见最后一个陆军大老指挥海军的甲午海战不输才怪)...

甲午战败以后,李鸿章伤感地反省说:“我办了一辈子事儿,练兵也海军也都...
中日黄海海战中清朝是胜利者可以证明。一场战争的成败不是战力的大小能决定的,联系当时清朝闭关锁国的政策、保守派强大的势力、贪污腐败盛行直接造成国库的空虚,(慈禧太后大寿办宴)购买弹药的经费不足,导致在黄海海战之后禁止出兵丧失制海权,以及后来全军覆没于威海卫。最后,总结:李鸿章不应关注于战事...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