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紫砂艺术年鉴 2017-2018”项目意在总结、梳理中国紫砂艺术独特的民族艺术语言与崭新魅力,同时在当下的基础上扩展开来,瞻仰未来新的面貌。在项目的行进过程中进行学术上的探讨与精进,同时提供一个交流与解读的全新艺术角度。
此项目包含《中国紫砂艺术年鉴 2017-2018》书籍与“薪火相传:行进中的中国紫砂艺术”学术邀请展两部分。
《中国紫砂艺术年鉴 2017-2018》一书以紫砂艺术家为叙述单元,全景梳理和再现本年度中国紫砂艺术发展与繁荣全貌,忠实、客观地记录中国紫砂艺术领域代表性艺术家的创作情况,清晰地体现中国紫砂艺术传承发展的蓬勃状态。 力求以学术为标杆,以紫砂艺术家为基本叙述单元,全面、系统的梳理和再现2017-2018年度中国紫砂艺术的发展和繁荣全貌,力求客观、公证,以年鉴的方式,为广大读者提供一本实实在在的中国紫砂艺术的工具书。
相关阅读:
1、艺术家鲍志强:刀耕壶韵写新意 醉心于陶自风雅
2、鲍志强:紫砂铭文艺术比较谈
“中国紫砂艺术年鉴 2017-2018”项目
第一期推荐紫砂艺术家:鲍志强
艺术家鲍志强一、艺术家简介
鲍志强,现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中国陶瓷艺术大师、研究员级高级工艺美术师、中国艺术研究院紫砂研究院执行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工艺美术学会常务理事、江苏省对外文化交流协会理事、江苏省工艺美术学会执行顾问、江苏省宜兴紫砂工艺厂总工艺师。
1946年生于宜兴蜀山,字乐人,室号“醉陶斋”。1959年进厂,师从著名艺人谈尧坤、诸葛勋、范泽林学习陶刻。1962年转师老艺人吴云根门下学习制壶技艺。1965年拜著名陶刻家“国家名牌手”任淦庭先生为师,习艺陶刻和创作。1975年进修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江苏省陶瓷美术培训班,后致力于紫砂艺术的创作研究。
从事紫砂陶艺五十余载,极深研诸名师技法,集各派之精华。作品集紫砂造型设计、制作、陶刻装饰,诗、书、画于一体的表现形式。注重以文化主宰紫砂艺术设计的思路,形成了鲜明的艺术风格,在紫砂艺林中别树一帜。
作品数十次获国内、国际金奖。并连续五届获“全国陶艺创作设计评比”一等奖,两次入选“日本美浓国际陶艺大赛”奖项。多次主办个人“紫砂艺术展览”和出版个人专著。作品被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美术馆、故宫博物院、中南海紫光阁、南京博物院等多家博物馆收藏。
曾先后担任江苏省宜兴紫砂工艺厂,宜兴方圆紫砂有限公司副厂长,总工艺师。宜兴紫砂行业协会副会长,宜兴紫砂鉴定委员会会长,哈尔滨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特聘教授,南京艺术学院美术学院聘任陶艺课教授。1996年江苏省人民政府授予首届“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称号。2003年中国轻工业联合会授予“中国陶瓷艺术大师”称号。2006年国务院委托国家发改委授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称号。
艺术家鲍志强作品 八面来风茶具二、艺术成就评说
鲍志强的作品深受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儒、释、道精神的影响,所创作品承古开新,集造型设计美、手工技艺美、书画墨韵美、陶刻韵律美和日用舒适美,五美于一体。
以书画之意入境,以青铜古艺造壶,创造了质朴、厚重、稳健、古逸的风格。文气堂堂,诗意盎然,独树一帜。注重以文化主宰紫砂艺术的设计思路,强调作品总体设计观念。所制之器,工精不匠气,而折射出“民族性、时代性、个性”的格调和品质。
高超隽永的陶刻而锦上添花,开创“乱刀刻”新技,刀刀见笔,笔笔见刀,乱中有整,平中求奇的运刀心境。表达刀痕峻深、力逾千斤、笔划苍润、雄厚深沉。凸显刀痕墨趣的新技法。美术功底深厚,技艺手法扎实。表现作品线描勾勒,构图章法,严谨得当,容陶艺于一体,相得益彰,格调高古博雅。
作品数十次获全国性大展一等奖,在“全国陶瓷创作设计评比”中连续三届获一等奖。其撰写的《紫砂概论》、《紫砂铭文艺术比较谈》、《创新中传承,传承中创新》等对紫砂历史梳理归纳清晰、明确合理、评判得当,其理论水平与他的艺术实践相得益彰。
艺术家鲍志强作品 曼生提梁艺术家鲍志强作品 曼生提梁三、艺术理论著述
《紫砂概论》
文/鲍志强
宜兴紫砂 世界名陶。
紫砂,发端于北宋,兴盛于明清,鼎盛于改革开放的当代。
紫砂,是宜兴陶工以当地独产的紫砂土为单一原料,经手工拍打成型,在窑炉内1000多度的高温中烧制而成的一种无釉细陶。它以茶具为主要代表,兼有花瓶、花盆、文房雅玩和雕塑等品类。它集陶文化、茶文化、中华诗词、书法、绘画、篆刻、雕塑等诸艺术于一体,成为具有浓郁的中华民族文化特征的东方艺术瑰宝。
1、全世界独一的紫砂陶土 是宜兴紫砂区别于其它所有陶瓷的根本特征
紫砂,大自然赐于宜兴人的天然资源,全世界独一无二的特种陶土,仅出产于宜兴市丁蜀镇北郊的黄龙山、青龙山、赵庄一带。紫砂土是以紫为主,色调另有红、黄等三种自然色泽,含铁量高于其它所有陶土,不含任何对人体有害的物质。它不需要和其它原料调配即可制陶,三种色泽的自然矿生泥,在艺人们手中互相调配,千变万化,呈万紫千红,人们习惯称它为“五色土”。
紫砂矿源深藏在几十米,甚至几百米的地下,开采出来时,夹在一种称做日用陶大缸用的状似石块的“甲泥”中间,好的紫砂泥要从几百斤的“甲泥”中才能选出一、二斤,古人称之为“岩中岩”、“泥中泥”。它具有类似砂的透气性,可又具备手工制陶需要的很好的可塑性。紫砂泥在艺人手中适应性非常强,可随心表现,创造出千姿百态的紫砂艺术品,同时也可容纳其他艺术在其胎体上的表现,如书法、绘画、篆刻等。用紫砂泥制成的各种茶具,泡茶特香,暑天不馊,长期使用,壶的表面能产生一种如美玉般怡人的晕光,收藏家称之为“包浆”。
艺术家鲍志强作品 六方千筒2、陶文化和茶文化在生活中的自然交融 是产生紫砂艺术的历史文化背景
江南宜兴,在6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期,这里的先民们开始烧造陶器,历经原始社会和封建社会的各个朝代,数千年薪火不断。
江南宜兴,在历史上又是著名的茶叶产区,更是文人荟萃之地。积淀深厚的陶文化和优越的茶文化,在人们日常生活中自然交融。当到了北宋初年,宜兴陶工发现了功能特殊的紫砂陶土以后,就自然而然地产生了紫砂陶。
紫砂,在明代中期以前,基本上属日用品的范畴,直到明正德年间,在宜兴湖滏山区金砂寺内的小和尚供春创出了一件以“树瘿”为蓝本的紫砂壶以后,就开始步入艺术的殿堂。原本具有卓越日用功能的紫砂茶具,添加上艺术欣赏价值以后,倍受文人墨客的青睐,在文人骚客的影响和参与中,紫砂的工艺技法愈益精致,文化内涵愈丰富,成为了具有文人气质的特种陶艺门类。
艺术家鲍志强作品 三羊开泰3、独特的成型制作工艺 让全世界陶艺界为之倾倒
宜兴紫砂是手工成型的一种既有日用功能,又有观赏性、把玩性的特种工艺陶,有着强烈的地域文化特征和手工制作的工艺特色。
世界上,制陶工艺在机械化尚未形成时,原始的制陶方法有捏塑法、泥条盘筑法、拉坯成型法,这几种方法是世界各大陶瓷产区的基本方法。宜兴有着六千五百年的制陶历史,期间也用过上述类似的方法制陶,但陶工的祖先在经过多少年的摸索和实践中,逐步发现并发明了一种宜兴独有的手工制陶法——“片筑法”。
“片筑法”即把陶泥放在木制的专用工具——“泥凳”上,再用另一种木制工具“搭只”把泥先捶打成片,然后再把“泥片”根据所制陶器的形体所需尺寸裁切后,或围成圆形,或切成方块,然后再拍打,镶接成坯体,用这种方法制的陶坯“泥门紧”,坯体成活率高,在烧成时不易变形。宜兴紫砂艺人根据祖先传下的方法,再进行细化,形成了一种特殊工艺的技法——打片、镶身筒、拍打成型法,并形成为一种传统,祖祖辈辈,代代相传,沿袭至今。
艺术家鲍志强作品 盛世宝鼎壶4、赏、用完美结合 是紫砂茶具的艺术特征
紫砂壶的造型千姿百态,最初的紫砂壶以实用为主,后来由于文人墨客的参与,紫砂茶具造型逐步兼顾艺术欣赏的要求。古朴典雅既是历代制壶艺人遵循的法则,也是紫砂壶艺区别于其他工艺品的造型特征。数百年来,紫砂艺人广泛吸收中华文化和传统艺术的精华,有机地融入到自己的造型艺术中来,使紫砂壶成为独特的陶瓷艺术品。
紫砂壶虽形态万千,但大致可归纳为“三形”、“三态”。“三形”即几何形、筋纹形、自然形。这是学院派的说法,而紫砂圈内人士则分别称之为“光货”、“花货”、“筋瓤货”。几何形即光货,自然形即花货,筋纹形就是筋瓤货。“三态”则是动态、静态、动静互寓态。不管紫砂造型有多少变化,但最根本的一条是它的实用功能不变。
紫砂壶有它生命的活力及鲜明的艺术个性。好的紫砂壶,有的浑厚如秦汉壮士,有的端庄如燕赵佳人,有的又楚楚动人如吴越姝丽。它显露出藏在紫砂壶骨子里的神与韵,也折射出紫砂壶制作者的学与品。
艺术家鲍志强作品 五代诗韵留香壶5、紫砂历史的荣耀和历代名匠。
宜兴紫砂,在明、清两代,就外销到英、法、德、比利时等欧美发达国家,世界上许多著名的博物馆,如大英博物馆、美国华盛顿国家博物馆、比利时皇家博物馆等都有收藏。
宜兴紫砂,1920年获美国费城万国博览会特等奖;1930年获比利时国际博览会银奖;1932年获美国芝加哥世界博览会特别优秀奖;1035年获英国伦敦国际艺术展金奖;1984年获德莱比锡国际春季博览会金奖;1989年获中国北京首届国际博览会金奖。
紫砂自明中期以来,历史上巨匠、名工众多,明正德年间的供春是紫砂史料中有记载的第一人,是他把紫砂从日用品的厅堂带进了艺术品的殿堂,后人尊他为紫砂壶艺鼻祖。
明万历年间的时大彬,是紫砂史上最负盛名的巨匠和一代宗师,他把紫砂制作工艺完善成一整套的成型技法,培养了许多高徒,直到今天,人们仍在沿袭着他留传下来的工艺技法,并留下不少经典名作。代表作品有现藏无锡博物馆的“三足如意壶”、南京博物院的“大彬提梁壶”、扬州博物馆的“六方圆盖壶”等。
清代康熙年间的陈鸣远是紫砂史上又一代表人物,他把自然界中的花、草、鱼、虫等物态和紫砂茶具相结合,创造了影响巨大的紫砂花器流派而名载史册。
清嘉庆年间,西泠八家之一的陈鸿寿,时任溧阳县宰,他来宜兴直接与紫砂高手杨彭年合作设计了18种款式的茶具,后世人称之为“曼生十八式”。他在紫砂壶上刻绘书法、绘画,首开紫砂与中国书画结合的先河,使紫砂茶具更加人文化、艺术化。这在当时就有“壶随字贵,字随壶传”的说法。这种艺术风格一直影响到今天,而且更有发展。这时期,杨彭年之妹杨凤年,她是紫砂史上第一位女性制壶高手,代表作品有《风卷葵》、《竹段壶》,现藏于宜兴陶瓷博物馆。
与杨彭年几乎同时代的还有一位影响巨大的制壶巨匠邵大亨。大亨擅长光素器,造型浑厚大度,工艺精湛,在当时就有一壶千金之说,代表作品有现藏南京博物院的“龙头八卦壶”和藏于宜陶博物馆的“大亨掇球壶”、“仿古壶”等。清末,紫砂高手黄玉麟的代表作品有“鱼化龙”、“斗方壶”等。
民国年间,宜兴制壶高手有程寿珍、俞国良、冯桂林等人,其中,程寿珍的“寿珍掇球壶”曾获巴拿马国际博览会特优奖。
新中国成立之后,有七位紫砂高手:任淦庭、吴云根、裴石民、王寅春、朱可心、顾景舟、蒋蓉,于1955年被江苏省人民政府评为“紫砂技艺辅导”,他们为新中国的紫砂发展培养了许多人才,当今诸多大师、高级工艺师,均出自他们门下,虽然有几位较早离世,没有赶得上大师评定,但他们是培养大师的大师。
艺术家鲍志强作品 雪浪提梁壶6、改革开放 紫砂走向鼎盛
国运昌盛,紫砂兴旺。
改革开放以来,宜兴紫砂,随着市场经济的活跃、繁荣,紫砂发展适逢良机,紫砂艺术家及一些中青年英才频繁到国外及港台等地区举办紫砂文化交流展览,并与国外知名艺术家们进行中西方文化交流,推动了紫砂的发展。
与此同时,国内一些大都市兴起了紫砂收藏热潮,紫砂界的中青年一代,创作思路开阔,技艺水准逐趋成熟,老一辈紫砂陶艺家们更是青春焕发。紫砂艺术在改革开放以来,共获得全国创新设计陶艺展评、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暨精品展(上海、杭州、北京等地)的金奖,不下数百个之多。
当今紫砂,共有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六名:蒋蓉、汪寅仙、吕尧臣、徐秀棠、谭泉海、徐汉棠;中国陶艺大师四名:李昌鸿、鲍志强、何道洪、周桂珍;有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二名:顾绍培、鲍仲梅;江苏省工艺美术名人十六名,研究员级高级工艺美术师三十名,另有高、中、初级职称技艺人员近千人,从业人员不下数万人之多。
千年紫砂已成为文化无锡、文化宜兴的一块“老字号金字招牌”,对外交流交往的一块名片。
宜兴紫砂,一派繁荣兴旺。
艺术家鲍志强作品 鼋渚春涛《紫砂铭文艺术比较谈》
文/鲍志强
在新石器时代,我们祖先就发明了制陶术,用泥土在火上煅烧,便能制出适于生活和生产需要的陶土日用品,这是那个时代的需要,也是那个时代的文明。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制陶技术不断进步,先民们开始意识到在器物表面进行装饰,或把自己对美的认识与追求或刻或画,运用于陶器上。器物的造型与装饰完美,它既是物质产品的制作,也是作者对美的创作、精神上的追求,二者形影相随,有机而自然地结合在一起。
人们常谈论“紫砂文化是什么?”我认为紫砂文化是一种综合文化,不能独立从某一个方面去看,我分析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紫砂为“岩中岩”全国乃至世界,这种优质紫砂矿石,只有宜兴丁蜀镇产出,独树一帜;二是中国古老制陶业悠久的历史传统,给紫砂以各种装饰造型上的选择;三是历代陶艺工匠,反复实践不断创造,使紫砂工艺精湛、式样繁多;四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文人参与使紫砂增加许多文化含量;五是特定的历史条件、人文环境影响;六是博大精深茶文化的影响,使紫砂文化寻求到自己的根基。我们暂且不谈别的,就从紫砂铭文与其他陶瓷铭文比较,便能看出其文化含量。
艺术家鲍志强作品 峰涌莲花统观中国陶瓷器中的铭文,其功能主要有二:一是表明制作的年代、地点、作者等;二是用其作为装饰陶瓷的一种手段。中国历史上的陶瓷品类很多,有彩陶、黑陶、红釉陶、长沙陶、青瓷、辽瓷、彩绘瓷、磁州窑瓷、唐三彩、紫砂等等。但常以陶瓷铭文作为装饰陶瓷手段的,主要有三家:一是唐代湖南长沙窑;二是宋元时期磁州窑瓷;三是盛于明清时期宜兴紫砂器。
唐代长沙窑是中国陶瓷运用铭文作为装饰陶瓷手段的开始。多见诸壶和盘、碗之上。陶瓷工匠用毛笔写在壶体之上或盘、碗内底的诗,多为五言或六言民歌,也有一部分谚语、俗语,反映的内容相当丰富。有故人讲礼貌的:“客人莫直入,直入主人宴(嗔)”、“扣门三五下,自有出来人”;有反映商贾的:“买人心惆怅,卖人心不安,题诗安瓶上,将与买人看”;有反映歌*的:“自 从 君别后,常守旧时心。洛阳来路远,还用几两金”;有反映游子的:“男儿大丈夫,何用本乡居,明月家家有,黄金何处无”;有反映征战的:“一月三战场,曾无尝罚为。将军马上坐,将士雪中眠”;有祝愿吉祥的:“上有东流水,下有好山林”、“主人居此宅,可以斗量金”等等。另外民间谚语和俗语的运用也很普遍,如:“羊伸跪乳之义”、“牛怀舔犊之恩”、“仁义礼智信”、“罗网之鸟,悔不高飞”等等。
从以上这些陶瓷铭文来看,它们是反映社会低层人们的生活与思想,因为长沙窑陶器的使用对象,正是这些社会的低下层老百姓。长沙窑陶瓷用以上这些铭文作装饰,正是满足了当时这些顾客的欣赏情趣与实用需要。 宋元时期的磁州窑陶瓷器继承了长沙窑在陶瓷器上题写诗文装饰的传统,多见于瓷枕,其次是瓶、罐、盆等物器。宋代的词、元时的曲,在磁州窑器物上常常可以见到。河北出土的一件陶枕上,题写《如梦令》一首:“曾醉桃源西宴,花落水晶宫殿,一枕梦初惊,人世光阴如电。飞雁,飞雁,不见当年人间”。表现一种对时光流逝,人生如梦的感叹,是一种农村中读书人的情调。故宫藏磁州窑陶枕,面上题写《行香子》一首:“寒暑催迁,名利萦牵,得禄时平地神仙,忙中光影,醉哀长年,也由人,也由地,也由天。春风似杳,秋水香莲,小池塘杨柳轻台。一筇床畔,千卷窗前,有时行,有时生,有时眠。”是读书人回首往事,安度晚年的自在神态。鼓城镇出土的瓷枕,枕面上题写《朝天子》一首:“左难右难,枉把功名干,烟波名利不如闲,到头来,无忧患。积玉堆金,无边无岸,限来时,悔后晚,病患过关,谁救得贪心汉。”表现了失意文人的悔恨,求功名不成的自我安慰。
艺术家鲍志强作品 紫玉琮韵从磁州窑陶瓷器上的铭文来看,它们反映的是中下层读书人的思想情绪,显然与长沙窑隐器服务的对象(普通老百姓)有明显的区别。在文化品位上提高了许多。
明清时崛起的宜兴紫砂窑铭文,与唐代长沙窑、宋元磁州窑一样,是非官办的民窑。铭文也常常作为其重要的装饰手法之一,但与前两家不同的是紫砂器物上题写铭文,不是由匠人推动,而是由于一大批文人直接或间接参与而兴盛。
与长沙窑与磁州窑的制作工艺不同,紫砂器为无釉陶,素面素心,在紫砂坯胎上镌刻铭文只需以刀代笔就可,文人参与十分方便。且撰写铭文,可以记事、寓意、言志、寄情、赋诗、填词,许多文人墨客都乐于此道。宋代以后的文人诗赋中,赞美紫砂茶具的特别多:如元代蔡司玷《霁园丛话》云:“余于白下获一紫砂罐,底有‘且吃茶清隐’草书五字,知为孙高士(即元代名隐孙道明)遗物,每以泡茶,古雅绝伦。”明代文震亨《长物志》云:“茶壶以砂壶为上,盖既不夺香,又无熟汤气。”清代李渔《杂说》中云:“茗注莫妙于砂、壶之精者莫过于阳羡,是人皆知矣。”文人雅士、高官隐贤品茶,并参与制壶、定壶的同时,也给紫砂茶具注入丰厚的文化内涵。
紫砂陶器浑厚大气、朴实无华的特性,非常适于文人。早在明代大文人赵宦光、董其昌、潘允端、邓渼、项元汴、蒋升瀛等人都曾派专人前往宜兴定制茗壶。当时制壶泰斗时大彬与大学问家王世贞、陈继儒的合作更是传为佳话。明嘉靖年间进士,上海豫园主人潘允端在自己家的“乐寿堂”落成之际,在宜兴特别定制茶壶,底刻“会向瑶台月下逢,乐寿堂制。”明代崇祯翰林院典籍陈煌图撰写紫砂壶铭:“月一天凉似水”。清乾隆进士书画家郑燮在白泥粗砂壶撰写铭文:“嘴尖肚大耳偏高,才免饥寒便自豪,量小不堪容大物,两三寸水起波涛。”清代道光鉴赏家朱坚砂胎包锡壶铭有:“一榻茶烟结翠,半窗花雨流香”。清广西桂林府通判、诗人汪森撰写壶铭:“茶山之英,合土之精,饮其德者,心恬神宁。”清嘉庆时安徽溧阳知县、著名金石书画家的陈鸿寿撰壶铭:“青山个个伸头看,看我庵中吃苦”。“方山子、玉川子,君子之交淡如此”?海上书画家瞿应绍撰壶铭:“翡翠婵娟,春风荡漾,置壶竹中,影落壶上”。“一枝鲜粉艳秋烟”等等。 从以上紫砂器物上的铭文来看,它明显区别于长沙窑、磁州窑陶瓷上的铭文,这些铭文使紫砂器物更具文化性,而从铭文题写的风格来看,长沙窑铭文题写无章法,磁州窑稍有进步。书法上,长沙窑朴素随便;磁州窑也不讲究。款式上,长沙窑为“瓦货志行”、“庞家”、“卞家小口天下第一”等;磁州窑为“张家造”等,是陶瓷商业化的表现。而宜兴紫砂器,由于当时文人、书画家、篆刻家们的参与,铭文布局合理、字法讲究、刀法老练,而且风格面貌多样,各具特色。在前人关于铭文的著述中,我们可以看到评述这些书法的文字如:“其款字有晋唐风格”、“气格款字刻工均饶书卷气味”、“笔法疏宕有致”、“眉字隶书,尤为别致”等等,这些铭文充分显示出“文人气”,而非“工匠气”。
艺术家鲍志强作品 紫玉飘香清代饮茶之风盛行、紫砂器物也进入皇宫,乾隆皇帝嗜茶如命,还说出“朝不可一日无君,君不可一日无茶”之语,并亲自定制宜兴紫砂壶,并在壶上堆写御题诗,如泥绘人物山水题诗壶为乾隆七年定制《雨中烹茶泛卧游书室有作》:“溪烟山雨相空濛,生衣独作杨柳风。竹炉茗椀泛清濑,米家书画将无同。松风泻处生鱼眼,中泛三峡何须辨。清香仙露沁诗脾,座间不觉方咁转。”又如乾隆十六年在朱泥束颈大底壶上御诗:“才酌中冷第一泉,惠山聊复事烹煎。品题顿置体暂昔、歌咏膻芗赤赖前。开土幽居如虎跑,舍人文笔拟龙眠。装池更喜商邱荤,法宝僧庵慎弃全。”另有乾隆金彩诗覆斗壶上有镶金彩篆文“御制花港观鱼,锦棱不籍。天孙掷练,影中堆万。簇云设与,水仙作春。服天边风,月傲清华”等等。乾隆皇帝对宜兴紫砂的偏爱与倡导,使得当时紫砂界名家辈出、繁荣昌盛,这种风尚还在乾隆后期很长时间流行。这种封建最高统治者的参与写诗题铭,也是唐代长沙窑与宋元时期磁州窑铭文中所没有的。
紫砂器物出现制作的几百年间,由众多艺人工匠辛勤耕耘乃至文人墨客合作设计制作之后,逐渐形成集造型、装饰、诗词、文赋、金石、书画等传统文化为一体的综合实用民间美术工艺品,紫砂不但可作为实用性的饮茶品茗的器皿,也可作为读赏把玩的艺术品,从而达到精神上的享受,还可当作镇纸、笔筒、笔洗等文房用具,这些均是唐代长沙窑与宋元时期磁州窑所没有的。
鲍志强:紫砂铭文艺术比较谈
力求以学术为标杆,以紫砂艺术家为基本叙述单元,全面、系统的梳理和再现2017-2018年度中国紫砂艺术的发展和繁荣全貌,力求客观、公证,以年鉴的方式,为广大读者提供一本实实在在的中国紫砂艺术的工具书。 相关阅读: 1、艺海撷英:中国紫砂艺术年鉴2017-2018之鲍志强 2、艺术家鲍志强:刀耕壶韵写新意 醉心于陶自风雅 (原...
中国紫砂艺术年鉴2017-2018之鲍志强
“中国紫砂艺术年鉴 2017-2018”项目 第一期推荐紫砂艺术家:鲍志强艺术家鲍志强 一、艺术家简介 鲍志强,现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中国陶瓷艺术大师、研究员级高级工艺美术师、中国艺术研究院紫砂研究院执行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工艺美术学会常务理事、江苏省对外文化交流协会理事、江苏省工艺美术学会执行顾问、江苏省...
中国紫砂艺术年鉴2017-2018之谢强
《中国紫砂艺术年鉴 2017-2018》一书以紫砂艺术家为叙述单元,全景梳理和再现本年度中国紫砂艺术发展与繁荣全貌,忠实、客观地记录中国紫砂艺术领域代表性艺术家的创作情况,清晰地体现中国紫砂艺术传承发展的蓬勃状态。 力求以学术为标杆,以紫砂艺术家为基本叙述单元,全面、系统的梳理和再现2017-2018年度中国紫砂艺术的发展...
中国紫砂艺术年鉴2017-2018之沈汉生
《中国紫砂艺术年鉴 2017-2018》一书以紫砂艺术家为叙述单元,全景梳理和再现本年度中国紫砂艺术发展与繁荣全貌,忠实、客观地记录中国紫砂艺术领域代表性艺术家的创作情况,清晰地体现中国紫砂艺术传承发展的蓬勃状态。 力求以学术为标杆,以紫砂艺术家为基本叙述单元,全面、系统的梳理和再现2017-2018年度中国紫砂艺术的发展...
中国紫砂艺术年鉴2017-2018之周琴娣
《中国紫砂艺术年鉴 2017-2018》一书以紫砂艺术家为叙述单元,全景梳理和再现本年度中国紫砂艺术发展与繁荣全貌,忠实、客观地记录中国紫砂艺术领域代表性艺术家的创作情况,清晰地体现中国紫砂艺术传承发展的蓬勃状态。 力求以学术为标杆,以紫砂艺术家为基本叙述单元,全面、系统的梳理和再现2017-2018年度中国紫砂艺术的发展...
中国紫砂艺术年鉴2017-2018之范建军
《中国紫砂艺术年鉴 2017-2018》一书以紫砂艺术家为叙述单元,全景梳理和再现本年度中国紫砂艺术发展与繁荣全貌,忠实、客观地记录中国紫砂艺术领域代表性艺术家的创作情况,清晰地体现中国紫砂艺术传承发展的蓬勃状态。 力求以学术为标杆,以紫砂艺术家为基本叙述单元,全面、系统的梳理和再现2017-2018年度中国紫砂艺术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