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个都是心理学上的知识,他们都是对人为什么作会为人的原因作了一个分析:孟子的"性本善"是说,人的本性是善良的,关键的转变是在于后天的培养教育.而荀子的"性本恶"是指的,人在上一世做了坏事,所以这一世才转世为人来这个世界上受罪的,因为他认为,人每天都要为自己的衣食住行而担忧不已,每天都在为一些事情而忙碌,所以他认为的"性本恶"实际上就是指的人来这世上是为上一世而赎罪
-----------------------------
附:
人性本善还是本恶?或者说,人的本性是善的还是恶的?要弄清这个问题,先要搞清楚什么是人的本性。看到有网友把人性定义为介于动物性和神性之间的性质,窃以为值得商榷,动物性的定义容易下,但是谁能说清什么是神性呢?所谓的神性本质上也是人性的一种表现形式,或者说是源于人性假设的一种表现形式,显然不具有说服力。这位朋友还提到中国某著名哲人将人性划分为三个层次:一是生物性,二是社会性,三是精神性,其实后二者只是同一种形态的不同层次,应该归纳于社会性。所以按照一般意义上人们把人性分解为生物性和社会性的习惯做法,应该是比较科学的。除此以外,笔者以为,所谓本性,应该符合三个评判标准,一、本性应该是与生俱来的,而不是在后天的学习、教导和熏陶中被培养出来的;二、所谓本性,可能会被其他环境因素所蒙蔽,但是在没有任何监督、约束和压制的情况下是应该会自然流露表现出来的;三、既然是本性,那么无论外在因素如何强烈作用,都不可能在根本上轻易发生改变。从这个角度来说,人的社会性虽然是人区别于动物的重要属性,但是显然不能作为人的本性来讨论,毕竟动物性(或者说生物性)是社会性的基础,这在许多哲学流派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中都是承认并且赞同的。 接下来要明确的一个问题是何为善恶,这个定义是较人性难下千倍,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佛教的《大乘义章》将善恶分成三类:一、以顺益为善,以违损为恶;二、以顺理为善,以违理为恶;三、以体顺为善,体违为恶。这种分法显然带有太强烈的因果轮回报应思想,并不是非常科学。在摒弃阶级因素和意识形态的局限以后,我们是不是可以仿照马克思主义对自私的定义来对善恶的底线做一个定义:所谓恶,就是为了自身利益不惜损害他人、社会、公众的正当利益,或者说没有任何原因地损害其他正当利益的行为;所谓善,就是为了他人、社会的利益而不惜牺牲自身利益,或者说得再宽泛些,如果没有涉及自身利益,就不会主动去损害其他群体或者个人的正当利益。请注意的是,这里仅仅是指善恶的底线,我们并没有规定上限,毕竟那样的要求就现阶段而言来说高了些,比如,见义勇为是善的,但是不见义勇为就一定是恶的吗?显然,这样的打击面太大了些。 定义了人的“本性”和“善恶”的标准之后,就可以讨论人类历史上对人性善恶的四种不同观点了:即人性本善论、人性本恶论、人性无善无恶论和人性善恶兼存论。 以中国的传统文化为代表的东方哲学流派是奉行“性善论”的,在西方也有相当一部分哲学家,如苏格拉底、帕拉图、亚里士多德、费尔巴哈、马斯洛等认为人性本善。很多人以为佛教也是主张“性善论”的,我倒有些不同看法,佛说“大地众生皆具如来智能德相”,一切众生皆有佛性,这是主张佛教性善论的根据,但事实上,佛教虽说是性善论,也可说是性恶论,众生皆有佛性,是性善论;众生皆由于无始以来的无明覆障而致尚未成佛,这是性恶论。性善论者可以防恶而还归于善,性恶论者则可以去恶而成其善;两者观点不同,目的是一样。所以,从这一点上说,佛教既非性善论,也非性恶论。因为,佛教看众生,是从无始以前看起,一直看到最终的目的达成——成佛,从当下的一生根本不能论断善恶;在众生来说,善的佛性与恶的无明,根本就是难兄难弟,分割不开,有佛性的时候,就已有了无明,它们是一体的两面,在生死,是无明,出生死,是佛性。物性是从无明开出,理性是由佛性萌芽。所以,说我们的本性是善,固然不对,是恶,也是不对。若从当下的一生而言,善与恶,理性与物性,乃是与生俱来,投于善则善,投于恶则恶。可见,事实上的佛教是善恶一体论的主张者。 再来看看另一个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道教,事实上道教并没有对善做任何严格的定义,更多的时候提倡的是“道法自然、清净无为”,追求的是一种真,讲究的是修心练性,返朴归真,回到那种婴儿般的无忧无虑,无牵无挂的天然的纯真状态,但是照西方弗罗伊德的说法,人在四岁前与动物无异,并不具有社会性,这种状态下的纯真,看来更多地接近于人的自然属性即动物性,至于动物性是善还是恶,在下文中会有论述。 事实上最极力提倡人性本善的是中国的儒教,人之初,性本善,儒家认为,人性不但本来是善的,而且是向善的。也就是说,总是会向善的方向去发展。孟子说,“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人向善,就像水向下流一样,是不变的规律,关键是要有人来引导。这里就存在一个悖论,被引导以后的人性,还是不是人的本性?正如树木生长有自己的形状,人也可以把它修剪成自己想要的样子,但是我们还能说这就是树木本来要长成的样子吗?引导为善即人性本善,那么引导为恶是不是就是人性本恶呢?如果不加引导又是不是人性本无善无恶了呢?很明显,儒家所说的人性要通过培养和引导才会形成,即指人的社会性,并不是人的真正本性。况且儒家的善,在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所谓的“仁、义、礼、智、信”的基础上,不是最基本的善的定义,而是提高了的标准。再者,了解儒家历史的人都不难看出,自汉代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后,儒教实际上成了地主阶级在封建社会统治的一种意识形态工具,带有明显的阶级意识,自然不可能说出“人之初,性本恶,喜造反,爱起义”之类大逆不道的话来。退一步说,即使人性本善,对太多的现象无法解释,具体的不想一一列举,受过良好教育的人犯下令人发指罪行的故事已经很多了,如果人性本善,成长的环境又是善的,为什么还会有如梓涛朋友在红袖杂文论坛里所说的事情发生?其实这就又回到了十年前国际大专辩论赛上的一个正方未能回答的问题上:善花是怎么结出恶果的? 第二种观点比较中庸,人性本无善无恶论,祖师爷应该是荀子的徒弟告子。他主张人性本无善恶,只是在后天的学习和环境中被培养成具有不同倾向的两种品德。但是这种观点也有缺陷,比如,人之初无善恶吗?一个还在吃乳的婴儿,当然不会有人教善恶。但是当看到一个不认识的人的时候,往往会嚎啕大哭。看到妈妈,就眉开眼笑。为什么呢?这说明,婴儿在不懂人言,不晓世事险恶的时候,就已经自发地知道对生人的恐惧并通过哭来保护自己。这说明,婴儿已经有了善恶的观念。当然这种善恶不同于社会上的善恶观,但是根子已经出现了。再举一例,孩子的谦虚礼让总是在后天的学习教育中获得,但是对自己喜欢的东西抢夺、与人斗殴却永远不需要人去教他们,这能说人性无善无恶么?况且从哲学的角度来说,毛泽东曾经指出,外因是通过内因起作用。如果人本性无善恶,那么外界的因素怎么能够起作用呢? 第三种观点是西汉扬雄的“性善恶混”说,即人性有善又有恶。他提出,“人之性善恶混。修其善则为善人,修其恶则为恶人”(扬雄《法言——修身》)。这个意思是说,人性内的善和恶是一体的,混在一起,难以分离。如果向善的方面培养,那善就出现,恶就消失。如果向恶的方向去培养,那善的因素就不存在,成为恶人。与他持同一观点的还有佛教天台宗的智者大师。所略有不同的是,天台宗有关善恶的论说中,善与恶是作为众生自然存在(所有)的本性,不是截然不同的两种性能、作用;善与恶是同本性(心体)的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是互相对立又互相依存,即是“互具”的。正如智者所说:“由恶有善,离恶无善”(《法华玄义》卷五下,见《大正藏》卷三三)“即恶而善,即善而恶”(《法华玄义》卷八上,见《大正藏》卷三三)善与恶是一体两面。而在扬雄为代表的儒家人性善恶论中,善与恶更多的作为心性的两个性质和道德行为的两个可能倾向(所能)。在儒家看来,善恶的生成和存在更多地在性与情、义和利的伦理现实关系中,很少有佛门的本体论色彩。不能否认,善恶一体论是具有相当的科学性的,但是这里面又存在一个问题,无论是佛教还是儒家,都没有对人在最初状态下的善恶成分做一个定性的研究和分析,是各占50%?还是一个占一大半,一个占一小半?人在什么情况下表现为善,又在什么情况下表现为恶,这种表现是不是能够被预测,或者说对善恶这二者究竟是数量控股还是质量控股完全没有谈到,因而无法解释善人的恶行与恶人的善行的存在与发生,他们所遇到的困惑,比性善论和性恶论都要多得多。 最后一种观点是人性本恶 ,这也是笔者比较欣赏的一种解释,当然,仅仅是个人观点。荀子提出了性恶论,在当时对传统儒家的性善论是一个不小的打击。在西方文化中统治地位的一个主流思潮也是“性恶论”。西方社会占有主导宗教地位的基督教思想中,“原罪”是理论核心。基督教认为,人生来就是有罪的。但是这种罪过从何而来,没有明确地表述,或者严格地说,没有对除了犹太人以外的民族的原罪来源给出一个明确的解释,而且西方的性恶论有几个很奇怪的逻辑。第一,人有原罪。所以,任何人生下来就有了罪。第二,无论哪个人犯了多少错误,做了多少坏事,只要向主忏悔,就会获得原谅,死后就可以上天堂。第三任何人不经过这样的程序,就不会上天堂。哪怕这个人的一生都是一心向善,从来没有做过任何坏事。这样的理论导致什么样的文化偏差呢?第一,世上没有一个好人(除了那些基督徒),都是有罪的。这就容易导致普遍的怀疑观和厌世观。第二,既然可以速成地忏悔和获得上天堂的机会,那么在平时干多少坏事也就可以心安理得。这就等于给了那些“恶”人以做恶的借口。第三,所有那些没有经过受洗的、不信基督的人都是异教徒,都没有机会上天堂。这就导致了种族歧视。所有这些,源于对人的本性认识的不科学。再看看中国传统的性恶论,代表是八个字:“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在这个理论的引导下,人们相信世上所有的人性都是恶的,所有的人都是自私的。如果你不保护自己,不“恶”的话,你就会吃亏,被人欺负。我被人家坑了,就应该也去坑别人,这样心理才能获得平衡。甚至于一些教人如何“恶”的书也大受欢迎。应该说这种解释多少道出了人动物性的本质,但是这种迷信“性恶论”的文化是一种极度危险的倾向,如果不加以遏制,它最终会导致社会道德沦丧,人心涣散,秩序失控。正是由于许多人对这种“性恶论”笼罩的文化气氛感到压抑,才导致一定程度上的念旧情节,也让某些打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佛道旗帜的歪门邪道乘机蛊惑人心。 我赞同性恶论,但是上面两汇总观点简单地把人的本性归于社会性,或许背离了本性的原义。正如我在文章开头讲到的,人的本性,应该是动物性,这种性质,从本质上来说,无疑是“恶”的,因为它是物种生存与进化当中自我保护、自我实现意识的一种外化,与生俱来,不可能被所谓的文明教化所彻底改变,在动物种群中,也有类似斑马群的个体牺牲行为,但是更多的,是种群内部的欺压与争斗,美军在伊拉克的虐俘行为很容易使人联想到非洲草原猎豹的虐杀行为,这同样是人无法给出全面科学解释的原因。没有一本教科书教会我们的孩子与别的孩子打架、谩骂,但是几乎所有的孩子在受到文明教育之前都已经具备了这种能力,简单地说,坏的不用教,好的教了还不一定学的会,这难道不能说明人内因的善恶倾向么?有一个很简单的例子,人们破坏东西总比建造东西容易的多,由此看来,人的天性确实是不善于创造的。争斗与破坏,不仅仅存在于孩童,即使在受过所谓高等教育的成人中,对那些具有破坏场面、打斗场面的大片的趋之若骛,也暗示了人性中破坏因素的根深蒂固。人的利己性可能在文明社会中被蒙蔽,但是一旦没有了文明的约束与监督,一旦到了涉及个人利益的生死关头,自我意识还是会高度膨胀的。 承认了人性本恶我想并不是坏事,只有知道问题出在哪里了,才能有效地采取措施。我很同意荀子的观点,因为人性本恶,所以才要同过后天的学习来改变它,所以才要建立法制社会来约束人的行为,尽可能地避免使这种恶暴露出来。同性相斥,异性相吸,我想牵强附会地把它用到这里,这或许是人们对善执着追求的一种原动力。人的本性是动物性,但这并不代表最适合人类的就是动物性,人之所以称之为人,还是我们的社会性在起作用,恶的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对恶的曲解与胡乱运用,那很有可能真正把人的社会性也一同恶化了,这才是最可怕的事情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人性本善还是人性本恶
人性是善。三字经有句话说道。人之初性本善。人刚出生都是善良纯洁的。只不过后来因为种种原因误入歧途。这也是每个坏人心里都有一点良知的原因。所以我们也说。童年是最纯洁的时代。因为这段时间不会经历太多的坎坷世事。
人性本善还是人性本恶 并说出为什么
每个人都有恻隐之心.而佛家说,一心迷是真身,一心觉则是佛.正因为人性本善,所以人随时随地都可以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我方主张人性本善,就是主张人性的根源点是善的,有善端才会有善行.我方不否认在人类社会中存在有恶行,但是恶行的产生则是由外在环境所造成,所以恶是结果而不是原因.如果硬要说恶是因不是果,也...
什么是人性本善和人性本恶?
1、性本善:孟子提出了性善论,孟子认为人性本善,人之为善,是他的本性的表现,人之不为善,是违背其本性的。2、性本恶:荀子所论及的人性,其本质恰是无所谓善恶的“本始材朴”的自然之性,它既有转化为恶的可能,也有发展为善的机会。荀子的性恶论的思想在先秦百家关于人性的论断中独树一帜,...
人性本善还是人性本恶观点
人性本善。人性本善的观点源于对人类天性的乐观解读,它认为人出生时带着善良的本质,这种善良体现在对他人的关爱、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以及对道德规范的内在认同上。人们之所以会表现出善良行为,是因为内心深处存在着一种向善的力量,这种力量在适当的条件下会被激发出来。从历史和文化的角度来看,人性本善的观...
人性本善还是人性本恶?
没有定论。人性本善指的是一个人生下来的时候应该是性格善良、纯真的。人性本恶指的是一个人生下来的时候就是性格邪恶,需要后天教化和影响才能成为善良的人。人性本善这一观点最早是由孟子提出的,《三字经》中也有一句话叫做“人之初,性本善”。他认为人生下就是善良的,因为后天的环境影响人才会慢慢...
人们常说的性本善和性本恶,那么恶和善的界限到底在哪里?
人的本性到底是善还是恶呢,我认为善恶兼有,任何事物都是有两面性的,按中国的说法就是阳和阴,按西方的说法就是正和负。两者本身都是存在的,并且相对又相依。试问,从一开始起,人如果都是善的,恶从何来。反之亦然。孟子讲“人性本善”,荀子讲“人性本恶”,人性善恶的问题争论了上千年,究竟...
人性本善还是人性本恶
人性本善。人之初,性本善。人来到这个世上都是一张白纸,只是随着时间流逝,岁月洗礼,在人生这张白纸上多了污点,可大可小,有些看得见,有些看不见,或者说接受的腐朽坏思想、看到的坏行为太多,生活所处的环境没有阳光与爱的沐浴,让这张纸变质泛黄、泛黑。没有天生的恶,只有后天的污浊。
人性本善还是人性本恶辩论赛
综上所述,人性本善的观点认为,人天生具有善良、慈悲和道德意识,这些品质构成了人类本质的一部分。虽然人类也会表现出恶行,但这些行为并不是人类本质的体现,而是受到外部条件的影响。因此,我们应该通过教育和社会规范等手段来培养和弘扬人性中的善良品质,建立一个更加和谐、美好的社会。
到底是人性本善还是人性本恶呢
人性本不该分为善或恶。人性本是趋利避害的。由此引发的矛盾导致了伦理中出现了善或恶的标准。善和恶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今天的恶,或许到了明天就不再是恶,反之亦然。中国历史上不同的学家对此有不同的理解,孟子主张人性本善,而荀子主张性本恶。 从不同的方面来分析,如果分析身边的亲朋好友...
人性本善还是人性本恶?
在这一层面上,“人性本善”或“人性本恶”的论断,其实都是对人性复杂性的一种简化理解。社会性使得人类能够形成合作、共享、互助等社会关系,同时,也允许个体在特定情境下展现出自私、竞争、甚至暴力的倾向。因此,谈论人性善恶,必须置于具体的社会情境和历史背景中,而非抽象地归因于人的自然属性。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