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陵与司马迁的问题

李陵真的投降了吗?

是的.
战术失误,李陵兵败.他投降了.但汉武帝却希望他自杀,因为大汉的将军给别人做了俘虏会很丢面子.所以汉武帝非常震怒.
这里附注上一篇:
天汉二年(公元前99年),正当司马迁全身心地撰写《史记》之时,却遇上了飞来横祸,这就是李陵事件。
这年夏天,武帝派自己宠妃李夫人的哥哥、二师将军李广利领兵讨伐匈奴,另派李广的孙子、别将李陵随从李广利押运辎重。李广带领步卒五千人出居延,孤军深入浚稽山,与单于遭遇。匈奴以八万骑兵围攻李陵。经过八昼夜的战斗,李陵斩杀了一万多匈奴,但由于他得不到主力部队的后援,结果弹尽粮绝,不幸被俘。 李陵兵败的消息传到长安后,武帝本希望他能战死,后听说他却投了降,愤怒万分,满朝文武官员察言观色,趋炎附势,几天前还纷纷称赞李陵的英勇,现在却附和汉武帝,指责李陵的罪过。汉武帝询问太史令司马迁的看法,司马迁一方面安慰武帝,一方面也痛恨那些见风使舵的大臣,尽力为李陵辩护。他认为李陵平时孝顺母亲,对朋友讲信义,对人谦虚礼让,对士兵有恩信,常常奋不顾身地急国家之所急,有国士的凤范。司马迁痛恨那些只知道保全自己和家人的大臣,他们如今见李陵出兵不利,就一味地落井下石,夸大其罪名。他对汉武帝说:"李陵只率领五千步兵,深入匈奴,孤军奋战,杀伤了许多敌人,立下了赫赫功劳。在救兵不至、弹尽粮绝、走投无路的情况下,仍然奋勇杀敌。就是古代名将也不过如此。李陵自己虽陷于失败之中,而他杀伤匈奴之多,也足以显赫于天下了。他之所以不死,而是投降了匈奴,一定是想寻找适当的机会再报答汉室。"
司马迁的意思似乎是二师将军李广利没有尽到他的责任。他的直言触怒了汉武帝,汉武帝认为他是在为李陵辩护,讽刺劳师远征、战败而归的李广利,于是下令将司马迁打入大牢。
关于李陵的评价,在其生前即颇存争议,却并无人能多言,因为他的案例是被汉武帝钦定而且是被族灭的。唯一替他说话的司马迁,也受了腐刑,那还是被特殊宽宥了的;这样谁还敢为他说话?汉武晚年虽也有所悔悟,却也终未付诸行动。对李陵的相对客观的评价,还有待汉武去世之后。这才有了前述的任立政出使匈奴一事。但对李陵评价之争议,却远非就此而止,而是绵延千年而不绝。尤其每到特殊的历史时期,他就会被一些人翻出来,重新贬谪或者同情一番。其目的则大都不过是借古人之行迹,浇心头之块垒,各抒各的怀抱罢了。

后世对李陵非议者有之,同情者亦有之。后者不再赘述;非议李陵比较著名的,是明末的船山先生王夫之。他在其巨著《读通鉴论》中,对李陵曾进行了十分尖锐的批判;甚至连带为其辩护的司马迁,也一起痛贬了一番。船山先生是我十分景仰之人。不过这里,我将尽力本乎事实对船山先生之论作些跨越时间的评析和反驳。

船山先生《读通鉴论》卷三武帝三十:“司马迁挟私以成史,班固讥其不忠,亦允矣。李陵之降也,罪较著而不可掩。如谓有孤军支虏而无援,则以步卒五千出塞,陵自炫其勇,而非武帝命之不获辞也。陵之族也,则嫁其祸于绪;迨其后李广利征匈奴,陵将三万余骑追汉军,转战九日,亦将委罪于绪乎?如曰陵受单于之制,不得不追奔转战者,匈奴岂伊无可信之人?令陵有两袒之心,单于亦何能信陵而委以重兵,使深入而与汉将相持乎!迁之为陵文过若不及,而抑称道李广于不绝,以奖其世业。迁之书,为背公死党之言,而恶足信哉?为将而降,降而为之效死以战,虽欲浣涤其污,而已缁之素,不可复白,大节丧,则余无可浣也。关羽之复归于昭烈,幸也;假令白马之战,不敌颜良而死,则终为反面事雠之匹夫,而又奚辞焉?李陵曰:‘思一得当以报汉’,愧苏武而为之辞也。其背道也,固非迁之所得而文焉者也。”

司马迁为李陵案而横遭腐刑,不得不长期忍受一个生者所能经受之最大的耻辱,是故“肠一日而九回”,埋头修史以尽其先父之嘱托;若于评论中有所偏发,以抒解胸中之郁结,也是可以理解的。然而司马迁之秉守史家求真之原则,在阐述事实时,尽最大能力考证梳辨、去伪存真,也是为世所公认的。即以他所叙述之李陵事迹为例,班固出于维护汉室需要出发,而“讥其不忠”;然而他所修撰之汉书中关于李陵部分,也大多承袭司马迁所列举之事实,二者鲜有差异。即宋之司马光修《资治通鉴》,也本乎此。这就足以说明,司马迁对李陵经历之描述,基本是本乎事实的,而决非“挟私以成史”。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7-07-08
没错,确实是投降了。不过在当时的条件下不投降除非自杀。因为兵、粮皆无。
第2个回答  2007-07-08
是,
5000对100000,
杀敌6000,
无奈投降。

李陵与司马迁的问题
李陵曰:‘思一得当以报汉’,愧苏武而为之辞也。其背道也,固非迁之所得而文焉者也。”司马迁为李陵案而横遭腐刑,不得不长期忍受一个生者所能经受之最大的耻辱,是故“肠一日而九回”,埋头修史以尽其先父之嘱托;若于评论中有所偏发,以抒解胸中之郁结,也是可以理解的。然而司马迁之秉...

李陵事件的真相是什么 司马迁辩护到底冤不冤
而司马迁因为如实记载了李陵真相被指责诬陷李广利遭受腐刑,这本身就是冤假错案,当然非常冤。司马迁是一名史官,如实记载是他的职责,因履行职责遭到处罚是冤枉的判决。司马迁也只是记载了李陵拼死血战的过程,并且道出了其被迫投降的缘由和过程,因此获罪。而李陵事件的全过程也是一波三折,被迫投降与司马迁...

司马迁为何要为投降匈奴的李陵求情呢?
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一书中道明了真正的原因“未能尽明,明主不深晓,以为仆沮贰师,而为李陵游说,遂下于理。”意思就是司马迁没有完全说清自己的意思,圣明的君主不深入了解,认为司马迁是攻击贰师将军,而为李陵辩解,于是将其交付狱官处罚。司马迁自己都认为在为李陵说情时提到了李陵之败与其上级...

李陵事件与司马迁有什么关系
司马迁认为李陵并非真心降敌,而后公孙敖迎李陵未功,谎报李陵为匈奴练兵以期反击汉朝之后,武帝族了李陵家 ,而司马迁也以“欲沮贰师,为陵游说”被定为诬罔罪名。汉武帝天汉二年(前99年),武帝想让李陵为出酒泉击匈奴右贤王的贰师将军李广利护送辎重。李陵谢绝,并自请步兵五千涉单于庭以寡击众...

司马迁为李凌辩护的理由是啥
司马迁说:“李陵带去的步兵不满五千,他深入到敌人的腹地,打击了几万敌人。他虽然打了败仗,可是杀了这么多的敌人,也可以向天下人交代了。李陵不肯马上去死,准有他的主意。他一定还想将功赎罪来报答皇上。” 汉武帝听了,认为司马迁这样为李陵辩护,是有意贬低李广利(李广利是汉武帝宠妃的哥哥)...

司马迁后悔直言李陵的原因
司马迁后悔直言李陵的原因:1、李陵是汉武帝的亲戚,司马迁在《史记》中直言不讳地揭露了李陵的失败和失策,会触怒汉武帝及其家族,给自己带来危险。2、李陵是司马迁的朋友,司马迁在《史记》中对李陵的评价非常高,甚至称他为“当世奇才”。因此司马迁感到内疚和不安,因为他的朋友遭受了失败和悲惨的结局...

李陵之祸对司马迁影响
李陵之祸对司马迁影响如下:李陵事件对司马迁的影响非常巨大,司马迁因此受官刑,一方面,身份开始尴尬,不再合群。由于司马迁受官刑,已经不再是一个正常男人,因此原来同僚也不可能接受司马迁身份的变化,并逐渐被士大夫的阶层边缘化;古代读书人受儒家熏陶,提倡“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对于官刑之人很难...

李陵事件,是毁了司马迁还是成就了司马迁?
李陵事件对司马迁的影响是很大的,从身体上来看李陵事件,这毫无疑问是摧残了司马迁他的自尊心也摧残了他作为一个男人在生理上的完整的。在司马迁他为李陵辩论之前,他对于当时的朝政是有着热情的,他也是愿意去参与到朝政的,他更是一个敢说的人。但是在李陵事件之后,他从此变得内敛,他对于所有事情都...

司马迁是因为谁遭受的宫刑?
司马迁因为李陵而遭受宫刑。天汉二年(公元前99年),汉武帝派李广利出征匈奴,李广利是汉武帝宠妃李夫人的哥哥,这次出征的主要目的是,借军功好让李广利封侯。但是在分配工作时,李陵提出了反对意见,建议自己愿意带领军队出征匈奴,这样可以分散匈奴的注意力,减轻李广利的压力。一开始李陵是非常顺利的,...

结合李陵事件阐述司马迁的侠义精神
但司马迁的意思似乎是二师将军李广利没有尽到他的责任,讽刺劳师远征.但汉武帝却希望他自杀,因为大汉的将军给别人做了俘虏会很丢面子,李陵兵败,汉武帝认为他是在为李陵辩护,于是下令将司马迁打入大牢战术失误.所以汉武帝非常震怒 “任侠”成风,司马迁深受侠义精神的影响。这主要表现在,一是崇尚侠义精神...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