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的种姓制度和中国的门阀士族制度一样吗

如题所述

  这4个等级至法经、法典时代,日趋严格。在职业上,各种种姓原则上是世袭不变的。按《摩奴法典》规定,高级种姓由于“穷困”可以从事低级种姓的职业;相反,低级种姓不得从事高级种姓的职业。在婚姻上,各种姓原则上同姓通婚,即实行内婚制。《摩奴法典》规定,高级种姓之男因“贪欲”可以娶低级种姓之女;相反,低级种姓之男不得娶高级种姓之女。前者称“顺婚”,后者称“逆婚”。职业世袭化和种姓内婚制是种姓制的基本特征。不同种姓的人还不能同坐、同饮食。此外,各种姓间,特别是前3种种姓和首陀罗之间,在宗教社会生活和法权方面,都有严格的界限和区分。前者有权参加雅利安人的宗教生活,经过入门式(入教式)称为再生人。后者无权,故称为非再生人。在法律上对再生人与非再生人刑事犯罪、债务和继承等民事纠纷都有不同的规定。婆罗门教经典对各种姓间的关系所以作如此严格的规定,旨在保证高级种姓、特别是婆罗门种姓的特权利益。
  随着社会劳动分工的发展,在舍和首陀罗中间,繁衍出很多从事不同职业的小集团。这些小的职业集团逐渐脱离原来的瓦尔纳而成为单独存在的迦提。迦提具有瓦尔纳职业世袭和内婚制的基本特征,属被压迫等级 ,社会地位低下。《摩奴法典》记载59种迦提,其中最受压迫的是所谓逆生的6种迦提:苏特(看管马和战车者),马哥陀(商人),维底哈卡(服侍妇人),阿尧哥沃(木匠),刹特里(捕杀穴居动物者),旃荼罗(运搬无亲人的尸体和执刑者)。在这6种人中,旃荼罗的地位最为低下,最受歧视,为古代“不可接触者”(贱民)的代表。后来迦提的数目愈演愈多,四个瓦尔纳的区分越来越失掉意义,从而这一概念逐渐消失而为迦提代替。

  英国殖民者入侵印度后,种姓制度继续存在。据1931年英国殖民当局对印度所进行的人口调查统计,全印已有3500种卡斯特。其中被压迫种姓有429 种,大约有6000万人。印度民族主义者注意到被压迫种姓问题,1931年,M.K.甘地为唤起”贱民“群众参加民族独立运动,要求废除贱民制,倡导提高贱民地位的哈里詹运动。1942年“贱民”出身的安伯德卡成立全印度表列种姓联盟,领导“贱民”进行合法斗争。今日印度,“贱民”的数量将近一亿,种姓问题仍然是社会上的一个重要问题。

  印度斯坦人除印度教徒实行上述种姓制度外,穆斯林受其影响,也有赛义德、谢克、穆格尔等种姓之分。印度其他民族包括奥里亚人、比哈尔人、古吉拉特人、坎纳拉人、拉贾斯坦人、马拉雅兰人、马拉地人、桑塔尔人、泰卢固人等,都实行种姓制度,但种姓名称及具体情况有所不同。例如比哈尔人分为婆罗门、巴明、拉吉普特、吠舍、迦耶斯特和首陀罗6个种姓,界线森严;而奥里亚人则分为婆罗门、坎代德、戈拉腊、拉柬尼耶和首陀罗5个种姓,制度不严,种姓地位还可升降;拉贾斯坦人也分为5个种姓,地位不高的马哈金种姓的人主要从事工商业,却相当富有,以加尔各答为中心,资本主义发展较快。

  尼泊尔的尼瓦尔人实行种姓制度,以婆罗门最高,清道夫最低;后来佛教徒也实行种姓区分,以古巴久最高,贾普最低。斯里兰卡的僧伽罗人的种姓制度则具有世俗性质,以瞿维种姓(耕种者)最高,罗陀种姓(洗衣人)最低。孟加拉人中印度教徒分为婆罗门、维迪耶、迦印斯特和首陀罗4个种姓,其中迦印斯特种姓有文化,往往身居高位,出了许多社会活动家和宗教领袖。

  古代印度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它和中国、埃及、巴比伦并列为东方的四大古国。勤劳、勇敢的印度人民,曾经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明,为人类作出了自己的贡献。但是,几千年来,印度社会的发展一直比较迟缓。这与印度存在着一个的森严的等级制度一种姓制度有着一定的关系。

  独立后,印度政府采取了很多措施来消除种姓歧视。首先是制定了有关法律规定。1948年国会通过了废除种姓制度的议案。后来宪法和各邦法律也都做出相应规定,保护低级种姓利益。政府还在教育、就业、福利等方面对低级种姓者提供大量帮助。

  社会的进步,印度的种姓制度也在发生变化。如种姓制度中的内部通婚制受到冲击,如高种姓的女子现在也同低种姓的男子通婚了。人们对职业的看法也有所改变,衡量职业高低不再以宗教思想为基础,而以金钱、权力为基础。在城市里,各种姓人们之间加强了来往与交流。

  魏晋南北朝政治生活中最重要的现象,是士族门阀制度的存在。士族,又称世族、高门大族,其对立的称呼是庶族、寒门。它们之间的根本区别不是基于官职的高下或财产的多寡,而是基于宗族的血统。在汉代,已经日益明显地形成许多世代官宦的豪门大族,他们的子弟,比一般人更容易获得政治权力。经过汉末大乱,这些豪门大族成为具有很强独立性的社会力量。他们有自己的庄园、私人武装和大量的依附农民,使任何统治者都不敢忽视。一代雄豪的曹操,也未能在根本上摆脱对豪族的依赖。后来曹丕为了做皇帝,更采用“九品官人”的制度,承认士族(即豪门大族)有政治上的特权,以换取他们的支持。所谓“九品官人”,是一种选用官员的方法。由各州郡的士族人士担任大中正、中正,对本籍士人的品行加以鉴定,分为九等,由朝廷依次录用。但实际品第人物的标准主要是门第的高下,因而形成士族对政治权力的垄断,以致“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士族为了保证自己的政治特权,又通过婚姻相互联结。除了特殊的例外,士族与庶族之间是不通婚的。
  门阀制度的存在,加强了士族的地位和独立性。政权有兴替,朝代有更迭,士族作为一个社会阶层,其地位却很少受影响。他们在客观上也给这个动乱的时代带来某种稳定因素。但在士族与皇权、士族与庶族之间,不可避免地要产生矛盾。皇权的主要依靠是士族,但也常常采用各种方法来抑制士族势力的过度膨胀,包括任用庶族人士。庶族在政治上出路艰难,但并非毫无机会(南朝宋、齐、梁、陈四代皇室,都出自寒门)。他们对士族控制政治权力的现象,常常提出强烈的抗争。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1-08-17
还是有点区别的,因为门阀其实跟现在的家族一样

印度的种姓制度和中国的门阀士族制度一样吗
不同,

印度的种姓制度和中国的门阀士族制度一样吗
社会的进步,印度的种姓制度也在发生变化。如种姓制度中的内部通婚制受到冲击,如高种姓的女子现在也同低种姓的男子通婚了。人们对职业的看法也有所改变,衡量职业高低不再以宗教思想为基础,而以金钱、权力为基础。在城市里,各种姓人们之间加强了来往与交流。魏晋南北朝政治生活中最重要的现象,是士族门...

魏晋南北朝士族和门阀有什么区别?
当时的核心就是封建制和宗法制,具体含义不赘述。贵族就是这样诞生的,而当时执政的也是这一批贵族。

士族和门阀有何差异?它们前后相继,有何本质不同??
第一,它们的目标不同,士族更想通过读书来获取个人利益,让自己走上仕途。而门阀则有更加鲜明的政治目的,就是控制国家,控制朝堂。第二,它们的依靠力量不同。士族一般都是通过个人来谋取仕途,都是单打独斗,但是门阀就不一样了,它们更多的是依靠家族的力量和各个门阀之间的互帮互助。各个门阀之间有...

关于南北朝的历史,请各位帮帮忙``
纵观四大文明古国:古埃及、古巴比伦文明在战乱中衰弱了;入侵印度的蛮族部落把创造古印度文明的当地人列为种姓制度中最低层的贱民当作奴隶一样的驱使至今;五胡乱华之时,当创造古中国文明的人们面对相似的窘境时,有一个冉闵站了出来,他诏告天下,邀四海豪杰奋起杀胡,号令所到,民皆响应,汉军威武,胡寇散溃,九州大地...

古代时期的门阀制度是什么?
从传承上说,战国时期伴随井田制崩溃,地方乡镇兴起强宗大族,逐步发展到东汉时期的世家,再经过九品中正制强化,成为控制地方州郡乃至国家政权的士族。唐代是最后的辉煌时期,北宋时期彻底消失。所以门阀于战国发端,西汉发展,东汉成形,两晋顶峰,隋唐余韵,北宋消散。门阀制度的衰落,意味着社会流动方式的变化...

门阀士族制啊!中国文明的一个绕弯子1
门阀士族制啊!中国文明的一个绕弯子1 从历史的大发展来看,这个门阀士族制度似乎是我们绕了个大圈子啊!你看啊,战国秦汉时期我们就已经是完全封建制了,而东汉末三国到南北朝就搞这个门阀制度。直到隋唐才回到,秦汉时期... 从历史的大发展来看,这个门阀士族制度 似乎是我们绕了个大圈子啊! 你看啊,战国秦汉时期 ...

门阀士族是什么意思?
2. 政治特征:门阀士族在政治上具有极大的影响力。他们不仅参与政治决策,而且在官场中占据高位,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政治格局。这些家族通常培养子弟通过科举等制度进入官场,巩固家族的政治地位。3. 社会影响:在经济和文化领域,门阀士族也发挥了重要作用。他们掌控着大量的经济资源,影响着社会的经济发展。

中国的历史上所谓的门阀,士族到底在当时是怎么的一个盛况
九品中正制逐渐成为门阀士族的选举工具。比如两晋著名的王谢两家,除了一堆历史名人,什么王羲之啊谢安,或许是因为家教好,但更多的是因为士族的权利可以一定程度的继承,他们甚至遮掩了帝王的光辉,比如一般人很难想起皇帝都有谁,除了那个司马衷。像后边的隋朝的杨坚,唐朝的李渊这些开过皇帝都是世代的门阀...

辩论赛-纯文学和通俗文学哪个更有生命力?-材料
长期以来,通俗文学与高雅文学,严肃作品与娱乐作品,竟然存在着不严于封建门阀士族制度,印度的种姓制度还森严的鸿沟!、 在这里,我要讲一个极好笑的事:邓友梅到法国访问,有人部他:”你们中国人最喜爱的法国作家是哪一位?“邓友梅于是回答:”巴尔扎克!“因为他觉得只要抬出这个连恩格斯都夸奖的”伟人“来,就极牛了。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