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2年,一条空前的穿越印度、缅甸和中国的空中航线开始形成。在西面,航线由二战时期的阿萨姆邦东北印度铁路公司的一系列机场串成并穿越了云南和四川的一系列山脊。在该航线开通后,即成为中国战场国际援助的“生命之路”。蒋介石认为为了保证它的野战师和拥有500架飞机的空军的正常运作,每月至少需要7,500吨的物资,当然在驼峰航线的初期几个月中,这个想法是难以达到的。
一个关键的问题是寻找合适的货物运输飞机。最初的驼峰空运是由是道格拉斯DC-2、C-47运输机、道格拉斯DC-3、C-53运输机——一种经改装的的C-47运输机完成。然而,这些飞机的有效载荷并不适合高负载的高空作业,且不能达到一定高度以飞越山区地形,这使得飞机不得不通过非常危险的迷宫般的喜马拉雅山隘航行。
1942年12月C-87 Liberator Express和C-109燃油专用运输机的抵达提高了运输吨位,其较强的高空飞行能力使其能够直接飞越比较低的山峰(15,000~16,000英尺),无须穿行危险的山隘。但此种飞机的事故率较高且不适用于当时所用的机场。尽管C-87有4个引擎,但载重高时爬升性能差,经常在起飞时因引擎熄火而坠毁,同时在山峰上空即使遭遇较轻的结冰状况也容易回旋而失去控制。C-109是从现存的B-24轰炸机改装而来的燃油专用运输机,所有武装弹药均被拆卸,机身内安装有8个油罐,能够装载2900加仑高辛烷值航空汽油。生产的218架C-109中有很多被送往中缅印战区。但由于其满载时在超过海拔6000英尺的机场降落十分困难,并且飞行不稳定,C-109也和C-87一样不受飞行员喜爱。满载的C-109若摔机着陆,不可避免会发生爆炸,使机组人员丧生。
“寇蒂斯”C-46 Commando于1943年4月起开始执行驼峰航线飞行。C-46是一种比以往任何一种双发运输机飞得都快都高的涡轮增压双引擎飞机,且载荷也比C-47及C-87高, 装备C-46之后,航线的空运吨数明显提高,于1943年12月达到12,594吨。运量在1944-45年间继续攀升,于1945年七月达到历史最高值。
飞越驼峰对于盟军飞行人员而言是近乎自杀式的航程。航线跨越喜马拉雅山脉,穿行于缅甸北部与中国西部之间的崇山峻岭之间,频繁遭遇强紊流,强风,结冰,设备老化。从一开始,任务就受困于缺乏资源和有经验的人员。在行动最初的几个月里,没有经验的补给军官会下令将飞机装至“填满”而不顾载重上限。合适的导航设备与无线电信标以及受过训练人员的匮乏(一直没有足够的导航员来配置到每个机组)持续影响了空运行动。虽然空运指挥部(ATC)内有一些有经验的民航以及军用运输机飞行员,但其他人大都是刚受过飞行训练,飞行时间很短,对在恶劣条件下驾驶多引擎运输机几乎没有经验。中国飞行员尽管操纵过若干种类的飞机,但并不擅长于依靠仪表飞行,对空运使用的大型美制运输机也不熟悉。但是中国和美国飞行员还是坚持驾驶重载的飞机在往成都,昆明和其他城市的往返航线上日夜飞行。运输机时刻不停地从印度北部的13个机场起飞,在约800公里外的6个中国机场之一降落。有些疲劳不堪的机组成员一天可飞到三次往返之多。机械师在露天维修飞机,在频繁的暴雨中用油布遮盖引擎。机械师与备用零件也始终不足,维护与发动机修理时常被拖延。很多超载的飞机在起飞时由于引擎问题或遇到其他机械故障而坠毁。ATC飞行员与作家Ernest K. Gann回忆他曾在印度的Chabua机场一天内目睹四次坠机事故——两架C-47,两架C87,三名飞行人员遇难。由于地区的偏远以及中缅印战区较低的优先级,飞行必须的零件和补给供应十分紧张,飞行人员经常被派往喜马拉雅山麓捡回飞机残骸上的零件以维修编队内剩余的飞机。这些悲剧性的坠机的一个副产品是当地出现了大量的由飞机残骸铝片做成的器具。
除了糟糕的天气和机械故障,手无寸铁的护送运输飞机在驼峰偶尔遭到日军战斗机在干旱(冬)季的袭击。有一次,当驾驶C-46执行任务时,Wally A. Gayda上尉遭遇日军飞机,在失望中反击中岛战斗机,通过勃朗宁自动步枪向战斗机乘员组舱窗射击,最终杀死日本飞行员。 在驼峰死亡人数总计超过1500人。有时,每月飞机损失总额占所有飞机的50%,但仍在沿途服务。
1944年5月,一个重要的发展是占领了缅北的密支那机场,这一任务由中国远征军和麦瑞尔突击队完成,即著名的密支那大捷。这使日本丧失了他们对盟军驼峰航线巡逻飞机的主要机场。机场本身也成为困难情况下一个重要而紧急的盟军飞机降落点,即使战斗直到1944年8月仍在密支那附近的县城进行。
自从1942年春日本人占领缅甸后差不多三年的时间里,美援物资到达中国的唯一手段就是经由喜马拉雅山空运。这段令人毛骨悚然的航线,始于印度东北阿萨姆,要飞跃世界上最凶险的地形。从空中俯视,下面依次是超过一万英尺高的Naga山——Naga是山中居住的食人部落的名字 ;丛林覆盖的伊洛瓦底江,萨尔温江和湄公河;然后是高达一万五千英尺的Santsung山脉。当地气候恶劣——超过248mph的飓风,从五月到十月的雨季,以每分钟三千英尺的速度把飞机抛上抛下的超级湍流(甚至把飞机翻个个)——再加上频繁出没的日本战斗机,使驼峰航线成为二战中最为危险的空中航线。只有最特殊的人才能担负起此重任 -- 他们就是牛气冲天的印中空运大队(Air Transport Command, India-China Wing)。一直到四四年情况改善之前,他们总是一天工作16个小时,经常一天飞三个来回。近六百架飞机坠毁,超过一千人牺牲在驼峰航线上。到战争结束时,65万吨物资经由驼峰航线抵达中国。
驼峰航线的行动过程
驼峰航线的初期,由于缺乏合适的货物运输飞机,空运任务面临困难。最初的空运任务由道格拉斯DC-2、C-47运输机、道格拉斯DC-3、C-53运输机完成,但这些飞机的有效载荷不足以应对高空作业,无法飞越喜马拉雅山脉。1942年12月,C-87 Liberator Express和C-109燃油专用运输机抵达,提高了运输吨位和飞行能力。然...
驼峰航线—世界上规模最大,时间最长的空中战略桥梁
整个驼峰航线行动持续了3年,总飞行时间超过150万小时,美军先后投入飞机2100多架,共参与人数84000多人,运送物资总计65万吨(也有85万吨的说法),损失飞机1500架以上,牺牲人员近3000人。驼峰航线不仅在二战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其历史意义和军事、经济价值至今仍被人们铭记。这场大规模的空中战略桥...
驼峰行动历史
驼峰航线由美国空运队和美国陆军运输队主导,从印度阿萨姆邦汀江至昆明和重庆,起初由中国航空公司试飞,但规模有限。1942年3月,美国空运队成立,使用25架运输机,后来增加到75架。1942年12月,美国陆军运输队接任,至1944年,参与人员和运输量大幅增加,为空军如“飞虎队”和战略轰炸机部队提供支持。运输...
驼峰航线空运行动
中国飞行员在驼峰航线中发挥了关键作用,从1942年至1945年,他们完成了大量的运输任务。1944年,随着B-29轰炸机的战略轰炸,C-54 Skymaster的加入进一步提高了空运效率。尽管中印公路开通后驼峰航线的重要性减弱,但其总飞行时间长达150万小时,是二战期间规模和时间最长的空中战略桥梁之一。
抗日战争期间的驼峰航线是什么呢?
1. "驼峰航线"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一项重要军事空运行动,它不仅跨越了世界上最为险峻的地形,还遭遇了最为恶劣的天气系统的考验,同时还要不断面对日本战斗机的严重威胁。2. 这场空运行动成功地将近740,000吨物资运送到中国,为中国的抗日战争提供了重要的支援。其规模和成效远远超过了盟国通过陆上...
二战中的驼峰航线,发生了什么?
8. 1944年5月,中国远征军和麦瑞尔突击队占领了缅北的密支那机场,这一战略地点的夺取减轻了对驼峰航线的压力,并成为重要的盟军降落点。9. 在长达三年的时间里,驼峰航线是美援物资进入中国的唯一途径。这条航线不仅艰苦卓绝,而且代价巨大,成为了二战史上最悲壮的空运行动。10. 驼峰航线不仅考验飞行员...
驼峰航线的行动过程
在该航线开通后,即成为中国战场国际援助的“生命之路”。蒋介石认为为了保证它的野战师和拥有500架飞机的空军的正常运作,每月至少需要7,500吨的物资,当然在驼峰航线的初期几个月中,这个想法是难以达到的。一个关键的问题是寻找合适的货物运输飞机。最初的驼峰空运是由是道格拉斯DC-2、C-47运输机、...
驼峰行动驼峰航线
在二战期间的1942年5月至1945年9月,中国与美国作为盟友,共同面对日本军国主义的威胁,展开了一场特殊的空中战役。这场战役中最著名的航线被称为“驼峰行动”,其英文名是Hump Course。航线的起点位于印度东北部的阿萨姆邦汀江地区,途经中缅印边境的险峻山脉,这些山脉因其形状酷似骆驼的驼峰,因此得名...
驼峰航线空运行动
8. 中国飞行员在驼峰航线中发挥了关键作用,从1942年至1945年,他们完成了大量的运输任务。9. 1944年,随着B-29轰炸机的战略轰炸,C-54 Skymaster的加入进一步提高了空运效率。10. 尽管中印公路的开通使得驼峰航线的重要性有所减弱,但是驼峰航线在二战期间的总飞行时间达到了150万小时,成为了二战期间...
云南省的驼峰航线……
营救小队在战斗机上,远远地看到了惠通桥——驼峰航线的地理航标之一,之后在一处长满野草的地方着陆。雷德在回忆录中写道,他们每天的行程都差不多,路越走越窄,越来越陡峭,每天都要“Z”字爬山,大部分时候都穿越在云雾之间。从保山出发一周后,营救小队在丛林中缓慢前行着。此时距离“风雪垭口”仍然还有不到1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