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三国演义》看刘备集团最终失败的原因过程
龙的传人
三国的历史故事早在唐代便已广为流传,宋代民间说唱艺人更是以说三国故事作为题材,影响广泛,这说明了什么?三国的浩瀚历史并不是因其有《三国演义》而被我们所乐道,而是因其有三国的精彩风云才有了后来的四大名著之《三国演义》。罗贯中以陈寿《三国志》的正史为基线,广泛的吸取了有关三国题材的明间文艺的营养,创作出了巨著《三国志通俗演义》,即《三国演义》。
在看待《三国演义》上,后人评价其为七分实事,三分虚构。从东汉末年的天下大乱及群雄逐鹿到后来的赤壁风云后三分天下;从刘备进取西蜀到后来的荆州失陷与夷陵败北白帝托孤;从鞠躬尽瘁的七擒孟获与北伐大战,到后来的司马一统终归于晋。其历史情节十分生动和清晰,活灵活现的展现了一段曾今叱咤风云,千古流传的史诗画卷。从其中的思想和观点上,很明显是拥刘贬操的,这点继承了民间文学的传统观念,这不是一个单纯的倾向性问题,实是寄托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其中十分鲜明地揭露批判了董卓,曹操的残暴害民,祸乱天下,颂扬了刘备的爱民安国,仁义待人。对曹操的奸诈,残忍,自私的奸雄心理,已有典型的认识意义;而对刘备的仁厚,诸葛亮的忠诚,智慧却深入人心。这便是拥刘贬操的最大见证,这是符合中国封建帝国时代基本的君臣观念的,作为一个海纳百川及满腹才华与政治抱负的曹操,又有多少人能够说得清他的功过是非?曹操仍然是曹操,历史仍然在浩瀚的岁月中永逝。但在这其写作上,罗贯中并没有因为拥刘贬操的思想而拐曲历史,而是尊重了历史之客观存在。
我们很容易就会想到一个问题,为什么刘备集团这种令人期待和有重视的一方会失败呢?这是个很令人深思熟虑及不可理喻的问题,首先,在于《三国演义》中,开头便是刘备、关羽、张飞之桃园结义,这种义,在中国历来的思想,中国文化中有其特殊意义。在刘备集团一方,有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驰骋天下连曹操也敬他爱他之关公;有不磨正义,正直,刚烈,深明大意,勇猛威武的张飞;有智勇双全,胆略过人,英勇忠义的赵子龙等等武将,又有智慧过人,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卧隆中而知天下事,自比管仲.乐易的贤相军师诸葛亮为之出谋划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及博才识广、聪慧灵变、可与诸葛孔明相媲美的凤雏庞统,卧龙凤雏得一可安天下,而刘备两者皆得。作者有何意图?作为刘备集团在《三国演义》里面可谓是完美无暇的一方,为什么最终会败在司马氏族的手下呢?值得我们去深思。
先从刘备集团的兴起来说,刘、关、张三人能够相会并结义为兄弟,这是很完美的。关羽和张飞后来都成了驰名内外的武将,令魏吴心寒。刘备集团的兴起在前段时期在请诸葛亮出山之后几乎很顺利,诸葛亮火烧新野,出山首告大捷;赤壁之战,凭诸葛亮的才能与智慧结好东吴,共破操军,保住了立足之地,成为三足鼎立之标志性战争;而后借住荆州,巧入西川,更添黄忠、魏延、马超等一流大将,事业进展得一帆风顺,所向披靡,可以说连刘备自己都像是在做梦。在华容道上,关云长以大义放走了曹操,是否与刘备集团的失败有关呢?关系应该不大,就是除了曹操,北方终不能够安定,还会有第二个“曹操”,况刘备当时的势力不大,正处发展之中,就是与东吴争北方的地盘也没有任何的优势,没兵力打不出这张牌,应以发展和养精蓄锐为基本,不断的完善自己,韬光养晦,从量变到质变,定有成就之时,这便是诸葛亮的大体策略规划。
在战略上,诸葛亮分析得最为清晰,必须稳住东吴,结好东吴,保存自己的力量,北拒曹操,方有可为。故欲得立身之地域,必夺西川,欲得西川,便先借荆州,即有先弱后强的过程,夺得西川,尽占西蜀,安抚民心,养精蓄锐,即可成就具有一统天下的实力。在与东吴抢荆州的这一过程中,稳稳当当的把荆州借在了自己手中,还多得了黄忠与魏延。在夺西川过程的这一过程,刘备集团几乎没有花多少的气力便一箭双雕,刘璋与张鲁双双归降,一气呵成,唯独庞统之死损失不少,而多得马超,严颜等人,占有了立足之地,也扩充了兵力,力量之可谓突飞猛进,步步高升。之后,张飞又智取瓦口隘;黄忠计夺天荡山,夏侯渊魂断苍野,刘备后来终于取得了汉中之地,称汉中王。在荆州重地,武圣关羽捷报连连,水淹七军,擒于禁斩庞德,刘备集团走到了全盛的时期,蜀国的力量突飞猛进、飞龙在天!风云变幻,刘备得力,天平倒向了蜀方,三足鼎力之势也便终成事实,曹操有口难言,事实摆在眼前,也不得不因时而异,一时气吞山河、席卷天下之英雄气概只得往心里咽。
然而,好景不长,飞龙在天之势终归还是有了亢龙有悔。似乎到关云长败走麦城后蜀国就逐渐地走向衰落了,首先,关云长是蜀国的五虎大将之一,也是三国时期之一大名将,令东吴及曹魏都心寒。吕蒙利用关云长之骄傲心理,吴魏联合,使得诈骗诡计,待荆州重地防御不力之时神鬼不知地白衣渡江,孟达见死不救,归降曹操,关云长誓死力争,忠义效国,最后迫使关公被擒,至东吴后气概山河,英勇不屈,梦断青天。之中也暴露了蜀国在内部的一些缺陷,即蜀国内部还欠缺团结,在一些地方军团方面的思想上还没有效忠蜀国利益的概念,因为关公在败走麦城后蜀国等周围将领竟然还不出兵相救!而云长还乃是刘皇叔之二弟!另一方面,也存在一些过于自信带来的安乐之心,导致对于敌人的藐视与虚于防患,正可谓糖衣炮弹可是吃不得的,有时还真就不知不觉的吃下了,便也就像一颗毒药,到时便力不从心,后悔莫及,关公万万没有想到的是,丢掉的不仅是荆州,还有刘备的心。
云长父子被擒往东吴后,宁死不屈,表现出了大无畏之爱国精神,云长之一去可以说是使蜀国元气大伤,首先是损失了一员盖世英雄之大将,二则是丢了荆州和损失了不少人马,三则是为刘备的欲报兄弟之仇而出兵东吴和张飞遇害等埋下了祸根。可以说荆州之失利及云长之去乃蜀衰之根源。刘备预报私仇而不听良言相劝,加上张飞之急燥心理而被下属之害,蜀国又失之一虎将。昔时桃园结义之三兄弟今止刘备个人,何不悲哉?然而此却更加重了刘备欲报私仇之心,从当时蜀国的国力在诸葛亮的精心培养来看,可以说也具有一定的实力了,兵力达到了好几十万,刘备当时的年纪也不少了,也许刘备的一统之心早已有之,或者说刘备也是被之前的成功冲昏了头脑,他过于相信蜀国的力量,而这次丧失兄弟之痛也便更加火上浇油。在蜀国的力量刚刚有点起色的时候,这次的兄弟的离去大概也就更加重了其战争的决心或者借口,刘备在打这场大战的时候心里估计已是想着他并吞四海,一战定乾坤的美梦。
东伐东吴,挂孝出征,关兴、张刨预报杀父之仇,同仇敌忾,其气量与规模便如排山倒海之势,一发不可收,初说在开始阶段便是节节进取,进东吴不少,战功不少,令其心寒,成绩不错。然刘备万万没有想到缺乏军师之谋算,于酷夏炎热之时犯兵家之大忌走入丛林陷阱,这种破坏联吴抗曹之大计之事便最终败于陆逊之火烧七百连营之下,所及之地,浓烟四起,火光冲天,几十万伐吴大军有去无回,尸横夷陵,魂葬他乡,蜀国此时几乎损失了主力,黄忠也于之前命归黄泉,好在赵子龙急领孔明军命,保住些许残余兵甲,救得刘备,转至白帝城。孔明事先让马谡部得奇门八卦石阵,方才拖住十万吴军。其实应该是吴军后防空虚,即得地与势,防于魏乱而退兵。刘备也是一气病不好转而终于白帝城,托孤诸葛亮。
从当时状况来看,蜀国也几乎陷入了绝境,主力部队损失不说,先帝刘备之一去,政治动荡,很容易引起内部之矛盾,情况非常之险急,搞不好就可能会有蜀亡之情况。北有魏,东有吴,内部还欠团结,好在诸葛亮的安排妥当与忠心,以刘禅之位稳定政局,安蜀国之民心,加上蜀地之地理优势,休养生息,补其伤痕,励精图治,国力渐渐有所好转,军队在慢慢发展,合适之时南下不毛之地,七擒七纵孟获,使其心归蜀汉,乃一大壮举。蜀善且稳定实力有所增强,但仍不如当时先帝在时之最强盛之时,可以说国之大伤非一时之可恢复也。孔明有先帝三顾茅庐之恩,有兴复汉室,圆先帝刘备美梦之责任,故书前出师表于刘禅,请愿北伐,出祁山,乃至差点破了曹魏的老窝,但马谡拒谏而失街亭,孔明被迫而使空城计,北伐之初壮举破灭,加上内有刘禅之昏庸,内府之人李严的嫉妒,欲建功谢过的孟达的不力,加上司马大人的龟缩大法与深谋韬略。终至孔明五次北伐而未成至劳累过度成疾最终病亡于五丈原,天星陨落,蜀汉举国上下哀声四起,地动山摇。破操之事未成,甚是遗憾!后有诗赞曰:“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巾”,可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为什么诸葛亮需要不断地北伐而又没有成功呢?是以攻代守吗?还是一味努力终因相关各方面的原因而失败?还是孔明以此削弱魏国然后图之,很耐人寻味,其中的每次快要破操又由于一些特殊原因而失败,作者的用意也不少。
诸葛亮之北伐乃至自己归天五丈原,年年的征战而没有成功,导致的是什么?蜀国已不再有之前之势而是慢慢的越来越弱了,赵子龙年高驾鹤西去,前蜀汉中之名将也都相即离去,蜀国姜维智勇双全,加上刘禅之昏庸,朝政内部之奸臣,一姜维又有何用?后感孔明之恩,不除内患,不蓄力量而九伐北魏皆失利,蜀国之国力最终更加消弱,虽有姜维复汉室之雄心壮志,有诸葛瞻之保国忠心,最终却没保住蜀国,被邓艾千里奇袭,绕过剑阁,直取成都,刘禅无望投降,乐不思蜀,姜维力不从心,亡于乱军之中。刘备集团等前人艰辛创业之蜀汉政权土崩瓦解,何其不令人心寒哉?
流年似水,光阴似箭,时间似乎吞没着世间的一切功成名就与爱恨情仇,曾今英雄也便随着时间的推移而灰飞烟灭,金戈铁马,气壮山河的气概也便凝固在了历史的长河当中。及至后来司马氏族的强劲,势不可挡及孙皓的不战而降晋,不便使人有感之曰: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前之英雄气概,前之三国风云等皆已成为历史的痕迹,令人深思。
参考资料:http://forum.book.sina.com.cn/thread-1991010-1-1.html?retcode=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