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士是什么

如题所述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者,称为进士。

是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之称。此称始见于《礼记·王制》。隋炀帝大业年间始置进士科目。唐亦设此科,凡应试者谓之举进士,中试者皆称进士。

唐朝时以进士和明经两科最为主要,后来诗赋成为进士科的主要考试内容。

元、明、清时,进士经殿试后,及第者皆赐出身,称进士。且分为三甲:一甲3人,赐进士及第;二、三甲,分赐进士出身、同进士出身。 明董其昌《节寰袁公行状》:“(袁可立)戊子举于乡,己丑成进士。”

扩展资料

隋朝于605年首次开的进士科,被视为科举的开端。隋、唐时,“进士科”只是科举各科中的其一,考的是诗赋。因为进士科是常科,考取又最难,故此最为尊贵,地位亦成为各科之首。 宋代以前,进士只需要通过在尚书省举行的“省试”。

在明朝和清朝,殿试分录取考生为三等称三甲。一甲三人依次为状元、榜眼、探花,称“进士及第”。二甲若干(清朝时一般为七人),称“进士出身”。三甲称“同进士出身”。世人统称录取者为“进士”。 进士是功名的尽头,就算是对名次不满意亦不可以重考。

从唐朝举行第一次科举考试开始算起,到1905年废除科举,近1300年的时间里,进士都是中国政治的主角。仅仅靠接受正统的儒学教育培养出来的文人学士们。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进士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9-08-14

是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之称。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者,称为进士。

中国科举制度是中国历史上的考试选拔官员的一种基本制度。形成于隋唐,比以前的用人制度是一大进步,明清科举考试分三级进行,即院试、乡试、会试和殿试。

“乡试”(即省试),中试者称为举人;再把全国的举人集中到京城里举行“会试”,中试者在宫殿举行“殿试”。

根据成绩高低分为一甲、二甲、三甲三等,一甲第—名叫状元,第二名榜眼,第三名探花,赐进士及第;二甲若干人,赐进士出身;其次为三甲,同进士出身。科举考试一般每三年进行一次,每次有六千多举人参加,取三百名进士。

扩展资料:

武举进士:

唐代武则天始创选拔武将的武举考试。至清朝时改称武科。历史上武举一共进行过约五百次。相对于文科举,武科举较为不受重视。历朝的武举时而被废,时而恢复。而武举出身的地位亦低于文科出身的进士。

唐代的武举主要考举重、骑射、步射、马枪等技术;此外对考生外相貌亦有要求,要“躯干雄伟、可以为将帅者”。

宋代时规定武举不能只有武力,要“副之策略”,问孙吴兵法等。到了明朝时更改为“先之以谋略,次之以武艺”,如果在答策的笔试中不及格,不能参考武试。

初期的笔试考三题,试策两题,另一题论考四书。后来四书的题目改为默写武经。武试则最少要求骑射九矢中三。至清朝时,改为先试马步射,中三为合。步射九矢中五为合。之后比并力气,包括拉硬弓、舞刀、举石。弓分八、十、十二力。合格者才考笔试。

宋以前并没有“武状元”之设。首名武状元产生于宋神宗时,为福建人薛奕,后与西夏作战时战死。历史上著名由武举出身的武将尚有唐代的郭子仪(唐玄宗开元初年武举异等),明代戚继光,北宋徐徽言等等。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进士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9-11-15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者,称为进士。是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之称。此称始见于《礼记·王制》。隋炀帝大业年间始置进士科目。唐亦设此科,凡应试者谓之举进士,中试者皆称进士。唐朝时以进士和明经两科最为主要,后来诗赋成为进士科的主要考试内容。元、明、清时,进士经殿试后,及第者皆赐出身,称进士。

扩展资料:

清代文学家吴敬梓在《儒林外史》第十七回写道,古代许多著名作家都是进士出身。辽、金元时,士人经地方考试选拔后,赴京会考,经中央政府朝廷礼部试取录后,再由皇帝殿试以定名次。一甲授官六品,二甲正七品,三甲正八品。辽前朝无契丹人试进士之制,后渐有应试登第者。

金朝则专设女真进士科。元朝时候会试落第则称乡贡进士。明清遵循前朝制度,举人需经殿试取录后方称进士,否则只称会试中式举人。

进士多入为翰林官。一甲第一名为状元,授修撰;第二、三名分别为榜眼、探花,授编修。二、三甲可选为庶吉士,或授给事中、主事、中书舍人、行人、太常博士、国子博士等官,或授地方府推官、府同知、县令、县丞等官。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进士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推荐于2019-11-06

进士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者。是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之称。

隋炀帝大业年间始置进士科目。唐亦设此科,凡应试者谓之举进士,中试者皆称进士。唐朝时以进士和明经两科最为主要,后来诗赋成为进士科的主要考试内容。元、明、清时,进士经殿试后,及第者皆赐出身,称进士。且分为三甲:一甲3人,赐进士及第;二、三甲,分赐进士出身、同进士出身。

古代许多著名作家都是进士出身。辽、金元时,士人经地方考试选拔后,赴京会考,经中央政府朝廷礼部试取录后,再由皇帝殿试以定名次。一甲授官六品,二甲正七品,三甲正八品。辽前朝无契丹人试进士之制,后渐有应试登第者。金朝则专设女真进士科。元朝时候会试落第则称乡贡进士。明清遵循前朝制度,举人需经殿试取录后方称进士,否则只称会试中式举人。

扩展资料:

形式介绍

1、察举:汉代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察举有考察、推举的意思,又叫荐举。由侯国、州郡的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取人才,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察举的主要科目有孝廉、贤良文学、茂才等。《张衡传》:“永元中,举孝廉不行。”《陈情表》:“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汉代避刘秀讳,称秀才为茂才)

2、征辟:也是汉代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征,是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到朝廷充任要职。辟,是中央官署的高级官僚或地方政府的官吏任用属吏,再向朝廷推荐。《张衡传》:“连辟公府,不就。”“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

3、孝廉:汉代察举制的科目之一。孝廉是孝顺父母、办事廉正的意思。实际上察举多为世族大家垄断,互相吹捧,弄虚作假,当时有童谣讽刺:“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

4、科举:指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科举。从隋代至清末,科举制实行了一千三百多年。《诗话二则·推敲》“岛(指贾岛)初赴举京师”,意思是说贾岛当初前去长安参加科举考试。到明朝,科举考试形成了完备的制度,共分四级:院试(即童生试)、乡试、会试和殿试,考试内容基本是儒家经义,以“四书”文句为题,规定文章格式为八股文,解释必须以朱熹《四书集注》为准。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进士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4个回答  推荐于2019-09-27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者,称为进士。是科举殿试及第者之称。

进士科是古代科举考试的一个科目。隋炀帝时初设进士科,到唐代时,在多达50多种科举考试科目中,进士科最受重视,被读书人视为科举正途。

其考试内容,刚开始为时务策五道,另外帖一大经(当时将《易官义》、《诗经》、《书经》、《周礼》、《礼记》称为大经,《论语》、《孟子》称为兼经),即5个关于时事政治的论述题。

扩展资料:

永隆二年(681年),为考察考生对学问的实际应用能力,又加两篇诗赋,这对考生的文学才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另外的则是考察其对于儒家经典的掌握情况。

事实上,诗赋本对个人灵感的依赖性比较大,在考场上强迫考生做诗赋,效果并不理想,往往逼考生造就大量浮薄忸怩之词。

北宋时,王安石改革科举制度,罢其他诸科,唯留进士一科作为科举科目。针对进士考试中的虚浮现象,王安石罢诗赋,仍用经义、策论取士。

之后进士科又具体分为两个层级,仅考中会试者,虽算及第,有做官资格,但称举人,不称进士;殿试考中,才称为进士。

其后的元、明、清的常规科举考试,也仅有进士科,其内容仍以经义为主,但明、清时的八股文制度则使其严重僵化。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进士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什么是进士
进士是对通过最后阶段科举考试者的尊称。在古代,科举制度是中国选拔官员的主要方式,分为乡试、会试和殿试三个主要阶段。在历经乡试与会试的层层选拔后,参加殿试的举子被称作“进士”。这些举子经过皇帝的最后考核,不论名次高低,都可获得一定官职或者殊荣。因此,“进士”这一称谓在古代代表着一定的功名...

进士是什么意思
进士的意思是指在中国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考试的人。以下是对进士这一概念的详细解释:1. 进士的基本定义:进士是科举制度中的一重要称号。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选拔官员的制度,而进士则是这一制度中的优秀学子。通过层层选拔,最终经过殿试的选拔,皇帝钦定后,获得进士的称号。2. 进士的考试过程:...

进士是什么官职
进士指的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的一层次考试通过者。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选拔官员的主要方式,分为乡试、会试、殿试三个主要阶段。进士即为会试及殿试的通过者,是会试中考中的贡生,经过皇帝殿试选拔后获得的称号。虽然进士本身不是官职,但它是取得官职的重要途径,许多进士后续会被任命为官员。具体来说,乡...

进士是什么意思
进士是古代中国科举制度中的最高学位和官职,是科举制度中的第一名学生。考取进士意味着成为官员的资格,可以担任各级官职,权力和地位很高。进士可以分为三种级别:翰林进士、探花进士和榜眼进士。

进士相当于什么官
进士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最高级别的科举考试获得者,相当于今天的博士学位。在中国古代官僚体系中,进士是占据最高地位的一群人,拥有高官厚禄,是社会上的精英。2. 如何成为一名进士 成为一名进士需要通过科举考试。科举考试始于隋朝,到了唐朝逐渐完善,宋朝达到了全盛时期,明清两代则是科举考试得到了...

什么是进士?
进士,古代指通过科举考试选拔的官员。源于《礼记·王制》中提到的“进士”,意为可受朝廷爵位和俸禄之人。科举考试自隋代创立,不同时期规定有所不同。读书人先参加“童试”,无论年龄大小,录取后称“生员”,即秀才,获得参加科举考试资格。正式科举分为“乡试”、“会试”、“殿试”。乡试每三年...

古代的进士相当于现在的什么学历
古代的进士相当于现在的本科学历。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者,称为进士。相当于现在的高考,通过高考,即为本科学历。唐朝时以进士和明经两科最为主要,后来诗赋成为进士科的主要考试内容。元、明、清时,进士经殿试后,及第者皆赐出身,称进士。进士分为三甲,一甲3人,赐...

进士相当于现在的什么官?
进士:意即贡举的人员。唐代科目中以进士科最被重视,明、清两代,始以进士为考中者的名称,凡是举人(乡试考中者)经过会试考中者为贡士,由贡士经过殿试录取者为进士。参加县或者府一级考试通过的,成为秀才。秀才参加省一级(或者其他行政单位名称,各个朝代不一样)考试通过的,是举人,这场考试叫做...

古代中进士意味着什么职位
1、古代人中了进士,到相当于现在国家厅级的干部。2、进士是通过了较后一级也就是终极考试的人员,会依据考试名次,分为三类人才,前三名就是我们熟知的状元、探花以及榜眼。3、在当时可以被封为尚书这样正二品乃至一品的高,相当于现在的国家厅级的干部了,对某个领域进行管理。这样的声誉比现在的...

科举进士相当于现行教育的什么学历。古时七尺男儿有多高。谢
进士可以被任命为翰林,即中央京城的重要学府的教授,其地位非同寻常。关于七尺男儿的身高问题,需要先了解古代的度量制度。商朝时期,1尺等于15.8厘米,1寸等于1.58厘米。战国时期,1丈等于231厘米,1尺等于23.1厘米,1寸等于2.31厘米,1分等于0.231厘米。秦朝至汉朝,度量单位基本一致,1尺始终为...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