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孔之道礼乐文明·华夏文化传统人之初内容简介
《周孔之道 礼乐文明·华夏文化传统人之初》内容简介,周公创制礼乐,奠定华夏文明人文根基。孔子继周公,集华夏优秀文明之大成。周公之道与孔子思想融合,形成周孔之道,成为华夏几千年文明主线。周孔之道,既是世界观,也是社会实践体现。从两周至两汉时期,此道与礼乐文明相继产生、发展、成熟,古代中国...
周孔之道礼乐文明·华夏文化传统人之初目录
孔子论深入解读了仁、义、礼、智、信的儒家五常,强调了个体道德修养和社会责任感。孟子论扩展了孔子的学说,强调了人的内在价值和道德自觉。荀子论则从人性本恶出发,主张通过教育和礼法来引导人们走向善。“三礼”论探讨了周礼、仪礼、礼记等古籍,阐述了礼在中国文化中的核心地位。音乐论分析了音乐在...
孔孟之道是什么?
孔孟之道的主要思想是是弘扬、仁、义、礼、智、信等德行。对社会而言,是弘扬中华之德道,即厚生、爱民,公平、正义,诚实、守信,革故、鼎新,文明、和谐,民主、法治之道。孔孟之道的精华包括先秦儒家思想、孔子的仁与礼、从前孔子时代的礼乐制度到孔子的仁礼思想、孔子的仁、孔子的礼、孔子的孝道、...
礼乐文明的释义
礼和乐不可偏废,“乐至则无怨,礼至则不争”,礼乐文明是国家和谐的基础。春秋鲁人孔丘发扬了儒行。其所谓儒,其有不灰心丧志,不得意忘形,有上尊下慈的美德。无怪乎孔子对礼乐崩溃时,发出如此的感叹:“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孔子的“尧舜之道”与“周孔之道”
《论语》中提到:“子曰: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这里孔子是在效仿周公辅佐成王的行为,所以“道”应该理解为“周孔之道”。在孔子看来,只有正宗的周天子,其他依靠封地的诸侯都不能使天下恢复“有道”,所有的混战都是没有意义的,只有忠诚地服务于王畿,才能...
华夏文明简介及详细资料
基本简介 "华夏文明"中的"华夏"一词最早见于《尚书·周书·武成》:"华夏蛮貊,罔不率俾"。《尚书正义》曰:"冕服采章"对被发左衽,则为有光华也。《释诂》云:"夏,大也。"故大国曰"夏华"。"夏"谓中国也。 曰:"裔不谋夏,夷不乱华"。孔颖达注曰:"夏,大也。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
孔子的“尧舜之道”与“周孔之道”
《论语》道:“子曰: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愚以为,孔子是在着力效仿周公辅成王的行为,所以该句中的“道”,应作“周孔之道”解。在孔子眼中,除了正统周天子,任何倚靠封地的诸侯都不能使天下恢复至“有道”,即所有的混战都是毫无意义的,只有忠心效力于...
古代礼乐文化
孔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为政》)因此,礼乐文明更强调通过礼教,使社会规则内化为人的内心尺度。其四,通过知礼、守礼,达到社会和谐的境界。《论语・学而》:“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
新三字经的全文解释?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
华夏文明简介
“夏”指的就是中国。春秋时期的“裔不谋夏,夷不乱华”反映了华夏文明的影响力与独特性。孔颖达注释指出,夏,大也。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华、夏一也。梅颐在《伪孔传》中也强调了“冕服采装曰华,大国曰夏”的观点。华夏族的定义,不仅仅局限于地域的广阔和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