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的风土人情

如题所述

1、秦地自古盛产小麦,因此,自古以来这里的陕西人民以面食为主,一天到晚三顿饭,天天离不开面食,其中以面条和馒头为主。一般在陕西农村,女孩子长大成人,首先不是会缝一件衣服、绣一朵花,而是会擀上满满的一案板的面条,这样以后女儿出嫁过去,才能得到婆家的赏识。

2、陕西的锅盔历史悠久。锅盔在陕西已有上千年的历史了。 锅盔自唐、宋以来,在西安城多处设有驿店,外地客商东来西往,北上南下,锅盔作为客商的携带干粮已远走他乡。

3、陕西人吃辣的水准是当仁不让的。而且,陕西人吃辣吃得精细,吃出了文化,一般来说陕西人嗜辣如命的喜好,当然与陕西人爱憎分明的个性分不开的。而在陕西“油泼辣子”却是一道正经八百的菜肴。“油泼辣子”看着红、闻着香、吃着辣,既能用来调面,又能夹馍吃。

4、陕西人把饭碗不叫饭碗而叫老碗。由此可见,这个“老”字并不是代表了老碗的历史多么悠久,而是碗中“老大”的意思。正宗的陕西大老碗,碗深而圆,其容量起码有一般吃饭用的小碗七八个之多。陕西人吃饭无论是青壮年、老人、孩子还是妇女,一律都用老碗。用这样的碗绝对省事,一次就能盛够,绝对不会再来第二次。
 

5、老太太头顶手帕这是陕西人由来以久的风俗。由于陕西地处西北的黄土高原,这里日照强烈,干旱少雨,而且风沙天气较多。所以农村妇女在辛勤劳作的时候,都要头顶着手帕。

6、在陕西农村处处可见半边盖的房子。这是陕西人独有居住环境,这与陕西的风土人情分不开的。由于陕西地处内陆,属于典型的大陆性干燥气候,因此关中一代天气干旱、风沙大,加之当地木材稀少。所以,人们根据当地的条件,就发明了半边盖的房子。

7、陕西人的保守在全国是出了名的。陕西人对于自家姑娘的保守意识,那更是出了名的。自古就有陕西姑娘不对外的传统。陕西人绝对不让外人占着半点便宜的,因此从严格意义上说,陕西人自的姑娘只限于在陕西人内部交流,而很少和外地人通婚。  

8、陕西人喜欢蹲在凳子上吃饭、抽烟、聊天,在别人看起来很遭罪的事情,但是在老陕们看来这是陕西自我的享受。在陕西的农村,在闲暇时候,一般上年纪的老人都喜欢不穿袜子,光脚穿着布鞋,嘴里叼着一根哈烟袋,手里掐着收音机,蹲在凳子上,一边喝茶,一边抽烟。
 

9、陕西人不喜欢柔软的枕头,而选择木制的枕头和石制的枕头。这是和陕西人憨直的秉性分不开的。在陕西夏季酷热难耐的时候,庄稼汉晚上睡觉的时候,更愿意枕着一块砖头或者石头当作枕头,枕在上面而酣然高眠。

10、陕西十大怪中,最怪就属这一怪了。唱戏,指秦腔。其特点是高昂激越、强烈急促。尤其是花脸的演唱,更是扯开嗓子大声吼,当地人称之为“挣破头”。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6-02-21
  陕西风土人情
  安塞腰鼓

  安塞腰鼓是一种独特的民间大型舞蹈艺术形式,具有2000年以上的历史。独具魅力的安塞腰鼓象掀起在黄土地上的狂飚,展示出西北黄土高原农民朴素而豪放的性格,张扬出独特的艺术个性。在中国的首都北京,在香港,在中国的各地展现风采,并为世界瞩目。豪迈粗犷的动作变化,刚劲奔放的雄浑舞姿,充分体现着陕北高原民众憨厚朴实、悍勇威猛的个性。   早在1986年,安塞腰鼓就荣膺首届中国民间舞蹈大赛最高荣誉?D?D大奖,近年来,它先后在第11届亚运会开幕式、香港回归庆典等大型活动中表演,并赴日本进行表演。安塞腰鼓表演可由几人或上千人一同进行,磅礴的气势,精湛的表现力令人陶醉,被称为“天下第一鼓”。1996年,安塞县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腰鼓之乡”。

  面花

  面塑在中国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它是在莶举式面人的基础上,经老一辈面塑大师改进发展成为一种精美的案头小雕塑。面塑人物主要反映我国古代神话及传说中的一些人物形象。 ????张维宁女士自幼喜爱绘画,擅长工笔仕女,近年来主要钻研面塑创作这一古老的民间艺术,在学习继承面人物等老一辈面塑大师技艺的基础上,反复进行摸索和创作。所塑人物形象各异,生动传神,受到人们的喜爱和赞誉,并被报纸、电视等媒体所关注和多次报道。其主要作品有“踏雪寻梅”、“昭君出塞”、“钟馗醉酒”、“共读西厢”、“雪城”等等。

  陕西凤翔彩绘泥塑简介

  陕西凤翔彩绘泥塑是有着数千年历史的传统民间手工艺美术品,是民间艺人手工制作,以创作毛稿制模、翻坯、粘合成型,经精抛、彩绘、勾线、装色、上光等数十道工序精制而成。其形态逼真、粗犷夸张、简练概括、色彩大红大绿或素描。其种类主要是座虎、挂虎、五毒、卧牛、十二属相、豆豆鼓、金瓜、吉虎、鹿羔、鹦鹉等玩具类,八仙、三国、西游记等神话民俗类。 ????青年民间艺人胡新明曾应邀到美国、法国、日本、香港等地进行艺术表演和交流,并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中国民间艺术大师”的殊荣,曾多次参加世界博览会、美术展览会,获得多项大奖,受到国内外人士的高度评价和喜爱。彩绘泥塑是馈赠亲友的艺术珍品,是镇宅避邪、保家太平、增福送喜的吉祥物。

  社火

  在陕西,社火是指芯子,高跷,竹马,旱船,狮子,龙灯等的统称。是一种靠扮演,造型,技巧获胜的艺术,它通过各种高难度的动作和严密的构思,让演员扮演历史人物和现代任务,形成一个故事的组合,给人一种高屋建瓴惊险迭出的艺术感染力。这种来自黄土地与秦腔想结合的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魅力。

  社火分大耍和小耍,小耍只出柳木腿和平台子。大耍除了这些还包括最高级别的芯子和亭子,社火中的精华就是最高难度的芯子,通常是在一个专用的桌子上固定一根指头粗高达2-3米多的钢筋,用彩纸在上面做出如棉花、果树、云朵、老虎、猛兽等等各种造型(造型最高可达4丈之多),然后按其内容将男女儿童(通常年龄4-5岁)装扮成戏剧人物站立顶端,少则一人,多则十于人,或并立,或叠置,横卧,倒立。惊险怪异不下于杂技。

  木马勺脸谱

  拥有一千五百年的历史的木勺脸谱深受海内外人士的喜爱,这里有挂件系列、社火系列、还有古老的吉祥物系列。近300幅作品,让您大饱眼福。

  陕西省关中地区与陕南地区,历史上曾经流行过用悬挂绘有彩色善面图形的木马勺来镇宅辟邪的习俗。凡家中遇到不顺心的事,诸如人丁不旺,意外灾难发生,就请社火艺人在平日的舀水木马勺上画一善面图形,挂在门框上或房廊下,据说可以镇宅辟邪。今天看来这是一件滑稽的举动,但在科学不发达的当时,人们采取这种方式,把希望寄托在这么一把木马勺上,有时可能会起到一定精神慰籍作用的,这与我们祖国其它民俗如春节贴春联换桃符,端午节插菖蒲剑、悬挂钟馗象等有着同一的道理。

  几千年来,我们的先民们正是从这众多的纷繁民俗中生活过来的。

  为什么用木马勺来绘蚩尤象呢?

  据社火艺人讲,理由有三:

  一、木马勺家家有之,也就是说材料可信手拈来;
  二、木马勺极象人头,便于表现蚩尤形象;
  三、我国古代有桃、柳辟邪之说,木马勺多为柳木所为,本身已可辟邪,

  为什么过去关中地区曾盛行过此俗呢?这与历史有关。关中为西周、秦、汉发祥之地,且外来影响较少。西周、秦、汉遗风至今尚有存余祭蚩尤等事不能不留下痕迹。

  秦腔

  秦腔也称"乱弹",唱腔音色高亢激昂,要求用真嗓音演唱,所以保持了原始豪放的特点,角色可分为:老旦、正旦、小旦、花旦、武旦、媒旦、老生、须生、小生、大净、毛净,丑角等十几种。是我国最古老的剧种之一,经秦,汉,隋,唐,宋,元,明历代发展日趋成熟,明末清初盛行于南北各地,对许多剧种都有很大的影响.其特点是:慷慨激昂,宽音大桑.主要流行于西北各地,为群众所喜闻乐见,其唱腔、道白、板路、脸谱、身段、角色门类自成体系。秦腔所保留的剧目达700多个,为各剧种之首。 ????秦腔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剧种,是在古时陕、甘、宁一带民间歌舞的基础上逐渐发展形成的。由于它产生于民间,所以能够生动的反映出人民的愿望、爱憎、痛苦和欢乐,反映他们的生活和斗争,因而有着深厚的根基。 ????秦腔艺术源源流长。相传唐玄宗李隆基曾经专门设立了培养演唱子弟的梨园,既演唱宫廷乐曲也演唱民间歌曲。梨园的乐师李龟年原本就是陕西民间艺人,他所做的《秦王破阵乐》称为秦王腔,简称“秦腔”。这大概就是最早的秦腔乐曲。其后秦腔受到宋词的影响,从内容到形式上日臻完美。明朝嘉靖年间,甘、陕一带的秦腔逐渐演变成为梆子戏。清乾隆时,秦腔名角魏长生自蜀入京,以动人的腔调,通俗的词句,精湛的演技轰动京城,如今京剧的西皮流水唱段就来自于秦腔。 ????秦腔可分为东西两路,西流露入川成为梆子;东路在山西为晋剧,在河南为豫剧,在河北成为梆子,所以说秦腔可以算是京剧、豫剧、晋剧、河北梆子这些剧目的鼻祖。

  安塞剪纸

  安塞剪纸是陕北劳动妇女创造美的一个典范形式。最初用来装饰美化生活的"窖洞剪纸",被一代又一代的劳动妇女传承下来,形成古朴生动、强烈自由的风格,反映出陕北劳动妇女淳朴的思想感情和对生活的热爱。安塞剪纸形式多样,内容十分丰富,花鸟鱼虫瓜果蔬菜,家畜走兽,人物树木,大自然中的一切美无不包罗,直接反映出的是劳动生活。
  安塞剪纸艺术家们多次赴世界各地访问表演,引起极中外友人的极大兴趣,对中外文化交流作出积贡献。安塞剪纸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收藏价值,被誉为"活化石" 和"地上文物",中国美术馆收藏了安塞剪纸,中国各地展出了安塞剪纸。中国中央美术学院专家称赞其为:"安塞剪纸,群芳母亲。民族之魂,陕北可寻,振我中华,无愧古今。"1993年,安塞县被中国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剪纸之乡"。

  四时风俗

  节,元日祀六神,戚友相拜,以食物互遗。上元昼作社虎、柳木腿诸戏,夜则张灯作竹马、龙灯、纸船备戏,金鼓喧阗,举国若狂,然亦古难礼之遗。二月二日,剖正月献神之蒸饼炒面食之,谓可避蝎。三月三日佩甘遂,谓不生疮。
  夏节,四月朔,戴皂荚芽,谓可除目疾。重五日,以角黍各物相馈遗,捻五色线系小儿手足腕,入雄黄于酒饮之,谓可避五毒。
  秋节,七月七日,缚草作女像,加以衣冠,祭以瓜果,名"乞巧"。八月望日玩月,设香烛,以枣粟各物向月献之,调为"玩月"。二十七日,士人祀孔。重九日,亲戚以枣 糕新柿相馈,士人登高。
  冬节,冬至日祀孔,弟子皆拜师十二月八日,以米豆肉菜作粥,遍送里党,名为"腊八粥"。二十三日或二十四日晚,以圆饼、饴糖献厨内,焚纸印灶神像,谓之送灶,除夕焚纸印马,谓之"接灶"。

  剪纸艺术

  剪纸是一种在纸上剪出来的画,人们将剪好的图案贴在门楣、窗子、桌子....等,以表达自已的喜乐、感情及生活感受,因此我们又称之为“剪画”或“窗花”。 剪纸最早起源于南北朝时期,多取材自喜庆节令、五谷丰收、民间戏曲故事、儿童、动物等,既饶富情趣又装饰美观,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故深受大家喜爱。民间艺人以其特有的艺术形式将千古遗风代代相传,使剪纸艺术成为一种贴近生活,根植于大众的民间艺术。西府剪纸以它特有的文化风韵,融古文化之精髓与历代劳动艺人智慧之结晶,内涵丰富,寓意深刻,可谓民族艺术之瑰宝。

  秦腔艺术

  秦腔流行于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西藏等地。源于陕甘一带的民间曲调和宋金元的铙鼓杂剧,形成于明代万历年间,已有五百多年历史。陕甘一带古为秦地,故称秦腔或西秦腔,俗称“乱弹”、“桄桄子”。因用木梆子击节,又名梆子腔。曾受昆腔、弋腔、青阳腔的影响,音韵严谨,有二百余种曲牌,二十四类板式,二十八种角色,二千七百多本剧目。是河南梆子、河北梆子、蒲剧、晋剧等几十个有较大影响剧种的母体。秦腔既有西北原野那种“天苍苍野茫茫”的浑厚深沉,悲壮高昂、慷慨激越的风格,又有缠绵悱恻、细腻柔和、轻快活泼的特点,是我国最具地域特色的古老剧种。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3-03-31
在秦岭和黄土高原的怀抱之中,有一片古老而神奇的平原,这里土地肥沃,物产丰富,风调雨顺,旱涝保收。南北宽百余公里,东西长400余公里,号称八百里秦川,这就是关中。

历史追溯到5000年前,炎帝和黄帝就在这里开创了中华民族最伟大的开端。武王伐纣在这里建立了周朝;始皇扫六合,在这里建立了秦朝;楚汉争霸,在这里建立了汉朝;大唐盛世,在这里把中华文明推向了世界的最高峰。这里的每一寸土地都凝聚着厚厚的历史积淀和许许多多的神奇与神秘。

大碗喝酒不耍赖

客观地说,关中人的酒量并不算出众,东比不过河南人,北比不过陕北人和蒙古人,就连和南面的汉中人较量,关中人也未必能占优势。然而由于关中人性格耿直,又不善辞令。因而往往是你说咋喝他就咋喝,你敢说每人10杯也许他根本不能喝酒,但只要你话音未落,10杯酒就咕嘟咕嘟都灌到了他的肚子里。然而,关中人却容不得你对他进行欺骗和捉弄,尽管你也许不是恶意的。我就遇到过这样一件事,几位关中乡党到南方某地参观学习,受到热情招待,喝酒时你推我让,最后决定每人喝干一杯,关中人二话不说,脖子一仰,全都见底。而几位当地客主则耍起了滑头,凭借他们的伶牙俐齿,竟然占住了理儿。关中汉子哪受得了这等窝囊气,提起酒瓶子咕嘟咕嘟喝几口,然后掉过头来,将当地人从椅子里拉出来,按倒在地,硬灌起来,吓得几地主人脸色都变了,因而和关中人喝酒,最好不要违背君子协定。

小吃小摊顺路摆

来过西安的人,对西安的小吃一定不会忘记,特别是在夜市,白天大马路上光光堂堂,什么也没有,一到晚上,就会冒出成百上千家小吃摊,将个宽阔的马路塞得密密麻麻,盏盏小灯,汇成灯的海洋。夜市中以浆水鱼鱼,麻什子,面条,饺子,油面沓沓,荞面餄硌等关中小吃为主,加上关中回民的各种小吃,形成夜市的两大阵营。夜市由于便宜实惠,又带有极浓的地方风味特点,因而不管是对外地客人还是对西安市民,都具有极强的主诱惑力,就连谈对象的年轻人,都把吃夜市当成他们恋爱中必不可少的内容。除了西安之外,关中几乎所有的城镇和所有聚居的地方,都有夜市存在。成为具显地域特色的饮食文化。其实早在城市夜没有出现之前,关中的乡村夜市便已红红火火有了千百年的历史,只是方式不同罢了。关中乡村目前仍然沿用着这种最古老的夜市形式,那就是逢集过节的日子和筹办丧事时的戏台下面,白天下地干活的婆娘汉子们,摇身一变便成为小吃摊的主人,不过品种无非是油糕,醪糟,麻花之类的东西,尽管品种又少又简单,已逄是很新鲜的了。小摊的位置一般是哪里人多往那里摆,因而常常堵塞人流,更增加了热闹的气氛。追溯起来,这才是最正宗的关中夜市的来源。

高人都把名声埋

关中由于具有极其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埋藏着丰富的文物古迹的同时,也埋藏着众多的奇才高人。比如在我老家华县就有一位姓吴的书法家,在他生活的几十里从来没有人知道他。周围的人也只知道他能写字。小时候正赶上“文革”,他一手提石灰桶,一手握刷子,沿墙写标语,我们就跟在后面往桶里仍运动场。谁也想不到他的写字水平有多高。直到“文革”结束后,某市书画收藏馆几名大书法家偶见吴老一条“大搞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字幅,一下子为那老道无比,具有极高造指的书法艺术所折服,几名高手专程来陕,前往吴老家,渴望能得到一幅避开政治倾向的书法墨迹,以作馆内永久收藏,可惜吴老不肯动笔。后来又有人拿着吴老的墨迹展于书市,没想到竟成了极品,就是许多一流书法家也都自叹弗如。可惜吴老却永远也不知道自己的水平有多高了,就像瞎子阿炳永远不知道他的《二泉映月》会成为千古绝唱一样。像这样的高手,在关中简直是数不胜数,你到乡下去生活,随时都有可能遇到有极高水平的书画家、医师、工匠、文史学家、秦腔唱家等等,他们的水平常常出乎人们的意料之外。用人杰地灵,奇才辈出来形容关中,再恰当不过了。

家院城镇四方块

种地好像修花台

关中人在种地方面的细心和在生活方面的粗心正好形成强烈的反差。来到关中,站在秦岭北麓,居高而望,可见秦川大地,沃野无边,平坦如镜。条条道路,条条田埂,将良田划割得井井有条。这当然与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的造化有关,但是与关中人世世代代,精心修整是分不开的。关中地区的农活一般只忙夏秋两季,整个冬天人们都清闲。关中人又不善外出做事,也不善做生意,因而几乎把全部精力和心思都倾注在了农田里。平整土地时,他们精雕细琢,翻地时,他们甚至不用犁,觉得那样犁得不精细,因而用铁锨一锨一锨地翻耕,翻完之后,施上底肥,再用绳子将田埂打得端端正正,像花坛一样,非常适合作物生长。种子播进去后,他们对庄稼的生长管理也十分认真,不管是浇水,施肥,还是打苗嫁接,样样都一丝不苟。久而久之,他们不仅对每一寸土地都了如指掌,而且几乎对每一棵长出的庄稼都能心中有数
第3个回答  2006-11-28
陕北是国家的能源基地.......陕西的一把手是外地人.....陕西女人不对外,所以男人也出不了门,陕南书卷气,气候环境还可以,女人和凉皮一样既白也冰,关中就象兵马俑被埋了几千年,穷惯了 不团结............
第4个回答  2019-02-23
1、秦地自古盛产小麦,因此,自古以来这里的陕西人民以面食为主,一天到晚三顿饭,天天离不开面食,其中以面条和馒头为主。一般在陕西农村,女孩子长大成人,首先不是会缝一件衣服、绣一朵花,而是会擀上满满的一案板的面条,这样以后女儿出嫁过去,才能得到婆家的赏识。

2、陕西的锅盔历史悠久。锅盔在陕西已有上千年的历史了。 锅盔自唐、宋以来,在西安城多处设有驿店,外地客商东来西往,北上南下,锅盔作为客商的携带干粮已远走他乡。

3、陕西人吃辣的水准是当仁不让的。而且,陕西人吃辣吃得精细,吃出了文化,一般来说陕西人嗜辣如命的喜好,当然与陕西人爱憎分明的个性分不开的。而在陕西“油泼辣子”却是一道正经八百的菜肴。“油泼辣子”看着红、闻着香、吃着辣,既能用来调面,又能夹馍吃。

4、陕西人把饭碗不叫饭碗而叫老碗。由此可见,这个“老”字并不是代表了老碗的历史多么悠久,而是碗中“老大”的意思。正宗的陕西大老碗,碗深而圆,其容量起码有一般吃饭用的小碗七八个之多。陕西人吃饭无论是青壮年、老人、孩子还是妇女,一律都用老碗。用这样的碗绝对省事,一次就能盛够,绝对不会再来第二次。

5、老太太头顶手帕这是陕西人由来以久的风俗。由于陕西地处西北的黄土高原,这里日照强烈,干旱少雨,而且风沙天气较多。所以农村妇女在辛勤劳作的时候,都要头顶着手帕。

6、在陕西农村处处可见半边盖的房子。这是陕西人独有居住环境,这与陕西的风土人情分不开的。由于陕西地处内陆,属于典型的大陆性干燥气候,因此关中一代天气干旱、风沙大,加之当地木材稀少。所以,人们根据当地的条件,就发明了半边盖的房子。

7、陕西人的保守在全国是出了名的。陕西人对于自家姑娘的保守意识,那更是出了名的。自古就有陕西姑娘不对外的传统。陕西人绝对不让外人占着半点便宜的,因此从严格意义上说,陕西人自的姑娘只限于在陕西人内部交流,而很少和外地人通婚。

8、陕西人喜欢蹲在凳子上吃饭、抽烟、聊天,在别人看起来很遭罪的事情,但是在老陕们看来这是陕西自我的享受。在陕西的农村,在闲暇时候,一般上年纪的老人都喜欢不穿袜子,光脚穿着布鞋,嘴里叼着一根哈烟袋,手里掐着收音机,蹲在凳子上,一边喝茶,一边抽烟。

9、陕西人不喜欢柔软的枕头,而选择木制的枕头和石制的枕头。这是和陕西人憨直的秉性分不开的。在陕西夏季酷热难耐的时候,庄稼汉晚上睡觉的时候,更愿意枕着一块砖头或者石头当作枕头,枕在上面而酣然高眠。

10、陕西十大怪中,最怪就属这一怪了。唱戏,指秦腔。其特点是高昂激越、强烈急促。尤其是花脸的演唱,更是扯开嗓子大声吼,当地人称之为“挣破头”。

陕西的风土人情(风俗习惯,特色文化,艺术,宗教,建筑)
关中地区的婚姻讲究“知根知底”,传统观念认为女儿嫁到外地可能会受欺负,外地媳妇娶回家又怕丢失,因此一般不会将女儿嫁到外地,而是在当地范围内结婚。这与过去的娃娃亲习俗有关。三、独特的头饰习惯 夏天,陕西妇女戴手帕以方便农耕作业;冬天则为了保暖。陕西武功、乾县、兴平、杨凌一带至今还保留着...

陕西的风土人情
6、在陕西农村处处可见半边盖的房子。这是陕西人独有居住环境,这与陕西的风土人情分不开的。由于陕西地处内陆,属于典型的大陆性干燥气候,因此关中一代天气干旱、风沙大,加之当地木材稀少。所以,人们根据当地的条件,就发明了半边盖的房子。7、陕西人的保守在全国是出了名的。陕西人对于自家姑娘的保守...

介绍下西安的气候情况。饮食特点。风土人情
回答:作为地地道道的老陕,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1、西安的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这是书上说的)。我自己的体会吧,春夏两季,西安气温居高不下,热得很,尤其是夏天,天想下雨又下不下来那会,哎呀,能把人蒸死。不过要是真下起雨,能下两三天。 秋天好一些,温度适宜,偶尔来几场雨也挺爽的。...

中考要用的中与陕西有关的风土人情
陕西风土人情:1、临潼石榴:来西安旅游的人一定不要忘记品尝闻名中外的临潼甜石榴,临潼石榴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唐时杨贵妃就曾在华清宫亲手种植石榴.它具有果体大,果皮薄,色泽鲜艳,籽实味道甜香等特点,而且栽培面积居全国之首,因而成为著名的石榴之乡.年总产量达一百万斤左右,行销世界各地.九月中旬至...

陕西的名人轶事,风土人情,历史由来
陕西的风土人情独特,有“陕西十大怪”的说法,包括面条像腰带、锅盔像锅盖、辣子是道菜、泡馍大碗卖、碗盆难分开、帕帕头上戴、房子半边盖、姑娘不对外、不坐蹲起来、唱戏吼起来等。这些独特的风俗习惯反映了陕西人在衣、食、住、行等方面的独特方式。陕西地名历史由来丰富,如陕西、秦、三秦、关中、...

陕西的风土人情?
俗话说,“百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在陕西这块黄土地上,由于气候、经济、文化等多方面原因的影响,陕西人(关中人)在衣、食、住、行等方面,形成了一些独特的生活方式。外地人对此十分好奇,经过汇集称之为“陕西十大怪”(即“关中十大怪”):面条像腰带、锅盔像锅盖、辣子是道菜、泡馍大碗卖...

陕西的风土人情有什么
1、陕西汉中一年四季多喜欢吃腊肉,并备有干菜如干豆角、干蘑菇、干竹笋、干萝卜、洋芋片等煮腊肉,平常夏秋多食自产蔬菜,冬春以盐菜、泡菜、土豆及干菜。2、亲朋好友凡逢嫁娶、生辰、坐月子或建房乔迁、开业、丧葬等事,都要根据当地规矩,帮忙并送钱、物,其礼品价值,根据亲疏远近及各自的经济条件...

陕西风土人情,名人,名胜古迹
1. 陕西省位于黄河中游答游、汉水上游,跨越黄土高原中部,因位于陕原以西而得名。2. 境内北部为黄土高原,中部为渭河平原,南部为秦巴山地和汉水谷地。全省面积19万平方千米,人口3402万,下辖6个地级市、7个县级市、84个县,省会为西安市。3. 秦岭以南属亚热带季风气候,以北为温带半干旱季风气候...

陕西的风俗及特色的介绍
6、陕西农村常见半边盖的房子,这与当地的风土人情紧密相关。由于地处内陆,气候干燥,风沙大,木材稀少,人们便根据当地条件发明了这种独特的房屋结构。7、陕西人以保守著称,尤其是对自家姑娘的保护意识。传统上,陕西姑娘不轻易对外,这种意识深植人心。因此,陕西的婚姻多限于内部交流。8、陕西人习惯蹲着...

确切的说是“陕西八大怪”还是“陕西十大怪”?又有哪些“怪”?_百度...
陕西地区拥有独特的风土人情,民间习俗也因此而显得别具一格。以下列举了陕西地区流传的“八大怪”现象,每一项都体现了陕西人民的性格和生活方式。1. 面条像腰带 在陕西,面条的宽度可达二三寸,长度超过1米,厚度亦不等。关中地区的人们喜欢将面条和得硬,擀得厚,切得宽,煮熟后无论是搭配肉末还是油...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