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与三国志的不同指出都有哪些?

就是问两部书内容中与历史不符合的地方啦

  三国演义与三国志的十四处主要不同情节
  三国演义七实三虚〔百分之七十为真,百分之三十虚构〕,大
  部份情节依照正史结构进行,甚至照史书一字不漏抄录;少部
  份天马行空,并且穿插 一些怪力乱神以吸引读者。因为此书太
  红了,有人把他当圣经〔此说并不夸张,历代有相当多武将以
  这本书为兵法范本,并且因此称霸一方〔如明末张献忠等〕,
  甚至夺得天下〔如努尔哈赤〕,更多人把他当正
  史,以为书中写得皆为真。为了避免有人虚实不分,把一般
  人较易混淆的事列出来。至于像吕蒙被关羽的冤魂吓死之类的
  情节明显不合乎科学,就不浪费笔墨解释。

  1张飞字益德,非翼德

  2华雄被孙坚所斩杀,非关羽温酒斩华雄

  3马超为报父仇而反曹?
  马超起兵反曹,马腾〔当时在长安任官〕因此被曹操所杀,
  非曹操杀马腾,马超为报父仇而起兵。两者因果颠倒。

  马超不顾爹娘死活而起兵?请看详细的前因后果:
  公元208年 曹操欲南征〔即讨伐刘表等,十一月在赤壁
  大败而回〕。为了怕马腾捣乱,於是劝诱他到中央任官〔卫
  尉〕。长子马超被任命为偏将军,留在关中的槐里〔陕西兴
  平市〕继续带领父亲的旧部属,马腾家族则全部迁到邺城 。
  公元211年 曹操派锺繇讨伐汉中张鲁,命令夏侯渊率军
  会师。这极可能是曹操的计谋,因为攻伐汉中,大军须经过
  关中,关中诸侯必疑心而起兵反抗,高柔曾劝告曹操,曹操
  的智商也不可能不明了,所以曹操是“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以伐汉中为名,激诱关中起兵反抗〕”。关中诸侯基本上
  受到朝廷册封,曹操不能平白无故出兵征讨。所以关中的马
  超、韩遂等一如曹操所愿的出兵反抗时,曹操也就名正言顺
  的“讨伐逆贼”。9月,操以离间计大败马、韩联军。
  公元212年 五月,曹操杀马腾,屠三族〔三族:父族、
  母族、妻族〕〔此举是为了报复马超在去年起兵抗曹。三国
  演义说马腾奉衣带诏欲谋刺曹操被杀,不合史实〕。
  公元213年 马超再度兵败投靠张鲁。张鲁欲把女儿嫁给
  他,有人警告说:「有一种人连爹娘都不爱,怎能爱别人?
  」张鲁打消念头。
  总结:
  马超会起兵可说是曹操一手策划的阴谋,所以评定马超「不
  爱爹娘」实在有失公平。马腾在正史上是一个投机份子,东
  汉末年时就一直叛服无常,常趁乱攻击地方。曹操明里推举
  他到中央任官,实际上是挟持掌控他,并牵制马超。所以马
  腾将全族内迁到到曹操的地盘,就注定是悲剧上演的开始。
  曹操先激起马超的反抗,再藉此诛杀马腾叁族,所以悲剧的
  幕后超级大导演为曹操,副导演为无知的马腾,马超只能算
  是可怜的配角。

  4 曹操逃亡时被捉,结果中牟县令放他走,此县令并非陈宫。

  5 被丑化的周瑜、鲁肃
  很多人认为三国演义中曹操被丑化得最厉害,其实周瑜所受
  的委屈不亚於曹操。周瑜在正史中是个各方面都很优秀的人
  才,甚至连相貌也一表人才;赤壁之大捷可说是他一手导演
  的杰作。可是三国演义为了强化孔明的智慧,把周瑜描写成
  心眼狭小、工於心计的武将,把鲁肃刻划成唯唯诺诺,鲁钝
  且耳根软的人物。孔明叁气周瑜在正史并没有提到,周瑜面
  临曹操数十万大军,非常需要刘备的二万兵力帮助,不可能
  动不动就要谋杀孔明。我们在欣赏三国演义精采的情节时,
  也要了解历史真实的面貌。

  6 赵云当阳救幼主
  在三国演义中,赵云〔字子龙〕在当阳县长坂。长坂为地名,
  不是山丘名,三国演义说成长坂坡,是不正确的。〕单骑冲
  入曹操数十万大军中,在怀抱阿斗〔刘禅〕的情况下,不但
  杀出重围,还干掉了曹军五十多员大将,
  连曹操都看得目瞪口呆。这被公认为三国演义最精采的片段
  之一。赵子龙因为单骑救幼主这场惊天动地的个人秀,经常
  蝉连三国最具魅力的英雄榜首。
  现在让我们看看正史的描述:
  「先主〔刘备〕为曹公〔曹操〕所追於当阳长坂,弃妻子南
  走,云身抱弱子,即后主〔刘禅〕也,保护甘夫人,即后主 母也,皆得免难。迁〔升〕为牙门将军。」〔叁国志赵云传
  〕。
  资治通鉴只提到:
  有人告诉刘备说:「赵云已经向北逃走〔义思就是降曹〕
  」刘备把手戟掷过去,说:「赵云绝对不会抛弃我。」不久
  ,赵云抱着刘禅归来。〔柏阳版资治通鉴〕

  两本书对这一段经过都写得很简略,这并不令人意外,正史
  连决定三国鼎立的赤壁之战经过也只是寥寥数语带过,〔中
  国史书一般都不详述战争经过〕陈寿的叁国志更是以“内容
  简略”出名。
  三国志提到赵云因此被升为牙门将军,这证明他在当时的表
  现值得赞扬。当然,单枪匹马冲入敌方阵营中,在重重包围
  下,不但救出婴孩,还杀了五十多名大将,似乎浪漫过了头
  。三国演义的确用夸张的写法描述这段英雄史,不过很多人
  却不忌讳把它当真,理由如下:
  1. 赵云武艺过人,人尽皆知〔正史提到:孔明第一次北伐失
  利撤退,赵云在子午谷走在部队后面亲自断后,军资因此
  几乎没有任何损失〕。即使在怀抱阿斗的情况下,杀了五
  十几员魏将并不夸张。
  2. 曹操率数十万大军南征,但是只以五千轻骑日夜追杀刘备
  部队,两军相遇,刘备溃逃,曹操军队掠夺被丢弃的军资
  和俘虏随军南逃的百姓,所以各部队各自为政,乱成一团
  。赵云如果是冲入数十万军容严整的敌军,又能安然逃脱
  ,那三国演义百分之百会被城主归类为科幻小说。如果对
  方是有如土匪到处掠夺,散成一片的五千兵马,赵云单骑
  救主,又能轰轰烈烈地安返,就一点也不夸张了。

  顺便提一提此段剧情的相关人物:
  7 徐庶降曹的原因
  徐庶的母亲在当阳也被俘虏,於是指着心向刘备说:「我和
  将军共建霸业,全靠此方寸之地。而今娘亲失踪,方寸已乱
  〔成语:方寸大乱〔形容内心或脑袋一团乱〕的由来〕,留
  在这里对你没有帮助,请就此别去。」於是投奔曹操。三国
  演义说徐庶因为曹操在南征之前就捉了徐庶的母亲,并且伪
  造书信,诱骗他到曹营。这和正史不合。刘备阵营似乎很体
  谅徐庶的离去,诸葛亮在益州时就公开称赞过徐庶。

  8 糜夫人伤重跳井自杀?赵云推倒土墙盖井?
  三国演义提到:糜夫人因为伤重不想连累别人,把阿斗托付
  给赵云后,就投井自杀。赵云悲伤之馀,推倒土墙掩盖水井
  ,以免糜夫人的□体受辱。正史记载刘备两个老婆〔指甘夫
  人和糜夫人,孙权之妹是在赤壁战后才过门〕在当阳皆安然
  无恙。所以也没有赵云推倒土墙盖井之事。

  9 张飞在长坂桥扬威?
  张飞在长坂据水断桥〔拆除桥梁,据守河岸〕,曹操大军因
  畏惧而不敢前进。这一段在正史有记载。不过三国演义提到
  :张飞在桥上大吼,曹军夏候杰因此肝胆俱裂被吓死。这当
  然是小说的夸张写法,以常理来推断是不太可能。现在的长坂
  并没有叫做长坂桥的桥梁,所以张飞据守的桥梁应该是座
  名不见经传的小桥梁。

  10 小丑蒋干的真面目
  蒋干绝非三国演义所描述的那样痴呆,还被周瑜耍的团团转
  。正史中的蒋干以辩才闻名当时,是个人才,又和周瑜是老
  友,所以曹操派他过江当说客。周瑜明了他的来意,於是展
  示美丽的侍女,珍贵的的宝物给他看,并且说:「大丈夫处
  事,遇知己之主,外托君臣之义,内结骨肉之恩,言必行,
  计必从,祸福共之,假使苏秦、张仪、陆贾、郦生复出,口
  若悬河、舌如利刃,安能动我心哉?」蒋干一直微笑,不说
  一句和政治有关的话。回去后报告曹操,说周瑜志向远大,
  不是言语所 能动摇。演义描述蒋干当说客不成,反而中计,
  使得曹操误杀蔡瑁、张允。这不合史实。

  11 张飞怒鞭督邮?
  张飞怒鞭督邮?其实真正的肇事者是刘备。让我们看看正史
  的描述:先主(刘备)讨黄巾贼有功,除(授与官职)安喜
  尉。督邮以公事到县,先主求谒,不通。直入缚督邮,杖两
  百,解绶〔系印章的丝带〕系其颈,着马柳(下民服装)弃
  官亡命。(三国志 先主传)
  为什麽刘备要杖打督邮,最后弃官潜逃?典略有记载这件事
  的原因:朝廷下诏书要州郡淘汰一些因军功而当官的小吏,
  刘备在黑名单里头。督邮到安喜县要遣散刘备,刘备知道了
  便前去求见。督邮称病不见,刘备大怒,把督邮困绑於树上
  ,鞭杖百馀下,最后刘备逃亡。三国演义描写督邮求贿不成
  处处刁难刘备,惹得张飞怒鞭督邮。把官场的丑、张飞的鲁
  刘备的正,描述得丝丝入扣。虽不符合史实,不过情节铺设
  相当精采,生动刻划了老实人在丑陋官场的为难和无奈。

  12 关羽刮骨疗伤〔兼论华佗身亡年代〕
  关羽刮骨疗伤时面不改色的事迹,在正史里头有记载。正史
  并未言明是谁帮他刮骨疗伤,也没说关羽何时中毒箭使手臂
  受伤。如果依叁国演义情节,关羽是在北伐攻打樊城时受伤
  ,那肯定不是华佗帮他刮骨疗伤,因为那个时候华佗已经不
  在人世间。叁国志正史记载:曹操的爱子曹冲病危时,曹操
  一直懊恼不该杀死华佗,使爱子无人可救。曹冲死於公元208
  年,所以华佗早在公元208年以前就不在人世间了。关羽是在
  公元219年北伐,华佗至少已死了十几年。同样的道理,曹操
  死於公元220年,三国演义说曹操在病危时杀了华佗。也不符
  合史实。
  另据程喜霖【华陀之死及其生卒年】,华佗死於公元208年,
  享年六七岁。

  13 蜀汉有五虎将吗 ?〔再次评论赵云〕
  正史从未提到蜀汉有五虎将。刘备打败曹操,占有汉中后,
  封关羽、张飞、马超、黄忠各为前、右、左、后将军,魏延
  为汉中太守,赵云并未并列其中。三国演义说赵云也被任命
  为中将军,与关、张、马、黄合称为五虎将,并不符合史实
  。赵云的地位类似曹操的许褚,皆为君王的侍卫官和禁军的
  队长,这种职位当然是受到君王极端信赖的人才足以担任,
  不过也由於职位性质,统领大军出外打仗的机率自然大为减
  少,更不用谈立战功升官了。赵云少有统领大军的机会,所
  以也就难以评论他的领兵作战才能。不过从正史和野史来推
  断,赵云的政治思维相当不错,打仗有勇有谋,个性上又没
  有关、张 二人令人不敢恭维的缺陷,刘备非常信赖他也是无
  庸置疑的 ,刘备临终时,赵云是极少数被托孤的人选之一。
  这样一位好人才,难怪三国演义会极力美化他,还帮他升官
  实际上赵云官位并不高,年纪也比刘备还大〔项羽和刘邦也
  有同样的情况。刘邦比项羽老了几十岁,但是在戏剧中,项
  羽反而成为满脸胡子的老生,刘邦变成白面小生〕,都无损
  中国人对他的敬仰。

  顺便一提:在正史记载中,曹操就真的有五虎将。诸位猜猜
  是哪五位?答案是:张辽、乐进、于禁、张合、徐晃。被列
  为五虎将之中,可说是武将至高的荣誉,曹操也藉此拢络这
  些人才的向心力。至於夏侯敦、夏侯渊、曹仁等人,才高功
  高官大,与前五位相比毫不逊色,不过他们皆是曹操族人,
  所以曹操用不着拿五虎将之名拢络他们。

  14 曹真的真面目
  还记得那个老是打败仗,而且看到孔明写的信就被气死的曹
  真吗?三国演义为了突显孔明和曹真的接班人司马懿的智慧
  ,把曹真写的一无长处。曹真果真那麽没用吗?实际上刚好
  相反,正史的曹真不但战功彪炳,更让诸葛亮吃了不少苦头
  。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曹真的部将张合在街亭大败马谡,
  使情势逆转。曹真更精确算准了诸葛亮下次会攻陈仓,所以
  先派郝昭防守。诸葛亮的第二次北伐大军就是因为屡攻不下
  陈仓,只好撤兵。曹真还主动率大军想要大举攻蜀,结果因
  为连续大雨造成路断而班师。他最后是病死於洛阳,并非被
  诸葛亮写信骂死。曹真的长子曹爽就真的是无能,他因为专
  权,最后司马懿发动政变,曹爽兄弟慌张不知所措,他的谋
  士桓范因此大哭说:曹真乃一世英雄,没想到却生了 一群

  三国志通俗演义,俗称三国演义,其中最为人所熟知的武将莫过於五虎大将军关张赵马黄等五人了。三国演义的文学价值、艺术价值甚至娱乐价值都是不容质疑的,但演义毕竟是一部小说,虽然大约不甚违背史实,毕竟大部分内容仍然出自於作者所杜撰。而后人不察,往往有错把小说情节当史实的情形发生。 更甚者,现代人的悲哀之一,是许多人对於本国历史的认识竟然全然仰赖日本的漫画及电玩。好比「关羽早年为私塾教师」、「赵云曾经挫败文丑」、孙夫人「弓腰姬」的称号......都是日本人搞出来的,不少国人却误以为出自於演义、甚至以为出自史实,令人嘘唏不已。又如日人所谓「关羽为刘备早期的军师」,於演义虽非无稽(如关羽自请留守徐州时,刘备因早晚要与关羽议事而犹豫),却是史册所无,宜明辨之。
  谨作此文,望能稍稍还原这些历史人物在史传中真实的面目。并杂以一些小说内容、说部野史及民间的戏曲传说以兹参考。
  三国演义中,刘备亲赐五虎大将军的称号予关羽、张飞、赵云、马超、黄忠五人,赵云仅次於关张位居第三。孰不知,史传中赵云不但终其一生位阶始终较关张低上许多,甚至尚不及马超、黄忠。实际上,演义中除了孔明之外,溢美最多的人物恐怕就是赵云了。
  演义,平话
  细数演义里赵云武勇的事迹,其武艺高超,遭遇强敌无数而未尝一败,甚至数度击败曹魏名将张合;在汉水河畔勇救老黄忠时,「那枪浑身上下,若舞梨花,遍体纷纷,如飘瑞雪」,吓得徐晃、张合不敢抵挡,任其在万军之中来去自如,如入无人之境;当阳长坡(注1),赵云於百万曹军中怀抱阿斗,还能连杀曹营名将五十人后从容离去,其神威盖世,简直无人能及!演义中击杀敌军将领之多,实无人出赵云之右!
  奈何这些事迹,泰半都是子虚乌有。演义中赵云所杀敌将,几乎全部都是演义虚构出来的;其中当阳救主、汉水退敌(注2)虽然见载於史册,却也绝无演义渲染的那么夸张。
  赵云的武勇在刘备阵营是被肯定的。蜀书杨戏传中记载了杨戏对赵云的评价,其中就有「猛将之烈」四个字。然而出了蜀汉,知道赵云的人恐怕就不多了。演义描述敌方对刘备阵营的忌惮,动辄排出「诸葛孔明之智,关张赵云之勇」,然而我们看到赤壁战后周瑜写给孙权的信,其中却只有提到「枭雄」刘备和关张两头「熊虎」。大概在周瑜心目中,孔明这个刚出茅庐的年轻小夥子只是蒋干那类言利辞倒、长袖善舞的辩士吧!至於赵云,周瑜可能根本没有听说过这个名字,就算有,也不会放在心上吧。
  今人大都知道演义中周瑜因为孔明的关系而被丑化不少,却很少有人注意到因赵云而被演义贬抑的人。演义安排张合遭逢赵云在先、遇孔明於后,真不知道该说是张合的悲哀抑或是荣幸!演义中张合屡受挫於赵云,史传中张合却从来没有跟赵云对垒过。我甚至怀疑张合知不知道世界上有赵云这个人。
  刘备领汉中王,演义说他封关张赵马黄为五虎将,实情却是刘备擢升关羽、张飞、马超、黄忠为前、右、左、后将军,赵云则仍然担任入益州时因功升任的翊军将军。
  不妨比较一下成书较早的三国志平话中的描写。按平话中的赵云已经是五虎大将之一,但仍然依照史实列於五人之末;而赵云在平话中用的枪虽有涯角枪的美誉——谓其天涯海角无对也,却败於张飞的丈八神枪在先、又被铁臂将军张益击败於后。由张飞听到赵云被张益击败的消息之后「大怒出战」张益的情节,更隐隐透露出了早期三国故事中赵云所扮演的角色。
  史实中的当阳长坡
  建安十三年(西元二零八年),曹操挥师南下,刘备让关羽由水路赶往江陵,自己带著十万百姓南逃,百姓脚程缓慢,一天只能走十余里路程。曹操大军开到襄阳时发现刘备已经远离,於是曹操点了乐进、曹纯等将,亲自率领五千名精锐骑兵急追,「一日一夜行三百余里」,终於在当阳长坡追到了刘备军。刘备留下二十名骑兵给张飞断后,自己带著孔明、赵云等人在三十余骑的护卫下逃走。按照往例,刘备每次仓皇逃跑无不抛妻弃子,此时也不例外,惟独这一次刘备身边多了一个胆大心细的赵子龙,甘夫人和刘禅才没有被曹军俘虏。
  史册中关於赵云当阳救主的记载,就只有蜀书赵云传:「......(刘备)弃妻、子南走,云身抱弱子,即后主也,保护甘夫人,即后主母也,皆得免难。」和蜀书二主妃子传:「....(刘备)弃后(甘夫人)及后主,赖赵云保护,得免於难。」这样两句话而已。既没有百万曹军,也没有夏侯恩先送性命再送宝剑,更没有糜夫人投井自尽......。然而,现实虽然不像小说那样极尽夸张渲染之能事,但谁也不能否认在十万慌乱的人群中、背后又是五千名号称曹军精锐中的精锐的虎豹骑,要怀抱一个婴孩并且保护一名女子是多么艰难的一件事情,足可证明赵云的胆大、心细、武艺超群。反倒是如果赵云面对的真的是八十三万大军,他还能够「怀抱后主,直透重围,砍倒大旗两面,夺槊三条,前后枪刺剑砍,杀死曹营名将五十余员......」(三国演义第四十一回),那何只是神勇而已,简直就是神话了。 史册对赵云的记载大抵如是,没有力斩五将的英勇,没有力敌万人的壮举,也没有担当过什么显赫的职务。但从汉水空营退敌(注3)中,我们看到了赵云的胆识和急智;孔明兵败街亭,赵云率领佯攻箕谷的军队撤退,「云身自断后,军资什物,略无所弃,兵将无缘相失」(裴松之注引云别传),又是一次胆大心细的表现。凡此种种,赵云虽然不像演义中所描写的那么光芒万丈,仍不失为一员良将。
  其灌、滕之徒欤
  景耀四年(西元二六一年),追諡赵云为顺平侯。据裴松之注引云别传:「后主诏曰:『云昔从先帝,功绩既著。朕以幼冲,涉途艰难,赖恃忠顺,济於危险。夫諡法所以叙元勋也,外议云宜諡。』大将军姜维等议......按諡法,柔贤慈惠曰顺,执事有班曰平、克祸定乱曰平,应諡云曰顺平侯。」
  相对於关张死於个性上的缺失、马超祸及全族,陈寿对黄忠、赵云的评价是:「强挚壮猛,并为爪牙,其灌、滕之徒欤!」灌指灌婴(注4),滕指滕侯夏侯婴。夏侯婴和刘邦是交情绝佳的老朋友,刘邦起兵之后夏侯婴便一直担任为刘邦驾车的工作;刘邦在一次大败之后,眼见背后追兵甚紧,於是将子女抛下车以求减轻车子的负担,夏侯婴却勒马停车抱回两个孩子,同样的情形连续发生三次之后刘邦才作罢。陈寿或许因而以夏侯婴比拟赵云。而灌婴、夏侯婴的另一个共同点则是并未遭到刘邦猜忌,一生隆宠,死於文帝之时。
  比起有些人喜欢拿典韦、张辽来比拟赵云,陈寿的比喻实在恰当多了。赵云的忠义固然和典韦相仿,但典韦拼死护主、力战身亡的悲壮勇绝几乎是三国志中仅见的,赵云不免相形逊色,而赵云的智略又显然胜过典韦;将子龙比作文远,赵云的功绩、声威却都远远不及。如果一定要拿曹魏人物来比拟,个人觉得韩浩毋宁是最恰当的。
  韩浩,字元嗣,颇具智略,大半生都担任中护军一职典掌曹操的禁卫亲兵,死於任内,以忠勇闻名於世。他是最早向曹操提出屯田方案的人之一。据裴松之注引魏书:「议者以(韩)浩智略足以绥边,欲留使都督诸军,镇汉中。太祖(曹操)曰:『吾安可无护军?』乃与俱还。其见亲任如此。」
  如果问起黄忠是谁,对三国故事稍有认识的人心中大概马上会浮现一位老当益壮、百步穿杨的神射手吧。孰不知这样的形象其实是小说家所赋予的。
  神射无据,大战关羽无凭
  演义中的黄忠能「开二石之弓,百发百中」,连关公都差点死在他箭下,可以说是演义中跟吕布、太史慈并列的三大神箭手。吕布辕门射戟的故事在史书中是有根据的:「....(吕)布令门候于门营中举一只戟,布言:『诸君观布射戟小支,一发中者诸君当解去,不中可留决斗。』布举弓射戟,正中小支。诸将皆惊,言『将军天威也!』」(魏书吕布传)太史慈的善射也可以在史传中找到记载:「....尝从(孙)策讨麻保贼,贼於屯里援楼上行,以手持楼棼(楼阁的栋梁),慈引弓射之,矢贯手著棼,围外万人莫不称善....」(吴书太史慈传)然而遍览三国志一书,却连黄忠弯弓射箭的字句都找不到。可见黄忠的神箭只不过是小说家的妙笔,为的是让同样万夫莫敌的五虎大将军各有其性状、各有其特色。事实上也的确很成功,不是吗?今天黄忠神射的名声只怕更在吕布、太史慈之上。
  关羽引五百校刀手攻打长沙、跟黄忠大战百回合不分胜负的故事,也是小说家虚构的。史传中关於刘备取得荆南四郡的记载就只有:「....(刘备)南征四郡,武陵太守金旋、长沙太守韩玄、桂阳太守赵范,零陵太守刘度皆降。」(蜀书先主传)蜀书黄忠传:「荆州牧刘表以(黄忠)为中郎将,与表从子磐共守长沙攸县。及曹公克荆州,假行裨将军,仍就故任,统属长沙太守韩玄。先主(刘备)南定诸郡,忠遂委质....」当时纳降敌军,有留下人质的惯例,后来投降敌方的将领也美其名称为「委质」。
  史传中既然找不到黄忠跟关羽交过手的证据,「关云长义释黄汉升」当然也就只是小说情节罢了。
  勇毅冠三军,力斩夏侯渊
  黄忠的神射也许是虚构的,但他的勇猛却是货真价实的。
  黄忠投入刘备阵营之后,刘备甚是器重黄忠,跟刘璋开战时便让黄忠担任先锋大将。黄忠也没有让刘备失望,每次作战,「忠常先锋陷陈(通「阵」),勇毅冠三军」,立下不少汗马功劳。於是在益州平定之后,刘备封他为讨虏将军,位阶虽然还不及关张马超,却也已经是众将中前几位的了。
  待汉中攻防战展开,黄忠立下了一生中最显赫的功绩:斩杀了曹军名将夏侯渊。蜀书黄忠传:「....(黄忠)於汉中定军山击夏侯渊,渊众甚精,忠推锋必进,劝率士卒,金鼓振天,欢声动谷,一战斩渊,渊军大败。」这一战当中,黄忠非但展现出无比的勇猛、主导战役的胜败、为自己挣得了征西将军的位子,而且几乎决定了汉中的所有权。主帅夏侯渊一死,副将张合等人被迫后撤,刘备军掌握了汉中天险。后来曹操虽然亲自来到汉中,也已经无力挽回,汉中终於落入刘备手中。
  刘备即汉中王位,又任命黄忠为后将军、封关内侯,和关羽、张飞、马超并列刘备阵营四大将。
  黄忠升任后将军一年之后便去世了,史传中没有记载黄忠曾经参加刘备伐吴之战。也许是觉得黄忠死的不够壮烈,演义将黄忠的死改写成壮烈捐躯於东征途中。这样一来,壮烈是壮烈了,却不免有些悲凉。能够死於事业的颠峰,不已经是最好的结局了吗?
  蜀书后主传:「(景耀)三年(西元二六零年)秋九月,追諡故将军关羽、张飞、马超、庞统、黄忠。」关羽諡壮缪侯、张飞諡桓侯、马超諡威侯、庞统諡靖侯、黄忠諡刚侯,时人莫不认为这是极大的荣耀。
  「老将」黄忠?
  一般人称呼黄忠,常常不忘加上「老将」两个字,其实这是满值得玩味的。
  演义里黄忠的名字第一次出现,是关羽请缨率兵攻打长沙时,孔明警告他:「今长沙太守韩玄固不足道,只是他有一员大将,乃南阳人,姓黄名忠,字汉升,是刘表帐下中郎将,与刘表之侄刘磐共守长沙,后事韩玄,虽今年近六旬,却有万夫不当之勇......」一出场就已经年近六旬,果然是一员老将。第七十回里黄忠、严颜领兵去取张合把守的天荡山时,赵云也说:「何故以二老将当此大敌乎?」演义还真是有心经营黄忠老骥伏枥的形象。
  按史传中从来没有提到黄忠是老将,却也没有记载黄忠的年龄,黄忠唯一的儿子黄叙又「早没」,於是史实中的黄忠究竟是老是少就成了一个悬案。
  刘备欲任命黄忠为后将军时,孔明曾说:「忠之名望,素非关、马之伦也,而今便令同列,马、张在近,亲见其功,尚可喻指;关遥闻之,恐必不悦,得无不可乎!」刘备却认为无妨。后来刘备派遣费诗去荆州宣读封关羽为前将军的命令时,关羽得知刘备任命黄忠为后将军,果然大怒:「大丈夫终不与老兵同列!」直到费诗以理相劝,关羽才拜受前将军一职。这里的「老兵」两字,似乎是史传中黄忠为老将的唯一依据了。问题是「老兵」却又不一定是年老的意思,最明显的证据是关羽说这句话的时候年纪也已经在六十岁上下了。
  据魏书刘表传,刘表平定长沙是建安初年的事,至刘备建安十三年(西元二零九年)前后取得长沙,相隔大约十年。由此看来,刘备取长沙时黄忠年近六旬虽然不无可能,但就算是三、四十岁,也不足为奇。又,黄忠死於刘备称帝那年,即章武元年(建安二十五年)。古人岁寿大多不长,一般都只有五、六十年而已。
  看来想把黄忠的年龄弄清楚还真的不太容易。
  张飞,字益德,素来跟关羽齐名,并为刘备阵营首席大将。虽然「张飞」这个名字可以说已经是家喻户晓了,然而一般人心目中的「张飞」,是否就是史传中所记载的张飞呢?
  民间传说中的张翼德
  民间传说中的张飞勇极、猛极、强极,却也愚笨至极。其强者,旧说部话本中联军才得进入洛阳还是因为吕布被张飞打败的缘故;三国志平话一书乾脆直接说张飞是「三国志」里第一条枪,谓其天下第一。至於其愚,则常常有张飞被刘备、关羽或孔明用计戏耍的故事,谨举一例:
  张飞欲与关羽一较高下,关羽怕动起手来会伤了和气,於是顺手拿起一根稻草,要张飞将稻草扔过河。张飞自以为就算巨石他也能扔过河,何况区区稻草?於是接过稻草便扔,但稻草太轻,试了好几次,每次都被风吹了回来。此时关羽捆了一把稻草,一下子就扔过河去,唬得张飞一楞一楞的,心想自己连一根稻草都扔不过河,关羽却能把一把稻草扔过河去,那本事岂不是比自己大上不知道多少。从此张飞对关羽心服口服。 类似的故事很多,总之是极言张飞的蠢笨。
  唯有三国演义中的张飞,虽然同样勇猛,同样粗鲁、莽撞,动不动就要敌将出来跟他大战三百回合,但却不笨。不管是建议刘备夜袭曹操、在马尾绑树枝以为疑兵,乃至於计擒严颜、智取张合,在在都是智计的表现。张飞用的计谋虽然常常都很单纯,但演义中「百万军中取一上将之头如探囊取物」的他其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7-09-08
三国志是史书,所以内容更为真实..
而三国演义更加好看..所以也增加了一些虚拟的情节
比如说草船借箭是假的啊........
周渝并没有那么小度量啊
第2个回答  2007-09-10
三国演义是一本文学著作,只是以历史为背景.应该用文学的眼光去欣赏.
三国志是 一本历史传记,对於历史的考究有一定作用.
第3个回答  2007-09-08
有很多,如诸葛亮借东风是假的,曹操没有那么奸诈,刘备没有那么好,周瑜不是被气死的.空城计也是假的
三国演义是小说,大部分是虚构,并带有个人感情色彩.
第4个回答  2007-09-08
三国演义是小说,有一定的虚构.三国志是史书

三国志和三国演义有哪些不同 三国志和三国演义有什么不同
1、两者的性质不同:《三国演义》是小说,而《三国志》则是史书。2、作者不同:《三国演义》是元末明初的小说家罗贯中写的,而《三国志》则是西晋史学家陈寿写的。3、内容不同:《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第一部长篇章回小说,主要描写了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这近一百年的风云变幻。而《三国...

三国演义和三国志的区别
1、两者的性质不同:三国志是史书,而三国演义是小说。2、文学体裁不同:三国志是国别体,三国演义是长篇章回体历史小说。3、内容不同:《三国志》记载三国时期的史料,《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小说,是历史演义小说的经典之作。《三国志》是由,西晋史学家,陈寿所著,记载中国三国时期...

三国演义和三国志的区别
性质区别、文学体裁区别、内容区别等。1、性质区别:《三国志》是一部史书,记录了三国时期的历史事件、人物和政治格局,具有明显的史实性;而《三国演义》是一部小说,虽然以历史事件为背景,但在人物塑造、情节设置等方面进行了虚构和艺术处理。2、文学体裁区别:《三国志》是一部国别体史书,以年代为...

三国志于三国演义有什么不同
三国演义与三国志的不同有三点:一,体例不同三。《三国志》是史书,是对三国历史的较为客观的叙述。而《三国演义》则是历史小说,是对三国历史的人为演绎,其中加入了很大成份虚构的内容。二,成书时间不同。《三国志》成书于西晋初年,距离三国很近,因而可以保证这部史书的真实性。而《三国演义》...

三国志和三国演义的区别
3、创作年代不同:《三国志》创作于西晋时期,《三国演义》创作于元末明初洪武年间。4、《三国志》记载三国时期的史料。六十五卷,包括《魏书》三十卷,《蜀书》十五卷,《吴书》二十卷,主要记载魏、蜀、吴三国鼎立时期的历史。《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第一部长篇章回小说,是历史演义小说的经典之作。...

三国志与三国演义有何异同
1、作者不同:(1)《三国志》是由西晋史学家陈寿所著。(2)《三国演义》全名为《三国志通俗演义》(又称《三国志演义》),作者是元末明初的著名小说家罗贯中。2、记载的内容不同:(1)《三国志》记载中国三国时期的魏、蜀、吴纪传体国别史,是二十四史中评价最高的“前四史”之一。(2)...

三国演义与三国志区别
1、类别不同:《三国志》是纪实的史书,而《三国演义》是杜撰的小说。2、作者不同:《三国志》作者是西晋的陈知寿,《三国演义》作者是罗贯中。3、创作时间不同:《三国志》创作于公元280年-290年,《三国演义》创作于明初洪武年间。4、《三国志》全书共六十五卷,其中《魏书》三十卷,《蜀书》十五...

三国演义和三国志的区别
1、体裁不同:《三国演义》是一部小说,属于历史小说的范畴,是由元末明初的小说家罗贯中所创作的,而《三国志》则是一部史书,是西晋初期的史学家陈寿所著的纪传体国别史,属于正史。2、内容侧重点不同:《三国演义》虽然是基于三国时期的历史事件创作的,但加入了大量的艺术加工和虚构情节,以塑造...

三国志和三国演义有什么区别??
1.成书时代作者不同:三国志是晋陈寿所著,三国演义是明罗贯中所著。2.两书性质不同:三国志是正史,纪传体、三国演义是小说,属于章回小说。3.两书编排方式不同:三国志因为是正史,所以是以人物为主要描述,如魏书武帝纪第一、魏书文帝纪第二、诸葛亮传、关张赵马黄传等等、三国演义因为是小说,共有...

三国志和三国演义有什么区别?
体例不同:《三国演义》是历史小说,以描写战争为主,反映了吴蜀魏三个政治集团之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而《三国志》是一部纪传体的史书,内容主要是记录魏、蜀、吴三个政权的历史,同时也涉及到一些其他历史时期的事件。成书时间不同:《三国演义》成书于元末明初,是在《三国志》所记载的历史的基础...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