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的军事才能如何呢?

曹操的军事才能如何呢?

  只要稍微仔细地阅读一下《三国志》的有关记载,便不难发现,曹操在指挥才能方面,明显地长于战术而短于战略。其一生的军事实践表明,他在战役指挥和战术行动上,正确、成功者多而错误、失败者少;但在战略决策和战略指导上,则是错误、失败者多而正确、成功者少。

  (一)有关战役指挥和战术运用:笔者根据《武帝纪》作了一个粗略统计,曹操一生亲自指挥的战役战斗行动的大约有三十次左右,其中胜者占绝大多数,而败者十中不足一二,且其失败多有一定的客观原因。例如,讨董卓时败给徐荣,一是兵力太少,二是操系初次从事军事指挥活动,缺乏经验;建安二年败于张绣,实际上是由于麻痹,与指挥能力高低无关。相反,那些获胜的战例,不仅所占比例极高,而且有不少赢得十分漂亮。如建安三年之大败张绣的追兵,建安五年之利诱、击败袁绍军,建安十一年之不战而取袁氏兄弟的首级,等等,即都是如此。

  (二)有关战略谋划和战略指导:事实表明,曹操在关系全局的战略谋划和战略指导方面,既乏远见,亦少办法。

  1、官渡之战,曹操在战略上始终缺乏清醒、明确的认识。战前,他虽深知自己无法与袁绍匹敌,而此战意义极为重大,但就是拿不出具体办法来。为此,他焦虑不安,“出入动静变于常”,后经荀彧分析,指出己方之必胜原因,始觉心中踏实。但是,当官渡之战进入相持阶段时,曹操的信心再次动摇。他写信给留守许昌的荀彧,说打算退兵还许,荀彧回信再次为他分析当时的形势与利害,他才打消了退兵的念头,以奇兵烧袁绍的屯粮之所,终于取得了此战的彻底胜利(详见《荀彧传》和《武帝纪》)。所以,官渡之战曹操所以能获胜,战略上主要得益于荀彧,曹操本人并无值得称道之处。《武帝纪》记他对众将说“吾知绍之为人,志大而智少,色厉而胆薄,忌刻而少威,兵多而分划不明,将骄而政令不易,土地虽广,粮食虽丰,适足以为吾奉也”云云,应是在吃了荀彧的“定心丸”之后才可能有的见识。

  2、赤壁之战不知彼己,盲目用兵,终致大败。实事求是地说,曹操夺得荆州,既是意料中事,也带有一定的偶然性。问题是,曹操在夺取荆州之后,应当见好就收,而不宜继续冒进。因为此时的形势,表面上看对曹操极为有利,实际上并非如此。概括地说,当时之不利于曹操的因素,至少有这样几点:(1)曹操“托名汉相,其实汉贼”,靠武力和诈谋经营天下,在政治上远未赢得天下人之心。(2)操之后方不稳固,既有内忧,又有外患。(3)军事上舍长就短,以不习水战的北方士卒,南下与乘船如骑马的水乡将士争衡,而且是长途奔袭,部队极为疲敝。(4)孙、刘双方虽兵力少于曹操,但精兵也不下五六万人,而且主明、士智、将勇、卒练,面对强敌,内部团结(详见《周瑜传》、《诸葛亮传》)。对这些,周瑜和诸葛亮都有深刻的认识,而曹操却无丝毫觉察。作为一个军事家,在重大的军事行动之前,如此昧于知彼和知己,是不应该的。

  3、没有及时夺取关西、汉中和两川,丧失了统一中国的大好时机。荆州江南地区位于孙氏政权的上流,若为刘备所占,就会成为其心腹之患,所以他们决不可能在此地归属未定的情况下无动于衷。而刘备当时尚无立足之地,只有夺取此地最为近捷和现实。在这样的形势下,如无强敌威胁,他们只可能鹬蚌相争,不可能联合对外。而关西、汉中与两川地区,除了马超还是个对手外,张鲁和刘璋都是庸劣无能之人,曹操若能以强兵临之,夺取这些地方当不会有太大的困难。然而,在夺取荆州江北之地后,曹操却放着这些意义重大且相对容易对付的敌人不打,偏偏去进攻自己的两个最为强大的对手,迫使他们迅速联合起来共同抗击他,实是战略决策上的一大失误。

  赤壁之战后六年(建安十九年),刘备占有益州,曹操平定陇右。次年,孙、刘瓜分荆州江南之地,曹操夺占汉中。此时,他的重要谋士刘晔和司马懿都劝他乘势取蜀,且指出刘备系以诈力虏刘璋,蜀人未服,且其正与吴人远争江陵,实属机不宜失。然而,曹操均不采纳(以上分别见《三国志·刘晔传》和《晋书·宣帝纪》)。不仅如此,他还在明知夏侯渊“但知任勇”、轻燥乏谋的情况下,依然让他守汉中,自己则率大军返回邺城。结果,仅仅过了三年,夏侯渊就被刘备部将黄忠所杀,汉中终为刘备所得(《夏侯渊传》)。所有这些,都反映出曹操在事关全局的战略决策方面缺乏远见的特点。

  一个军事家在实践上的特点,不可能不反映到他的理论著述上去。分析曹操现存唯一的军事理论著述《孙子注》,其长于战术而短于战略的特点同样十分显著。对此,古棣与周英二位先生已著专文(见《长于战术 短于战略——评曹操〈孙子注〉》,载《孙子学刊》1993年第3期)进行了详尽的分析与论述,恕不赘述。

  二、长于任将,短于治军

  (一)关于任将:《武帝纪》注引王沈《魏书》说:“(曹操)知人善察,难眩以伪,拔于禁、乐进于行阵之间,取张辽、徐晃于亡虏之内,皆佐命立功,列为名将;其余拔出细微,登为牧守者,不可胜数。”应当说,此话大抵是符合实际的。考察曹操的军事生涯,其在使用将领方面,主要有如下特点:

  1、善于发现人才。遍阅《三国志·魏书》,可知曹操部下有许多将领,本不知名或不甚知名,是经曹操之慧眼识拔后,才逐渐建立功名 而为人所知的。如田豫、陈矫、满宠等,即属此种情况(详见本传)。

  2、不拘一格,唯才是举。建安十五年,曹操发布《求贤令》,明确提出了“唯才是举”的用人方针(详见《武帝纪》)。实践证明,曹操任将,的确是坚持了上述方针。被他重用的将帅,出身颇杂,亲疏都有:(1)曹操自己的族人、亲属甚至儿子,如夏侯惇、曹仁、曹彰等。(2)出身细微,与己非亲非故者,如许褚、典韦、胡质等。(3)拔于行伍战阵之间者,如于禁、乐进、李典等。(4)取于败军亡虏之内者,如张辽、徐景、张郃等。这些,都是当时被列为名将写入史传者,至于那些中才以下不为史传所录者,当不知凡几。

  3、各任器使,用其所长。除以上特点,曹操还能够根据将领们的特点,充分发挥其所长。例如,许褚、典韦壮武有力,忠诚奉法,志节任侠,曹操就让他们战则为军锋,息则统亲兵;臧霸有恩信于东土,曹操就割青、徐二州托付于霸,从而得以专心对付袁绍,不必以东方为念;文聘本刘表大将,在江汉一带颇有威恩,曹操就聘为江夏太守,委以边事,使御孙权,等等(分别见本传)。

  建安二十年,曹操亲征张鲁,而以张辽、乐进、李典守合肥,留给护军薛悌一函,署曰“贼至乃发”。不久,孙权率众十万围合肥,张、乐、李、薛乃共同启函,见内有一教,曰“若孙权至者,张、李将军出战,乐将军守护军,勿得与战”,诸将皆疑,而张辽、李典知其意(《张辽传》)。原来,一者张辽、李典、乐进素不和睦,操恐其不相统属,故预为处分;二者强敌远来,守军无救为恃,必须乘其兵势未合之际逆击之,以安众心,然后可守。

  当然,曹操任将也有其失误之时,如任夏侯渊而夏侯渊覆亡,任于禁而于禁败降,但这不过是百密中之一疏,尚不足以掩其总体上的成功。

  (二)关于治军:现存史料中并无有关曹操治军的正面记载,但我们可以根据这些史料,作出如下判断:

  1、曹操对于军队的治理与管理,既不如诸侯亮,也不如孙氏兄弟。陈寿在《上诸葛亮集表》中曾说,诸葛亮之才,“于治戎为长”。据本传载,建兴六年,诸葛亮率军伐蜀,“戎阵整齐,赏罚肃而号令明”;建兴九年,诸葛亮再次北伐,屯田渭南,“耕者杂于渭滨居民之间,而百姓安堵”。这些,都是诸葛亮治军有方的明证。所以,后人评论他的军队为“桓文节制之师”。据本传记载,孙策为袁术部将时,骑士有罪,藏入袁术营中,孙策依然派人前往斩之,“由是军中益惮畏之”。后来,他率部还定江东,“所向皆破,莫敢当其锋,而军令整肃,百姓怀之”。反观曹操用兵,则从无此类记载。

  2、曹军作战,胜则动辄“屠城”、“残戮”,败则散乱奔逃、溃不成军。据记载,兴平元年夏,曹操东征陶谦,“所过多所残戮”;初平四年,操征(陶)谦,“多杀人民”,“死者数万,泗水为之不流”;官渡之战,曹操杀袁绍士卒七万余人;建安二十年,操征张鲁,氐王窦茂众万余人,恃险不服,操“攻屠之”(分别见《武帝纪》、《陶谦传》及裴松之注)。另据《于禁传》记载,曹操在宛城败于张绣之时,几乎溃不成军,而青州兵因操平日“宽之”,此时竟然劫掠同类。以上所述,都反映了曹操御兵乏术、短于治军的特点。

  三、长于陆争,短于水战

  曹操平生所直接或间接指挥的战事,基本上全是以马步军为主的陆上之争,其中虽然难免败挫,但终究是胜多败少,这反映了他善于指挥陆上作战的特点。

  曹操一生中只指挥了一次水战,即赤壁之战,结果是大败而归。据《武帝纪》记载,建安十三年,曹操曾在邺城作玄武池以操练水军,并于同年七月即南征刘表,此后不久又乘新胜之威南追刘备,欲定江南。在池中操练水军,时间又是如此之短,岂能有理想的效果?这反映了他对水战认识的肤浅和幼稚。据《周瑜传》记载,赤壁之战前夕,瑜部将黄盖献策说:“今寇众我寡,难与持久。然观操军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瑜纳其计,于是盖欺操以诈降,果然以火攻大破曹军。水战以舰船为主要工具,大江之上,战船首尾相接,不备火攻,而又轻信诈降,这又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曹操对水战常识的无知。

  赤壁之战后,曹操与孙权曾有数次交锋,互有胜负,而曹操以不惯水战,终难获利。据《吴主传》及裴注引《吴历》记载,建按十八年,曹操率军进攻濡须口,曹见孙权舟船器仗军伍整肃,喟然叹曰:“生子当如孙仲谋,刘景升儿子若豚犬耳!”遂退军。可见,在水战问题上,曹操始终是不得要领,难有作为。

  四、长于政治,短于军事

  实事求是地说,曹操主要是一位政治家,他的军事才能远不如他的政治才能卓越和突出。曹操在政治上的过人之处,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善察时势。据《武帝纪》及王沈《魏书》载,光和末,冀州刺史王芬、南阳许攸等连结豪杰,谋废灵帝,曹操拒绝参与,后芬等果然事败。当董卓当政之时,曹操不仅不与其合作,而且率先起而讨之,表明了他对政治形势的准确判断。建安元年,曹操果断地迎献帝至许,这是其一生中意义最为重大的一项政治举措。取代汉帝虽说是曹操梦寐以求的事情,但他即使是在功业盖世之后,也仍能保持头脑清醒。襄樊之战后,孙权遣使乞降,上表称臣,陈说天命,曹操说:“是儿欲踞吾著火炉上邪!”(《晋书·宣帝纪》)充分显示了他在政治上的成熟与老练。

  2、善用人才。曹操不仅善于使用军事人才,其实也善于网罗和使用政治人才和其他各类人才。所以,当时曹操身边人物之盛,是孙权、刘备根本无法相比的。

  3、较能容人。曹操在自己的政治生涯中,出于种种原因,的确杀了几位不能与他在各方面始终保持一致的才智之士,如荀彧、孔融、杨修、崔琰等,这在顺我者昌、逆我者亡的封建专制时代,是不足为怪的。但从总体上来说,曹操还是比较能够容人的。如他不仅不杀逃亡的毕谌、叛变的魏种、翻覆无常的张绣等人,反委以重任,即是明证(详见《武帝纪》和《贾诩传》)。

  4、从谏如流。善于团结、网罗人才而不善于听取他们的忠言良策,或者虽然能够听取他们的意见但却不辨糟粕,不识精华,不能择善而从,则与不善于团结、网罗人才没有什么区别。应当说,在这两个方面,曹操都不存在什么问题,他基本上能够做到从谏如流,择善而行。他的许多重大的政治、军事决策,都是在充分听取他人意见的基础上作出的。

  从上述事实不难看出,曹操的政治才能确是比较突出的,一个政治家必须具备的品格和能力,他基本上都具备;相反,作为一个军事家,他却并不怎么优秀和突出——他在战略上缺乏远见卓识,在战场上果于杀戮,治军也不严谨,而且自始至终不懂水战,等等。所以,他实际上是一个优秀的政治家,而不是一个优秀的军事家,更不是一个杰出的大军事家。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09-17

曹操戎马一身,指挥的战役非常多,在《三国志》中陈寿对他的评价相当高,说他有着堪比著名军事家韩信和白起的谋略之才。而王沈也在《魏书》中将他可和军事家孙子和吴起相提并论。而后人也很多人认同陈寿和王沈的观点。可见武帝之说可不是空穴来风。

熟知兵法

曹操有着非常高的军事理论知识及军事素养,他善于结合诸家兵法的用兵的精髓,并结合自己的打仗的经验加以佐证,他所撰的《孙子要略》开创了注释《孙子》十三篇的先河,极大的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古代的军事理论。并且强调师出有名,兵以义动的军事观,非常符合道义。且在战术上非常的多变。

善于任将

张辽徐晃都为俘虏,但曹操却将他们列为名将,让他们戴罪立功,可见曹操是非常之人善任的,又如许诸与典韦,他们非常威猛雄壮且忠诚奉法,曹操就让他们为军锋。锡则统亲兵,藏霸有恩信于东土,他则将青州,徐州托付与他。

治军严明

曹操对于军队的管理是非常严明的,一次行军,曹操下令军队不能践踏麦子地,一旦违犯立马杀头,士兵们都下马,选择步行,生怕踏坏了麦苗,但曹操的战马却因为受到了惊吓而踩踏了麦田。他随及便拔剑割下了自己的头发,以示惩罚,在哪个时代,头发对于人们是非常重要的,并不像现在。所以,从此处可见,曹操执法是非常认真的。

曹操是一个非常具有谋略的人,诸家兵法可以应用自如,还能根据敌我的实际情况,临机应变,在针对吕布、袁绍等一系列的占中当中,他的声东击西、避实就虚、以少胜多堪称经典。且他还推行屯田、兴修水利,实行盐铁官卖制度,对社会经济都起了很积极的作用。

第2个回答  2019-07-24
自己指挥很一般,真正显威北方是在他的政治团队和谋士团队聚成之后,他最大的优点是从善如流,善于从诸多意见中挑出最合适的,这是他称雄北方的原因。但自从赤壁惨败之后,变得愈加刚愎自用,优秀的意见一概不理,于是其在军事指挥上的短板开始显现。老年败多胜少皆是为此,孙刘集团不但无法剿灭,反而只能望其不断做大。
诸夏侯曹们才能很一般,却一直压着五子良将等人,真正的人才难有独当一面的机会。这也是李世民说他,一将之智有余,万乘之才不足的道理所在了。
一个人的力量往往渺茫,对于一个主公而言,从善如流才是最可贵的品质,这个品质在赤壁之战前,雄心万丈的曹操身上体现的很好,在赤壁之战后,雄心消磨的曹操身上却乏善可陈,这才是其在战场上的表现判若两人的原因。
第3个回答  2018-06-29

诸葛亮在其军事生涯中也有过重大失误,例如派遣马谡守街亭一事。出于诸葛亮谨慎性格,他在军事的机动应变上的确有不足,但不能以此否定诸葛亮军事能力。在浩瀚的三国,能有卓越政治才能、高超外交智慧、杰出军事能力的全才,恐怕只有诸葛武侯了。

历史上真实的诸葛亮是个卓有建树的政治家,治理蜀国很有一套,但在军事上可圈可点处并不多,远非《三国演义》所渲染的那样用兵如神。《三国演义》在民间影响非常之大,但它是演义,是小说,而非史书,记载三国时期历史的真正史书是《三国志》


鲁迅先生批《三国演义》“状诸葛之多智而似妖”的评语,可谓一针见血。受《三国演义》之深远影响,民间对诸葛亮奉若神灵,认为诸葛亮是古今第一的军事天才,并纷纷为其最终的失败找来“不得其时”等等借口。军事造诣颇深的毛泽东却不这样看,他对诸葛亮的屯田、兵器革新、民族和戎等历史功绩是肯定的,但对诸葛亮的军事才能基本持否定态度。


毛泽东认为诸葛亮的最终之败怨不得天时,失败的根源在于其军事战略与实践的屡屡失败,毛泽东曾先后指出诸葛亮在军事上的三大失误。

一是选错将帅。

二是不懂关键时刻主帅应亲自临阵调度以策应战事。

三是军事战略的失误。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4个回答  2011-11-15
曹操; 三国时期 卓越的军事家 聚集十八路诸侯讨伐董卓 官渡之战击败兵力远胜于己的袁绍 远征乌桓 平定中原 ,,, 个人认为其军事才能高于周瑜 诸葛等辈

曹操作为一个常年打仗的领袖,他的军事才能如何?
曹操作为一个常年打仗的领袖,他的军事才能是非常强的,而且他的用人和他的心计是很强的,所以说他的防备心理很厉害。

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曹操是一位杰出的军家?
4. 智谋才能:曹操不仅军事才华出众,而且其智谋才能也十分出色,善于用计谋取得战争胜利,如草船借箭、苦肉计等战术被后人所传颂。5. 领导才能:曹操是一位杰出的领导者,他善于鼓舞士气,亲身参加作战,始终保持着与士兵间的联系,这使他的部队战斗力更加强大。总之,曹操在战争中所表现出的智勇才能、...

一些人认为曹操的军事能力很差,曹操的军事能力究竟如何?
综上所述,曹操在军事理论方面有许多研究及著作,在军事实践方面胜率极高,因此曹操的军事能力优秀!

曹操的军事才能如何呢?
实事求是地说,曹操主要是一位政治家,他的军事才能远不如他的政治才能卓越和突出。曹操在政治上的过人之处,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善察时势。据《武帝纪》及王沈《魏书》载,光和末,冀州刺史王芬、南阳许攸等连结豪杰,谋废灵帝,曹操拒绝参与,后芬等果然事败。当董卓当政之时,曹操不仅不与其合作,而且率先起而讨...

如何评价曹操这个历史人物?
二、军事才能卓越 曹操不仅政治才能出众,其军事才能亦为人称道。他精通兵法,善于运用各种军事策略,指挥军队取得多次胜利。在三国纷争中,曹操凭借卓越的军事才能,成功击败了众多敌人,扩大了自己的势力范围。同时,他也注重军事改革和军队建设,提高军队的战斗力。三、文学造诣高深 除了政治和军事才能外,...

历史上的曹操有多厉害?他的能力如何?
一、军事方面在三国中曹操肯定就是一个当之无愧的军事家,医生也曾经打过无数的败仗,但是也同样会有着很多的胜仗,大部分的人都会认为在用兵这一方面就可以跟得上古代的孙子。凭借着自己的一己之力,就能够有效整顿中原,而且也可以统一北方,更是能够有效立下好的功劳。二、政治能力曹操更是做出了...

曹操的军事才能有哪些体现?
军事成就 1、统一北方 从初平二年(191年)至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先后消灭长江中下游以北各割据势力,统一中国北方大部地区。曹操在统一北方的战争历时17年,是曹魏的立国之战,并为后来西晋统一中国奠定了牢固的基础。2、稳定二北 曹操继承汉制稳定西域长史府,这就避免如司马懿破坏辽东民族结构...

曹操的军事才能究竟如何?
曹操有着非常高的军事理论知识及军事素养,他善于结合诸家兵法的用兵的精髓,并结合自己的打仗的经验加以佐证,他所撰的《孙子要略》开创了注释《孙子》十三篇的先河,极大的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古代的军事理论。并且强调师出有名,兵以义动的军事观,非常符合道义。且在战术上非常的多变。善于任将 张辽徐晃...

历史上曹操的军事水平如何?
曹操是三国时期的一位重要人物,他的军事水平在历史上有很高的评价。他在战争中表现出了高超的战术指挥能力,多次亲临一线,以身试险,甚至多次在生死存亡之间杀伐决断、逆天改命、扭转乾坤。但是,也有历史学家认为他的军事水平并不如传说中那么高。

曹操是位杰出的军事家和政治家,那他武力怎么样?
据正史记载,曹操是位杰出的军事家和政治家,他一生基本上没有对阵厮杀,那如何证明他的武艺呢?在《三国志》中描述了曹操平生如何平定乱世和加官进爵,以及他率军各种南征北战的大事件,并没有记载一些他的琐事,关于曹操的武艺也只是寥寥数语而已,而如何洞悉曹操的武艺可以从两个方面分析。在汉灵帝...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