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 阅读答案

1 第三自然段中“饭,几乎忘记了吃”一句有什么特点?有什么作用
2 闻一多先生作为革命家与其作为教育家“迥乎不同”“一反既往”的地方是什么
3 “杜甫晚年,疏懒得“一月不梳头”。闻先生也总是头发零乱。”观察一下你周围学习刻苦的同学,看看他学习时的情形是怎么样的,再说说闻一多先生的治学态度给你的启示。

快快快

1文章从那两个方面写闻一多的“说”和“做”?围绕这两方面文章写了哪几件事?
作为学者和革命家两个方面来写。
事件:编写《唐诗杂论》、《楚辞校对》 又向古典新义进军、 宣传反对独裁、 起草传单 、做最后一次演讲
2闻一多先生的事迹很多,作者为什么只选取六件事?
这六件事集中反映了闻一多先生作为学者和革命者的忧国情怀和大无畏的精神,更能反映他是行动的巨人。
3为什么说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是以生命为代价的?
他说了,大声的说,反对独裁坚持革命,他做了,在走在队伍前头。他慷慨淋漓地大声演讲,他没枪杀了。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4、从文中看闻一多是怎样一个人?
是一个言行一致,英勇无畏,有着强烈的爱国心和革命意识。
指出下面“说”字的不同含义
1、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
第一个说是人家要做什么事,先说出来。
后面一个说,是做好了,再让大家知道
2、他并没有先说,但他做了。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2-03-19
“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
“人家说了也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
作为学者和诗人的闻一多先生,在30年代国立青岛大学的两年时间,我对他是有着深刻印象的。那时候,他已经诗兴不作而研究志趣正浓。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有如向地壳寻求宝藏。仰之弥高,越高,攀得越起劲;钻之弥坚,越坚,钻得越锲而不舍。他想吃尽、消化尽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文化史,炯炯目光,一直远射到有史以前。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1930年到1932年,“望闻问切”也还只是在“望”的初级阶段。他从唐诗下手,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杜甫晚年,疏懒得“一月不梳头”。闻先生也总是头发零乱,他是无暇及此的。饭,几乎忘记了吃,他贪的是精神食粮;夜间睡得很少,为了研究,他惜寸阴、分阴。深宵灯火是他的伴侣,因它大开光明之路,“漂白了的四壁”。
不动不响,无声无闻。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几年辛苦,凝结而成《唐诗杂论》的硕果。
他并没有先“说”,但他“做”了。作出了卓越的成绩。
“做”了,他自己也没有“说”。他又由唐诗转到楚辞。十年艰辛,一部“校补”赫然而出。别人在赞美,在惊叹,而闻一多先生个人呢,也没有“说”。他又向“古典新义”迈进了。他潜心贯注,心会神凝,成了“何妨一下楼”的主人。
第2个回答  2012-03-18
1、饭,几乎忘记了吃,他贪的是精神食粮;夜间睡得很少,为了研究,他惜寸阴、分阴。这句话采用了并列句式,说明作为学者和诗人的闻一多先生为了研究唐诗废寝忘食、争分夺秒。
2、闻一多先生作为革命家与其作为教育家“迥乎不同”“一反既往”的地方是:作为争取民主的战士,青年运动的领导人,闻一多先生不但“说”了,而且“做”了。在李公朴同志被害之后的群众大会上,他大骂特务,慷慨淋漓;在情况紧急的生死关头,他走到游行示威队伍的前头,昂首挺胸,长须飘飘。他终于以宝贵的生命,实证了他的“言”和“行”。
3、我周围学习刻苦的同学总是手不释卷,专心致志地学习。闻一多先生的治学态度给我的启示是:做学问要“做了再说,做了不说”,只有潜心专注地治学,才会有所成就。我要学习他的这种治学精神。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12-03-25
额。。。。。。。。。。看到都迟了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