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紫禁城里吃饭是御膳房做了分给皇上、太后、皇后、各位妃嫔吃还是由各个宫里的太监自己做?

最好给出出处!谢谢!

各吃各的。

紫禁城膳房分为“御膳房”和“膳房”。

1、专门为皇帝服务的“膳房”叫御茶膳房,俗称“御膳房”。御膳房共有两处:一处在“前朝”的“景运门”外,俗称“外御膳房”,一处在“内廷”的“养心殿”侧边,俗称“内御膳房”。

2、专门为后妃们服务的“膳房”分布在“内廷”许多个宫院里,分为八个等级。

扩展资料:

御茶膳房下属各机构的地址为:

膳房:紫禁城内的膳房众多。景运门外的膳房,称“外膳房”,又称“御茶膳房”。另一座膳房是专为皇帝服务的膳房,位于养心殿正南,称“养心殿御膳房”,又称“大内御膳房”,为一独立院落,院内有一座东西走向的排房,其南侧为南库。

此外,在圆明园、颐和园等等御园内,也设有膳房,称“园庭膳房”;在热河、泺河、张三营等行宫设膳房,称“行在御膳房”。紫禁城内还设有膳房库,其位置在熙和门西南,《国朝宫史·卷十一·宫殿一·外朝》载,熙和门“西南隅旧为国史馆,今为膳房库。”

皇帝每天的膳食先由御茶膳房官员开列出膳单,经内务府主管大臣审阅、备案后,才能烹饪制作。皇帝平时用膳的地点不固定,大多在寝宫的东、西间或办事场所。

用膳的规矩:

用膳时,东西两边不得走人,上菜的人全部走中间南门,东西两边是给皇帝留用的,因为皇帝要坐东朝西用膳。膳房太监负责摆好膳桌,铺上桌单,开膳时间一到,侍卫便通知御膳房将膳食送上,这叫“传膳”。

然后,太监们便手捧红色漆盒排着队进来,将各种菜肴、饭点、汤羹等迅速端上餐桌,按照规定位置摆放好,无关人员一一退下,只留下侍膳太监。

这时,皇帝在太监簇拥下步入膳桌入座,准备用膳,四名太监垂手立于皇帝身后,一名年长的侍膳太监则站在一旁,负责给皇帝布菜。膳桌一般用三张桌子南北向拼成,中间一张桌子供皇帝进膳用,主要摆放几只时令鲜菜和水果等。

在膳桌旁边还另设一几案,以备皇帝赏赐,皇帝觉得哪道菜特别可口,说声“赏”,这道菜便会被放到几案上,待会儿放入配有开水加温的食盒内,送到被赏赐的官员府中或妃嫔宫中。

清朝末代皇帝溥仪在《我的前半生》中曾回忆道:

“这些菜肴经过种种手续摆上来之后,除了表示排场之外,并无任何用处。它之所以能够在一声传膳令下,迅速被摆在桌子上,是因为御膳房早在半天之前或一天以前就已做好,煨在火上等候着的。

我每餐实际上吃的是太后送的菜肴,太后死后由四位太妃接着送,因为太后或太妃们都有各有的膳房,而且用的都是高级厨师,做的菜肴味美可口,每餐总有二十来样,这是放在我面前的菜,御膳房做的都远远地摆在一边, 不过做个样子而已。”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御膳房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7-10-01
紫禁城膳房分为“御膳房”和“膳房”。
1、专门为皇帝服务的“膳房”叫御茶膳房,俗称“御膳房”。御膳房共有两处:一处在“前朝”的“景运门”外,俗称“外御膳房”,一处在“内廷”的“养心殿”侧边,俗称“内御膳房”。
2、专门为后妃们服务的“膳房”分布在“内廷”许多个宫院里,分为八个等级。

“御膳房”和“膳房”区别:
(1)御膳房:
清朝,在内务府下设专门机构,管理皇帝、后妃及宫中其他皇室成员等人员的饮食及典礼筵宴等事宜。顺治初年,分别称为“茶房”、“膳房”。乾隆十三年(1748年),茶房、膳房合并为“御茶膳房”,其长官为管理事务大臣,由皇帝在王、大臣中特简。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在御茶膳房下设档案房,管理御茶膳房的题奏本章、文书档案事宜,其中的文书档案包括“膳底档”等。
御茶膳房的下属机构有膳房、茶房、肉房、干肉房,其中膳房、茶房各设有银器库。御茶膳房设总理事务大臣,无定员,下属人员有尚膳正、尚膳副、尚茶正、尚茶副、尚膳、尚茶、主事、笔帖式等。
清雍正二年六月谕膳房:“凡粥饭及肴馔等类,食毕有余者,切不可抛弃沟渠。或与服役下人食之。人不可食者,则哺猫犬。再不可用,则晒干以饲禽鸟。”
(2)膳房
在分布于皇城紫禁城内大大小小的宫院里,都有各自的膳房。仅后妃们差不多就有八个等级,她们的常例饭费,从五十两到十来两不等,份例越低,膳房越小,菜点越少,所用餐具也从金、银到锡、瓷不同。
《清会典·内务府十·御茶膳房》:“膳房,属下庖长四名,副庖长四名,庖人五十人。”
第2个回答  2012-05-08
清皇室源起于东北满族,因此在饮食上沿袭了东北满族的饮食习惯,每天只吃两顿正餐,称为早膳和晚膳。早膳一般在早上六点至八点半进行,晚膳在十二点至下午两点进行,夏秋两季则提早一个小时。两顿正餐之后,各加一顿小吃,时间不固定,如果皇帝临时想吃什么,就随时传人送上。按照清宫规制,宫中的膳食机构内内务府和光禄寺,皇帝的日常膳食由内务府下面的御茶膳房负责,各种宴会则由光禄寺的礼部和礼部精膳清吏司和御茶膳房共同承办。御茶膳房包括膳房、茶房和清茶房,其中膳房设总领三人,承应长二人,承应人十五人,庖长三人,庖人二十人;御茶房和清茶房共有一百二十多人,此外还有太监一百五六十人。皇帝每天的膳食先由御茶膳房官员开列出膳单,经内务府主管大臣审阅、备案后,才能烹饪制作。皇帝平时用膳的地点不固定,大多在寝宫的东、西间或办事场所。用膳时,东西两边不得走人,上菜的人全部走中间南门,东西两边是给皇帝留用的,因为皇帝要坐东朝西用膳。膳房太监负责摆好膳桌,铺上桌单,开膳时间一到,侍卫便通知御膳房将膳食送上,这叫“传膳”。然后,太监们便手捧红色漆盒排着队进来,将各种菜肴、饭点、汤羹等迅速端上餐桌,按照规定位置摆放好,无关人员一一退下,只留下侍膳太监。这时,皇帝在太监簇拥下步入膳桌入座,准备用膳,四名太监垂手立于皇帝身后,一名年长的侍膳太监则站在一旁,负责给皇帝布菜。膳桌一般用三张桌子南北向拼成,中间一张桌子供皇帝进膳用,主要摆放几只时令鲜菜和水果等。在膳桌旁边还另设一几案,以备皇帝赏赐,皇帝觉得哪道菜特别可口,说声“赏”,这道菜便会被放到几案上,,待会儿放入配有开水加温的食盒内,送到被赏赐的官员府中或妃嫔宫中。待膳太监先在每道菜上放一块试毒牌,查看变色不变色,以检验饭菜是否有毒或变质,还有就是检查各菜所用的原料配合在一起会否产生毒素反应。试毒牌是一种银制的半寸宽、三寸长的小牌子,据说如果饭菜中含毒,银牌就会变色,如果皇帝是绝对不会食用的,以防止中毒,甚至还会追究厨师的责任,弄不好就要杀头。用试毒牌检验过之后,太监再亲口将每道菜尝一口,谓之“尝膳”。验证无误后,皇帝才示意待膳太监将自己喜欢吃的菜点盛至碗中,开始享用。皇帝吃的饭菜,一般为主菜八品、小菜四品,外加火锅、粥、汤等,加在一起大约有二十几品。由于皇帝用膳都严格按照祖制家法,所以吃起来恐怕是了无兴致,只不过图个排场和程式而已。清朝末代皇帝溥仪在《我的前半生》中曾回忆道:“这些菜肴经过种种手续摆上来之后,除了表示排场之外,并无任何用处。它之所以能够在一声传膳令下,迅速被摆在桌子上,是因为御膳房早在半天之前或一天以前就已做好,煨在火上等候着的……我每餐实际上吃的是太后送的菜肴,太后死后由四位太妃接着送,因为太后或太妃们都有各有的膳房,而且用的都是高级厨师,做的菜肴味美可口,每餐总有二十来样,这是放在我面前的菜,御膳房做的都远远地摆在一边, 不过做个样子而已。”他还把皇帝用膳归结为四句话:“华而不实,费而不惠,营而不养,淡而无味。”无论哪道菜,即使它再可口,皇帝都不能连吃三口,这是老祖宗传下来的家规,叫作“吃菜不许过三匙”。因为皇帝爱吃什么、不爱吃什么,是绝对不能让外人知道的,一来怕有人在膳食上打主意,投毒谋害皇帝;二来也是不想传出宫后有人假借御膳之名,招摇撞骗。站立在皇帝身后的四名太监便是专门执行家规的,即便是皇帝,也得遵循老祖宗定的规矩。皇帝用眼睛看哪个菜,侍膳太监便将那个菜朝皇帝身边挪近一点,然后用羹匙舀进布碟里。假如皇帝吃后说了句“这个菜不错”或是赞许点头,传膳太监就再替皇帝舀一次,同时将这个菜朝后面退,不能再舀第三次。如果连舀三次连吃三口,那四个太监中为首的一个就会叫一声:“撤”其余太监便将这个菜撤下去,而且此后十天半月就不会再见到这个菜了。宫中把这个规矩称作“传膳不劝膳”。总之,皇帝的用膳总是让人捉摸不透的,不能让人轻易掌握规律。不光这样,清宫《膳底档》是专门记录皇帝进膳情况的内廷资料,事无巨细,一点不漏均记录在案,但是皇帝爱吃什么菜则是万万不能记录上档的,皇帝也绝不会说自己喜欢吃什么,或者今天想吃什么。侍膳的太监及宫内人员更不许随便谈论,这可是宫内的一大忌讳,随意谈论或泄露皇帝用膳情况的人,轻者杖责,重者砍头。如果没有皇帝的旨意,包括皇后在内,任何人都不能跟皇帝一起吃饭。如果皇帝心情好或者想跟臣僚谈事情,可以恩赐其他人陪同一起进餐,能够沐浴到这种皇恩的幸运者也仅有皇后、妃嫔、皇子皇女以及个别宠臣而已。皇帝用膳时,还有音乐伴兴,大概就是《周礼》所规定的帝王进餐时以乐侑食,乐助食兴吧。当然,清朝的皇帝已不时兴“钟鸣鼎食”之类,而是由乐工演奏较为轻松的吹打曲子。用膳完毕,皇帝还要漱口,漱口毕,春夏季节皇帝一般会吃引些时鲜果品,用于清心爽口,秋冬季节则常饮热茶,以助消化。清朝御膳每天的食谱都被记录下来,每月集成一册,因为直到今天,人们还可以看到清宫档案中的大量御膳膳单。同时,内务府主管大臣还要负责监督厨师的制作,每道菜都要严格按照配料规定来搭配,既不许任意增减更换,也不能让配料影响了主料的原味,做到主次有别
第3个回答  2012-05-08
清朝紫禁城里吃饭是御膳房做了分给皇上、太后、皇后、各位妃嫔不吃宫里的太监做的,但有一个小厨房,可做点心
第4个回答  2012-05-13
御膳房做饭,妃嫔各宫的小厨房是解决个人口味的。

清朝紫禁城里吃饭是御膳房做了分给皇上、太后、皇后、各位妃嫔吃还是由...
各吃各的。紫禁城膳房分为“御膳房”和“膳房”。1、专门为皇帝服务的“膳房”叫御茶膳房,俗称“御膳房”。御膳房共有两处:一处在“前朝”的“景运门”外,俗称“外御膳房”,一处在“内廷”的“养心殿”侧边,俗称“内御膳房”。2、专门为后妃们服务的“膳房”分布在“内廷”许多个宫院里...

中国古代御膳房是集中送饭还是品分太子各处所各自做饭?
1、各代御膳房的规矩不太一样,但大同小异,我们暂以明清两代为例。2、御膳房是给皇宫内的皇帝及其家人做饭的,家人包括皇帝,皇后,妃子。妃子以下哪些女官是没资格的。(而且不少皇帝是高级别妃子才有资格吃御膳房的,这个不统一),还有没有出宫的皇子公主等。3、公主嫁人前一般是住皇宫的,皇子...

清朝的紫禁城里,皇帝后妃们都吃什么呢?
平时皇ˇ帝独自进膳。而皇ˇ太ˇ后、皇ˇ后及嫔ˇ妃则在各自的宫内进膳。皇ˇ帝吃饭没有固定地点,多在寝宫和办事、活动的地方随意命进。乾隆时,居住的寝宫是养心殿后殿,早膳经常在养心殿的东暖阁。晚膳、酒膳多在漱芳斋和重华宫。咸丰的寝宫也在养心殿后殿,可他习惯在咸福宫或同道堂进膳...

古代嫔妃都在自己宫里做饭吃吗?
不可能,紫禁城里妃嫔居住的地方并不大,而且妃嫔的膳食是有相关标准的。如果要自己做饭,肯定要专门设置厨房,油烟啥的高贵的娘娘们咋能忍受呢。皇宫里所有人的伙食都应该是由御膳房提供的。

都说清朝皇帝吃饭规矩多,那到底有哪些规矩呢?
按照清宫规制,宫中的膳食机构内内务府和光禄寺,皇帝的日常膳食由内务府下面的御茶膳房负责,各种宴会则由光禄寺的礼部和礼部精膳清吏司和御茶膳房共同承办。御茶膳房包括膳房、茶房和清茶房,其中膳房设总领三人,承应长二人,承应人十五人,庖长三人,庖人二十人;御茶房和清茶房共有一百二十多人...

后宫里御膳房每天做那么多山珍海味,嫔妃们为何还有私人的小厨房呢?
对于养尊处优的后宫嫔妃们,自然就吃不下去这样的饭菜了。所以她们自己有自己私人的小厨房,自己想吃什么做什么,而且能吃到最鲜的。这就是为什么皇帝老是喜欢吃嫔妃小厨房的东西,因为都是嫔妃们亲自细心制作的,比起御膳房的敷衍了事,要精致很多了。溥仪年轻的时候吃的最好的饭就是他四位太妃小...

雍正年代那些皇帝啊、太后啊、皇后啊之类的都住在什么宫殿?
太后:永和宫,清朝的太后、太妃本应该住在慈宁宫、寿康宫。但雍正的生母孝恭仁皇后和雍正母子关系很不好,她做了太后以后不愿搬到慈宁宫、寿康宫,一直住在做妃嫔时候的永和宫,而且只当了不到一年的太后就过世了。皇后:永寿宫 年贵妃:翊坤宫 熹妃:景仁宫 (这是可以有史料记载的,其他的妃嫔...

古代贵妃在哪里吃饭?是和皇上一起,还是自己的宫女做给她吃?
各个妃子都有自己的住处,有等级的妃子都有宫殿,无等级的也有统一住处,有御膳房专门按等级做的饭菜。和皇帝一起吃饭必须皇帝下旨赐宴才行,一般应该是自己一个人吃。

清代后宫的嫔妃都吃什么?
这些伙食是归在皇后的名下,但是皇后是可以提供给自己宫里面的宫女或者是太监。皇后在宫中大概是有24个人左右伺候着,所以一天25斤的猪肉也不算太多了。再来看看位分最低的答应,她都吃什么 答应是在所有嫔妃里面位分最低的,所以在日常的伙食当中除了吃一些蔬菜,也是会有少量的猪肉,但是基本上猪肉...

为什么清代宫廷一天只有两顿饭,皇帝妃嫔不会饿吗?
在皇宫中皇帝、皇后、太后的菜式是最高等的,御膳房为他们准备的食物都是采用了最优质的食材,准备的也是最丰盛的菜色,而除了这三人之外,其他的妃嫔们会因为等级的高低导致她们吃的正餐菜式数量有所不同。在清朝,最高等级的皇帝、皇后、太后三人每天吃正餐时所用到的食材是这样的:猪肉十斤、两只...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