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变法的不足之处是什么?

如题所述

王安石变法存在的不足,如在变法的指导思想上,王安石偏重于谋求开辟财源,获取尽可能多的国家财政税收,如均输法是利用国家行政权力强制进行收购、运销,以此手段来积累国家财富,违背了客观经济规律,而且新法实行也显得过于急进。强烈侵害的贵族官僚阶级的利益,在当时封建皇权的统治下,这种变法是得不到真正有权势的人,有能力的人的支持,老百姓支持不顶用啊.
像这种改革沙皇叶卡捷琳娜女皇也有,不过她给予了广大人民好处的同时,加强了贵族的特权,两面都讨好,所以俄国马上富强了.
王安石就知道给人民福利,却忘记了贵族的利益,贵族的利益侵害了,自然全把矛盾引向老王,原本支持的皇帝一死,根本没有人支持王安石,连王的亲人学子都离开了他
第一,王安石变法寄希望于皇帝一人的支持。这是大多数封建社会的变法最大的局限之一。王安石变法是一个从上到下的改革。王安石生活在建立于自然经济基础之上的“尊君卑民”、“家天下”的专制体制中,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变法能得到皇帝的支持,在大多数情况下就能得到一定程度的实施。但是皇帝不可能做到“万寿无疆”,人亡政息是专制政体的常态。实际上在宋神宗死后,10岁的哲宗即位,哲宗的祖母高太后垂帘听政,以司马光为首的保守派得势,此前的新法都被废除。
第二,王安石变法中的方田均税法要求官府对已经耕种的土地进行丈量,核定土地好坏分为五等,定出税额高低,结果一批官僚大地主隐瞒的田产被清查出来,被迫纳税。单从技术层面上看,王安石的这些政策设计是合理的。但它是一种利益关系的大调整,其推行遭遇到了来自大地主和官僚的重重阻力。由于反对呼声太高,方田均税法最终未能在全国推行。而输均法,严重的抑制了大商人投机获取暴利的机会,因此遭到了来自商人的强烈反对。王安石虽然强调了国家政权在改革中的领导作用,但他并不赞成国家过多地干预社会生产和经济生活,提出和坚持“榷法不宜太多”的主张和做法。这种限制国家权力的做法,自然遭到了来自官僚集团的反对。王安石作为宰相,由于宋初统治者对政治体制的改革(如前所述),实际权力比前朝已大为减少。而他面对的改革阻力,是小农经济基础上养成的“求稳惧变”的社会文化和强大的既得利益。熙宁九年(公元1076年),王安石第二次辞去相位之后,宋神宗为了缓和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将抑制官僚、地主、商人的措施内容加以削弱,更多地重视增加赋役收入和加强军备的措施。并且,王安石作为地主统治阶级的一员,变法的根本目的是维护地主阶级的统治,不会从根本上触动地主统治制度和阶级秩序,因此变法从根本上来讲不会彻底改变当时的生产关系,况且农民阶级的实际收益有限,这就决定了变法无法得到人民的广泛支持。
第三,王安石变法所面对的保守派势力十分可怕。当时包括两宫太后(仁宗曹后、英宗高后和神宗向后)都反对变法,而且英宗、神宗一系实非仁宗嫡嗣,只是由于仁宗无子,才把英宗选为皇储最后继承皇位,所以仁宗的曹后和神宗之母高后对神宗有较大的威慑力量。古代中国的保守派一直是站在改革的对立面。对新法,他们不是进行合理的质疑而使它臻于完善,而只是一味反对,必欲彻底清除而后快,不容许任何异己的存在。在王安石推行新政的时候,当本来也反对新法的苏轼在看到保守派要把新法中他认为还算合理的一些政策一概废除时,替王安石说了几句公道话,结果却迭遭迫害。保守派理论家司马光开头还能心平气和、就事论事地规劝王安石。后来却在《奏弹王安石表》中感情冲动地斥王安石为“乱臣贼子”,必欲除之而后快,说“臣与安石犹冰炭之不可共器,若寒暑之不可同时。”王安石对保守势力估计不足,进行的变法太过激进,没有采取渐进式的改革,改变祖宗制度太甚(“以富国强兵之术,启迪上心,欲求近功,忘其旧学”),让保守派难以接受。其直接后果就是当保守派当权时,新政全部废除。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8-01-02
王安石变法以青苗法为主,而青苗法又以青苗钱为主。熙宁三年正月,散青苗钱,禁抑配。散青苗钱主要是为了在青黄不接的时候贷款给农民,到秋季的时候收取,若是遇到旱涝灾害,可以延期收取,既“春散秋敛”,防止富户对农民的高利贷盘剥,也为国家增加财政收入。但在具体的做法上就存在着许多的不足之处,比如说,按民户等级来给予贷款(北宋的户籍制度中,主要有主户、客户之分,住户依据财产主要是占有土地的多少来划分为五个等级,三等以上包括了地主阶级中的各个阶层和富裕的农民,通常称之为上户,四、五等以上则是自耕农和半自耕农,通常称为下户)五等户通常贷款不得超过一千五百文、第四等三千、第三等六千、第二等十千、第一等十五千。这就造成了急需用钱的农户只能贷到少数的钱,而大户、富户却可以贷到足够的钱,而有物作抵押的人家和三等以上之人却正好是那些盘剥农民的人,“乃从来兼并之家也”[6](P619),他们多得借钱,而四、五等户以下之人却不能。并且四、五等户贷款需要三等以上有物者作担保,还要花钱请文书来写凭证。如果在遇到贪官污吏,那就更不得了。这样下来,农民向官府所贷之钱的利息就高利贷的盘剥。竟达到百分之三十左右。使得农民不敢给官府贷钱,也使得人声鼎沸。
然而,在熙宁变法出台之前,王安石在知鄞县的时候就以青苗法利民了。“新苗法之行,始见于鄞县时,贷觳出息,俾新陈相易,而其民便之。”[1](P324)蔡上翔先生说,熙宁间新法(其法犹是昔年为令之法也,其心则犹是昔日欲利其民之心也。)那为什么在知鄞县时可行,而当新法颁布行于全国时就会造成诸多不便了呢(朝野上下,惶惶恐恐也)这是因为“一县小而天下大也,以天下之大行之,则必有抑配之患”。[1](P60)在鄞县推行新法时,王安石亲自决策并亲自领导实施,一切都根据他的意愿而行之,当推行于天下之时,虽然他仍然是主要的决策者,但是具体实施的人就会鱼龙混杂,少不了有欺下瞒上,阴奉阳为的官吏。当年丰之时,收取青苗钱就要容易一些,而当遇到灾荒之年,如果是连年灾荒,虽然官府也制定了延期收取的法令。但一旦转为丰年,官府就会催收贷款,致使农民永无丰年可言了,累年积压,就会造成富民转贫,贫民越贫的现象,而官吏还以收取贷款的的多寡为功劳,这就不得不造成上上下下的惶惶恐恐了。这也就是青苗法虽然有利于百姓,但最终转为贻害的一次失败的变法了。
王安石变法是一个体系,而不是一个具体的“整治”,因此不可能面面俱到,更不可能等到每一项新法都试行以后才开始实施。这在当时的积弱积贫局面下,神宗皇朝是承担不起变法的经费的,更有甚者,他还说,“即使是切实可行的法令,也要使朝野赞同,要在全国试行,需要时间,需要等待” [3](P278)。试想,北宋王朝从太祖到神宗熙宁年间,已经是积重难返了。这时候也千载难逢地遇到了一个有雄心之于改革的青年皇帝,可以说,这在封建社会中是一个很难得的机会了。并且,王安石也非常注重时机的,他的变法,至少在他看来,时机已经成熟,他认为,改易更革,要“待天下之变而变”,需要“稍视时势之可否,而因人情之患苦,变更天下之弊法”[4](P378)。要知道,封建社会是一个君权神授的权力社会,如果没有君权的支持,无论如何变法都不可能成功,所以,王安石在连任三朝才最终等到了君权的支持,还能轻易放弃吗,如果放弃了,这种机会还会有吗。所以,王安石在变法的具体做法上的错误,是有一点臆度了。
从着手点来看,王安石变法以理财为主。没有很好的考虑到当时积弱积贫的真正原因,所以在改革中难免会犯一些错误。王安石和宋神宗都着眼于解决国库空虚、入不敷出的问题,而没有认识到与当时紧迫所需要解决的“三冗”问题。按当时的情况来看,理财虽然重要,但能够在整顿“三冗”的基础上理财,才是最现实的。要知道,造成吏治腐败、经济萧条的主要原因,就是“三冗”的贻害。王安石的变法就难免会造成本末倒置了。这可能就是他从“庆历新政”的失败中吸取的教训吧。从某种角度上来说,是不能解决当时日益增长的矛盾。因为“三冗”造成的现象一定会是为了解决政府官员和军队的开支,无休止的向百姓征税,所以,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就很难解决。在这种基础上来实施改革。就会形成举步维艰的困难,这一点在整个变法过程中的有所体现。
由于性格的作用,王安石在其变法过程中表现得不是那么坚持。他的政治态度,用司马光的话说,就是“难进而易退”。[2](p395)没有知难而进的精神。当一遇到阻扰,时不时就以辞职为要挟,要求引退。最后,就连神宗皇帝都对他显得不耐烦了。作为一个改革家,有毅力是一种风度。可是,为什么很多改革家都不能坚持呢。这难道是他们都不够有毅力吗。我想,问题不会有这么简单。这就是他们都是处在辅弼地位,是在别人的放权和收权下进行的改革。所以,他们的命运就只能神似了。只不过王安石的引退,有一点使性子罢了。所以,他的引退,不但挫伤了自己的锐气,还影响了参加改革的人的积极性。是的,在封建顽固势力的反对下,王安石的处境是困难重重的,但是主观上的消极因素也是他作为一个改革家的致命伤。
作为一个改革家,不但要有魄力,还应该要有肚量。王安石在改革的魄力上是足够的了,神宗皇帝一即位,他们就对那个贫弱的社会开始了那一次大整顿。雷厉风行的出台了众多改革方案。但在肚量上就显得不是那么有风度了。其实,在神宗刚刚即位的时候,由于辞退了老宰相富弼。在临行前,神宗就问他拜王安石为相怎么样,“安石如何?”[2](p428),富弼当时回答,曰:“安石为翰林学士则有余,处辅弼之地则不可。”[2](P274)虽然这有其主观上的论断,但确实是王安石性格上的缺陷。在他与下属的关系上就可以看到。他虽然知道“方今之急,在于人才而已。”[3](P208),但一遇到和他意见相左的人才,他不是罢其官职就是把其远调。苏氏兄弟,他们都是支持变法的,与司马光、文渊博这些顽固守旧的人是有很大的区别的,只是和他在变法上的具体实施方法上有一点差异,就被他排斥,把他们放在变法派的对立面,这是脱离实际的做法。程颢曾经说过“新政之革,非一家之言,原平气以听之。”[1](P649)对于这些徘徊于变法与反变法之间的人,他不去争取,以至于他的改革小组的势力非常的弱。
第2个回答  2008-01-02
一是变法的不足和不可避免的局限性,这主要表现在:(1)王安石变法是封建地主阶级针对北宋统治危机进行的改革运动,它不可能从根本上摆脱封建统治危机。(2)变法以维护地主阶级的统治为出发点,农民的处境没有根本的改变,负担依然沉重
第3个回答  2008-01-03
(1)王安石变法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大地主、大官僚的阻挠和破坏是变法失败的主要原因。
(2)宋神宗在变法后期的动摇。
(3)宋神宗死后,司马光任宰相,废除了新法。
(4)在变法过程中,由于用人不当,出现了新法危害百姓的现象。
第4个回答  2008-01-02
王安石变法的不足之处是一种自上而下的变革,没有从当时实际出发。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