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文阅读题目10篇及答案

如题所述

阅读诗歌,完成习题。
练习1
渡汉江 宋之问
岭外音书绝,经冬复历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1,“岭外”一般是指 地区,由此看来宋之问诗的一二句是写 ,三四句是写 。
2,本来应该是“近乡情更切”,可作者为什么“近乡情更且”?这种手法叫什么手法?其作用如何?请作具体说明。
[作者]
宋之问(约656—712),唐诗人,曾先后事奉张易之和太平公主,后贬钦州。诗多歌功颂德之作,文辞华靡,对格律诗的形成、完备颇有影响。他在放逐中的诗歌能够表达真切感受,写得比较平实自然。
[相关历史地理知识]
钦州:隋开皇十八年改安州为钦州。唐时辖地相当于今广西钦州、灵山等地。
岭外:又称岭表、岭南、岭峤、岭海,是指五岭(越城、都庞、萌渚、骑田、大庾五座山岭的总称)以南地区,唐代范围大致相当于现广东、广西大部及越南北部地区。当时岭南是蛮荒之地,也是唐、宋时流逐官员的地方。
汉江:即汉水,长1532千米,流域面积17.43万平方千米,是长江最大的支流。发源于陕西省宁强县蟠冢山,自西向东流入湖北后在武汉注入长江。
[简解]
具有一定的常见(常见)的文化和历史地理知识,对于理解古文、古诗,是很有作用的。我们知道了“岭外”的知识,便自然知道“岭外”指的就是“五岭以南”地区,而这个地区原本是唐、宋流放地,就能准确解答第1题了,答案为“五岭以南地区”。知道了“汉江”的位置,就可以知道作者在由南向北行进,从而知道史的1、2句是追述贬官岭南的情况,而3、4句是写作者临近家乡时的心情。
再看1、2句和3、4句之间,实际上有因果关系。因为贬官到遥远的岭南,很就没有得到家乡、亲人的音信(“音书绝”),对于亲人的近况一点也不了解;因此临近家乡、临近旧居的时候,内心忐忑不安,“不敢问来人”,生怕有什么意外。这一心理描写,真是惟妙惟肖、意味悠长。
长期贬谪天涯,一旦赦还家乡,自然是兴高采烈的,作者却反而胆怯起来了。这无疑是反衬手法,以此来反映他的矛盾心理,突出他强烈而深切的思念、关爱之情,这一手法是很巧妙的。
由此看来,我们必须具有常见的历史地理知识和较强的联想能力,必须首先把诗歌看懂读透;然后在按照题目要求,有的放矢地分析、解答。
[参考答案]
1,五岭以南地区 追述贬居岭南情况 回归近乡时的心情 2,因为贬居岭南“音书断”,不知家里情况,有种种疑虑,心情十分矛盾。这是映衬手法,更能表现出深切的思念、关爱之情。(意思对即可)
练习2
马嵬驿 袁枚
莫唱当年长恨歌,人间亦自有银河。
石壕村里夫妻别,泪比长生殿上多。
[试题]
1,“石壕村”源自唐代诗人 的诗歌 ;“长恨歌”的作者是唐代诗人 ,其号为 。
2,诗的三、四句中的“石壕村”与一、二句中的 相呼应,“长生殿”与一、二句中的 相呼应。
3,诗的三、四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作者] 袁枚,字子才,号随园老人,清代文学家,浙江钱塘人。提倡“性灵说”,有《小仓山房集》、《随园诗话》和《子不语》。
[常识] 马嵬,地名,在今陕西兴平县西25里。唐朝安史之乱时,唐玄宗避逃四川,路过此地,禁军兵谏,处死杨国忠,并且逼迫玄宗命杨贵妃(杨玉环)自缢。
长恨歌:白居易所作长篇叙事诗,写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故事。
[题解]
清乾隆十七年(1752)作者赴陕西任职,路过马嵬坡,吊古伤今,题写了这首诗。
要解答好试题,必须先弄清作者思路,把诗歌读懂。诗人的思路是由古到今、由君王到百姓,通过对比,提出自己的见解。
诗的起句便一反古人,面对马嵬坡而呼吁人们不要老是吟唱当年白居易写得《长恨歌》,替唐玄宗和杨贵妃垂泪;承句直接指出,那是因为人间也有“银河”阻隔,使人们不能团圆。第三句转到安史之乱时期的大诗人杜甫,杜甫所写的《石壕吏》等一系列的诗歌,描写了百姓家破人亡、妻离子散的悲惨遭遇,反映了人民的痛苦;最后一句诗人指出百姓的泪多于长生殿上的泪,人民的痛苦远远地超出了唐玄宗的个人痛苦,实际上这是再次强调“莫唱当年长恨歌”,而应当去多多关心人民的疾苦。由此看来,作者对文人们一到马嵬坡,就想起李隆基和杨贵妃的故事大不以为然,他认为应当以民为本,始终关注人民的疾苦。怀古是为了讽今、或者是为了抒怀,袁枚的这首诗自然也是具有现实意义的。
这样,我们就可以顺利地解答试题了。第1题为文学常识,答案为:杜甫 、 《石壕吏》, 白居易 、 香山居士。
第2题需作简要分析。“石壕村”是民间乡村,是当时百姓苦难的象征,所以和“人间”相呼应,唐玄宗身居“长生殿”,自然和“长恨歌”相呼应。
三、四两句,“石壕村”和“长生殿”并列,以泪相比,所以是运用的对比的手法,突出了人民的痛苦生活。表达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和对《长恨歌》的不以为然。(意思对即可)
练习3
过华清宫 杜牧
新丰绿树起黄埃,数骑渔阳探使回。
霓裳一曲千峰上,舞破中原始下来。
过华清宫 崔撸
门横金锁悄无人,落日秋声渭水滨。
红叶下山寒寂寂,湿云如梦雨中尘。
[试题]
1,两首诗的一、二句有所不同,杜牧从 的角度切入,崔撸却是从 角度切入。
2,有人认为杜牧诗中的“始”字用得极好,请作简要说明。
3,你认为哪首诗的主题更深刻?为什么?
[注释]
华清宫:位于骊山脚下,唐玄宗为杨贵妃所见,内有杨贵妃沐浴的华清池。霓裳曲:传说是唐玄宗为杨贵妃舞蹈制作的乐曲。渔阳:地名,今天津蓟县,安禄山在此起兵造反。渭水:河名,源出甘肃,经陕西、河南,汇合洛水,流入黄河。
[题解]
这是比较阅读,一般是要求比较内容或特色。这就需要在读懂作品的前提下,依照题目要求仔细辨析它们的异同。
杜牧站在华清宫前,首先想起了历史,所以直接从安禄山造反入手,把“霓裳一曲千峰上”和中原“破”进行对比,尖锐地揭露和讽刺了唐玄宗荒淫误国的严重错误,是对晚唐统治者的警诫。而崔撸则是从眼前所见的华清宫衰败景象入手,最后感慨“湿云如梦雨中尘”,寄情于景,含蓄委婉。
这样,我们就可以准确地解答第1题,同时也为解答第3题作好了准备。第1题的答案分别为“历史事件”和“眼前景象”。
第2 题考查词语的作用理解。“始”在诗中的意思是“才”“方才”。一个“才”字显示了唐玄宗寻欢作乐的时间之长,也显示了唐玄宗耽迷声色、荒淫误国的恶果,既有极强的讽刺性。所以这个“才”字用得非常之好。
这两首诗,杜诗主题显明,崔诗主题含蓄;杜诗矛头直指最高统治者揭示了荒淫误国的历史教训,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而崔诗只是一般的历史变迁的感慨。所以,比较起来杜牧的诗主题更深刻。
2008年4月17日
练习4
绿竹引 宋之问
青溪绿潭潭水侧,修竹婵娟同一色。
徒生仙实凤不游,老死空山人讵识。
妙年秉愿逃俗氛,归卧嵩丘弄白云。
含情傲睨慰心目,何可一日无此君。
[试题]
1,诗中的“此君”是 ,和它“同一色”的是 。
2,这首诗是近体诗还是古体诗?为什么?(至少2点理由)
3,从内容上来看,前四句所写的对象主要是 ,表现 ;后四句所写的对象则是 ,表现

[题解]
这道试题,还是以读懂为主,兼带诗歌常识。
读诗必须看题目,因为题目是诗歌的眼睛,我们通过题目依据“起、承、转、合,把握作者的思路,也可以透过题目了解诗歌的题材,有时还可以推知诗歌的体裁(近体或古体)。
这首诗的题目是“绿竹引”,“绿竹”就是此诗的线索。诗的1、2句点“绿”和“竹”,写珠子生长在“青溪绿潭”边,和潭水“同一色”,即为“绿竹”。此竹不但碧绿青翠,而且姿态优雅美好——“婵娟”。3、4句接着写竹子的遭遇。“仙实”但凤凰却不来光临;一直到老,死在空山里也没有人赏识。古人有言说:“凤凰非练实不食,非梧桐不止。”“练实”就是竹实(“仙实”),即竹子结的果实。但是竹子结出了“仙实”,凤凰却不来光临,只能默默无闻地老死在空山里也没有人赏识。一个“徒”(白白地)字道尽了竹子的感伤无奈,一个“空”字,写出了竹子的孤独寂寞,流露出作者对竹子的哀怜同情。
5、6句中的“秉”、“ 逃”、“ 卧”、“ 弄”等词表明,作者转而开始写人,叙写自己的际遇,抒发自己的情感,说自己秉承早年的心愿,为了脱离俗世的污垢,回归嵩山过上了隐居生活。7、8句写自己和竹子朝夕相处内心甚感宽慰,借用典故表明自己要和竹子终生相伴——保持竹子一样的高尚品节(王徽之曾说“何可一日无此君”)。
这样,习题1和习题3就得到了正确的解答。1,“此君”即竹子,“同一色”的是“潭”和“竹”,颜色当然是绿色。3,诗的前四句主要是写竹子的“居处”和它的孤独寂寞、不为人赏识;后四句主要写自己的隐居和志向——保持竹子的高洁品格。(可惜此人言行不一)
分辨古体和近体的方法有多种,这首诗与七律相似,所以可以用律诗的基本要求来辨别。如果是七律,那么七律压韵是必须一韵到底,中间不可以转韵,而《绿竹引》前四句和后四句不同韵。律诗一般要求3、4句和5、6句必须对仗,但是此诗的5、6两句显然不能对仗。根据以上两点,可以判定《绿竹引》是古体诗。这种辨别疑似近体的试题一般是不会拿来考试的,所以不必过分注意,只要大概了解就可以了。
练习5
在狱咏蝉 骆宾王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注释] 本诗作于唐高宗仪凤三年(公元678年)。骆宾王因上疏论事触犯武则天,被诬而下狱。
[试题]
1,骆宾王为“初唐四杰”之一,其他三位是 。
2,诗中的“玄鬓”指的是 ,“南冠”指的是 。
3,这首诗最主要的手法是 (填四字),颈联中还运用了比喻象征,“露重”和“风多”比喻的是 。
4,尾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题解]
骆宾王为“初唐四杰”之一,其他三位是王勃、杨炯、卢照邻。“初唐四杰”的诗歌虽然还残留着齐、梁以来的绮丽习气,但是题材较为广泛,风格也比较清峻,对唐代文学风气的转变起了积极作用。
骆宾王曾任临海丞,后随徐敬业反武则天,兵败后下落不明,他写的《讨武曌檄》气势磅礴、文采斐然,武则天读后曾有“宰相安得失此人”之叹。其诗多悲愤之意,又善骈文。
诗的1、2句点题,第一句点“咏蝉”,第2句以“南冠”点“在狱”,“南冠”是典故,一般指被囚禁而志不变的忠贞之士。3、4句承接,“来对白头吟”的是“玄鬓”,而“玄鬓”就是“蝉”。这四句说自己被囚禁在监狱之中,忽然听到了蝉的鸣叫,引起来无穷的忧伤感慨。5、6句一转写因为“露重”,所以蝉“飞难进”,因为“风多”(大),所以“响易沉”(叫声容易消散)。7、8两句感叹,没有人相信我的“高洁”,又有谁能够替我表白心迹呢。全诗托物言志,表达出深沉的忧伤感慨。
这样我们就能够结合注释(本诗作于唐高宗仪凤三年(公元678年)。骆宾王因上疏论事触犯武则天,被诬而下狱。),准确解答习题了,参考答案如下:
1,王勃 杨炯 卢照邻 2,蝉 自己 3,托物言志 仕途的风波和自己遭受的迫害、打击 4,表明自己的品行高洁,却无人相信,希望友人为自己表白。
练习6
羌村(其二) 杜甫
晚岁迫偷生,还家少欢趣。娇儿不离膝,畏我复却去。
忆昔好追凉,故绕池边树。萧萧北风劲,抚事煎百虑。
赖知禾黍收,已觉槽床注。如今足斟酌,且用慰迟暮。
[注释] 安史之乱中,杜甫逃出长安,追上肃宗,被任为左拾遗。为了营救房琯,触怒肃宗,被放回鄜州羌村探视家人。
[试题]
1,杜甫,字 ,因官职而被称为 ,因诗歌成就被称为 。
2,从诗中看来,“还家少欢趣”表现在 。
3,联系时代和杜甫思想、经历,诗中的“百虑”指的是

4,对“畏我复却去”有两种解释,一说是因为孩子怕我而离开,另一说是孩子怕我有离家远出。你认为那一种更合理?为什么?
5,分析诗中“萧萧”和“煎”字的表达作用。
凡是在试题中出现的注解,尤其是关于时代背景或作者经历的注释,必须高度重视。
[题解]
第1题为文学常识,答案为:子美、杜工部(杜拾遗)、诗圣。
此诗的1、2句中的“迫偷生”、“少欢趣”是一个纲,下文便全面展开。细读诗句,我们可以看到孩子“畏我复却去”、“忆昔”“绕池树”、“抚事煎百虑”、“斟酌”“慰迟暮”,正是作者“少欢趣”的种种方面——即家庭的离合、忆昔的惆怅、国事的忧虑、迟暮的感伤等等百感交集。由此第2题也获得了正确的解答。
凡是在试题中出现的注解,尤其是关于时代背景或作者经历的注释,必须高度重视。通过这首诗的注释,我们可以看到,杜甫的诗写于安史之乱中,“迫偷生”的原因是因为“为了营救房琯,触怒肃宗,被放回鄜州羌村探视家人”——即为了国家、时事而遭到打击。这也是杜甫“抚事”的重点,也是“煎百虑”的主要方面。这样,结合作者的家庭和自身的情况,我们就可以较好地解答第3题了。杜甫“煎百虑”的内容无非是国家命运、人民疾苦和个人的仕途坎坷。
第4题,是一个比较理解。比较理解不能脱离原诗,不能脱离语境,不能脱离作者的思想情感,要从诗歌本身得出正确的结论,切不可主观臆断。请看“畏我复却去”的前句是“娇儿不离膝”。“娇儿不离膝”说明孩子非常喜爱父亲,所以“孩子怕我而离开”是毫无根据的。而“另一说是孩子怕我又离家远出”,却是十分合理的。为什么呢?其一,前后两句形成映衬,更能表现父子的深情;其二,孩子“畏我复却去”,又说明父亲离家已经不是一次,更能表现安史之乱危害的剧烈。所以这个描述内涵和感情极为丰富,自然是“更合理”的。
第5题是词语分析。诗歌中的词语考察,无非是分析词语在描绘事物、表达思想情感方面的作用。考察的词语大多为动词、形容词,以及副词,此外还有叠词和名词(名词组成画面)。本诗中的“萧萧北风劲”是写景,“抚事煎百虑”是写自己的心境,所以前者一定是渲染气氛,创造一种忧伤悲凉的气氛。“萧萧”描绘风声,表现秋风之大,创造出一种凄凉感伤的意境。“煎”写心境,是煎熬的意思,突出内心极其复杂强烈的焦虑痛苦,体现他深切的忧国忧民之情,生动而感人。
练习7
梦江南 温庭筠
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苹洲。
[试题]
1,从词的长短来看,这首词属于其中的 。词的别称有 、 等。
2,“过尽”一词内涵的意思有两层,分别是 和 。
3,简析“斜晖脉脉水悠悠”的表现手法和作用。
[题解]
词萌芽于南朝,形成于唐朝,盛行于宋代,原本是可以合乐歌唱的,所以称为曲、曲子词。词的别称还有诗余、长短句、乐府、琴趣、乐章等。
词按字数分为小令(大约58字以下)、中调和长调(大约90字以上)。词一般分为上下两阙,也叫上下片(也有单支的小令和三、四片的长调)。
词的上下片之间起过度作用的句子叫“过片”,“过片”一般在下片的开头(也有少数在上片末尾的)。
“慢词”是按照曲子的节奏来定的,所谓“慢词”就是音乐节奏舒缓的词作。
词是按照一定的曲子填写的,所以可以没题目,但是一定有词牌。作为基本常识,词牌和词题(题目)必须分清,如《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念奴娇”是词牌,“赤壁怀古”是题目。
由此可知,第1题的答案为:[1] 小令,[2] 曲子词、诗余(长短句、乐府、琴趣、乐章)。
第2题考察对词语表达作用的理解。词语是用来叙事、描绘和表达思想、情感的,而且叙事、描绘常常又是和情感相融的;所以,我们应该先读懂作品,揣摩句意,然后由表及里,理解其中蕴涵的思想情感。“过尽”一词写女子看遍了江上的船只,说明她伫立远望的时间十分久长;这一长时间的孤立期盼,又与“皆不是”形成强烈对照,真切地表现了她相思之情和失望之意的深长悠远——这就是从表层到深层的理解。
第3题考察对“景语”的理解。古诗中的写景,往往寄寓着情感。我们就要分析作者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人物或作者自己怎样的思想感情。温庭筠的这首小词属于闺情题材,主人翁是闺中思妇,所以作者的叙述描写都是为表现思妇的情感服务的。作者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把斜晖和江水写得情意绵绵,实际上表现的是思妇的情感,这叫寄情于景。所以我们可以回答说:作者寄情于景,运用拟人手法,形象生动地表现出女主人公无穷无尽的相思和忧伤(要点到,意思对即可)。
练习8
阅读诗歌,完成习题。
观书有感 朱熹
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琴 诗 苏轼
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
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
1,从题材上看,这两首诗属于 诗。朱熹诗揭示的道理是
,苏轼诗暗示的道理是

2,分析这两首诗在表达上的不同。
[题解]
古代诗歌的题材有山水、田园诗,送别诗,羁旅(行旅)诗,边塞诗,咏怀诗,咏物诗,怀古、咏史诗,哲理诗,爱情(闺怨)诗等等,应该能够加以基本的识别。练习8所选的两首诗都是阐述道理的,所以是“哲理诗”。
对于哲理诗必须弄清两点:一、说明(或隐含)着怎样的道理;二、这种道理是如何来表达(或显示)的——即表现手法。
题解1,朱熹的诗说,由于春水上涨,所以“艨艟巨舰”就像一根羽毛那样轻了;原来费了很大的力气也推不动,现在却在水中自然地漂动起来了——即“春水生”是“自在行”的条件。由此我们可以明白,朱熹诗中说的是事物的发展变化与必要条件的关系——事物的发展变化是需要恰当条件的,或者说当一定的条件具备了,事物就会发生变化。
苏轼的诗说琴放在匣子不会发出琴声,必须要手指弹奏才行;但是光有手指没有琴,也不会产生琴声。因此,我们可以看到,想听到优美的琴声,琴和手指(善演奏的手指)两者是不可缺一的——即事物是互相联系的(用哲学来说事物是普遍联系的)互为作用的。
题解2,从表达上来看,两首诗是明显不同的。朱熹的诗先叙事,再转而对比、议论,由“事”而“理”,“理”由“事”出,在比较具体的叙述中显示哲理。苏轼的诗全是议论(虚写),问而不答,引人思考,在体悟中明白道理,显得更加含蓄、更加耐人寻味。(意思对、要点准即可)
2008年5月5日星期一
练习9
[双调] 水仙子 重观瀑布 乔吉
天机织罢月梭闲,石壁高垂雪练寒。冰丝带雨悬霄汉,几千年晒未干,露华凉人怯衣单。似白虹饮涧,玉龙下山,晴雪飞滩。
[试题]
1,从作者的观察视角来看,作品中有 ,如 ,主要表现 ;有 ,如
主要表现 。
2,“白虹饮涧,玉龙下山,晴雪飞滩”中运用的修辞手法有 、 等,其作用是 。
3,请对“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和“天机织罢月梭闲,石壁高垂雪练寒”,作一个简要的比较分析。
[题解]
这是乔吉著名的元曲小令之一。元曲包括杂剧和散曲,通俗地说,杂剧是戏剧剧本,散曲是依照宫调、曲牌填词而演唱的歌曲。散曲又分为套数和小令两种,几支歌曲依照规则组合在一起的就叫套数(套曲),单支的歌曲就叫做小令。每支单曲都有宫调、曲牌和题目(题目有时可以没有,象词一样只有词牌而没有题目),比如所选作品中的“双调”是宫调名,“水仙子”是曲牌,“重观瀑布”是题目。
描写山水风景,就象画画一样,要表现出山水风景的空间立体感,这就需要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和描绘。从观察的视角来看,无非是远、中、近,正、侧、反,俯视、平视、仰视等。如曲中“石壁高垂雪练寒”是远望,“ 冰丝带雨悬霄汉”是仰视,“露华凉人怯衣单”是近观感受,而“似白虹饮涧,玉龙下山,晴雪飞滩”则是“远、中、近”和“仰、平、俯”融合。
所以我们在第1题的横线上,可以填入“仰视”,如“ 石壁高垂雪练寒”,主要表现瀑布之“高悬”气势;“俯视”,如“晴雪飞滩”,主要表现水势之湍急壮观(意思对即可)。
2题中的“白虹饮涧,玉龙下山,晴雪飞滩”,首先在总体上是运用了排比,而每个句子又运用了比喻(连用比喻也叫博喻)。排比的作用一是可以增强气势,二是可以从不同方面或不同层次来表现事物或表达思想情感。比喻在文学作品中的主要作用,是使描绘更加具体形象,表达更加生动感人。所以,“似白虹饮涧,玉龙下山,晴雪飞滩”,生动形象地描绘了瀑布的动态、色彩,栩栩如生,表现了瀑布飞泻的宏伟气势,具有很强的感染力(意思对、要点准即可)。
第3题是比较分析,比较必须抓住比较对象的根本特点(相同或相异)。此题中两者都写瀑布高悬的景象,是很明显的共同点;所以,主要是比较的是它们不同点。李白的诗句没有具体的形态、色彩描写,着力于瀑布的“神”,表现瀑布“飞流直下”的震撼人心的磅礴气势;乔吉则重在描绘瀑布的形态、色彩和给人的感觉(寒)。两者各有特色,但是李白的“飞流直下”的气势,是乔吉所远远不及的(诗如其人,没有李白的胸怀、豪情,是写不出李白那样的诗歌的。怪不得古人有言:“杜甫可学而李白不可学。”)。此题只要比较点准确,分析合理即可。
2009年5月1日星期四
练习10
赠韦侍御黄裳 李白
太华生长松,亭亭凌霜雪。天与百尺高,岂为微飙折?
桃李卖阳艳,路人行且迷。春光扫地尽,碧叶成黄泥。
愿君学长松,慎勿作桃李。受屈不改心,然后知君子。
[注释] 韦黄裳,曾任侍御,据《旧唐书》记载,其为人好谄媚权贵。 飙:风。
[试题]
1,诗中与“受屈不改心”相应的句子是“ ”、“ ”,这两句表现了松树 的品格,和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名句 表达的思想是一致的。
2,此诗最主要的表现手法是 和 ,作用是

3,诗歌五至八句是指出 ,作者写作此诗的意图是 。
[题解]
综观此诗:前四句,李白先写松树,表现松树凌冬不凋、昂然挺立的雄姿,傲岸不屈的精神;中间四句,写桃李以美艳取悦于人,却不能久长,与青松形成鲜明对比。后四句,李白揭示主题,语重心长地告诫黄裳,要学习青松而不要作桃李,同时也显示了自己的心志。
题解1,读全诗可知,“受屈”指的是受“霜雪”之寒和受“微飙”之摧,所以和“受屈不改心”相应的句子应该是“亭亭凌霜雪”和“岂为微飙折”。这两者表现了松树历经艰难而坚强不屈的精神,而这种精神与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诗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是完全一致的。
题解2,“长松”和“桃李”是对比,同时又是比喻(象征),其作用自然是既形象生动地表现出“长松”和“桃李”的不同品格,又鲜明地突出了诗歌的主题——为人必须不趋炎附势,坚持高尚坚贞的品格。
题解3,诗歌的5——8句是写桃李可以迷人一时,好景不长。它们奴颜婢膝而“卖阳艳”确实可以使人“行且迷”,但是春天一过,桃李就“碧叶成黄泥”,下场悲惨了。也就是说献谄媚人仅能得意一时,却不能长久。因此,李白写作此诗的意图也十分明确:“愿君学长松,慎勿作桃李”,希望黄裳做个正人君子。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2-08-13
湖南省各地区2009届高三期末语文卷精编
-古诗文阅读专题
(湖南省湘潭市2008/2009学年度高三期末调研考试)
四、古诗词鉴赏和古诗文默写(11分)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5分)
秋宿湘江遇雨 (唐)谭用之
湘上阴云锁梦魂,江边深夜舞刘琨①。秋风万里芙蓉国,暮雨千家薜荔村。
乡思不堪悲橘柚,旅游谁肯重王孙。渔人②相见不相问,长笛一声归岛门。
注:①刘琨:《晋书·祖逖传》记载过他和祖逖共被同寝,夜间闻鸡起舞的故事。
②《楚辞·渔父》有云:“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与?……’”
15.在这首诗中作者抒发了怎样的感情?这种感情是如何表现的?请简要分析。
15.抒发了报效国家的豪情壮志,羁旅湘江的乡思乡愁,怀才不遇(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悲愤抑郁之情。(答对其中的两点即给2分)
诗中运用典故,借景抒情;运用刘琨舞剑的典故,表现作者报国济世的远大抱负;运用渔人的典故,表现诗人不被理解的悲愤郁闷;借湘江秋雨的苍茫壮阔景色抒发其慷慨不平之气。(3分)
(湖南省雅礼中学2008/2009学年度高三期末考试)
四、古诗词鉴赏和名句名篇默写(11分)
15.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5分)
忆  昔
韦 庄
昔年曾向五陵游,子夜歌清月满楼。
银烛树前长似昼,露桃花里不知秋。
西园公子名无忌,南国佳人号莫愁。
今日乱离俱是梦,夕阳唯见水东流。
注:韦庄:唐末五代词人。此词作于唐朝末年。
本诗的主题思想是什么?全诗是如何表现出这一主题思想的?(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答案:本诗批判了上层统治阶级醉生梦死、竞逐奢靡的生活,抒发了他对社稷倾危的感叹。(2分)全诗以“昔年”领起,前六句紧扣题旨“忆”字,描绘昔日繁华景象(2分)。末联一跌,顿起波澜,发为变徵之音,结出无限感慨。(1分)
(湖南省师大附中2008/2009学年度高三期末考考试-第四次月考)
四、古诗词鉴赏和古诗文默写(12分)
15.阅读下面的宋词,按照要求完成赏析。(6分)
浣溪沙
苏 轼
风压轻云贴水飞,乍睛池馆燕争泥。沈郎①多痢不胜衣。
沙上不闻鸿雁信,竹问时听鹧鸪啼,此情惟有落花知。
【注】①沈郎:沈约,南朝名相、诗人,多病。这里是词人自比。
阅读全词,简要赏析“沈郎”形象。
15,“磊郎”形象是词人自我形象,苏轼以多病的南朝名相沈约自比,含有深意;(1分)面对生机勃勃的盎然春意,词人叹己“多病’’而至弱不胜衣,含有身世浮沉之感;(2分)借鸿雁,鹧鸪的意象,在忧伤中表达了对故旧亲友的挂念;(1分)将落花比知己,暗示命运的沉沦,表达情怀的寂寞。(2分)
(湖南省普通高中2008/2009学年度高三期末模拟考考试)
14.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6分)
过香积寺 王维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注]。
注:安禅:佛家语,指闭目静坐,不生杂念;毒龙:指世俗欲念
  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诗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6分)
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诗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答:诗眼分别是“咽”、“冷”。山中的流泉由于岩石的阻拦,发出低吟,仿佛呜咽之声。照在青松上的日色,由于山森幽暗,似乎显得阴冷。“咽”“冷”两字绘声绘色、精练传神地显示出山中孤静幽寂的景象(意境)。
(湖南省衡阳市2008/2009学年度高三联合考试)
四、古诗词鉴赏和古诗文默写(12分)
15.阅读下面两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5分)
野 步 野 步
周密(宋) 赵翼(清)
麦陇风来翠浪斜,草根肥水噪新蛙。 峭寒催换木棉裘,倚杖郊原作近游。
羡他无事双蝴蝶,烂醉东风野草花。 最是秋风管闲事,红他枫叶白人头。
(1)从人物形象的角度谈谈两首诗分别呈现了怎样的一个野步者的形象。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两首诗的三、四句都重点运用了同一种表现手法来表达作者的内心情感,请作简要赏析。(3分)
答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古诗词鉴赏和古诗文默写(11分)
15 .⑴第一首诗给我们呈现的是一个陶醉于春天美景,悠然漫步于郊野的隐逸者形象;第二首诗给我们呈现的是一个在阵阵秋寒中带着哀愁,只能倚杖在近郊漫步的老者形象。(2分)
⑵两首诗三、四句都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借景抒情也可):周诗赋予蝴蝶以人的感情,和煦的春风让纷飞的蝴蝶陶醉了,“烂醉”二字形象地表现出蝴蝶沉醉花丛,留恋不去的如醉形态,也把作者目睹此景时的陶然之情和盘托出;赵诗将“秋风”拟人化,认为它是个“管闲事”的家伙,染红了枫叶,染白了人头,一年年秋风吹走了一年年时光,它撩起人的种种愁绪,作者用拟人化的手法将自己老之将至之感形象地表达出来。(3分)
四、古诗词鉴赏和古诗文默写(11人)
(湖南省2008/2009学年度高三高考模拟题)
15.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5分)
木兰花令(次欧公西湖韵①­­)
苏轼
霜余已失长淮阔,空听潺潺清颖咽。佳人犹唱醉翁词,四十三年如电抹。
草头秋露流珠滑,三五盈盈还二八②。与余同是识翁人,惟有西湖波底月。
【注释】①次……韵:依次用所和诗的韵作诗,也称为步韵。欧公:指欧阳修。西湖:此指安徽阜阳西三里的西湖,为颍河合诸水汇流处,欧阳候任颍州(治所在阜阳)知州时多有题咏西湖之作。本词作于宋哲宗元沾六年(公元1091年),时苏轼以龙图阁学出任颍州知州。②三五:指阴历十五日。二八:指阴历十六日。
此词处处写思念,却不提思念一词;主旨在评议,却不露议的痕迹。请简析上片如何表现“思翁”,下片如何表现“识翁”的。
答:

15.(1)上片着重写“思翁”。触景生情,融情于景。①水涨水落,水流有声,这本是自然现象,但词人却说水声潺潺是颍河在幽咽悲切,这是由于他当时沉浸在怀念恩师欧阳修的思绪中。开篇移情于景,使颍河人格化了。②苏轼推算,他这次来颍州,上距欧公知颍州已四十三年了,歌女们仍传唱欧公之作,足见“颍人思公”。这不光是思其文采风流,更重要的是思其为政“宽简而不扰民”。(答对一点给2分)
(2)下片着重写“识翁”。以景结情,含蓄深沉。①西湖月“识翁”,因为月之高洁暗合欧公“不汲汲于富贵”的品格。②苏子“识翁”,融合子早年知遇之恩,师生之谊,政见之相投,诗酒之欢会,尤其是对欧公政事道德文章之钦服种种情事。③苏子和月“同”“识翁”,是说他和明月一样是欧公的知音,将永远追踪欧公崇高的步履。(答对一点给2分,答对两点给3分)

(湖南省长沙一中2008/2009学年度高三期末考-第五次月考)
15.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5分)
郡圃舂晚
韩琦①
溶溶春水满方塘,栏槛风微落蕊香。
尽日杨花飞又歇,有时林鸟见还藏。
沉疴不为闲来减,流景知从静处长。
欲战万愁无酒力,可堪三月去②堂堂。
注:①韩琦一生以天下为己任,这是诗人晚年闲置相州时的作品。②堂堂:公然地。毫无顾及地。
(1)诗的颔联中“又”“还”有何表达作用?(2分)
答:
(2)结合全诗,简要概括诗人“愁”的内涵。(3分)
答:

15.(1)前以“尽日””有时”加以修饰,紧扣诗句中的“闲”字,表现景物的不断重复、单调可厌,(1分)表达出诗人心境的烦闷、孤寂。(1分)(或答:“又”、“还”,表现花鸟由飞而歇,先见后藏,突出了景物的衰飒、寂寞,体现了诗人心境的烦闷、孤寂。)
(2)春水满塘,春花坠地,浩荡春光正堂堂逝去,有伤春之愁;(1分)诗人桑榆晚景,因病戒酒,终日闲置,是一种难耐的折磨。(2分)
(湖南省邵东一中2008/2009学年度高三期末考-第五次月考)
四、古诗词鉴赏和古诗文默写(11分)
15.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5分)
霜 天 晓 角
题采石蛾眉亭
南宋 韩元吉
倚天绝壁,直下江千尺。天际两蛾凝黛,愁与恨,几时极! 暮潮风正急,酒阑闻塞笛。试问谪仙何处?青山外,远烟碧。
注:采石,即采石矾,在今安徽省当涂县附近,古代历来是防守长江的要地,南宋时,宋.金交界的军事重地。韩元吉,时任吏部尚书,主战派。
(1) 这是一首即景抒情的小令,作者将夹江对峙的二梁山比作“两蛾”。请根据上下文简析“天际两蛾凝黛”中“凝”字运用的妙处。 (2分)
(2)虚实结合是这首词的特色,请就这一特色赏析“暮潮风正急,酒阑闻塞笛”。(3分)
15.(1) “凝”字(与“蹙”同义)是紧锁双眉的意思,它形象生动地写出山也像人一样,因中原沦陷,而愁苦凝眉的形态特征(1分),从而非常精妙传神地表达了诗人自己有志不能报国的无限忧虑与激愤(1分)。(意思相同即可)
  (2)答案:“暮潮风正急,酒阑闻塞笛”一句既写了天近傍晚.风鼓潮势.潮助风威的景象(1分),又写了在朦胧之际,仿佛听到了边关苍凉悲壮的笛声(1分)。这样由实到虚.半实半虚.虚实结合的写法,融情于景,巧妙地将眼前之景和诗人心中的故国之情有机地糅合在一起,表达了作者渴望收复失地,理想无法实现的忧虑与激愤之情(1分)。
或理解为“暮潮风正急,酒阑闻塞笛”一句写天近傍晚.风鼓潮势.潮助风威,酒醒之际又闻边关苍凉悲壮的笛声之实景(1分),以虚实结合的写法,巧妙地将眼前之景和诗人心中的故国之情有机地糅合在一起,融情于景(1分),表达了作者渴望收复失地,理想无法实现的忧虑与激愤之情。(1分)

帮我出10篇诗词鉴赏题
诗歌鉴赏的技巧:一是读题目,推测诗歌内容;二是读作者,了解作者生活的朝代和思想;三是读注释,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四是抓关键词,推出诗歌的内容。⑵本题考查的是诗歌内容的理解能力,注意题干要求。做题时,先要全面理解诗歌内容,抓住关键词句弄清诗歌表达的中心主旨;其次根据题目找到重点词句,结合全诗组织答案。3.阅读...

古诗文阅读题目10篇及答案
第1题为文学常识,答案为:杜甫 、 《石壕吏》, 白居易 、 香山居士。 第2题需作简要分析。“石壕村”是民间乡村,是当时百姓苦难的象征,所以和“人间”相呼应,唐玄宗身居“长生殿”,自然和“长恨歌”相呼应。三、四两句,“石壕村”和“长生殿”并列,以泪相比,所以是运用的对比的手法,突出了人民的痛苦生活。表...

阅读古诗文,完成题目。(17分)[甲]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小题1:《早发白帝城》用猿声衬托行船的快和作者的心情,《三峡》用猿声带哀转久绝表现峡谷 幽长的特点,渲染了秋天三峡的萧瑟气氛。小题1:[甲]文中句子写出三峡水流湍急、水势险恶的特点。[乙]文中突出了小石潭的清澈。间接描写(或侧面描写)小题1:(1)从字里行间流露出轻松喜悦之情。(2)...

如何做文言文古诗附加题
(2分)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 10.根据文章内容,请你判断流入小石潭的溪水的流向,并说明理由。 (3分) 四、文言文阅读(共9分) (一) 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扁鹊曰:“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桓侯曰:“寡人无疾。” 扁鹊出,桓侯曰:“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肌肤,...

当代学生2010第九届中学生古诗文阅读大赛专辑初中古诗词阅读鉴赏训练...
2010初中古诗词阅读鉴赏训练 1★雨后池上 【作者】 宋代 刘攽 【体裁】 七言绝句 【原文】 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 【注释】 ①磨:打磨。②檐楹(yán yíng):屋檐下厅堂前部的梁柱。③垂杨:杨柳。④荷:荷花。 【译文】 (蒙蒙细雨随着微风轻拂池面的轻盈柔姿。)...

初一下语文古诗文言文题及答案
1. 初一下语文文言文试题及答案 一、加黑字注音完全正确的是( ): A 犬吠(feì)可爱者甚蕃(fán) B 伸颈(jìng) 沿溯(sù)阻绝 C 亵(xiè) 飞漱(sù)其间 D 少顷(qǐng) 绝巘(yǎn)多生怪柏 二、加黑字注音有误的是( ): A 桓侯不应(yìng) 陶后鲜有闻(xiǎn) B解(xiè)狐 属引凄异...

初一古诗文言文阅读
5. 求初1语文的全部古诗古文 应该不要翻译吧. 10 《论语》十则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è)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 2.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g)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3.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4.子曰:“学而不...

课外古诗词鉴赏的选择题,给多一点古词的选择题,至少10首词,配答案
西江月 黄陵庙(又题阻风三峰下)·张孝祥① 满载一船秋色,平铺十里湖光。波神②留我看斜阳,唤起鳞鳞细浪。 明日风回更好,今宵露宿何妨?水晶宫里奏《霓裳》,准拟岳阳楼上。 注:①张孝祥:南宋初词人。这首词,因船行洞庭湖畔黄陵庙下为风浪所阻而作。作者与友人信中提到:“某离长沙且十日,尚在黄陵庙下,波...

九年级文言文阅读竞赛
1. 第七届中学生古诗文阅读大赛决赛试卷答案(初三组)返校要交的,快 第七届上海市中学生古诗文阅读大赛决赛参考答案(初三组) 一、选择题 1.A 《塞下曲》六首之一【唐】李白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2.C 月夜 【唐】杜甫 今夜...

各地历年高考文言文阅读
2022-10-14 · TA获得超过1538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147 采纳率:0% 帮助的人:24.7万 我也去答题访问个人页 关注 展开全部 1. 历年高考语文古诗文鉴赏和名句名篇默写,真题以及答案 2004年全国各地高考语文试卷古诗文默写汇总 1、甘肃卷: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任选两小题)(4...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