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武士的战斗力如何? 联系历史说说。 愤青免进!

如题所述

武士这个词在日语就是“侍”,是《御成败式目》之后才有的正式称呼。意思是侍奉自己上级封建主的仆从。讲究忠诚和勇敢,本身一般也有一定的封地,大部分脱产成为专职战士。
武士的形成时代与中国的元明时期基本相当,所以论战斗力可以和元明时期的中国军队比较。
日本人由于人种和历史上长期禁止肉食的原因,体格比较小,所以从绝对的体力上来说是不如中国人的,而且相差还比较大。但是武士的战斗力却胜过同时代的中国军队很多,具体原因主要有3点:
1.由于天皇的无力,日本长期处于战争状态,优胜劣汰法则使得新技术的采用更加追求实用性。在日趋没落华而不实的中国盔甲基础上,日本创造了竹木为材料的扎甲,便宜而且轻便,适合大量装备。又比如说中国的唐刀,一直没落下去后却在日本被发展成更为实用的曲刃武士刀。实用性极强的装备给了武士战斗力的保证。
2.脱产的状态。 武士在日本是特权阶级,是不从事生产的。他们的任务就是练习军事技能在战场上打仗,而且对于平民有生杀予夺的权力。即便是失去了工作的流浪武士,再落魄也会想法子去当兵而不是去种地,所以对自身的军事训练十分刻苦。而此时代的中国军队由于明国对于武将叛变的担心,讲究“兵不识将,将不识兵"。士兵训练由文官负责,还有严重的吃空饷和克扣饷银的情况,训练极其差劲。
3.战术的研究。 中国的兵法本是战争的精髓,可是宋朝以后文官越来越强势,开始插手军事,把兵法的意义给搞变味了。兵法就是为了战争胜利的一切方法,重中之重就是对于军队的统御、后勤、侦查、信息传送等“不起眼的小事”。而文官们却把兵法当成了说书人讲的“在某处设下伏兵”“摆下鸳鸯大阵”之类的东西。再结合八卦五行之类的东西给弄得不知道是兵法还是江湖骗术。日本在实战中发展了中国兵法,这一点在入侵朝鲜的时候可以看出日军的战术水平超过了中国很多。这个差距在其后的时间内越来越大,到了二战的时候则到了顶峰,一个日军小队长敢跟中国的中将玩兵法未必会输。。。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2-03-29
日本武士单兵作战能力应当说是很强的。这点在第二次元朝攻略日本的“弘安之役”中有所记载:在海滩争夺战中元军失败,被杀千余人,统帅洪茶丘还差点儿被日军副指挥大友赖泰之子大友贞亲斩杀。因为海滩抢登不利于团体作战。
但其团体作战能力绝对打不过目前已知的以军团作战的一个步兵部队。如:马其顿方阵、大汉步兵方阵、罗马军团、欧洲重装步兵。因为武士道精神注重个人修行,而不是讲究团体作战。举个例子:1个日本武士可以和上述任何士兵单挑,10个日本武士能打胜10个上述士兵,100个日本武士能打平100个上述士兵,1000个日本武士绝对打不赢1000个上述士兵。
第2个回答  2012-03-29
日本武士的战斗力的评价是根据其对手的战斗力而对比得出的。有的数百人纵横江浙几省,数十万明军望风而逃,你说战斗力如何。但是从史上看,正是由于明朝的海洋政策失误,对于茫然失所的沿海居民来说,眼前摆着两条路:要么忍饥挨饿,要么铤而走险进行海上走私。(类似索马里海盗)倭寇里存在真倭和假倭之分。因为在本乡本土,所以倭寇在东南沿海地区拥有令人难以相信的支持。作战时,屡屡发生看似荒唐的一幕:倭寇天时地利无所不占,如鱼得水。而代表正义之师的官军,反而不受欢迎,举步维艰。不少沿海平民百姓甚至直接支援倭寇,参加过抗倭战争的明人万表记录道:"杭州城歇客的店家,明知是海贼,但贪图其厚利,任其堆货,且为打点护送。铜钱用以铸火铣,用铅制子弹,用硝造火药,用铁制刀枪……大船护送,关津不查不问,明送资贼。""近地人民或送鲜货,或馈酒米,或献子女,络绎不绝;边卫之官,有献红被玉带者……(与)五峰(即王直)素有交情,相逢则拜伏叩头,甘心为其臣仆,为其送货,一呼即往,自以为荣,矜上挟下,顺逆不分,良恶莫辨。" 所以后来的戚继光采用分化瓦解,歼其首恶的战略,创造了鸳鸯阵才将倭寇击败。
第3个回答  2012-04-06
战斗 力...

这怎么说
武士是一个群体 各不相同 厉害的厉害 普通的普通 是吧
第4个回答  2012-04-02
这是要看对手来的,比如有的数百人纵横江浙几省,数十万明军望风而逃,你说战斗力如何。但是遇到少林寺的人又被打的落荒而逃。

日本武士的战斗力如何? 联系历史说说。 愤青免进!
1.由于天皇的无力,日本长期处于战争状态,优胜劣汰法则使得新技术的采用更加追求实用性。在日趋没落华而不实的中国盔甲基础上,日本创造了竹木为材料的扎甲,便宜而且轻便,适合大量装备。又比如说中国的唐刀,一直没落下去后却在日本被发展成更为实用的曲刃武士刀。实用性极强的装备给了武士战斗力的保证...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