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钟书翻译的最高标准是"忠实、通顺、雅致、简洁、准确"。
关于钱钟书的介绍如下:
钱锺书(1910年11月21日—1998年12月19日),原名仰先,字哲良,后改名锺书,字默存,号槐聚,笔名中书君。江苏无锡人。中国现代学者、作家,被誉为“博学鸿儒”“文化昆仑”,与饶宗颐并称“南饶北钱”。
民国十八年(1929年),钱锺书考入清华大学外国语言文学系。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毕业。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与杨绛结婚。民国十八年(1929年),钱锺书考入清华大学外国语言文学系。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毕业。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与杨绛结婚。
民国三十年(1941年),写成《谈艺录》和《写在人生边上》。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出版长篇小说《围城》。1953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1958年,出版《宋诗选注》。1976年,参与翻译的《毛泽东诗词》英译本出版。1979年,出版《管锥编》。
历任西南联合大学、上海暨南大学教授,中央图书馆英文总纂,清华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特邀顾问。1988年、1993年当选第七届、第八届全国政协常委。
钱钟书提出翻译的最高标准
钱钟书提出翻译的最高标准是化境。“化境” 出自钱钟书于1981年发表的《林纾的翻译》。在这篇文章中,钱钟书指出“文学翻译的最高标准是‘化’。把作品从一国文字转变成另一国文字,既能不因为语文习惯的差异而露出生硬牵强的痕迹,又能完全保存原有的风味,那就算得入于‘化境’ ”。这样的译本,按...
钱钟书翻译的最高标准
钱钟书翻译的最高标准是"忠实、通顺、雅致、简洁、准确"。关于钱钟书的介绍如下:钱锺书(1910年11月21日—1998年12月19日),原名仰先,字哲良,后改名锺书,字默存,号槐聚,笔名中书君。江苏无锡人。中国现代学者、作家,被誉为“博学鸿儒”“文化昆仑”,与饶宗颐并称“南饶北钱”。民国十八年(192...
翻译的最高标准
一个极受尊崇的观点,即文学翻译的最高标准是化境的观点。这个观点是钱钟书先生提出来的,在翻译界流传甚广。钱先生博通中外,综贯百家,凡有所论,立意必高。故此译论流传甚广,成为译界评论者的口 头禅。就翻译的抽象标准演进史而言,“化境”论确是继“信、达、雅”论、“传神论”之后最深刻的...
如何评价钱钟书的翻译成绩?
虽然“讹”有多种,但若处理得当,就可以直通文学翻译所向往的最高境界,钱钟书使用“化境”二字表达文学翻译的最高标准,这是第三个层次。
化境是谁提出的
化境论最早由钱钟书提出。文学翻译的最高标准是“化”。把作品从一国文字转变成另一国文字,既能不因语文习惯的差异而露出生硬牵强的痕迹,又能完全保存原有的风味,那就算得入于“化境”。化境道家境界之一。是指语言转化成一种意境,让读者看到文字以外的境象,给读者一个想像的空间。好的文章有优美...
钱钟书翻译理论与实践——化境
钱钟书提出翻译的最高理想是“化境”。他认为:“文字翻译的最高理想可以说是‘化’。把作品从一国文字转变为另一国文字,既能不以语文习惯的差异而露出生硬牵强的痕迹,又能完全保存原作的风格,那就算得入于‘化境’。”这表明翻译既要用译入语再现原语信息,又能完全保持原作的风味;既要在内容、...
钱钟书对翻译有如下形象的表述:翻译的最高境界是让原作“投胎转世...
(“好的翻译”、“转换语言”、“保持原作”、“神韵”各1分)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实际上是考查对修辞方法的正确理解和运用能力,所谓“用平实的语言”,其实就是使用本义而不用比喻。原句中的“投胎转世”,句中解释为“躯壳换了一个,而精神姿致依然故我”,其中的“精神姿致”即指“原作...
译论中"化境"的观点是谁提出来的
化境论最早由钱钟书提出。文学翻译的最高标准是“化”。把作品从一国文字转变成另一国文字,既能不因语文习惯的差异而露出生硬牵强的痕迹,又能完全保存原有的风味,那就算得入于“化境”。
钱钟书的翻译思想是什么?
1. 一以典雅文言的翻译风格独步当代翻译云坛。2. “诱”、“讹”、“化”的深刻内涵,钱钟书用“诱”、“讹”、“化”三字对翻译的性质、功用、易犯的毛病和理想的最高境界作了独特的概括。3. 第一次系统论述了“信、达、雅”三者的辩论统一关系。4. 坚持提倡“内容尽话为形式”...
山远尽成云,是见过的最绝妙翻译,没有之一
高山仰止,钱老的卓越才华<\/ 钱钟书先生,他的才华如同高山,令人仰望。他对中国国画的领悟,使他的翻译不仅仅是文字的转换,更是文化的交融。他的翻译,如同一曲无声的诗,让人沉醉其中,心向往之。 钱老的翻译艺术,是中西方文化交流的瑰宝,让我们在字里行间感受到艺术无国界的魅力。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