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方面的问题:引号的应用

六年级语文《凡卡》课文中,连续引用凡卡信的内容,所以第10、11自然段只有前引号,没有后引号。可是12自然段也是凡卡信的内容,怎么就有前引号和后引号呢?

凡 卡
(
教学目标

⒈知识与能力

⑴会写15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礼拜、生锈、揉皱、昏暗、眯缝、耸肩、一缕、毒打、撇嘴、欺负、抽噎、匣子、冻僵、逗笑、窜过、孤儿、打搅、甜蜜、黑糊糊、笑眯眯”等词语。

⑵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整体把握主要内容,了解凡卡悲惨的学徒生活,体会他极度痛苦的心情。

⑶揣摩课文的表达方法,体会作者叙述、信的内容和回忆插叙结合来写的表达效果,体会课文结尾中“梦”的含义。

⒉过程与方法

读通课文,整体感知;再读课文,理清条理;品读课文,探究感悟;回归升华,感悟写法;拓展阅读、延伸练笔。

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沙皇统治下俄国社会中穷苦儿童的悲惨命运,揭露了当时社会制度的黑暗。

教学重点

通过阅读,关注凡卡的悲惨命运,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体会结尾句子的含义。

教学难点

体会文中回忆的内容和写信的内容对比、衬托的写法。

课前准备

课件;搜集有关资料。

课时安排 3课时 

第一课时

一、揭示新课,简介背景

⒈揭示课题。同学们,学完了安徒生著名的童话《卖火柴的小女孩》,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优秀的外国短篇小说《凡卡》。

⒉简介作者,了解背景。(见附录)

二、读通课文,整体感知

⒈自由朗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课文主要叙述九岁的学徒凡卡给乡下的爷爷写信,告诉爷爷他在莫斯科鞋匠家里当学徒的生活很痛苦,想让爷爷接他回去。或“凡卡给乡下爷爷写信的事”。)

⒉扫除阅读障碍

⑴外国名字(课件出示):

凡卡·茹科夫 阿里亚希涅 康司坦丁·玛卡里奇

日发略维夫 菲吉卡 阿辽娜 艾果尔 卡希旦卡

⑵释义人物名字

凡卡·茹科夫(伊凡·茹科夫);小说的主人公;阿里亚希涅:鞋匠,鞋店老板;康司坦丁·玛卡里奇:凡卡的爷爷;日发略维夫:老爷,爷爷工作的那家庄园主;菲吉卡:牧主;阿辽娜、艾果尔:凡卡的小伙伴;卡希旦卡:老母狗的名字;泥鳅:公狗的名字。

⑶字词

三、再读课文,理清条理

⒈速度课文,说说课文是分哪几个部分来写的?(课文大致可以分成准备写信、写信、寄信三个部分。)

⒉思考交流:

⑴简单介绍一下凡卡?(凡卡是一个才9岁的农村孩子,他没有爹没有娘,只有爷爷一个亲人。爷爷是个穷苦人,在乡下给庄园主当守夜人。9岁的凡卡,3个月前就被送到莫斯科的一家鞋店里当学徒,孤苦伶仃,生活十分悲惨。)

⑵小说写的故事发生在什么时间?

⑶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凡卡在信中写了写什么?(文章是按凡卡写信的过程记叙的。信中告诉爷爷他在店里生活得很痛苦,乞求爷爷把他带回乡下。)

⑷课文中哪些是“信”的内容?(3.8.10.11.12.15自然段,作者都用是了引号。)

⑸凡卡在写信的过程中是一口气写完的吗?中间插入什么内容?(插叙:①爷爷守夜;②爷爷带凡卡去砍圣诞树。)

师:课文讲凡卡的悲惨遭遇,是有作者的叙述、凡卡的信、写信的过程中凡卡的回忆三部分内容穿插起来组成的。

⒊按写信的顺序,即“写信前——写信时——写信后”的顺序分段。

第一段(1、2):叙述圣诞节前夜凡卡趁老板、老板娘和伙计们去教堂做礼拜的机会,偷偷地给爷爷写信。

第二段(3-15):凡卡在信中向爷爷倾诉自己难以忍受的悲惨的学徒生活,再三哀求爷爷带他离开这儿,回到乡下去,并回忆了乡下生活的两个情景(一是爷爷守夜的情景,一是过圣诞节的情景)。

第三段(16-21):写凡卡写信封、寄信和寄信后所做的梦。

四、布置作业

课后第2、3题。

第二、三课时

一、复习朗读,导入新课

⒈指名朗读凡卡所写信的内容。

⒉指名朗读凡卡回忆的乡下生活的两个情景(一是爷爷守夜的情景,一是过圣诞节的情景)。

⒊说说你的感受。

二、品读课文,探究感悟

⒈品读第一段

⑴自由朗读,思考两个自然段分别写什么?

⑵凡卡什么时间给爷爷写信?是在什么情况下写信的?说明什么?

(圣诞节前夜。老板娘和伙计们到教堂去做礼拜时的特定环境里。说明:①平时里,凡卡根本没有时间写信;②这样一开始就让人感到凡卡的孤苦。)

⑶重点句子理解:

①圣诞节前夜,他没躺下睡觉。他等老板、老板娘和几个伙计到教堂做礼拜去了,就从老板的立柜里拿出一小瓶墨水,一支笔尖生了锈的钢笔,摩平一张揉皱了的白纸,写起信来。

②他叹了一口气,跪在作台前面,把那张纸铺在作台上。

⑷凡卡写信前的心情怎样?从哪些地方看出来?为什么看“朝门口和窗户看了几眼”?从“昏暗的神像”和架子上“摆满楦头”中体会到什么?(这是凡卡的生活环境,使人感到屋内死气沉沉,压得人透不过气来。)

⒉品读第二段

⑴过渡语:凡卡是一个年仅九岁的旧俄时代的农村苦孩子,迫于生活,莫斯科一家鞋店当学徒,过着悲惨的生活。课文是通过凡卡在圣诞前夜给爷爷写信来表现。

⑵默读第二段,分别找出作者的叙述、信的内容、凡卡的回忆三部分内容,试者用不同的符号标出来。

⑶品悟“信的内容”

①把信的内容连起来轻声读一编,思考:

A.凡卡给爷爷写信的唯一目的是什么?(哀求爷爷带他离开火坑。)

B.给信的每个自然段列个小标题。(a唯一亲人;b受尽折磨;c再也受不住了;d谈莫斯科;e摘金胡桃;f生活无望。)

②凡卡在信的开头是怎样问候爷爷的?“我没爹没娘,只要您一个亲人了”,为什么这样开头?说明什么?(说明凡卡是个孤儿,无依无靠,爷爷是他唯一的亲人。)

③交流:凡卡在信中几次向爷爷哀求?哀求什么?(三次。第一次:哀求爷爷带他离开这儿;第二次哀求爷爷摘一颗金胡桃;第三次再苦苦哀求爷爷带他离开这儿。)

④为什么再三哀求爷爷带他离开这儿?

⑤“受尽折磨”一节最能突出中心,这一节中是从几个方面抓住细节描写凡卡难熬学徒生活的?(挨打——揪、拖、戳、打;挨饿——一点儿、稀粥、又是一点;挨冻——睡过道、没鞋;不得休息——一……就……、只好。)

A.挨打的原因是什么?“不知不觉”说明什么?用什么打?“随手”说明什么?“揪、拖、戳、打”这些动词说明什么?

B.吃的“简直没有”何意?从哪儿看出来?

C.比较体会:若把这一部分改为“这儿的人都打我,我饿得要命。我没法睡。亲爱的爷爷发发慈悲吧,带我离开这儿回家”行吗?(太干巴,没有具体形象的细节描写,不感动人,而文中的描写有血有肉,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

D.你从感叹号和省略号中读出什么来?(无法忍受、绝望、哀求等心情。)

⑥读“再也受不了”一节,思考:

A.凡卡向许了哪些愿?提了哪些保证?

B.为什么许愿、保证?说明什么?

⑦读“莫斯科不是穷人的”一节,思考:

A.写莫斯科是为了说明什么?(莫斯科富人的天堂,穷人的地狱。)

B.写他看见马、狗、钓鱼竿、鸟枪、野味,表现什么?(天真幼稚的心理和对生活的热爱。)

⑧读“摘金胡桃”一节,思考:

A.为什么哀求爷爷摘一颗金胡桃?

B.这能体现什么?(顽强生活下去的决心。)

⑨读“生活无望”一节,思考:

A.为什么结尾再次哀求爷爷带他回去?

B.理解:“我的生活没有指望了,连狗都不如!”(“指望”是指生活的希望。凡卡来大城市做学徒,本指望学会做鞋,有个一技之长,养家糊口,可来这里做的事跟学做鞋没有一点关系;本指望从此有吃有住,却“饿得要命”,差点被打死,连狗都不如;本指望莫斯科这个大城市,活下去容易些,可是依然没有穷人的活路……饥饿、孤独、痛苦,彻底打碎了凡卡的梦想,所以他说“我的生活没有指望了”。文中几次提到死,也是反映了凡卡极度痛苦的心情。)

⑶品悟“回忆的内容”(插叙)

①在写信的过程中,凡卡想起了哪些事?他为什么会想起这些事?

②品悟第一次“插叙的内容”,思考:

A.爷爷在凡卡的心中是怎样的一个人?

B.爷爷守夜时的情景怎样?(“到晚上……耸着肩膀”)这一细节描写说明了什么?(爷爷与凡卡一样,孤苦伶仃,是一个可怜的老人。凡卡生活在这样的家庭里,才被迫九岁去学徒,这就是进一步衬托出凡卡的悲惨命运。)

C.家乡的夜景在凡卡的想象中是怎样的?(宁静、优美)为什么回忆家乡的夜景?(因为相比之下,城市的学徒生活比在家更悲惨,这更突出凡卡此刻学徒生活的孤苦,连同亲人团聚的乐趣也享受不到,实在不幸。)

D.作者为什么插叙“爷爷守夜的情景和家乡美丽的夜景”这部分内容?(反映凡卡思念亲人,思念家乡的心情,反衬凡卡在莫斯科生活的孤苦、痛苦。)

③品悟第二次“插叙的内容”,思考:

A.为什么凡卡写到“摘金胡桃”时会想到“跟爷爷一起去砍圣诞树的情景”?

B.凡卡回想这件事的心情怎样?(快乐)从哪儿看出来?

C.为什么插叙这件事?(凡卡想到在农村的快乐,更衬托出目前生活的痛苦,反映凡卡要求爷爷带他离开的迫切心情。)

④总结:当时沙皇俄国统治下的农村,也是劳动人民的火坑。爷爷挨冻、守夜、砍圣诞树足以说明爷爷的生活困苦。只是因为凡卡在乡下能与亲人在一起,能得到爷爷的爱抚,因而产生一种农村生活似乎比鞋铺的生活更好一点的感觉。这正反衬出凡卡在鞋铺里的上连狗都不如,反衬出他极端的孤苦和痛苦。

⒊品读第二段

⑴过渡语:通过第二段的学习,我们知道凡卡在莫斯科吃够了苦,受尽了罪,他急切盼望爷爷不把他接回乡下去,他这个愿望能实现吗?下面我们一起学习第三段。

⑵默读,按写信封、寄信和寄信后做的梦分三层:

第一层(16-19);第二层(20);第三层(21)

⑶凡卡写完信时的心情怎样?为什么?

⑷“寄信”时,从哪些细节描写中看到那充满希望的心情到达高潮?(连……都……只……)为什么把这封信看得这么宝贵?(满怀热切希望爷爷早日收到。)

⑸爷爷会收到凡卡的信吗?为什么?

⑹齐读结尾,并领悟“过了一个钟头,他怀着甜蜜的希望睡熟了。他在梦里看见一铺暖炕,炕上坐着他的爷爷,耷拉着两条腿,正在念他的信……泥鳅在炕边走来走去,摇着尾巴……”

(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凡卡梦想信很快到达爷爷的手里,爷爷读到信就来接他。课文以凡卡的梦结尾,还有什么深层的含义呢?我们可以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凡卡写的信爷爷会收到吗?对这个问题不能仅停留在“凡卡没有写清收信人的地址,凡卡的爷爷收不到信”这个表面答案上,还要深入理解,即使收到信,爷爷会来接凡卡吗?从课文中我们可以知道,凡卡的爷爷不过是个穷苦的守夜人,他恐怕没有能力抚养这个渐渐长大的孩子,在村子里又找不到可供凡卡吃饭的活儿,要不,怎么忍心把唯一的孙子送到陌生的大城市里寻找活路呢?即使收到,也无能为力。这样看来,凡卡的美好愿望就如他的梦一样,只是一个天真的梦而已。梦醒之后,悲惨的生活依旧,甚至更加悲惨,因为唯一的希望破灭了,他连梦也没有了。)

⑺小结:结尾这一细节描写,说明凡卡追求和向往自由生活的愿望,只不过是个幻想,只是不能实现的梦,凡卡的悲惨生活还将继续下去。这个结尾似喜实悲,暗示凡卡甜蜜的希望将变成痛苦失望。这个结尾使我们更加同情凡卡,更加痛恨黑暗的旧社会。即使收到信把他接回去,只要社会制度不变,凡卡的命运就不会改变。

三、回归升华,感悟写法

⒈归纳章旨:《凡卡》这篇短篇小说通过凡卡给爷爷写信这件事,反映了沙皇统治下俄国社会中穷苦儿童的悲惨命运,揭露了当时社会制度的黑暗。同时表达作者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⒉体会表达特点:

本文表达上主要有两个特点。第一,讲凡卡的悲惨遭遇时,作者的叙述、凡卡的信和他在写信过程中的回忆三部分内容穿插起来,互相映衬。第二,采用了对比、反衬、暗示的表达方法。文中以引用写信的内容为主,凡卡向爷爷倾诉当学徒所受的虐待欺凌,基调是“苦”;文中插叙回忆的内容,主要讲在乡下生活的快乐,基调是“乐”。诉苦为主,以“乐”相衬,形成内容、情感上的对比,再加上作者对凡卡写信环境、动作、神态的描写,使读者更加深刻地感受到凡卡内心的“痛”。最后,课文以凡卡的梦结尾,暗示了他愿望的破灭,给人留下深刻的思考,激起人们对凡卡的深切同情和对黑暗社会的愤怒。

⒊另外:课文第10、11、12自然段是连续引用凡卡写的信,所以第10、11段只有前引号,没有后引号。学生对引号的这种用法可能不大了解,教师要提示一下。

四、拓展阅读、延伸练笔

⒈对比阅读高尔基的《在人间》一个片断(见附录):

①快速阅读,想想与《凡卡》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②说说作者的学徒生活怎么样?

③推荐读《在人间》。

⒉扩展

契诃夫是与莫泊桑齐名的举世闻名的短篇小说大师。列夫·托尔斯泰说他是一个“无比伦比的艺术家”。契诃夫的创作活动是从短篇幽默作品开始的,其幽默名篇《公务员之死》、《胖子与瘦子》、《变色龙》、《套中人》等,早已被译成中文,为我国广大读者所熟悉,其中《变色龙》、《套中人》还被选入中学语文课本。建议同学们课外阅读《契诃夫短篇小说选》。

⒊小练笔:《我与凡卡比童年》

五、板书设计

附录:相关链接

⒈契诃夫 (1860—1904),俄国著名作家。他的作品以语言精练、准确见长,他善于透过生活的表层进行探索,将人物隐蔽的动机揭露得淋漓尽致,被认为是19世纪末俄国现实主义文学流派的杰出代表。契诃夫的短篇小说以其高度简洁的抒情艺术和文短意长的幽默笔法,在俄国文学史乃至世界文学史上占据着无可替代的地位,被译成一百多种文字出版,至今畅销不衰。契诃夫的短篇小说是在我国影响最大的外国文学作品之一,鲁迅、赵景深、郑振铎等许多文学大家都曾翻译过他的作品。其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苦闷》《变色龙》《套中人》《醋栗》等,中篇小说《草原》《跳来跳去的女人》《挂在脖子上的安娜》《六号病房》《一个女人的天地》等,戏剧《海鸥》《万尼亚舅舅》《三姐妹》《樱桃园》等。

《凡卡》这篇小说写于1886年,当时正是俄国沙皇统治最黑暗的时期,人民过着苦难的生活,无数破产的农民被迫流入城市谋生,他们深受剥削之苦,连儿童也不能幸免。契诃夫在父亲的杂货店里,目睹了父亲对小学徒的虐待,十分同情小学徒的命运。

⒉凡卡为什么有两个不同的名字?

《凡卡》一课中,开头介绍人物时写道:“九岁的凡卡·茹科夫……”;而他在给爷爷信的末尾署名是“您的孙子伊凡·茹科夫”。同一个人为什么会有两个不同的名字呢?

这是因为,俄罗斯人的姓名书写时,名在前,姓在后,中间用间隔号隔开。“凡卡”是名,“茹科夫”是姓。“凡卡”是“伊凡”的爱称,相当于我国小孩名字前加个“阿”字或“小”字,叫成“阿×”或“小×”。这种爱称一般只限于在亲人或亲戚之间使用,故凡卡在给爷爷信的末尾署名为“伊凡·茹科夫”。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2-04-05
引用话语一般既要有前引号,又要有后引号。但在连续引用时,可能有多个段落,每个段落前都必须有前引号,段后却不必有后引号,而只有引用结束时才有后引号。相当于把一句完整的话,拉成几个段落的形式出现。
《凡卡》中的三段引用是连续的,所以只在12段有后引号。追问

连续引用时,如果加上后引号会对吗?是可加可不加,还是一定不能加?

追答

在我的回答中讲得很明白,连续引用就像把一句话拉成几段一样,所以只能在最后有后引号,其他段不能有。你现在明白了吗?
关于引号欢迎来问。祝学习进步!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2-04-05
前两段没有说完,就在第12段接着讲,所以只有第12段有后引号,具体可以去问老师
第3个回答  2012-04-05
笔误

语文问题 双引号作用
⑴引号(“”)①表示直接引用的话,例如:它一下就令人记起杜甫的诗:“群山万整赴刑门,生长明妃尚有村”。②表示突出强调。例如:包身工没有“做”,或“不做”,的自由。③表示讽刺和否定。例如:还要让它“留芳百世吗”?有几个“慈祥”的老板到菜场去收集一些菜叶,用盐一浸,这就是他们...

引号的用法有哪些
1、表直接引用,一般引号冒号都用:(引号内的内容必须忠实于原文)例:毛主席教导我们说:“好好学习,天天向上。”(转述大意时不用引号,冒号改成逗号。如:他说过,没有人的时候是一定要关门的)2、间接引用:引文已成为说话人句子的一个组成部分,分两种情况:引文结束前不需停顿,那么其后不能...

语文问题双引号作用
- 直接引用的话语:例如,引号用于标识直接引用的文字,如杜甫的诗句:“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强调:用于强调某个词或短语,例如:“包身工没有‘做’,或‘不做’的自由”。- 讽刺或否定:在表达讽刺或否定时使用,如描述某些老板的态度:“还要让它‘留芳百世’吗”?- 特定称谓...

小学语文阅读题,求文中引号的作用?
引号的作用有三种:一、表示引用的部分。文章中的人物对话或者是直接引用别人的话(或文章)用引号,为的是把他们和作者自己的话区别开来。二、表示特定的称谓和需要着重指出的部分。文章中的某些词语具有特殊意义时,多用引号标明。三、表示讽刺或否定的意思。给人一种“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属于...

引号的作用有哪些
引号最基本的用法是引用。引用包括直接引用和间接引用。直接引用是把人所说的话完整地记录下来。分三种情形。例如: 1)丫姑折断几枝扔下来,边叫我的小名儿边说:①“先喂饱你!” 2)“哎呀,真是美极了!”皇帝说,②“我十分满意!” 3)“怕什么!海的美就在这里!”我说。③ 说明:例1)是说话人在前,说话在...

引号在语文中起什么作用呢?
引号的作用:1、表示引用。2、表示特定称谓。3、表示特殊含义。4、表示讽刺和嘲笑。5、突出强调。引语指行文中引用他人的话。成语、格言、诗词等, 也包括拟声词、音译词。特定称谓指具有某些特点的名称、简称、专用术语以及纪念日等。特殊含义指引号中的词语在其具体的语言环境中产生了新的意思。引号是...

语文题【标点】有关引号的用法
1)某某说过:“xxxxx”。表示引用的话只是一部分,并非全部;当句号放在引号里面时,则表示引用了完整的部分。例如,古人云:“腹有诗书气自华”。这句诗还有前半句没引出来,不完整,句号放外面。2)某某说过“xxxxx”。此时句号须放在外面,引文只是作为句子的一部分,相当于宾语,显然宾语不能占有...

引号的作用有哪些举例(引号的作用有哪些?)
1. 引号的作用包括表示直接引用的话,例如:“它一下就令人记起杜甫的诗:‘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2. 语文中的双引号用于标示特定称谓,如:“芦柴棒着急地要将大锅子里的稀饭烧滚。”3. 在语文写作中,引号用于强调,例如:“包身工没有‘做’的自由。”4. 四年级的例子中,...

语文双引号和单引号的作用是什么?请举多一些例子和作用
1. 表示文中人物说的话或内心想法。例如:“要记住革命!”——我想起他牺牲前说的话。这里的双引号用来标明是人物直接的话语。2. 表示特定的称谓或需要特别指出的部分。如:“大蜻蜓”已经稳稳当当地飞上了天空。这里的双引号用来强调“大蜻蜓”并非真正的蜻蜓,而是风筝。3. 表示讽刺或否定的意味。

引号的作用及例子有哪些
1. 表示直接引用的例子:在小学语文中,引号常用于直接引用某人的话语或著名的名言。例如,在二年级的课文《千人糕》中,孩子说了这样的话:“是把大米磨成粉做的,还加了糖。”在《卖泥塘》里,青蛙大声吆喝:“卖泥塘喽,卖泥塘。”这些话语被使用了引号来标示。到了二年级或三年级,学生通常能够...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