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未都:最珍贵中国文物并未流失在西方 而在国内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4-06-28

  原标题:马未都:最珍贵的中国文物都流失在西方?错!还在国内!

  作客本期“库叔说”的著名文化学者、观复博物馆馆长马未都先生说:

  “我们办博物馆的从来不说‘镇馆之宝’,如果观众只关注所谓‘镇馆之宝’,那才真是白来一趟。

  最好的文物,未必最贵。中国文物,在世界任何地方展出,都能代表中国文化。”

  海外有很多中国文物,但最珍贵的还是在中国。

  嘉宾| 马未都观复博物馆馆长

  主持| 瞭望智库武君

  1

  世界最高的博物馆

  瞭望智库:您在1997年创办了观复博物馆,之前也经历了一些坎坷。为什么要坚持创办这样一家民营博物馆呢?

  马未都:我做博物馆其实是个偶然,最开始纯粹就是个人兴趣,也不知其中的深浅。后来做起来的时候就发现,兴趣逐渐演化成一种责任。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在所有制结构上发生调整,国家需要有多种形式的博物馆存在,我们也转变了过去固有的思路。

  把藏品捐给国家博物馆不是不行,我原来也想过这样一个退路。但是,创办民营博物馆,会使得国家的博物馆生态变得更完善。我们也的确赶上了一个好时候。

  从创办中国第一家具有法人资格的民办博物馆以来,我们已经做了20多年了。

  从那以后,中国具有法人资格的民办博物馆数量一直在增加。我注册的时候民办博物馆大概只占全国博物馆总量的千分之一,现在民办博物馆占比已经达到了20%。

  瞭望智库:观复博物馆创办至今的21年期间,有没有发生过令您印象特别深刻的事情?

  马未都:观复博物馆(北京)成立20周年的时候,上海观复博物馆在上海中心大厦正式开业,我们在那里办了一个纪念会。

  上海观复博物馆所在的中心大厦,是目前中国的第一高楼。它有多“大”大家可能不一定能理解。

  打个比方,民国时期整个浦西的老建筑堆积起来,立起来加一块也就这栋楼的高度。

  英国的碎片大厦是西欧最高的建筑,高度约为310米;而上海中心大厦高达632米,比碎片大厦高了一倍,还多出12米。它的体量也非常大,相当于英国碎片大厦五个楼的体量。

  我们在这座大楼的37层开一家博物馆,凡是去过的人都觉得非常震撼。

坐落在上海中心大厦37层的上海观复博物馆

  这对我来说触动很大。因为上海中心大厦的观复博物馆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范例:告诉人们怎么在快速而密集的现代生活中展示我们的传统文化——我们博物馆的形式,不仅仅像过去那样在郊区有一幢房子而已,而且还融入了今天的现代生活。在寸土寸金的浦东,在人口那么密集又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比较贴近的地方,我们有这样一座博物馆,这本身就是现代城市与传统文化巧妙结合的代表。

  这样一种文化展示,我认为开创了中国博物馆完美嵌入都市生活的先河,对中国文化来说应该是一个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而我们能够参与其中是深感荣幸的。

  2

  为何没有“镇馆之宝”?

  瞭望智库:在我们印象中,每一个博物馆都有其镇馆之宝,观复博物馆的镇馆之宝是什么呢?

  马未都:我觉得镇馆之宝的说法是出自民间对于博物馆的一种好奇。

  我们办博物馆的人从来不把博物馆的某一件藏品称为镇馆之宝,是因为我们不想让老百姓局限于这种追寻镇馆之宝的“乐趣”之中。

  的确,有很多文物都很重要,但是,总还有更多更重要的文物。我们一旦设立镇馆之宝,观众就会对其他珍贵馆藏忽略不计。

  比如,我们大陆游客一进台北故宫就直接去看翡翠白菜和肉形石。但是,从文化内涵的角度去看,这两件器物在中国文物中的分量是极低的。

  你把这些东西都宣传成为国宝,就会严重妨碍老百姓对于文物的判断。

  所以,我从来不说哪个文物是镇馆之宝。

  但是,没有“镇馆之宝”的说法,并不妨碍我们的博物馆办出自己的特点。

  比如,在北京的观复博物馆,我们有常年的固定展览——陶瓷馆,里面全面地展出了北方地区1000年以来的瓷器;

  上海观复博物馆的金器馆也非常特别,里面还有宋瓷馆和造像馆。

观复博物馆的金器馆

  在全国范围内,这些主题基本上没人做过。

  我做博物馆只有两个要求:一个叫你没来就无法想象,另一个是即便你来看了也不能复述。

  我觉得,文化展示和文化内容之间关系有一个玄妙的问题:怎么能通过文化展示让公众更愿意去接受文化内容?

  让大众在过程中一点一点获得文化营养,这就是我们想做的事。

  瞭望智库:怎样让观众对文物的价值有自己的判断,而不是一味听信媒体的渲染?

  马未都:文物价值需要一个很漫长过程去理解,我们现在就是不想过度渲染它。我觉得只要一个人喜欢文物,慢慢会理解很多,每十年都会对文物产生认知上的跨越。

  所以,只要让观众们每来一次博物馆有一点点进步和收获就已经足够了。

  3

  中国人为啥不爱去博物馆?

  瞭望智库:近几年,国内博物馆的数量在不断递增,全年接待观众的数量高达六亿多人。但是,相比我们国家总人口来说,每位中国公民平均两年才去一次博物馆,这与发达国家还是有很大差距的。您觉得问题出在哪里?是博物馆出了问题吗?

  马未都:我觉得我们跟发达国家博物馆参观人数比较起来,差距主要在于国民的文化素质,他们的文化需求还不够。

  从这个角度上讲,我们未来的路很长,这对中国博物馆事业的发展其实是一件好事。

清康熙·紫檀三弯腿大画桌

  但是与此同时,我们国内的博物馆也的确存在“僵化”的问题。比如,馆藏常年一成不变,很难让参观者看到新鲜的文化表达。

  另外,国外博物馆大量的义务讲解员都非常专业,很少有年轻人,大部分都是退休了并受过良好教育的人。

  博物馆讲解员不仅仅需要对于知识的熟练掌握,更需要积累一定的人生阅历。

  而我们博物馆的志愿者都比较年轻,相对缺乏专业训练和经验。

  我去看过一些博物馆的义务讲解员,甚至是大博物馆的网红讲解。他们为了获得听众的关注,就变得非常“敢说”。

  他们的讲解经常有夸张甚至虚构的成分,很多段子仅仅是道听途说,或者在电视剧里看到。这样非常容易误导参观者。

  我们的年轻解说员不是讲得不好,而是我们对这部分人的管理有欠缺。

  4

  在哪里都能代表中国文化

  瞭望智库:现在网络上有一种说法,他们认为中国遗失海外的文物留在国外的博物馆里挺好的,这样更能够彰显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还有人纠结,比如说我们几百年前被盗走的文物,就算归还也应该归还到清朝而不是现在的中国。您怎样看待中国流失海外的文物呢?

  马未都:中国流失海外文物的情况比较复杂。有的是1860年以后,英法联军在中国掠夺的。但是,更多的文物是外国人在中国购买的。

  通过商业途径到国外的文物,我们就无法追回。只有通过战争途径流失海外的文物,在国际公约的框架下是可以追索的。

  我认为中国文物在世界任何地方展出都代表中国文化。这一点我们应该把心胸放宽一点。

  中国文物,不是只有在中国本土才能彰显中国的文化。如果中国文物在全世界各地都随处可见,倒是能显示出我们是一个文化强国。

  大部分西方人是通过博物馆而不是通过现实来了解中国——每年来中国的外国人少之又少,但是他们有机会去看博物馆里的中国文物展陈。

  这些陈列在海外博物馆的中国文物,实际上都展示着世界对中国文化的尊重,也是一种文化传播。

  瞭望智库:最珍贵的中国文物是不是大部分都在海外的博物馆?

  马未都:那没有。我觉得中国文物最珍贵的部分还在中国。首推台北故宫。台北故宫的宫廷藏品至少可以追溯到明朝皇帝的收集,后来因为战乱搬去了台湾。那部分文物应该是中国传统收藏中最重要的一部分。

  我认为以文物价值而论,还是留在中国的文物要好得多。

清康熙·青花枯枝麻雀纹梅瓶

  但是,鸦片战争以后,我们的文物确实流失得非常厉害,流失了大约100年,我们很多国宝级的的文物都是这个时期流出去的。

  5

  西方操纵着中国文物的价格

  瞭望智库:很多中国商人会不惜花高价去买这些流散文物。您怎样看待这种现象?您觉得这理性吗?

  马未都:中国文物的兴起包括两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受到全世界人民的尊重;第二个层面就是在经济上有价格的认可。

  改革开放尤其到2000年以后,有些中国富翁到海外去买一些中国文物。

  简单来说,最好的文物不一定有最高的价格。反过来就是说,高价位购买的中国文物本身不一定是最有价值的。但是,它们往往是最具商业价值的文物,所以很多商人去买。

  瞭望智库:为什么这些中国文物会产生商业价值呢?

  马未都:每个文化物品都有其对应的商业价值,只不过文物的商业价值具有不确定性。尤其有些孤品创造了很高的拍卖价格,而内行人不见得认为它好。

  但是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中国文物已经开始受到国际上和我们自己人的尊重。

清乾隆·紫檀描金七重檐宝塔

  严格意义上讲,到今天为止,除了中国绘画这一部分是中国人自己定价以外,剩下的还都是以西方定价为主。

  简单地说,最贵的东西都是西方人创造的,不是我们自己。

  瞭望智库:他们判断价值的标准是什么?

  马未都:西方人是按照全球的标准,而不是中国人的标准。比如,西方人认为元青花的价值高,但不少中国人认为洋彩这类花哨的价值高,所以,这种最贵的都是中国人买的。

  从审美角度上讲,中国人还是低于西方的,这个我们无须讳言。所以,一些表面比较花哨的文物会卖得很贵。而文物自身的价值不是商人们所关注的。

  今天,中国艺术品的国际价格和国内价格基本上都是商人管控的。这和过去100年前情况完全不一样。之前,中国文物的价值是文人来定的,所以价格的判断和今天有天壤之别。

  6

  钱并不影响我对文物价值的判断

  瞭望智库:您是参与佳士得拍卖的第一位来自大陆的中国人,当时拍卖会的情况是怎样的?

  马未都:我是最早参与国际拍卖的大陆人,因为我去苏富比(微博)和佳士得拍卖的时候看不到大陆来的人,偶尔能看见的东方面孔也是从香港和台湾来的。

  那时候,外国人觉得我是一个神奇的存在。

  拍卖会有一个好处,就是拍卖品非常多。由于大家对于文物的认知不同,所以拍卖会并不一定是价格最贵的地方。

  瞭望智库:中国文物能够向世界传递中国文化,向我们的后辈传递优秀的传统文化。您从事这个行业这么久以来,有没有什么事能够一针见血地印证这句话?

  马未都:18世纪是中国的帝制社会的最后的一个高峰,那时候,中国每年有大量文物运往欧洲。所以,其中很多非常重要的文物在国内并没有。

  比如,我们观复博物馆有一块外销的瓷质大盘,在我看来这是中国外销瓷之王。

  它的烧制工艺超越了我们当时的官窑,上面画的故事是中国文化中耳熟能详的吹箫引凤。

马未都先生心目中的“外销瓷之王”

  这件器物最早怎么出去的我不知道,当时定制的成本应该是非常高的,打个比方,甚至比现在买一辆好车还贵。

  这件东西在欧洲至少游历了二百年才回到了中国。

  我是在香港博览会的时候第一次看到它的。当时,它的主人是一个荷兰商人。我当时跟他讨论我的博物馆,所以他说会给我一个很好的价格,我当机立断就把它买了。

  迄今为止,在全世界各个地方的博物馆中,我还没看到任何一件外销的瓷器能超越它。

  很多搞收藏的人是拿着商业的眼光去看它的,觉得外销瓷肯定没有同一时期的官窑出品昂贵。

  但是,我不是按照金钱去判断的。

  因为我收集文物的时间很久,钱对我来说只是一个能力的表现——我有钱的时候就买,没钱那就没有办法买。

  但钱并不影响我对文物价值的判断。所以,即便这件东西在当时外销瓷里算是非常贵的,较之今天中国的瓷器市场,我认为它仍是非常便宜的一件东西。

  7

  承担着特殊使命的观复猫

可爱的观复猫

  瞭望智库:您在观复博物馆里养了很多猫。您当初怎么想到把猫和博物馆结合起来呢?

  马未都:我们养猫本身是一个偶然。

  十多年前的“非典”那段时期,我收留了一只流浪猫,它显然是被人家弃养的,对人很友善。从那以后,博物馆就陆续收养了很多只。

  后来,我们发现这些猫可以加深孩子与博物馆之间的关系。

  一般来说,一个家庭来参观的时候,往往家长兴趣很大,孩子却待不住,所以导致家长整体参观的时间缩短。

  为了给家长一个宽松时间环境,我们就养了很多猫来吸引孩子呆在博物馆里。

  观复猫们其实是分好几个层次的,观复猫的“猫馆长”是我们挑选出来,首先是能跟客人“交流”。

  而且,我们通过做一些相关试验来观察效果。

  比如,通过“猫的嘴”去讲解文物,很多小孩就愿意听;如果换作大人去说,有时候孩子就不爱听。猫对孩子们有极大的吸引力。

  所以,这些观复猫就使得我们多了一条途径来宣传我们的文化。

  人类养宠物最多的就是猫和狗。我们就是要用一种大众可以接受的宠物,作为博物馆的文化大使和品牌。

  现在我们国家提倡文化自信,我觉得观复博物馆做了20多年,实际上在做的也是文化自信的基础工作。

马未都:最珍贵中国文物并未流失在西方 而在国内
中国文物,在世界任何地方展出,都能代表中国文化。” 海外有很多中国文物,但最珍贵的还是在中国。 嘉宾| 马未都观复博物馆馆长 主持| 瞭望智库武君 1 世界最高的博物馆 瞭望智库:您在1997年创办了观复博物馆,之前也经历了一些坎坷。为什么要坚持创办这样一家民营博物馆呢? 马未都:我做博物馆其实是个偶然,最开始...

马未都:丢尽了中国人的脸,他却还以为自己是国民英雄
马未都的观点强调了蔡铭超拒不付款行为与八国联军侵略的相似之处,指出这两者都违背了社会规则与法治原则。他呼吁新时代的中国人要远离偏激的行为,不应以类似的方式回应问题。这种观点提醒人们,尽管中国已经走出近代屈辱,但历史依然是一块沉重的石碑,教导着人们应当如何对待国际事务。从蔡铭超拒付款事件引...

马未都,最珍贵的中国文物为什么都流失在西方吗?
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流失到境外的中国文物约164万件,分散在全世界47家博物馆,而海外民间的收藏预计是馆藏的10倍。据中国文物学会统计,从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因战争、不正当贸易等原因,超过1000万件中国文物流失到欧美、日本和东南亚等国家及地区。大英博物馆是收藏中国流失文物最多的一个博物馆...

马未都《国宝100》第一卷
没培凯有自序,没有他序,开篇即目录。本卷讲述27件国宝,包括青铜、陶瓷、玉器、家具、竹木牙角器、碑帖、书法、刺绣,未涉及绘画。马爷讲述国宝时,常以故事形式引入,国宝的发现过程有时颇为离奇。例如,武则天的除罪金简是农民屈西怀在山上捡石头时,在石缝中发现的;铜坐龙是农民挖地窖时意外发现...

马未都捡漏的4件宝贝是什么?
1. 西汉鎏金蚕:这件藏品是马未都在1986年至1987年间,从西北老乡手中以低价购得。当时,这些老乡并不知道这些鎏金蚕的价值,而马未都却一眼识出了它们的珍贵。这些鎏金蚕如今被视为国家一级文物,陕西历史博物馆将其作为“镇馆之宝”。2. 北宋汝窑天青釉圆洗:汝窑在中国陶瓷史上享有崇高地位,其...

马未都说他见过一种文物造假,把玉塞入活羊体内,3年后取出来,你怎么看...
而在文物界,有一种残忍的文物造假手段,是将玉塞到羊腿里面去,之后过去3年才将其取出,然后卖出一个高价。这一新闻是在2013年时,有一位文物收藏大家名字叫做马未都先生,曾经在镜头面前直面揭露过文物背后的一些黑心事件。马未都表示,有一些现代商人为了想要谋取暴利,就将自己的一些现代化工艺品,想方...

中国流失海外的文物能要回来吗
其实我国曾于1995年同其他23个国家签署了一份“文物返还公约”。上面明确注明50年期限的规定,即流失在国外的文物有50年的追索时效。如果超出这期限将很难实行追讨。按此约定,已表明圆明园被掠夺的文物是无法讨回的了。另外,其实签署这份公约大部分为严重文物流出国,而很多文物流入国是没有签署的。所...

古董收藏家马未都的介绍?
马未都是中国著名的古董收藏家、文化学者和观复博物馆的创办人。他对中国古董文化有着深入的研究和理解,并因其丰富的收藏和独到的鉴赏眼光而广受赞誉。 马未都从小就对古董和艺术品有着浓厚的兴趣。他的收藏之路始于上世纪80年代,当时中国的古董市场刚刚开放。凭借着对古董的热爱和敏锐的眼光,他收集了...

马未都要将古董全部捐掉,一点不留给子孙,为何儿子却不同意?
凭借这些宝贝,马未都得到了这些巨额的财富,也获得了名声。有次记者采访了马未都,他特地问对方将怎么处理这些珍贵的古董呢?马未都直接表示,自己会把这些宝贝全捐出去:1件不留都捐到观复博物馆。有人就表示:博物馆是你开的,你捐到它里面,和把钱由左口袋放右口袋有啥区别呢?不过大伙还真误会他了...

艺术人生马未都的讲话是什么?
今天世界各国博物馆内的中国文物,大部分都是这一时期的流失。 这长达一百五十年的痛楚,中国人不堪回首啊!我们曾错误地将挨打的局面归咎于文化的厚重,似乎中国人已背负不起。错误地将自己的文化视为落后,使中国人付出了沉痛的代价。我们一直在寻找新的出路,一百多年过去了,蓦然回首,发现出路仍是我们的文化。 1995...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