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近代史发展的比较

如题所述

  在改革前,中日两国都面临着国内人民起义不断和外部列强侵略加剧。因此,两国近代化道路上都充满了激烈的斗争。

在近代前,对两国社会影响最大的无疑是传统的政治制度。改革前,中日两国都是封建专制的国家。日本的传统体制属于封建世袭领主制。在幕藩体制下,日本是一个松散的有多个藩地组成的国家,藩主有很大的自治权,但是这些藩地有很强的天皇中心观念,与日本不同的是,中国属于集权官僚型的政体,权利集中于皇帝一人,官僚机构庞大。
中日两国都是“后发型”现代化,但日本“后发”的同时又是“外生”的,有学者认为日本实现较彻底改革的关键是立志推进现代化的领导人掌握了国家实际的政治权力,能将传统政治领导转化为具有现代化倾向的政治领导,并维持领导集团内部的高度团结。

日本在幕府时代名义上的最高统治者天皇并无实权,幕府末期,日本的资产阶级革命得以发动并成功。无实权的天皇和下层资产阶级可以联合以夺取实权,下层的资产者可以利用天皇的名义去反对幕府统治者,这些条件在中国是没有的。在“尊王”的口号下,各阶层很自然得都拥戴天皇,使天皇在实际上取得了统治权。

中国的清末宪政只是一场统治阶层的自救运动,其目标不是改变落后面貌,而是为了加强对人民的控制,清政府发布的政令都流于书面,没有得到真正的贯彻。

日本统一的国内市场形成较早,试图组织商品生产或商品流通的现象,主要只是在江户时代的初期才能见到,到了幕府末年,无论是幕府还是诸藩,都承认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的现实。中国传统的经济观主要反对发展工商业,其主要观点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而强化对农民的封建剥削,为防止封建社会瓦解而极力反对采用新的交通手段去促进商品流通,阻止工商业的发展。

日本建立了统一的国内市场,以次为背景商业资本也获得长足发展,并为求得利润的扩大而重视海外贸易,到了幕府末年出现了贸易振兴论和商品立国论等思想。随着传统的经济观逐步崩溃,中国的传统经济观在经历了林则徐、魏源等人之后也有所动摇,但是始终不能像日本那样彻底,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封建的自然经济观仍然占统治地位。

中国戊戌变法时期与幕府末年经济水平相当,当时中国已经拥有一些正规的资本主义企业,而幕府时期的“日本资本主义还处于它的前身阶段--商业高利贷资产阶级的阶段”,然而这个阶级却“成了维新的社会基础和经济基础”。中国农村自然经济接替过程缓慢,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形成强大的抵制力量,日本幕府的商品资本却冲破樊篱,侵占了生产领域。不像中国的商业资本停留在奢侈性消费,日本商业资本利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扩大生产,促使商业资本向工业资本转化。中国商业分散,且规模小,多与农业生产和家庭副业结合起来,成为资本主义资金积累的障碍。

中国洋务运动在国家出资兴办近代企业后,实行垄断经营,排斥商人投资新式企业,而明治维新时期,政府不但引进技术,而且鼓励和支持私人资本的经营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2-09-19
中国的发展比较快,但是日本也不慢~~~·

中日近代史发展状况对比
首先,中日在进入近代之前都是闭关锁国的封建国家。但是中日的封建制度有很大差异,中国的封建制度是中央集权制,而日本的封建制度更类似于欧洲中世纪的封建制度,日本的传统体制属于封建世袭领主制。在幕藩体制下,日本是一个松散的有多个藩地组成的国家,藩主有很大的自治权,但是这些藩地有很强的天皇中心观念,与日本不同...

近代史上的中日关系
1、1840年-1894年 明治维新前,中日关系挺好的,都闭关锁国,日本明治维新,中国同时展开洋务运动,中日竞争。2、1895年-1949年 甲午战争之后,中日战争开始揭开序幕,北洋时期:部分军阀投靠日本,日本对中国的影响力扩大,民国时期,蒋政府是亲美的,与日本矛盾日深,最后爆发八年抗战。战败后中日关系恢...

近代中日改革成败笔之比较论文
甲午战争从1894年7月到1895年10月,历时1年多,从海上打到陆地,从朝鲜打到中国,经过了辽东战役、山东战役、台湾保卫战等重大战役,战争的规模是中国近代史上最大的。失败最惨:甲午战争中国军队屡战屡败,陆军主力被击溃,海军主力被消灭,旅顺、大连、威海等重要军事基地被日军占领,彻底丧失了抵抗意志和战争力量,最后只...

用史实说明古代,近代,中日现代发展
1840年——1842年,英国发动鸦片战争,迫使清政府签订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中英南京条约》.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856年——1860年,英法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迫使清政府签订《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了。1894年——1895年...

西学东渐:中日近代化比较研究内容简介
通过比较研究,书中揭示了中日两国在引进、发展西学过程中的差异,以及这些差异对两国近代化建设产生的影响。这些差异,部分源于历史背景、文化传统、政治体制的差异,部分源于对西方文明接受程度的不同。综上,本书不仅丰富了近代史的研究视角,也为中国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宝贵的历史借鉴。它以中日两国近代化...

近代史中国和日本一败一胜原因分析
1、国力上讲:两次中日战争时期,中国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力都比经历了工业革命迅速壮大的资本主义强国小。但是,从战争所需要的要素看就有不同了,甲午战争时期,日本的战争对手是腐朽没落的满清政府和腐朽破落的清军。而20世纪30年代日本侵华的对手除了中华民国军队外,还有日益觉醒的中华民族,...

十九世纪中后叶中日近代化比较研究
她为近代中国的船舶制造、海军建设、科技人才培育,以及诸多工业领域的奠基和开拓,做出了重大贡献,在中国近代史上谱写了光辉的篇章。 左宗棠曾经提出‘用机器来制造船用蒸汽机‘,当年轮机厂里的很多机器都是从欧洲买来的。蒸汽机引发了西方的工业革命,由我们中国人自己制造出来的第一台船用蒸汽机是在1871年在这个船政...

日本明治维新与中国戊戌变法的比较
日本明治维新前夕,农民的起义和市民的反抗斗争持续而猛烈,新兴地主和高利贷商人对自身处境越来越不满,统治阶级内部发生分化,中下级武士对现实的不满增强 ,幕府统治已成为众矢之的。中国戊戌变法前夕的封建统治危机虽然十分严重,但由于封建统治者与帝国主义勾结,封建势力还比较强大。2、领导力量不同 尽管...

中日关系发展历程
中日关系发展历程经历了多个阶段,包括古代史、近代史和现代史三个阶段。详细 一、古代史阶段 中日两国的友好交往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汉代。在这个时期,中日之间的文化交流频繁,中国的文化、哲学、宗教等都对日本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唐代是中日文化交流的高峰期,许多中国文化和制度都被引入日本,如汉字、...

日本的近代化:与中国的比较图书信息
《日本的近代化:与中国的比较》由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出版,虽然具体的书号未提供,但可以推测这本著作在1991年就已经发行,面向中国大陆读者发行,旨在促进中日文化交流,引发对近代历史的深入思考。无论是对于日本研究爱好者,还是对中国近代史感兴趣的读者,这都是一本不容错过的参考书籍。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