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铜器背后的故事

某件比较有名的青铜器背后的故事
(急哪……) 不用太详细 有个大概就好 当然也不能太简练叻~

在国家博物馆“珍藏特展”的楼梯转口处,巨大的宣传背板上,喷印着一件精美异常的青铜器,它就是闻名遐迩的“四羊方尊”,也是每一位参观者看到的第一件历史文物。

“尊”是一种盛酒器,一般为圆形、鼓腹、侈口,也有少数方尊。四羊方尊便是其中一例,它方口,长颈,高圈足。颈部饰三角夔纹和兽面纹,肩部饰高浮雕蛇身而有爪的龙纹,从方尊四边蜿蜒于前,龙头居中,探出器体外。肩部四角是四个卷角羊头,羊角是事先铸成后配置在羊头的陶范内,再合范浇铸的,羊头再与器身合范铸成。如果没有高超的合范技术,很难达到整器浑然一体的效果。尊腹即为羊的前胸,羊腿则附于高圈足上。羊的前胸及颈背部饰鳞纹,两侧饰有美丽的长冠凤纹,圈足上是夔纹,整体饰有细雷纹。器体高58.3厘米,重近34.5公斤。

羊,通祥,在古代寓意吉祥,四羊方尊以四羊、四龙相对的造型显示了青铜礼器的至尊。四羊方尊集线雕、浮雕、圆雕于一器,把平面图像和立体雕塑结合起来,把器物和动物形状结合起来,以高超的铸造工艺制成,真是匠心独运,鬼斧神工。在商代的青铜方尊中,四羊方尊形体的端庄典雅是无与伦比的。

说起四羊方尊的由来,还有一段曲折的故事。

1938年4月,湖南省宁乡县黄材镇龙泉村村民姜景舒兄弟在村边的山腰上挖土种红薯时,锄头碰到一块硬物,他们想清除这块硬物,猛一锄头下去,“哐铛”的一声,从土里溅出一块锈铜片,四羊方尊就此出世,因当时正是抗战时期,国难当头,也注定了四羊方尊开始了它曲折不凡,历经磨难的坎坷经历。

姜景舒看着黑漆般的四羊方尊,里面还装满了黑色的泥土,他不知道方尊的真正价值,但知道一定是一件不同寻常的宝贝。

很快,村里人知道姜景舒挖到了宝贝,源源不断的有人来参观、抚摸,为了避免四羊方尊被络绎不绝的参观者损坏,姜景舒不得不请当地乡绅出面维持秩序,但还是防不胜防,四羊方尊的一个羊头的角尖还是碰掉了,再也没能找回来。

1938年5月,黄材镇万利山货号的店主张万利以400大洋购得四羊方尊。但这400块大洋实际上到了姜景舒手里的只有248块——中间经过了当地保长、甲长和乡绅的层层盘剥。当年,姜景舒还只有17岁,生活在一个有10多口人的大家庭里,生活艰难,这248块大洋让他们家的生活有了极大的改善。当时,姜景舒买了9担稻谷、两块地、一处山丘,使原来贫穷的生活一下殷实了许多。不过他也许无法意识到,四羊方尊带给他的,远不止是这些。新中国成立后,由于四羊方尊代表了商晚期青铜器最高工艺的成就,姜景舒的名字还被写进了初中历史课本和各种文物书籍中。

随后,长沙市西牌楼怡丰祥牛皮商号的老板赵佑湘,不动声色地以1万元大洋将四羊方尊轻易购得,并盘算着以更高的价格转卖。但没过多久,当时的长沙县国民政府侦查到四羊方尊的消息后,立刻派员将赵佑湘拘获,并将四羊方尊没收,上缴省政府,保存在中国人民银行湖南省分行的地库中。

本来找到一个安稳妥善的归宿是很幸运的,但是国运多舛,侵华日军开始轰炸长沙,使四羊方尊遭遇了更大的劫难。

1938年下半年,湖南分行的工作人员为了躲避轰炸和战乱,携带四羊方尊转移到湖南西部的沅陵县,但非常不幸的是,在一次空袭中,一颗炸弹在四羊方尊的不远处爆炸,把它炸碎成20多块……

抗战胜利了,而破碎的四羊方尊还静静地躺在湖南分行的地库中。新中国成立后,周总理颁布了保护国家文物的指示,1952年,湖南省文物管理委员会专家蔡季襄在中国人民银行湖南省分行的地库中,找到了四羊方尊的碎片。

1954年5月,修复这件国宝的重任,落在了古玩修复专家张欣如身上。经过两个多月的艰苦工作,四羊方尊终于恢复了它瑰丽庄严的身形。四羊方尊修复后,一直没有展出,到1959年中国历史博物馆(今国博)成立,四羊方尊调到北京,从此落户中国国家博物馆。
2007年3月30日到7月1日,包括四羊方尊在内的55件(套)国家博物馆珍宝在湖南省博物馆展出,这也是四羊方尊自1959年离别故土的第一次回归,新闻的热点再一次引起了对四羊方尊的探究
由于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开始,四羊方尊的出土地――湖南宁乡陆续出土了大批的青铜器,被称为“宁乡青铜器群”,四羊方尊便是其典型的代表,也是宁乡出土最早的青铜器之一。
为什么湖南宁乡会出土这些如此精美的青铜器,四羊方尊的主人又是谁呢?史料中记载,长沙首次建立城邑是在战国中期。
在经过了考古发掘后,考古工作者在湖南宁乡黄材镇发现了一座西周时期的“炭河里”古城。依据古城的规模以及出土文物的精美程度,考古工作者推测,这里曾是一个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而宁乡地区也曾存在过一个独立于西周的地方方国。
按推测,方国的最高统治者应该就是四羊方尊的主人,那么,这个方国的最高统治者究竟是谁呢?
春秋末期,楚国的势力进入长沙后,对南部展开了大规模的军事行动,湖南全境随后纳入楚国版图,使得长沙成为楚国南部的军事重镇,而在此之前,我国长江以南的广大地区生活着一个古老、庞大的民族——越人,那么“炭河里”古城是否可能是越人建造的呢?
可这一推测却与当地的青铜文化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偏差。青铜文化是商周文化的典型代表,仅仅在长江以北地区流传。而宁乡本地所出土的青铜器花纹精巧,显示了成熟的青铜冶炼技术。这一技术,越人并没有掌握。同时,由于出土青铜器具有典型的中原文化传统,通过史料,专家提出了另外一种解释。
据史料记载,江汉平原东部地区,以其高超的文化发展水平和青铜冶铸技术,成为湖南、湖北一带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当地居民为古代“三苗”的后裔。受到强大的周王朝势力压迫,他们南逃进入湘江流域,与本地土著民族结合。不过对此,依然有专家提出质疑。
由于缺乏直接的证据,究竟“炭河里”古城是宁乡当地人所建立,还是商代南逃奴隶主所建立,现在考古学界依然存在很大的争论。而宁乡出土的这些青铜器究竟是产自哪里,也成为了湖南考古学界的一个千古之谜。
四羊方尊究竟产自哪里?他的主人是谁?这一问题也出现了不同的声音。
观点一:中原迁移商人之物
宁乡附近没有铜矿,也没有冶炼遗址。加之四羊方尊具有典型的中原传统风格。有专家推测,四羊方尊应当是产自中原。在南逃时被带往宁乡。
观点二:土著人当地冶炼
出土于宁乡黄材的“人面纹方鼎”内壁铭文“大禾”二字,此前出土的器物铭文中也出现过“大禾”二字,有人据此推测,商周时期这里应有一个名为“大禾”的方国。依据这批青铜器的精美程度,有人推测,“大禾”国已具备高超的青铜器制作艺术。
观点三:文明融合的产物
即在商人在本地铸造或是本地民族在中原工匠指导下铸造。“三苗”部落受到周王朝势力压迫,进入湘江流域。为了生存,他们不得不入乡随俗,改变原来的生活习俗,与本地土著民族密切结合,在这里修造城池、建筑宫殿,也铸造青铜器,从而创造了独具特色的“炭河里文化”。
四羊方尊的主人是谁,这么多年来,一直没有得出明确的结论。而“炭河里”古城究竟是谁建造,目前也存在很多不同的说法。三千年前,这里究竟发生过什么事情?现在我们还不得而知,不过由四羊方尊引发的种种谜团,也让四羊方尊更具传奇色彩。
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长河,实在有太多的未解之谜。

参考资料:http://www.jianbaoclub.com/news/submit.jsp?operation=detail&id=20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5-05

青铜器是以青铜为基本原料加工制成的器皿和用具,它不是普通人可以拥有的,而是作为一种权利和地位的象征、一种记事耀功的礼器流传于世的,因此,历史学家也将大量使用青铜工具及青铜礼器的时期称之为“青铜时代”。保守估计,这一时期从夏商周三代而起直至秦汉,时间跨度约为两千年左右,是青铜器产生、发展、成熟乃至鼎盛的辉煌时期。青铜器以其独特的器形、精美的纹饰、典雅的铭文向人们揭示了先秦时期的铸造工艺、文化水平和历史源流,因此被历史学家们誉为“一部活生生的史书”。

图:现存最大、最重的青铜器 司母戊方鼎

陕西历史博物馆中的函皇父鼎、西周璵鼎、多友鼎等,都是很有代表意义的青铜器。在《中国历史密码》一书中,这几件珍贵文物也都有详细介绍。既然青铜器在中国古代历史中扮演着如此重要的角色,那么,古人是如何制造出青铜器的呢?

不论是作为工具,还是作为礼器,青铜器首先在原料上就具有不可替代的优越性。自然界存在着大量天然的纯铜快,因此,铜成为了人类最早认识的金属之一,但红铜的硬度低,不适于制作生产工具,所以,在生产中发挥的作用不大。后来,人们发现了锡矿石,并学会了提炼锡的技术,在此基础上,人们又认识到,添加了锡的铜比纯铜的硬度大。

经现代科学测定,红铜的硬度为布林氏硬计的35度,加锡5%,其硬度就提高为68度,加锡10%,其硬度会进一步提高为88度,如果经过锤炼,其硬度可继续提高。而中国的古人们,早已准确地掌握了青铜的铅锡比例,可根据铸造期望的不同,按不同比例配比锡铅,《周礼·考工记》中就明确记载了制作不同用具的不同合金比例。一般来说,加锡越多,铸好的青铜器就越硬,但同时青铜也会变得更脆。

此外,青铜溶液流动性极好,凝固时收缩率也很小,所以,青铜能够铸造出一些细部十分精巧的器物。青铜的化学性能也比较稳定,具有耐腐蚀的特点,可长期保存,而且熔点较低,熔化时不需要很高的温度,所以,青铜器用坏了以后,可以回炉重铸。这就为青铜器的铸造创造了便利的条件,人们只需要按照既定的合金比例配比青铜溶液,将其倒入事先做好的模范中,待其凝固,再把青铜器从模范中取出即可,正因为如此,我国各地出土的古代青铜器的数量是非常庞大的。

我国的青铜时代,创造了丰富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一方面,青铜工具的锐利程度远胜于石器,青铜制造的农具有力地推动了社会生产的发展,随之出现了拥有众多人口的都邑。在这些都邑中,人们建造巨大宫殿,修造大型王陵,构筑起城垣与壕沟之类的防御设施,在都邑与各地之间又有马车与舟船等交通工具相连结。另一方面,契刻于青铜器上的铭文,在记录日常生活的同时,大大丰富了人们的精神世界,天文、历法、医学等科学也逐渐发展起来。青铜器创造的灿烂的青铜文化,在世界文化中占有独特地位。

与青铜器有关的故事有
铜剑的故事 楚国的能工巧匠干将的妻子.夫妻二人给楚王铸造宝剑,用了好几年的工夫才制成。楚王因时间久了而发怒,想要杀死铸剑人。宝剑铸了两把并分有雌与雄。干将的妻子当时怀孕就要生孩子了,丈夫便对妻子诉说道:“我替楚王铸造宝剑,好多年才获得成功,楚王为此发怒,我要前去送剑给他的话,他...

青铜器背后的故事
羊的前胸和颈背部饰有鳞纹,两侧是美丽的长冠凤纹,圈足上是夔纹,整体装饰有细雷纹。关于四羊方尊的发现,有一个不平凡的故事。1938年4月,湖南省宁乡县黄材镇龙泉村村民姜景舒兄弟在种红薯时,意外发现了这件青铜器。由于当时正值抗战时期,四羊方尊的命运也变得曲折多舛。最初,姜景舒并不知道方...

各种青铜礼器的故事
有的觥全器做成动物状,背为盖,流为颈,身为腹,四腿做足。。 方彝 盛酒器,礼器。盛行于商晚期至西周中期。长方形器身,直口,直腹,少数下腹外鼓成曲腹状,盖上小底大,做成斜坡式屋顶形,圈足上往往每边都有一个口,盖与器身往往铸有4条或8条扉棱。 “彝”本是青铜礼器的通称,宋人始称这类器物为“方彝...

古村落出土姜子牙青铜器,揭示西周古城秘密,齐国后裔探寻
一、姜子牙青铜器的发现与历史背景 近年来,随着我国考古事业的蓬勃发展,许多珍贵文物相继出土。最近,古村落出土了一批姜子牙青铜器,成为考古界的一大亮点。姜子牙,又名为吕尚,是周初的一位杰出政治家和军事家,为周朝的建立和巩固立下了汗马功劳。这批青铜器的发现,不禁让我们联想到姜子牙在历史上的...

关于青铜的历史小故事(30字)
早在距今4000至4500年前的尧舜禹传说时代,人们已经开始冶炼铸造青铜器。当时青铜器的品种较少,多用于日常用品类,如刀、锥、环、铜镜、装饰品类。在夏、商、西周春秋及战国早期,约1600余年的时间内,中国的青铜器属于鼎盛阶段。当时的青铜器主要分为乐器、兵器及杂器,礼器。在这其中,礼器的数量最多...

历史上有关青铜的小故事,要简要容易背。100到200字。
民国时候,中国最大的青铜器司母方鼎出土,当时要要运到首都南京,地方官员为了方便运输,就把司母方鼎的耳朵拒掉一个,然后,后来补上。所以说,你看历史书在吹捧中国历史,介绍司母方鼎的时候,他决定不会告诉你,司母方鼎的一个耳朵是假的 ...

故宫青铜器铭文背后——周代史官记述的西周历史故事
故宫青铜器馆承干宫有两件西周时期的「 ”卣”揭秘了周代史官的故事。 「 ”卣”是酒器,往往用在很重大的礼仪中或是很重要的场合,以起到重要的作用。叔卣,据唐兰的判断是周昭王时期作器。周昭王是西周第四代国王,公元前996年到公元前977年在位。周昭王继位之前是西周的「 ”成康盛世”,《...

被拍卖的掠夺物:“青铜虎蓥”背后的故事
被拍卖的这件“虎蓥”是中国古代一种用来盛水的青铜器具,距今已有大约3000年的历史,是一件非常珍贵的文物。说它珍贵,一是因其器盖和出水口的老虎造型,二是因为现在像这种“蓥”类的实用青铜器非常罕见。中国的青铜器最早出现在夏朝,到商周时期达到鼎盛,那时青铜器大多是祭祀用的礼器。它的种类非常...

国之重器,毛公鼎的背后有着怎样的前尘往事?
国之重器毛公鼎是我国重要的保护文物,流出了千年之久的毛公鼎见证了很多重要历史时刻,同样背后也有很多精彩的故事。现在很多的历史文物,他们本身没有多高的使用价值。但是他们却有很高的历史价值,他们代表的不仅仅是他们本身,而是那个时代的精华,见证了王朝更迭,见证了历史变化,见证了斗转星移物是人非...

商周时期的钺
在商周时期的历史长河中,钺作为权力与荣誉的象征,深深地烙印在青铜器的熠熠光辉中。尽管青铜是那个时代的主流,但铁器的悄然出现为这一时期的故事增添了神秘色彩。让我们一起探索这些铜钺背后的故事,它们不仅是军事荣誉的象征,也是社会等级与道德审判的载体。商代的权力象征商代墓葬中频繁出现的青铜钺,...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