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帮忙翻译一下文言文,谢谢。

1少有学行,名著海内,隐于壶山之阳。
2人莫己知而道不得行,群邪共处而害将其身。

初,南阳樊英,少有学行,名著海内,隐于壶山之阳,州郡前后礼请,不应;公卿举贤良、方正、有道,皆不行;安帝赐策书征之,不赴。是岁,帝复以策书、玄纁,备礼征英,英固辞疾笃。诏切责郡县,驾载上道。英不得已,到京,称疾不肯起;强舆入殿,犹不能屈。帝使出就太医养疾,月致羊酒。其后帝乃为英设坛,令公车令导,尚书奉引,赐几、杖,待以师傅之礼,延问得失,拜五官中郎将。数月,英称疾笃;诏以为光禄大夫,赐告归,令在所送谷,以岁时致牛酒。英辞位不受,有诏譬旨,勿听。英初被诏命,众皆以为必不降志。南郡王逸素与英善,因与其书,多引古譬谕,劝使就聘。英顺逸议而至。及后应对无奇谋深策,谈者以为失望。河南张楷与英俱征,谓英曰:“天下有二道,出与处也。吾前以子之出,能辅是君也,济斯民也。而子始以不訾之身,怒万乘之主,及其享受爵禄,又不闻匡救之术,进退无所据矣。”臣光曰:古之君子,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隐。隐非君子之所欲也。人莫己知而道不得行,群邪共处而害将及身,故深藏以避之。王者举逸民,扬仄陋,固为其有益于国家,非以徇世俗之耳目也。是故有道德足以尊主,智能足以庇民,被褐怀玉,深藏不市,则王者当尽礼以致之,屈体以下之,虚心以访之,克己以从之,然后能 利泽施于四表,功烈格于上下。盖取其道不取其人,务其实不务其名也。荀子曰:“耀蝉者,务在明其火,振其木而已;火不明,虽振其木,无益也。今人主有能明其德,则天下归之,若蝉之归明火也。”或者人主耻不能致乃至诱之以高位胁之以严刑使彼诚君子邪则位非所贪刑非所畏终不可得而致也可致者皆贪位畏刑之人也乌足贵哉(选自《资治通鉴·卷五十一》,有删节) 文言文译文当初,南阳郡人樊英,年少就有学问,品行优秀,闻名天下,隐居在壶山的南麓。州郡官府曾多次征聘他出来做官,他都不应命。朝廷公卿大臣推荐他为贤良、方正、有道,他都不去。安帝赐策书征召他,他还是不去。同年,皇帝又用策书和黑色的缯帛十分礼敬地征诏他,但他以病重为由坚决推辞。于是,诏书严厉责备州郡办事不力,州郡官员只好将樊英抬上车送他上路。樊英迫不得已,到了京城,又推说有病不肯起来。于是用轿子强行将他抬入殿上,而他仍然不肯屈从。皇帝就让他出去到太医那里养病,每月送给他羊和酒。随后,皇帝又特地为樊英造坛设席,让公车令在前面引路,尚书陪同,赏赐小桌和手杖,用待老师的礼节款待樊英,向他询问朝廷大政得失,任命他为五官中郎将。几个月后,樊英又称病重,皇上下诏任命他为光禄大夫,恩准他回老家养病,并让当地官府送谷米,每年依时节送牛和酒。樊英请求辞去职位,诏书晓告皇帝旨意,不予批准。樊英起初接受征诏时,大家认为他一定不会改变志向屈从。南郡人王逸平时和樊英很要好,所以特地写信给他,引用了许多古人的事来比喻开导,劝他接受朝廷的征召。樊英最终听从王逸的建议而前往京城就聘。然而后来他在应对皇上的提问时,却没有新奇的计谋和深远的对策,谈到他的人因此感到失望。当初,河南人张楷和樊英一起应征,张楷对樊英说:“天下有两条道路,出仕与隐居。我以前认为您出仕能够辅佐当今天子,拯救天下百姓。然而您开始时以贵重无比的生命去激怒天子,等到您享受官爵俸禄后,又听不到您匡时救世的主张,这样做真是进退失据呀。”臣司马光说:古代的正人君子,在国家政治清明时就出来做官,国家政治黑暗时就退隐为民。退隐并不是君子所愿意的。然而他们深知,没有人能真正了解自己,正道又不能得以推行,那么,与奸佞之流共事就将伤害到自身。所以深藏自己的才能,远远躲开他们。圣明的君主选用避世隐居的人和提拔出身卑微的人,原本是由于他们对国家有利,并非以此来迎合世俗的视听。因此,在道德上足够用来使君主尊敬,在智慧和才能上足够用来庇护百姓的人,就好比身穿粗布衣但怀揣美玉一样,深藏不售。那么,圣明的君主应该竭尽礼节来征聘他;降低自己的身份来拜访他;谦虚地来请教他;克制自己来听从他的意见。这样,才能使恩泽普施于四方,功业流传到千古。圣明的君主用的是隐士逸民的治国方略,而非隐士逸民本身,注重的是实际效果,而不是徒求虚名。荀子说:“晚上用火光捕蝉,必须把火把燃亮,然后再摇动树枝就可以了。假如火光不亮,即使摇动树枝,也没有用处。现在,君王如能使德行英明,那么天下的人都会归于君王,正如蝉去投奔明亮的火光一样。”有些人主因贤才不应征而感到羞耻,于是用高位来引诱他,用严刑峻法来威胁他。如果他是一个真正的君子,那么高位一定不是他贪念的,严刑一定不是他畏惧的,君主最终还是得不到他。君主能得到的,全都是些图谋高位贪生怕死的人,这又怎么值得尊敬呢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2-07-13
年少就有学问,品行优秀,闻名天下,隐居在壶山的南麓。
然而他们深知,没有人能真正了解自己,正道又不能得以推行,那么,与奸佞之流共事就将伤害到自身。
第2个回答  2012-07-13
1.很小的时候就学有所成,名扬四海之内。 隐居在壶山的北面。
2.人不要自己知道却还说不可以,各种邪恶不正的习惯或事情堆积在一起终究会让自己尝到恶果。
第3个回答  2012-07-13
1、(樊英)年少就有学问,品行优秀,闻名天下,隐居在壶山的南麓。
2、没有人真正了解自己,正道又不能得以推行,与奸佞之流共事就将伤害到自身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请帮忙翻译文言文,马上用,马上采纳!!谢谢
子张问於孔子曰:“何如,斯可以从政矣?”子曰:“尊五美,屏四恶,斯可以从政矣。”子张曰:“何谓五美?”子曰:“君子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子张曰:“何谓惠而不费?”子曰:“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费乎?择可劳而劳之,又谁怨?欲仁而...

请帮忙翻译一下文言文,谢谢。
1虽天地之大,万物之多,而唯啁翼之知;吾不反不侧,不以万物易蜩之翼,何为而不得!——尽管身边天地广阔无边,世间万物五光十色,而我的眼睛里只有知了的翅膀.外界的什么东西都不能分散我的注意力,都影响不了我对知了翅膀的关注,怎么会粘不到知了呢!2用志不分,乃凝于神,其佝偻丈人之谓乎!——...

请帮忙翻译这些文言文
1.农事伤则饥之本也,女红害则寒之原也 农业受到损害将导致饥荒,缝纫受到损害就要挨冻。2、强毋攘弱,众毋暴寡,老以寿终,幼孤得遂长 疆域广大的强国不欺凌弱小国家,不以多欺少,让老者安享晚年,让孩子长大成人 3、今岁或不登,民食颇寡,其咎安在?如今如果年景不好(不能丰收),人民的食物...

真心请教。有几句文言文不明白,想请大家帮忙翻译一下,非常感激!
1.是人名。译文:程昱的胆识,比起孟贲、夏育真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啊。2.知足不辱是典故。【出处】《道德经》第四十四章,“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译文:程昱说:知道满足才不会受辱,我可以退隐了啊。程昱退的背景:以前刘备失去徐州,前来归附曹操。程昱劝曹操杀刘备,曹操不听。后...

请大家帮我做几道文言文翻译
1、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这个人只能到他那里去拜访,不能委屈他,召他上门来,您应当屈身去拜访他 2、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蹶,至于今日。我没有估量自己的德行,衡量自己的力量,想要在天下伸张大义,但是自己的智谋浅短、办法很少,终于因此...

帮忙翻译一下文言文
【参考译文一】古代的人不是没有宝物,只是他们看作宝物的东西与今人不同。孙叔敖病了,临死的时候告诫他的儿子说:“大王多次赐给我土地,我都没有接受。如果我死了,大王就会赐给你土地,你一定不要接受肥沃富饶的土地。楚国和越国之间有个寝丘,这个地方土地贫瘠,而且地名很不吉利。楚人畏惧鬼,...

请大家帮我翻译一下这句文言文,谢谢了
做事要选稳当可行的,不做无把握事、冒险事,似乎显得平庸,但知足常乐,平安就是福。谋事不宜因小嫌弃。改大则败者。一石拾之嫌小。舍之。再拾之。无一而足者。到头无石可捡:刘备的话:无谓恶小而为之,无谓善小而不为。从小事做起,不可贪大,不要这山望着那山高,选来选去,像捡石头...

帮忙翻译一下文言文,谢谢啦
【翻译】吕蒙字子明,祖籍汝南富陂。年少时去南方,依附姐夫邓当。邓当是孙策手下的将领,多次参加讨伐少数民族政权山越的战斗。吕蒙十五六岁时,偷偷跟随邓当参加战斗,邓当发现以后大吃一惊,大声指责吕蒙,让他回去,吕蒙不肯。回去后,邓当向吕蒙的母亲告状,吕蒙的母亲很生气,要惩罚吕蒙,吕蒙说:“...

请帮忙翻译一下文言文,谢谢。
1.我自己没有经过这地方,那么即使是长久以来深处官衙之中,每日忙着处理章奏疏文,还是没法得知其中详情,况且陛下高高居于九重之上的呢?2.游荡不务正业的人,假托皇亲国戚手下之人的名义,常常在关卡渡口都市大设店铺,并搜罗商税。

文言文,帮忙翻译一下!!!谢谢!
”乃往,身自罢之。译文:魏文侯与管理森林的一个小官约好了去打猎。这天,魏文侯与文武百官开怀畅饮,天又下起雨来,文侯准备去赴约。左右官员们说:"今天您喝了酒,天又下雨,您还要去吗?"文侯说:"我与小官约好了去打猎啊,虽然这里有乐子,哪能不去赴约会呢?"文侯于是前往,亲自停止了酒宴。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