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中非正式组织有哪些?

如题所述

  学生在校除了班集体、学生会、团委等正式群体外,还存在各种各样的学生非正式群体。这些非正式群体大多时为了满足同学之间相互交往、交流思想、交流情感等需要,而由一些兴趣、爱好、习惯、观点、志向、态度一致的学生自发结合而成的,它们有自己的特征,对学生群有积极的影响也有消极的影响。在社会进步与高校建设的带动下,高校的大学生非正式组织普遍存在,它深刻地影响到大学生教学效果的体现,对高校管理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但是,国内绝大多数高校对大学生非正式组织的影响力问题尚未给予足够的关。本文我将从大学生非正式组织产生的原因、它的类型、对正式组织的影响、以及如何应对非正式组织等作详尽的阐述。

  20世纪30年代,梅奥的霍桑实验发现了存在于一切组织中的非正式组织。在霍桑实验中,非正式组织在决定产量高低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霍桑实验的结果表明,影响工人生产效率的因素不是待遇和工作条件,而是工作中的人际关系。非正式组织对于生产效率、工作满意度有着重大的影响。在一个组织中,管理人员只根据效率而忽略感情因素来进行管理,则必定会产生冲突,影响企业生产效率的提高和目标的实现。
  作为我们二班的班长,我不得不承认非正式组织的重要性。众所周知,大学大多是大教室上课,这无疑对一个班的凝聚力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我们二班整体作为一个正式团体,要靠组织规章来保证高效率的运作,我们的沟通需要以会议的形式展开,而在会议中我们得到的信息肯定是不全面的,因为很多人不愿在众人面前表达自己的想法,但非正式组织不一样,他们私底下可能了解的更多更全面。比如说,又一次帮两同学解决一些矛盾,她向我讲述了很多自己的委屈,如果我之前没有听过那些非正式组织的私聊,我就不会对她有更进一步的了解,或许当她在诉说委屈之时我的态度会向她那边倾倒,可我没有,通过非正式组织的消息,我可以更全面更客观的看待问题。还有就是,平时组织大家一起聚会,很难把他们聚齐,很大原因就是其中有一个人不去就会有好几个人不去,所以只要每次说服非正式组织中的核心人物,那么活动举行就容易多了!
  一、大学生非正式组织产生的原因
  大学生非正式组织的产生具有深刻的主、客观原因。怀特的《街角社会》中街角帮的结构产生于帮的成员之间长时期的经常交往。大学生非正式组织结构的产生的原因当然要比它多得多,具体原因有以下几点:
  1、大学生非正式组织形成的主观原因:
  (1)心理因素。孤独和寂寞是大学生非正式群体产生的心理基础。
  (2)共同的兴趣爱好或一致的价值观念。社会心理研究表明:人的大部分需要是在其群体的相互理解中才能得到满足。
  (3)具有相类似的社会背景和经历。相类似的社会背景和个人经历给了他们更多的共同话题;相同的生活体验和感受,让他们容易相互同情。这给他们创造了更多的可以深入接触的机会。如学院的各种社团、老乡会等都属于这一种类型。
  (4)自我满足、自我实现意识的需要。大学生自我意识增强, 使他们自我实现意识倾向突出, 并期望在非正式群体中得到补偿性满足。他们总想改变环境, 求得鼓舞, 以摆脱这种心态, 这时非正式组织为他们提供了自我满足、自我实现的机会。
  (5)时空因素。绝大多数学生都住校,他们的活动轨迹基本上是“四点一线”,即教室―图书馆―食堂―宿舍,因此彼此间有时间和空间条件接触,有面对面交流的优越性。在频繁的相互交往中他们不断磨合,不断适应,使他们的行为模式趋同,这样很容易就形成了非正式组织。
  2、大学生非正式组织形成的客观原因:
  (1)学校正式组织的威信不高、凝聚力不强。大学校园里的正式群体仍然存在相对封闭、信息不够灵敏的缺陷,它们往往不能根据学生的心理和思想特点开展工作、为他们排忧解难、发挥作用,不能满足大学生的心理需求,因而威信不高,凝聚力不强造成一部分学生脱离正式组织群体而热衷于非正式群体活动,期望通过非正式群体的活动,弥补正式群体的不足。
  (2)学校教育体制的原因。如学分制、弹性学习、使学生的自由支配时间大大加强。现代大学推行新的教育体制许多高校正在逐步推行学分制,再加上大文科、大理科理念的注入,使得学生学习的地点开始不固定,班级概念趋于模糊。这样就弱化了班级作为正式群体的约束力,学生作为个体逐渐游离于集体之外形成小集体,这就为非正式组织的产生创造了客观条件。这些情况,都为非正式群体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便利条件。
  大学生非正式组织的种类
  大学生非正式组织虽然种类繁多、形式各异,但大致有以下5种类型。   (一)学术型。高校中不同专业的学生往往为了提高自身专业素质和促进专业发展而自建协会,举办沙龙,这种独立于班集体之外、面向全校开放的带有浓厚学术气氛的组织就是学术型非正式组织。该类型组织使学生在通过正式组织学习知识之余,还可以接触和学习自己感兴趣的各类学科知识。
  (二)信仰型。以成员间理想、信念、志向的相同为基础而建立的非正式组织。其成员相对成熟,思想健康向上,关心国家大事,具有较高的理想抱负,一般是学生中的佼佼者,如“党章学习小组”、“马列学习小组”等。这类非正式组织是高校对大学生进行马列主义基本理论、党的基本路线和形势政策教育的重要渠道。   (三)情感型。以个性相近、经历相似、心理相容、情感相通为基础而建立起来。成员之间感情色彩比较浓厚,相互间比较信任,讲义气,重感情。这类组织一般具有一定的排他性和地域色彩,极易演化成男女之间的恋爱或带有哥们义气的小圈子。   (四)兴趣型。具有相同的兴趣爱好,为满足精神生活需要而建立。其成员来源广泛,相对固定,多为校园课外活动的活跃分子,组织活动内容明确,活动时间有规律,易受社会潮流影响。   (五)对抗型。那些自以为在组织活动中受到不公正待遇、某些心愿不能如愿、违反校规校纪受到批评或处分的学生,容易纠集在一起,对抗学校的各项管理。如表现为同时逃课、同时不参加集体活动,或者是欺负低年级同学、打架斗殴等。这种非正式组织对集体建设和学生个人的发展危害性极大。   另外,根据非正式组织的不同性质,也可以分为三种类型:积极型、中间型、消极型。积极型非正式组织的目标和正式组织的目标是一致的,对学风校风建设将产生积极的影响。中间型非正式组织的目标和正式组织的目标有的是一致的,有的是不一致的,可能为教育管理工作带来正面影响,也可能带来负面影响。消极型非正式组织的目标和正式组织的目标是不一致的,会给教育管理工作带来一定的问题。
  大学生非正式组织对正式组织的影响
  (一)积极作用   1.满足需要。非正式组织可以满足成员多种层次的需要,实现一定的社会满足和心理满足。让那些被忽视、失落、压抑的学生摆脱窘境找到施展才华的舞台。  2.中介作用。大学生非正式组织可以起到联系社会与学校、学校与学生、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作用。正式组织可以通过非正式组织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学习生活情况,正式组织的信息也可以通过非正式组织的渠道向学生传达。   3.补偿作用。目前学生管理力量薄弱,仅有的少数辅导员忙于应付日常管理,难以有精力指导学生正式组织开展一些学生所喜闻乐见的活动,导致学生工作大大削弱,于是学生纷纷通过参加非正式组织去实现自己的价值。   4.自我教育作用。非正式组织为学生的自我教育提供了平台,开拓了空间,为学生提供了与他人充分合作和共同生活的机会。
  (二)消极作用   1.产生抵触情绪。非正式组织成员对正式组织某些要求、工作产生不满情绪时,或受到批评处分时,容易引起其内部成员的同情和支持,引起抵触情绪,甚至产生对立。   2.降低工作效率。当非正式组织和正式组织的目标发生矛盾时,或者正式组织的某些制度限制了非正式组织活动时,非正式组织就会成为一股销蚀力量,降低正式组织的影响力和工作效率,削弱正式组织的作用。   3.产生帮派势力。非正式组织容易产生小圈子,成为传播小道消息和谣言的温床,不利于学生的团结。在评先评优等选举工作中,非正式组织的成员会联合起来,影响选举的结果。有不良倾向的学生容易勾结在一起,集体逃课旷课,甚至打架斗殴
  4、造成非正式组织成员的价值观冲突,形成双重人格。同一个人在正式组织和非正式组织中可能具有双重的身份,常常扮演双重角色,这会使他产生观念、规范、任务等方面的矛盾和冲突, 处于两难选择之中, 长期下去严重的会造成人格变形, 形成双重人格。
  四、如何应对大学生非正式组织 
  (一)正视非正式组织的存在   大学生非正式组织的产生有其必然性和客观性,教育工作者要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正确对待它。一是不忽视,非正式组织是大学生成长需要的产物,当前各高校的非正式组织遍地开花,人员众多,对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也产生着不同程度的影响。教育工作者要正视、关注它,了解各种非正式组织的情况,掌握动态,以便开展工作。二是不敌视,大学生非正式组织所追求的目标和大学的培养目标基本上是一致的,他们所开展的活动绝大部分是在校规校纪允许的范围内的、有助于大学生成才成长的。消极型的非正式组织只占极少的比例,代表不了非正式组织的主流。对非正式组织要用善意的眼光来看待,不能轻率地扣以小集团、小圈子和宗派主义的帽子加以否定和打击。   (二)把握非正式组织的发展方向   大学生非正式组织类型多样,针对不同的类型,应采取有针对性的引导方法和教育形式,牢牢把握好他们的发展方向。对学术型、信仰型等积极型非正式组织,通过学生会等正式组织对其给予大力的支持和保护,对其开展的活动提供场地、资金、时间等保障,并给以精神上的鼓励。可以引导更多的学生加入,并适时促使其向正式社团转化。对中间型的非正式组织,要坚持正面引导,强化其积极作用,抑制其消极作用,并努力引导其向积极型转化。对消极型的非正式组织要重在教育转化,但对于有严重破坏性的,如打架斗殴等,应坚决予以取缔,并对其核心人物予以纪律处分。   (三)发挥核心人物的特殊作用   非正式组织中的核心人物大都具有某种被其他成员所佩服的能力或性格,他们的行为,对整个非正式组织的目标和规范都有决定性的影响。因此充分发挥核心人物的作用,有利于引导非正式组织的发展方向。对于既是学生会等正式组织中的骨干,又是非正式组织中的核心人物者,要旗帜鲜明地提要求,交任务,使其明辨是非,做好非正式组织成员的教育引导工作。对于那些虽不在正式组织中担任职务,但素质好、能力强的核心人物,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通过教育转化,让其在正式组织中担任一定的职务,便于其做好其他成员的转化工作,以利其所在的非正式组织与正式组织的价值取向、发展方向等方面趋于一致。对部分在学生中造成不良影响的非正式组织的核心人物,要努力做好沟通和说服工作,解决其合理需求,打击其无理需求。   (四)强化正式组织的功能   大学生非正式组织的大量出现,说明高校的正式组织管理中还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要减少非正式组织发展的机会,削弱非正式组织的消极作用,最关键的就是要强化正式组织的功能。在开展正式组织的活动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特点,丰富活动的内容和形式,满足学生的需求,最终营造良好的校风班风和学风。使每个大学生都能在正式组织中找到自己的位置,获得自我提升的机会。同时正式组织内部要加强民主建设、畅通沟通渠道、提高工作效率,为大学生创造和谐的人际关系和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不断增强正式组织的凝聚力和影响力。   总之,非正式组织是任何组织中必然存在的,作为二班班长,我应该意识到非正式组织存在的必然性,并且在组织进行变革的过程中,应充分发挥利用组织的积极作用。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无其他回答

非正式组织有哪些
7. 诸如集邮、绘画、技术革新以及业余文体活动等兴趣小组,均属于非正式组织的范畴。

非正式组织有哪些
大学生非正式组织结构的产生的原因当然要比它多得多,具体原因有以下几点: 1、大学生非正式组织形成的主观原因: (1)心理因素。孤独和寂寞是大学生非正式群体产生的心理基础。 (2)共同的兴趣爱好或一致的价值观念。社会心理研究表明:人的大部分需要是在其群体的相互理解中才能得到满足。 (3)具有相类似的社会背...

非正式组织有哪些
例如,集邮组织、绘画组织、 技术革新组织、业余文体活动组织等,都属于非正式组织范畴。

非正式组织有哪些
大学生中非正式组织多种多样,主要包括基于共同兴趣、爱好、习惯、观点、志向、态度一致的学生自发结合而成的群体。这些组织可能包括各种社团、老乡会等,它们对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产生积极影响,但也可能带来一些负面影响。问题二:非正式组织的影响有哪些方面?非正式组织对组织目标的实现有着重要的影响,既有...

有哪些非正式组织
非正式组织种类繁多。主要包括:兴趣小组、社区组织、校友会、朋友圈等。1. 兴趣小组 兴趣小组是基于共同兴趣爱好形成的非正式组织。成员因相同兴趣而自发聚集,如读书会、摄影社、运动团体等。这些组织以交流分享为主,有助于增进成员间的友谊和技能提升。2. 社区组织 社区组织是在社区范围内形成的非正式...

大学有哪些非正式组织
这个要看具体是哪所大学,一般都是学生组织的社团,可能有交谊舞协会,跆拳道协会,文学社,韩语协会,街头篮球协会等等,也可能会有一些自发组织的乐队,科研小组,会有很多。

非正式组织有哪些类型
1. 道尔顿(M. Dalton)垂直团体:这类团体存在于不同的部门但属于同一层级,分为以下两种情况:- 垂直共栖:主管与部属之间存在相互支持和维护的关系。- 垂直寄生:部下依赖于上司,但这种依赖可能不利于组织的健康发展。2. 水平团体:这类团体横跨不同的部门但在同一层级,其行为模式包括:- 水平攻击...

日常生活中有哪些形式的非正式组织。请举例说明?
1. 集邮、绘画、技术革新以及业余文体活动等组织,都是非正式组织的例子。2. 这些组织在形成之后,会逐渐产生自己的行为规范,用以指导成员的行为。3. 这些规范可能与正式组织的目标相吻合,也可能存在冲突。4. 非正式组织的主要目标通常是满足成员的心理需求,因此也被称为心理-社会系统。5. 非正式...

非正式组织有哪些
非正式组织的类型多种多样,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 兴趣爱好型组织 这类组织通常由具有共同兴趣或爱好人们自发形成。例如,体育俱乐部、读书会、艺术团体等。这些组织的主要目的是交流和分享共同的兴趣,提升成员的技能和兴趣满足感。成员间通常基于共同的兴趣和热情进行互动,没有明确的等级和规章制度。2. ...

非正式群体有哪些
非正式群体的类型 一、朋友群体。这一类群体通常由共同的兴趣爱好、相似的价值观或经历等吸引形成。成员间没有明确的组织结构和角色分工,通常是基于友谊和信任建立的。例如,大学室友、运动队成员等。二、学术兴趣小组。这类群体主要是围绕某些学术话题或研究兴趣形成的。成员间可能没有正式的领导者和规章...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