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光帝表彰在鸦片战争中死难的将领,百姓为何不认账呢?

如题所述

第一次鸦片战争期间,英军打算占领镇江,以切断中国交通大动脉,迫使清政府投降。1842年7月,英军舰船70多艘、兵力1万多人进犯镇江。

当时,驻守镇江的是由副都统海龄(满洲镶白旗人)率领的1600名八旗兵和400名绿营兵。稍后,四川提督齐慎、湖北提督刘允孝、九江镇总兵李锜分别率兵(共约3700人)赶至镇江协防。

海龄抗敌的决心非常坚定,他一向反对与英军妥协。面对英军来袭,两江总督牛鉴到镇江时不仅没有整备军务,反而要求准备牛、羊献给英军,企图妥协投降,遭到海龄拒绝。



侵略清朝的英军。

7月21日晨,英军向镇江发起进攻,第一次鸦片战争中最惨烈的一次战役打响。

英军登陆后,齐慎、刘允孝等镇江外围清军不堪一击,很快溃退。进攻镇江城时,英军遭到了海龄所部的誓死抵抗。

海龄紧闭城门,率八旗兵死守,以大炮、抬枪等猛轰英军,战况十分激烈。英军登梯攀爬城墙时,有八旗兵抱住英国兵一起跳下城墙,或者以大刀与英军的刺刀拼命。

因兵力悬殊、武器落后,八旗兵逐渐不支,城北门、西门、南门相继被攻破。随后,海龄率部与英军展开殊死巷战,他身负重伤仍未退缩,鼓励下属宁可自杀绝不投降。守城旗兵几乎战斗到最后一个人。英军死亡185人,为第一鸦片战争中英军损失最大的一次。

海龄画像。

两天后,英军占领镇江全城,海龄见已无回天之力,与妻子、孙子一起自杀。

应该说,海龄的表现可圈可点,值得赞扬。他的事迹传到北京,道光帝给以优恤,"谥昭节,入祀昭忠祠,并建祠镇江,妻及次孙附祀"。

但是,不少大臣,尤其是镇江百姓,并不认可道光帝对海龄的恤典,反而认为海龄负有镇江失守的主要责任。

其实,海龄的名声向来不好,口碑很差,他死后民间舆论与官方评价形成对抗,几乎难以避免。这跟他的狭隘的立场有关。



道光帝画像。

战斗打响前,海龄心存满汉畛域之念,没有与齐慎、刘允孝等各军团结协作,反而把绿营兵全部布置到城外,不准他们进城,而且不给予物资支持。

如此一来,造成各自为战的局面,削弱了战斗力。英军即将兵临城下之际,城外绿营兵以"城闭乏食""欲开炮攻城",对着城里"诟骂万端"。海龄消极防御,放弃城内外的配合,虽有一军之勇,面对优势敌人也是必败无疑。

再者,海龄关闭镇江所有城门,严禁百姓外出逃难。他派兵在城内四处搜捕"汉奸",抓到所谓"形迹可疑"者,未加审判,立即处死13人。他纵容随意诬陷,滥杀无辜,还有一些旗兵趁机抢劫,搞得人心惶惶,激化了军民矛盾。



英国人托马斯·阿罗姆绘制镇江之战场景。

因此,说海龄负有战败的主要责任,绝非虚言。虽然他在战斗中很英勇,但这主要是为了维护皇家的利益。他有忠君之心,却无保民之念。

官民对海龄的非议传到道光帝耳朵里,他曾下令调查真相,结果出来后,道光帝认为制造矛盾、滥杀无辜都无关宏旨,仍"以阖门死难,大节无亏,仍照都统例赐恤"。但是,道光帝的定调未能阻止民间的讥议。

参考资料:《清史稿·列传一百五十九》,谭文凤《镇江之役中的海龄》,张连银 《从海龄之死看鸦片战争时期官方与民间的英雄认同》,姜涛、卞修跃《中国近代通史·第二卷》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2-26
主要是因为这些在鸦片战争中死难的将领做了不好的事情,导致失去了民心,所以百姓不认账。
第2个回答  2020-12-26
海龄负有战败的主要责任,绝非虚言。虽然他在战斗中很英勇,但这主要是为了维护皇家的利益。他有忠君之心,却无保民之念。
官民对海龄的非议传到道光帝耳朵里,他曾下令调查真相,结果出来后,道光帝认为制造矛盾、滥杀无辜都无关宏旨,仍“以阖门死难,大节无亏,仍照都统例赐恤”。但是,道光帝的定调未能阻止民间的讥议。
第3个回答  2020-12-25
我认为最主要的原因是这些将领他们打着为人民服务的幌子做了一些对人民不利的事所造成的结果。

道光帝表彰在鸦片战争中死难的将领,百姓为何不认账呢?
道光帝得知民间非议后,下令调查,但最终仍维持对海龄的表彰。尽管如此,民间的批评并未因此平息,反映了当时官方与民间对英雄认同的差异。

道光帝表彰在鸦片战争中死难的将领,百姓为何不认账呢?
但是,不少大臣,尤其是镇江百姓,并不认可道光帝对海龄的恤典,反而认为海龄负有镇江失守的主要责任。其实,海龄的名声向来不好,口碑很差,他死后民间舆论与官方评价形成对抗,几乎难以避免。这跟他的狭隘的立场有关。道光帝画像。战斗打响前,海龄心存满汉畛域之念,没有与齐慎、刘允孝等各军团结协作,...

道光帝还算是可圈可点,为何后人都说他不算昏君也绝非明主?
最后在整顿过后没有成绩效果,就不了了之,特别是在经历过鸦片战争的失败后,道光皇帝由此开始心灰意冷,毕竟一个人也不行,就不再作为。他不是明主。另外鸦片战争还签了丧权辱国的条约《中英南京条约》、《中美望厦条约》、《中法黄埔条约》。

琦善在鸦片战争中的表现为何引发道光帝不满?
道光皇帝在得知虎门战败和琦善的软弱后,撤职查办了琦善,并将其拘捕押往京城。鸦片战争期间,清廷内部围绕禁烟存在“严禁派”和“弛禁派”。严禁派如黄爵滋和林则徐主张严惩吸食者,而琦善反对黄爵滋的极端措施,认为其不可行,认为吸食者众多,强制戒烟可能导致社会动荡。在鸦片战争中,琦善被革职并查抄家产...

林则徐虎门销烟后,为何会被道光革职查办,还被流放了5年呢?
其实在林则徐虎门销烟这个事情,道光帝还是非常的赞赏的,认为他在救国救民。首先,由于鸦片大量流通,很多政府官员吸食鸦片,导致他们进一步的搜刮百姓。其次就是军队里面也有很多吸食鸦片的,久而久之他们就更加的涣散,不听从领导指挥。还有最重要的就是国库日渐空虚,大量的白银流向了国外,一旦国库空虚就...

鸦片战争中,道光帝为何把林则徐和琦善都革职流放?
于是道光帝就派他到广东禁烟。林则徐到达广东后,重惩烟贩,收缴烟具,开设禁烟机构,强令外国烟贩交出鸦片200多万斤。同时加强海防,扩建炮台,增设防御。这一系列措施,引起了英国的强烈不满,于是派军舰到广东沿海挑衅。林则徐在积极防御的同时上书道光帝,要求对英开战。此时,政府中的一些人把英国对清...

第一次鸦片战争的失败,道光君王是不是为失败背了锅?
第一次鸦片战争的失败并不完全是因为道光帝的原因,所以道光帝其实是为这场战争背了锅。第一次鸦片战争往往被人们认为是中国屈辱历史的开端,而这场战争的开始就是从林则徐虎门销烟开始的。当时由于鸦片的种种危害,在位的道光帝就十分担心鸦片会祸害老百姓们,因此委派林则徐前往广东查禁鸦片。但没想到英国...

鸦片战争中的将领们关天培、杨芳、奕山是如何让击败英军的呢?
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条约中割地、赔款、开放通商口岸、优惠关税等条款无一不损害到中国的利益。签订和约后,第一次鸦片战争宣告结束。现在,我们再回头简单一提林则徐。早在一年前,为了安抚英军,道光帝罢免了林则徐,将其发配新疆。就在镇江,林则徐遇到前来相送的好友魏源。对这次相逢,魏源...

●●第一次鸦片战争中皇帝,官员,百姓的表现??●●
皇帝: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期,道光帝慑于英国的船坚炮利,力主避战求和,指使崎善、伊里布等人与英人媾和,签订《南京条约》。百姓:1841年5月,广州郊区三元里群众联络附近村民,设下埋伏,伏击英军。这是中国近代史上中国人民第一次大规模的反侵略武装斗争。官员:鸦片战争开始后,许多爱国官兵英勇奋战,...

清政府为什么在两次鸦片战争中都失败
林则徐领导的禁烟活动 虎门销烟是直接的原因 闭关锁国 军队吸食鸦片战斗力下降武器落后全是闭关锁国的后果八国联军大多数国家经历了工业革命 清王朝高度集权的君主专制制度已腐朽不堪。皇帝专横独断,骄妄自大,沉醉在“天朝上国”的美梦之中。一般封疆大吏愚昧闭塞,官场贪污成风,吏治败坏。乾嘉以来,清...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