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里的什么秘密,说明了死是人最好的归宿?

如题所述

为什么说死是人最好的归宿?《道德经》里天人合一的秘密令人彻悟

最近很火的一部剧——《三十而已》,其中孩子“死胎”之后的钟晓芹开始反思自己是人生:到了年纪就赶热闹结了婚,有一份得过且过的工作,没有上进心;生活没有目标,也没有什么自己非去争取一把才会觉得痛快的事情。

然后,她反问自己的丈夫:“你有吗?”

其实这句话,我们每个人都应该问一问自己:你这一生,有没有什么事情,是你即便明天就死,也想去做的事情?如果没有,可能就说明我们的生活过得浑浑噩噩,长此以往,蹉跎岁月,很可能会白活一生。

01 人活着有什么意义?

这是一个非常大的问题,古往今来,无数的哲人都想破了头,但是谁都没有一个明确的答案。如果非要说有一个答案,那就是:人生有没有意义,是由你自己决定的,你怎么去定义它,怎么去度过它,就决定了它是否有意义。

人生是必然中的偶然。我们无法决定自己的父母,也无法决定自己生在哪个时代,但是生活中每天都有无数个选择,这些“偶然性”由我们自己决定,是你自己说了算。

我们常常说人生是一场修行,修的是什么呢?修的是身心,怎样才能做到身心安泰、心神合一呢?那就是“致虚极,守静笃”。

不要执着前人的经验和告诫,不要在意父母所谓的“人生哲学”,不要在意自己经历过什么,是什么出身、什么学历,长什么样子,高不高,漂不漂亮。你要把这一切都“虚”化,都“解构”掉,把它们当成实验室的尸体一样一件件解剖了,摊开了,看看他们的本质。

你就会发现,这个世界,没有什么是绝对的,尤其是你特别在意的一些东西,比如长相,比如出身,这些正是你要用一生都去“破”掉的东西,不破不立,什么是自立?只有当你看清了自己生命的本质,才算是真正的自立。那些都是加在你灵魂上的枷锁,打破了,你也就圆满了。

致虚极,就是要把心中的执念都“空”掉,守住那种纯净自然,安之若泰的“静笃”。你才会发现人生的真谛,原来自己从来都是圆满和自由的,是自己的心绊住了自己手脚,是作茧自缚。所以古人才会提醒我们:人最大的敌人是自己。

02 死亡是人生最大的奖赏

老子在《道德经》中说:“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归其根。”世间万物,纷繁复杂,人间冷暖,形形色色,但是他们都逃不过一个结局,那就是死亡,那就是“归根”。

有生就有死,生就是出去,死就是回来,就是“复”。落叶归根,人生于尘世,归于尘土,然后就是迎来新生,重头再来,重新开始。“复”既是结束,也是新的开始。

很多人非常怕死,很忌讳谈死,甚至连和“死”谐音的东西都怕得要死。楼层不能带“4”,重要的事情不能选在逢“4”的日期,似乎充耳不闻视而不见,把自己的脑袋一头扎进沙坑里,自己就会躲过死神的通缉,像孙猴子一样长生不死。

这种心态和做法很可笑,既不可能也无必要。生生不息,新陈代谢,这是大自然最常态的规律,我们躲不过也没必要去躲。人最可怕的不是死,而是没有好好活过。

当人生谢幕,这场注定悲喜交加的大戏落场的时候,回顾我们匆忙又短暂的一生,你可曾为这个世界留下些什么?有哪些时刻是你这一生都难忘的事情,你有没有取悦过自己,让自己感动过?疯过狂过痛快的活过?

宇宙大道的本质就是源源不断,生生不息,时间到了就该换场了,也该换人了。长江后浪推前浪,这是对“前浪”最好的奖赏,忙完了一生,他们也该歇歇了,休整之后再选择不同的剧本,如果同样的剧情一直重复,人生就要味同嚼蜡了。

这对于“后浪”来说,也是最好的机会,他们熬过了青春,熬过了成长,终于可以登上属于自己的舞台,肆意地一展风采。

03 哪里有什么公平?

“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守住本性中的那份静,我们就抓住了自己生命的根,只要根在,时机到了,自然就会再次发芽,再次破土而出,茁壮成长。所谓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这就是大自然的“常道”,我们要做个明白人,认识并学会理解、欣然接受这种常道,把它看做是再平常不过的事情。这样心理才会平衡,生活才会安乐。否则,就只能在惶惶不可终日的焦虑和恐惧里度过。

如果看不清这个道理,就会产生各种妄念,进而做出各种荒唐的妄行,让自己的人生一塌糊涂,然后还会怨天尤人,好像全世界都对不起自己。这样的人生,就不会有大的凶险。

这样一来,我们就会变得包容,心胸更加敞亮,看待世间的一切也会心平气和地多。这就是“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

老人有一句话:和人交往,如果你觉得自己吃亏了,说明那才是公平的,才是合理的。其实人生根本没有什么公平可言,只有公正。你看称量东西的天平,只有上上下下不停晃动的时候才有意义,如果总是停在零点,那会有什么用?

什么是公正呢?存在即合理,你得到的一切,都是你应该得到的,包括别人给你的伤害和欺骗。因为一个巴掌拍不响,孤掌难鸣,这一切都是你应该去承受的。即便你心里不公平,也得自己受着。

朋友是你自己选的,孩子是你教的,你反过来觉得他们是你的冤家,你觉得不公平,这对他们公平吗?

04 什么才是真正的“长生不老”?

孔子说:“不知死,焉知生?”老子说:“死在生前方为道”。什么意思呢?人在活着的时候,不能只是傻傻地活着,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而是在生前就要把自己死后的事情想清楚,安排得妥妥的。这才能真正过好一生。

这一点秦始皇就做得很好,虽然很多人嘲笑他怕死,到处寻仙访道,找不死仙药。但是他知道自己死后要死在哪里,要和自己的创造的伟大帝国在一起。我们现代人虽然对他口诛笔伐,但是谁又能否定掉他的千古功绩,谁又不为他留下的旷世奇迹而赞叹呢?

就像保尔柯察金说的那样,当你死的时候,回顾自己的一生,您能想到什么样的画面呢?你可有勇气拍着自己的胸脯说自己的一生没有虚度吗?

当你做到了“致虚极,守静笃”,看到了人生的常道和世间的无常,看清了生命的全貌,还能遵循天地大道,践行宇宙大道,这就做到了“天人合一”,与天道合一,这就是老子《道德经》所说:“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

就像老子本人那样,“没身不殆”,即使他的肉体已经消亡了几千年,他却一直留在人们的心目中,依然活在这片天地里。这才是真正的长生不老,永垂不朽。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无其他回答

《道德经》里的什么秘密,说明了死是人最好的归宿?
为什么说死是人最好的归宿?《道德经》里天人合一的秘密令人彻悟 最近很火的一部剧——《三十而已》,其中孩子“死胎”之后的钟晓芹开始反思自己是人生:到了年纪就赶热闹结了婚,有一份得过且过的工作,没有上进心;生活没有目标,也没有什么自己非去争取一把才会觉得痛快的...

《道德经》:自古人生最忌满,半智半愚半圣贤
过自己的生活,不要模仿他人,即便他人再好也不要迷失自己。有一样的天空,没有一样的云彩。有一样的大地,没有一样的道路。有一样的大海,没有一样的浪花。有一样的花朵,没有一样的芬芳。有一样的树木,没有一样的树叶。有一样的夜晚,没有一样的梦想。有一样的归宿,没有一样的结局。人...

名人的最高境界
1、老子的最高境界:道法自然,顺其自然。老子《道德经·道经》中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强调依据自然之性,顺其自然而然的天人合一、和谐共生理念。来是偶然,来到这个世界,是很幸运的一件事情;去是必然,人生老病死,死是最终的归宿;尽其当然,做事情尽力去做,是件应当...

向生而生——超越忧惧的道家生死观
《道德经》曾说:“自知者明,自胜者强,强行者有志”,道家的生死,是泰戈尔“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有限的时间中,应绽放最美丽的生命之花。《道德经》在第四十八章还曾说到:“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矣”。用无为的心态在生活上积极进取,这才是道家所提倡的生活方式。行无为之事,享无为...

《道德经》第一章解读
“无”:三横代表天地人,四竖代表生养老死阶段,四点底灬代表火(指太阳),“无”是指曾经被火焚烧殆尽了的隐藏起来的浓缩的三才。“无”字中的一撇代表先天。“无”并不是指什么空,它只是一粒种子,因为无光而看不见罢了。“无”是指经历过了的一代又一代、一层又一层与其儿子之间的关系,...

只有死亡才是人最好的归宿对吗?
如果那些自己认为很重要很想永远保护着的人已经不存在了,世上也了无牵挂了,那么死亡是最好的结果,毕竟活着就要受罪,被排挤被欺负被无视等等各种,死了什么都不知道了,岂不是自在些——个人想法。(老子还有老妈要养,绝对不能先一步死了!)...

人死之后最后的归宿到底是哪里?
归宿就是自己心中所需要的美好.至于死算不算的话~悲哀地死去不是一种归宿,而是逃避.只有那些追寻并经历过自己一生幸福的人在人生尽头笑着逝去才是一种归宿

老人们常劝人“积阴德”,传统文化的“阴德”到底是什么?
所谓的阴德,人死则是归阴,就是人在有生之年,多善举,恩泽于人,等于为自己仙逝后灵魂有所处,少受酷刑,来生好归宿,也为下代铺好路,积阴徳让下代出息发达有路。 “阴德”,有四重涵义:一、德。二、默默无闻之德。三、荫蔽子孙之德。四、福报来生之德。尝试论之。 德 《老子》一书,又名《道德经》。

叹世间多歧路:《道德经》中的悲悯情怀
老子强调“清静”、“复归其根”、“复归于朴”、“复归于婴儿”,乃至“复归于无极”。他强调找回内心的平和与宁静,寻回自己的本心,找回真实的自我。这是对人生迷茫的一种解答,也是对心灵迷失的一种引导。在寻找人生答案的道路上,自然山水成为心灵的归宿。它提供了一种与外界喧嚣隔绝的环境,让人...

老子《道德经》第二十五章描述的是不是黑洞?
在这个宇宙中有四大存在,而人便是其中之一。人效法地,地效法天,天效法道,道则以随遇自在作为法则。 《道德经》第二十五章描述的是不是黑洞? 这个问题的答案,我们可以将章节内容和黑洞的特性进行对比来看。首先需要说明的是,这个世界上并不存在永不衰竭的物体,即便它的确像章节中描述的那样,会在其运转的过程中...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