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头的一句话就让我痴迷:人生苦难重重。
人生难道不应该是幸福的嘛。这与我二十几年的人生观相悖,却与我二十几年的人生体验相同。于是我的脑子在拒绝,身体却在迎接,产生了一种不可言说的获得真理般的快感。
在此之前,我认为人生是一个正值,幸福必定大于等于0,搞不好能上100。
在此之后,我承认人生是一个负值,幸福的最大值是0。
0不代表不幸福,而是一种静如止水的状态,宁静即是幸福。
接受了这个伟大的真理,就再也不会为人生的苦难耿耿于怀。不再哭哭啼啼,不再怨天尤人,不再总感叹自己运气不好。
人生就是一个闯关游戏。面对问题,解决问题。通关后的短暂空隙,可以享受片刻的宁静。就像小时候父亲耕完一垄地,坐在地头上抽根烟。然后,下一关,一直到死。
人生这么苦,如何才能勇敢面对呢?
两个字:自律。
那如何才能做到自律呢?
四个方面:①推迟满足感 ②承担责任 ③尊重事实 ④保持平衡
这四点看上去都非常简单,但能做到的寥寥无几。因为规避问题和逃避痛苦是动物和人类的天性,也是人类心理疾病的根源。做不到这四点的,多多少少都是存在心理缺陷的人。也就是说,99%的人在都会有不同程度的心理疾病。
你是不是经常刷手机到深夜?
你是不是总要等到最后一刻才动手写PPT?
你是不是减肥三年还胖了两斤?
没事,别怕,我有病,我骄傲。但最好别传染给孩子。
先看自律第一点:①推迟满足感
推迟满足感,意味着不贪图暂时的安逸,重新设置人生快乐与痛苦的次序:首先,面对痛苦并感受痛苦。然后,解决问题并享受最大的快乐。
作者说,这是唯一可行的生活方式。其实这种生活方式从小爸妈就教过我们,那就是:先苦后甜。
可是呢,如果当爸妈的做不到自律,教孩子啥大道理都没用。让孩子写作业,他们却去看电视、打牌、刷手机,孩子当然不服气呀。
绝大多数的心理问题,都源自于童年。当面临痛苦抉择时,如果父母能与孩子一起经受痛苦和折磨,孩子会逐渐意识到父母甘心忍受苦楚的一片苦心。此时他会慢慢领悟到痛苦的内涵和真谛,他们会提醒自己:既然爸妈愿意陪我忍受痛苦,痛苦就不见得那么可怕,而且未必是太坏的事。我应该承担责任,面对自己的痛苦。
这就是自律的起点。
爱,是自律的原动力。否则你看电视刷手机多舒服,干嘛非要陪孩子一起受苦。父母带着爱的自律行为,会让孩子感受到:我是个有价值的人。有了这样的宝贵认知,便构成了健全心理的基本前提,也就是自律的根基。
孩子的这种自信必须从幼年培养,成年后补救往往事倍功半。幼年时父母的爱,能让孩子在成年后勇于面对一切挫折苦难,而不致自暴自弃。
所以,要为人父母,先把自己身上的拖延症治好再说吧。
自律第二点:②承担责任
不能及时解决人生的难题,它们会像山一样横在我们面前。
面对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基本前提。“这是我的问题,还是让我来解决。”
责任感出现问题,会产生两种心理疾病:一种是神经官能症,一种是人格失调症。
这两种病症表现恰好相反:神经官能症患者为自己加强责任,人格失调患者不愿承担责任。当与外界发生冲突时,神经官能症患者认为错在自己,人格失调患者把错误归咎于旁人。
神经官能症患者的口头禅是:“我本来可以”,“我或许应该”,“我不应该”。
人格失调症患者的口头禅是:“我不能”,“我不可能”,“我做不到”。
神经官能症患者让自己活得痛苦,人格失调症患者让别人活得痛苦。
几乎人人都患有程度不同的神经官能症或人格失调症。人生一世,正确评估自己的角色,判定该为何人、何事负责,既是我们的责任,也是无法回避的问题。
神经官能症患者当了父母,会把全家人的过失都揽在自己身上,搞得自己很累。
人格失调症患者当了父母,会把自己的过失转嫁给子女。在孩子德行或学业出现问题时,他们不自我检讨,要么骂老师骂学校,要么就怪是别人家的孩子“带坏”的。他们甚至会向孩子表达:“要不是为了你,我早跟你爸(妈)离婚了”,“我这辈子一事无成,都是为你牺牲的”,等等。
孩子无法理解这种指责是多么不合理,就将责任归咎于自己,由此会变成神经官能症患者。
所以,你懂了吧,你不解决问题,你就会成为问题。可长点心吧。
自律第三点:③尊重事实
尊重事实,意味着如实看待现实,杜绝虚假。
对现实了解的越少,思维就越混乱。了解事实越多,处理问题就越得心应手。这就像做市调,市调做得越细,定位就定得越准。
在这里,作者引入了“人生地图”的概念。
我们对现实世界的认知,靠的是自己用亲身体验绘制出的人生地图。我们手持自绘的人生地图,走完人生旅程。所以,地图的准确性尤为重要,需要不停地修订。
可是有的人过了青春期,就放弃了地图的修订。20岁就死了,80岁才埋,一辈子活在狭隘和偏激中。
大多数人也好不到哪儿去,人过中年就自认为人生地图完美无缺,世界观毫无瑕疵,对新事物失去了兴趣。
知乎上有个同学总结了社会学三定律,我觉得挺有意思:
1、凡比我早生十年的都是裹足不前的老顽固。
2、与我年龄相差十岁以内的都是社会精英中流砥柱。
3、凡比我小十岁的都是无可救药垮掉的一代。
80后、90后们对这些言论应该都很熟吧,哈哈。
只有极少数幸运者能继续探索、扩大和更新自己对世界的认知,直到生命的终结。这需要不断克服巨大的对未知的恐惧,和修订地图带来的痛苦。但这也只需要做到“诚实”二字。
诚实可以带我们抵达真理。它让我们敢于接受其它制图者——外界的质疑和挑战,由些确定地图是否与事实相符。不然,我们就只能活在自己的个人幻想中,活在一个单间牢房里。
我们不要做这样的人:“不许顶嘴,我是你爸(妈),在家里我说了算。”
我们不要做这样的人:“我们就这样凑合着过吧,我改不了的。你要跟我吵,我就跟你闹个天翻地覆慨而慷。”
我们不要做这们的人:“我都老成这样了,你为什么还要跟我过不去?我活得不开心,都是因为你不孝顺。”
我们不要做这样的人:“我是老大,我说了算,你不服就卷铺盖走人。”
……
故步自封,逃避挑战,是人性的基本特征。但只有超越人性,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嗯,儒家的老孟师傅讲“成人”,也是这个意思。
自律第四点:④保持平衡
自律,很艰苦,又需要持久战。所以呢,也别把自己逼得太死,要确定弹性的约束机制,适当灵活对待。
推迟满足感,也别忘了适时奖励自己。
承担责任,也别大包大揽。
尊重事实,必要时也可以有所保留。
还是要尽可能过好眼下的生活,要为自己创造多一点的快乐,不要做苦行僧。
做到了以上四点,我们就可以放弃过去的我,获得新生。
“人生是一场冒险。我们一生要经历千万计的风险,而最大的风险就是自我成长——走出童年朦胧混沌的状态,迈向成年的理智和清醒。”
成长,像死亡一样痛苦。也如同死亡的本质一样,旧的事物消失,新的事物诞生。接受它,直面它。然后,我们就可以活到更高的层级。
活得像一个正常人,活出爱。
爱——自律的源动力
作者给爱下的定义,是我此生见过最棒的:
爱,是为了促进自我和他人的心智成熟,而具有的一种自我完善的意愿。
从这个定义来看,大多数的中国人谈恋爱的时候,都是不爱对方的。哪怕是痴情到坠入情网,也不是爱,而仅仅是一种幻觉。
爱的重要特征之一:在于爱者与被爱者都不是对方的附属品。
首先,一个人能爱别人,自己必定要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坠入情网的人,模糊了自我与他人的边界,认为只要“我”和“他”合而为一,就能获得幸福。这是一种情感和心灵退化的现象。
所以,假如你儿子或女儿早恋了,一定要及时告诉他(她):所谓爱得撕心裂肺,不过是因为智商低罢了。
其次,付出真爱的人,也应该永远把爱的对象视为独立的个体,永远尊重对方的独立和成长。
自恋的人之所以找不到男(女)朋友,是因为他们把自己看得太大了。
为人父母去爱孩子,也是一样的。从孩子一两岁能听懂话开始,就应该把他当成一个平等的、独立的个体对待,而不是等他长大了再拿他当大人。
记住,爱的对象,首先是一个“人”。一个有完整思想和灵魂的人。
(什么,你也爱狗?狗奴滚开!)
爱的重要特征之二:爱不是一种感觉,而是一种持之以恒的行动。
这个好理解,爱不是你心里喜欢一个人,也不是你嘴上说爱一个人,而是你为那个人恒久付出。一点一滴,一粥一饭。
你爱你的女神,就把自己变成男神,然后驾着七彩的祥云去娶她。(什么,你做不到?那你就滚。)
你爱你的孩子,就努力工作,挣更多的钱,让他受最好的教育。或者,花更多的时间陪陪他,跟他一起长大。别没挣着钱又整天说自己忙,还口口声声说爱孩子。孩子最讨厌这种父母了。
爱的重要特征之三:爱他人,先爱自己。
爱是为了让他变得更好,但你自己首先变得更好。要是连自己都不自律,没有持之以恒地去变好,法海你也配说“爱”?
只要你心中有爱,又自律,那不是英雄也是好汉,能不能出任CEO走向人生巅峰并不重要。
一个人的心智成熟,其实就是从小宇宙进入到大宇宙的过程。老孟师傅又说了,这叫“天人合一”。到这里,这本书已经上升到了哲学高度。
爱的本质,其实是自我完善。
王阳明师傅也是这样说的,做个好人,就可以齐家治国平天下。
做好人难呐。爱的最大风险,就是要不断进入未知领域,不断放弃落后的、陈旧的自我,把陈腐的、过时的认知踩在脚下,及时抛弃狭隘的人生观。就算不能天人合一,起码也能干翻中年危机吧。
少有人走的路读后感
少有人走的路读后感篇1 这半个月我阅读的书目是《少有人走的路》,这是我第二次读这本书了。本书的作者是一个有名的心理医生,书中的内容几乎都是都是他在心理学治疗中患者的情况和他自己的理论总结。这本书的副标题是《心智成熟的旅程》、主要包括自律、爱、成长与信仰、恩典四个方面。 每个人都要对自己...
少有人走的路读后感
少有人走的路读后感篇1 解决人生问题的关键在于自律。自律的四个原则:推迟满足感,承担责任,忠于事实,保持平衡。——《少有人走的路》 推迟满足感是自律的起点,只有学会先苦后甜,才能承担责任,面对属于自己的痛苦。如果你有良好的家庭教育,那么这一点做起来可能会容易一点,因为你的父母会在你小时候就教会你接受痛苦。
大学生读《少有人走的路》有感5篇
大学生读《少有人走的路》有感1 《少有人走的路》,美国心理学家斯科特·派克著。在《纽约时报》畅销单上停驻了近20年,被翻译成23种以上的语言。 《少有人走的路》剖析了我们生活中沟通理解的重要性。它超越了时代的约束,从人的内心深处启发我们,挖掘我们对爱的呼唤,指引我们走向...
《少有人走的路》好在哪里
《少有人走的路:心智成熟的旅程》是一本通俗的心理学著作,也是一本伟大的心理学著作,它出自我们这个时代最杰出的心理医生斯科特·派克。斯科特的杰出不仅在于他的智慧,更在于他的诚恳和勇气。他第一次说出了人们从来不敢说的话,提醒了人们从来不敢提醒的事,这就是:几乎人人都有心理问题,只不过...
荐书:《少有人走的路》
再读本书,深感心潮澎湃,难以平息。这本书告诉我们少有人走的路就是心智成熟之路,也是找到真正的自我的道路,它帮助我们探索爱的本质,向我们呈现怎样过上宁静、富足和丰盈的生活。引导我们学习怎样爱,怎样独立,怎样去成为更有理解心的父母。于我而言,一是怎样帮助自己不断的成长;二是做父母的角色,怎样去帮助孩子...
怎样评价《少有人走的路》这本书?
说读这本书,觉得无感,或无聊的人,没啥意义。全书最常出现两个词——心智成熟和心理治疗。两个词我都了解不深,刚好这本书的出现弥补了这一块领域的缺乏,带来莫大的帮助。简介 毕业了踏入社会找工作上班,总能听到“成熟”和“年轻”等词语。没太在意,以为年纪增大就自然而然的成熟了,也以为...
《少有人走的路》读后感范文五篇
《少有人走的路》并不是育儿书,是从原生家庭到夫妻关系最后深入到哲学宗教信仰层面的探讨自我成长的书。 多年三代同居的温馨和纠葛,过渡到夫妻二人独立养育,从全职后初期的忧郁、彷徨到现在的坦然和积极的面对,回首过往,虽然前路漫漫,却已经看到了自我个性的多面,那些被光彩掩盖多时的疤痕。而这些疤痕正是我从孩子...
《少有人走的路》读书心得
《少有人走的路》是一本人人可读,人人可受益的心灵读物,出自美国心理医生作家斯科特·派克之手。 斯科特用他的诚恳、勇气和智慧,通过本书,说出了人们从来不敢提及的话题,面对了人们从为不敢面对的问题。 自从加入了《财慧美学院》读书会,会不自觉的把空余时间浸泡在读书中,绝不是心血来潮找书打发时间。读这本...
《少有人走的路》:人生苦难重重
无意中从朋友那里看到一本不起眼的书《少有人走的路》。书里只有文字,没有插图,真的是非常朴素的一本书。但是,我看进去了,并且想通了一直想不通的事情,走了出来。而且,想通之后就有好事继踵而至,之后好长一段时间过得非常开心自在。一直以来,在内心中都非常感谢四年前与这本书的相遇。对...
读《少有人走的路——心智成熟的旅程》有感
乍一看这本书的名字,《少有人走的路》我首先的第一感觉是本心灵鸡汤的书。有的书读完了是种朦胧的印象,有的书读完了让你感到兴奋,有的书读完了让你觉得好烧脑。而这本书读完了,让我有种醍醐灌顶的感觉。因为他说出了一直藏在我心里的感觉和背后的规律。是我一直没能总结和提炼出来的观点。 这本书上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