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农历及节气是怎么算出来的?是由谁或哪个机构编制的?

如题所述

中国的农历及节气是怎么算出来的?

    农历是以月亮的圆缺变化周期作为计算单位,真正的阴历一年只有 354 天,比阳历少 11 天,为了使它能够符合天气冷热变化的周期,每隔二年或是三年就得多增加一个月,称为“闰月”,所以我国古时就有“十三月”的名称,后来又用“19年7闰”的方法来设定闰月。农历的历月长度是以朔望月为准的,大月30天,小月29天,大月和小月相互弥补,使历月的平均长度接近朔望月。

  农历固定地把朔的时刻所在日子作为月的第一天——初一日。所谓“朔”,从天文学上讲,它有一个确定的时刻,也就是月亮黄经和太阳黄经相同的那一瞬间。(太阳和月亮黄经的计算十分繁琐和复杂,这里就不予介绍了)

  至于定农历日历中月份名称的根据,则是由“中气”来决定的。即以含“雨水”的月份为一月;以含“春分”的月份为二月;以含“谷雨”的月份为三月;以含“小满”的月份为四月;以含“夏至”的月份为五月;以含“大暑”的月份为六月;以含“处暑”的月份为七月;以含“秋分”的月份为八月;以含“霜降”的月份为九月;以含“小雪”的月份为十月;以含“冬至”的月份为十一月;以含“大寒”的月份为十二月。(没有包含中气的月份作为上月的闰月)

    24节气是根据太阳在黄道(即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的位置来划分的。视太阳从春分点(黄经零度,此刻太阳垂直照射赤道)出发,每前进15度为一个节气;运行一周又回到春分点,为一回归年,合360度,因此分为24个节气。太阳从黄经零度起,沿黄经每运行15度所经历的时日称为“一个节气”。每年运行360度,共经历24个节气,每月2个。它反映了太阳的周年视运动,所以节气在现行的公历中日期基本固定,上半年在6日、21日,下半年在8日、23日,前后不差1~2天。

是由谁或哪个机构编制的?

    在古华夏先哲巫毉认为,我们人类与天地是不分开的,是天地人合一,月亮(阴)是关系着生命的蕴育,太阳(阳)是关系着生命的成长。先哲巫毉(毉是古代能通神灵的医生,现代留存的古医典中的时间全是甲子记年法)认为必须用阴阳之气交汇交感来指导我们民族的生活,以使我们民族生存生活符合天道,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水火无伤。

  因此,我们的先人仔细观察夜晚月亮的圆缺变化规律,发现此变化在29日与30日之间(按现代人测算,一个月亮的圆缺变化即朔望月平均值为29.5306日),于是,先人制定了月的时间概念,当月亮的圆缺变化一次为29天时定为小月,当月亮的圆缺变化一次为30天时定为大月。

  同时我们的先人仔细观测太阳的运行变化规律,用土圭或立杆测日影,在白天正午日影最长的日子或正午日影最短的日子交替一次定为一年(现代人定义一回归年=365.2422日)。其中白天中正午日影最长的日子定为冬至,它预示着寒冷的日子的来临,正午日影最短的日子定为夏至,它预示着酷热的日子的来临。农历历法据说是黄帝最初编制的,至于具体是谁编的已经不可考了。但农历出现后,还不完善。主要是闰月的设置方面:

    真正的阴历一年只有 354 天,比阳历少 11 天,为了使它能够符合天气冷热变化的周期,每隔二年或是三年就得多增加一个月。“十九年七闰”只是一个近似说法。事实上,春秋时代天文学家曾经首创十九年七闰的方法;祖冲之大明历采用20组19年7闰插入1组11年4闰,计391年144闰,使农历的平均历年更接近回归年;此外还有334年123闰、1021年376闰的提法,和回归年的差额更小。但自清代以来,我国即完全采用天象确定历月、历年,从而使农历的平均历年与回归年完全一致。 

    七个闰月安插到十九年当中,其安插方法可是有讲究的。农历闰月的安插,自古以来完全是人为的规定,历代对闰月的安插也不尽相同。秦代以前,曾把闰月放在一年的末尾,叫做“十三月”。汉初把闰月放在九月之后,叫做“后九月”。到了汉武帝太初元年,又把闰月分插在一年中的各月。以后又规定“不包含中气的月份作为前一个月的闰月”,直到现在仍沿用这个规定。 

    

    二十四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远在春秋时期,中国古代先贤就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等四个节气,以后不断地改进和完善,到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已完全确立。公元前104年,由邓平等制订的《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定于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劳动人民独创的文化遗产,它能反映季节的变化,指导农事活动,影响着千家万户的衣食住行。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就已经能用土圭(在平面上竖一根杆子)来测量正午太阳影子的长短,以确定冬至、夏至、春分、秋分四个节气。一年中,土圭在正午时分影子最短的一天为夏至,最长的一天为冬至,影子长度适中的为春分或秋分。春秋时期的著作《尚书》中就对节气有所记述。西汉刘安著的《淮南子》一书里就有完整的二十四节气记载了。我国古代用农历(月亮历)记时,用阳历(太阳历)划分春夏秋冬二十四节气。我们祖先把5天叫一候,3候为一气,称节气,全年分为72候24节气。 

随着不断地观察、分析和总结,节气的划分逐渐丰富和科学,到了距今2000多年的秦汉时期,已经形成了完整的二十四节气的概念。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无其他回答

中国的农历及节气是怎么算出来的?是由谁或哪个机构编制的?
农历是以月亮的圆缺变化周期作为计算单位,真正的阴历一年只有 354 天,比阳历少 11 天,为了使它能够符合天气冷热变化的周期,每隔二年或是三年就得多增加一个月,称为“闰月”,所以我国古时就有“十三月”的名称,后来又用“19年7闰”的方法来设定闰月。农历的历月长度是以朔望月为准的,大月30...

农历、二十四节气都是谁创的?
农历,是中国1970年后使用的名称,它的起源追溯至尧帝时代。尧帝下令羲仲、羲叔、和仲、和叔四人分别驻守四方,观测天象,制定历法,以授民时。夏至以昼最长之日定,冬至以昼最短之日定,春分与秋分则以昼夜平分之日定。此法以366日为一年,每三年置一闰月,使历法与四季相符。《史记·五帝本纪》...

黄历是由谁以及如何被编写出来的?
相传是由黄帝创制,故称为《黄历》。古时由钦天监计算颁订,因此也称皇历。黄历,是在中国农历基础上产生出来的,带有许多表示当天吉凶的一种历法。由来: 中国最晚在秦代就已经有历书存在,作为人民的生活指导手册。大约从宋朝开始,历书中出现“冲煞忌宜”的术数内容。元泰定五年(1328年),官印黄历高达...

中国的农历是谁编制的
现在使用的中国农历是德国人Johann Adam Schall-von Bell编制的。Johann Adam Schall-von Bell的中文名字叫汤若望,他1592年生于德国科隆,1619年到澳门,1622年以传教士身份进入中国,经徐光启推荐为气象局官员。在编制历法的的同时,汤若望也将欧洲的科学与文明介绍到中国,时在明朝崇祯年间。明崇祯帝委托...

中国目前使用的农历现在由谁编排?
结果直到看了CCTV10的探索发现,才知道目前现行的农历是一个叫汤若望的德国传教士编著的,这才揭示了历史的真面目。 汤若望在明朝崇祯年间来到中国传扬天主教,他精通天文、地理、数学、医学。当时中国的历法已经暴露出诸多弊端,存在众多偏差。 而对于中国这样的农耕帝国,一部准确的历法对整个中国的...

二十四节气为什么会这么准确呢?这到底是谁发明的啊?
7. 对于二十四节气的交节气时间,中国古代采用日影长短的变化和北斗星斗柄的指向来推算,日期可以确定。中国古代以农历年、月、日,以“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计时。在确定每年每个节气交节气时间时,以地支的时辰来表示。8. 二十四节气分为12个节气和12个中气,...

农历的来历,是谁发明的?
配合数字用来计算年岁。先秦时期,各地还有自己的历法。秦与汉初时期使用秦历,闰月放在九月之后,叫做“后九月”。到了汉武帝太初元年,又把闰月安置在一年中不包含中气的月份来作为前一个月的闰月。汉武帝开始中国历法出现了大转折,全国统一历法,历法也成为了一门较为独立的科学技术。

请问农历的二十四节是什么时候有的?又是谁发明的?
在农历中,以立春为二十四个节气的头一个节气。二十四个节气的名称,是随着斗纲所指的地方并结合当时的自然气候与景观命名而来的。所谓斗纲,就是北斗七星中的魁、衡、杓三颗星随着天体的运行,斗纲指向不同的方向和位置,其所指的位置就是所代表的月份。如正月为寅,黄昏时杓是指寅,半夜衡指寅,白天魁是指寅;二月...

农历“二十四节气”是谁发明的?闰年又是谁研究出来的?
二十四节气和闰年都是我国古代历法的一部分,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农历。 农历“二十四节气”是谁发明的?闰年又是谁研究出来的? 二十四节气和闰月都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农业生产实践中逐渐创立的,不是哪个人研究和发明出来的,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二十四节气 最早的时候,一年分为春、秋两季,到了...

我国农历是怎么推出来的?
上面讲过,古人在编制农历时,以十二个中气作为十二个月的标志,即雨水是正月的标志,春分是二月的标志,谷雨是三月的标志……把没有中气的月份作为闰月就使得历月名称与中气一一对应起来,从而保持了原有中气的标志。从十九年七闰来说,在十九个回归年中有228个节气和228个中气, 而农历十九年有235个...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