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国子监是怎样管理学生的?

如题所述

清初,内班共有监生150名,每堂25名,外班120名,每堂20名。清乾隆初年,改内班每堂为30名,这样内、外班共300名,既而又裁减外班120名,拨年班24名为外班生。

国子监授课和考试的办法是:每月初一、十五日师生向孔子行祭奠礼毕,听助教或学正、学录讲解经书,然后覆讲、上书、覆背,每月3回,周而复始。

所习内容为“四书”、“五经”等,还有兼学习“三经”和“二十一史”的。每人每日要摹名帖数百字,并立日课册,按期交助教等查验。每月十五日,祭酒、司业轮换考课四书文1篇,诗1首,称大课。一般是司业月考,祭酒季考。另外,每月初一日,在博士厅课经文、经解和策论。每月初三及十八日,助教、学正和学录还要分别主持考课,试四书文、经文和诗策等。

监生坐监的期限,始初各种贡监生并不一样。恩贡、由廪生出身的副贡,时间昀短,为6个月。其他有8个月、14个月、24个月的。例监昀长,为36个月。1727年规定,各监生肄业,均以3年为期。修业期满后,可应吏部铨选,以教谕、训导等选用。

清代还给国子监学生制定了严格的学规。顺治初年颁布国子监学规18条,康熙年间又以“圣谕“的方式颁布《圣谕十六条》。雍正时期又将《圣谕十六条》修订为《圣谕广训》,用以约束学生,并规定每月初一、十五必须将国子监学生集中在一起,由教官宣读。

雍正时期的16条国子监学规基本内容是:敦孝悌以重人伦;笃宗族以昭雍睦;和乡党以息争讼;重农桑以足衣食;尚节俭以惜财用;隆学校以端士习;黜异端以崇正学;讲法律以儆愚顽;明礼让以厚风俗;务正本以定民心;训子弟以禁非为;息诬告以全善良;戒逃匿以免株连;完钱粮以省催科;联保甲以弭盗贼;解仇忿以重生命。

这些内容在当时的条件下是以特定的封建礼教、法制纲常为内涵的。这个学规具有一般学规的共同特点,如道德人伦、勤劳节俭、和睦友爱、端正风气、遵纪守法等。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无其他回答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