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文化现状对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影响?

如题所述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是不平衡的。发展不平衡是我国的基本国情,现在所达到的小康水平,发展很不平衡,未来小康社会建设的进程也将具有发展不平衡的特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最困难之点,不在城市,而在广大农村,特别是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农村;不在东部,而在广大中西部地区,特别是西部地区。
1、“三农问题”的解决是关键
“三农问题”即农业、农民和农村问题目前在我国最为突出。农业的现代化水平太低、农民收入相对过低以及农村严重落后于城市等问题,严重阻碍着我国现代化进程,制约着我国小康社会的实现。
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农村尤其不发达。农村能否如期完成建设小康社会的各项任务,对全国来说举足轻重。在我国13亿人口中,60%在农村,占绝大多数。由于人多地少,人均耕地面积少,无法采用现代化技术设备、实施集约化经营,是我国农业现代化水平低的重要原因之一,这也决定了我国农业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能否满足人民的吃饭问题,即粮食问题。
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1998年的将近半个世纪中,经过艰苦努力,粮食产量从2263.6亿斤提高到10200亿斤以上,中国农民就在这仅占世界不到7%的耕地上,生产了占世界总量达17%的粮食,养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这不能不说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由于种种原因,近年来我国耕地面积和粮食播种面积逐年递减。2004年初,党中央出台了“一号文件”等一系列扶持农业和粮食生产的政策,农业生产出现了喜人的形势,2004年粮食总产量稳超9100亿斤,达到了年初的预期目标。由于存在人多地少的矛盾,大量剩余劳动力滞留在农业上,阻碍了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在农业生产上的推广和运用,农业相对劳动生产率过低的状况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改变。
其次,农民收入过低,增长缓慢,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虽然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民是最大的群体,但中国农民收入总体偏低,而且近几年农民收入增长幅度在下降。1978年以来,我国农村居民收入平均每年增长15.2%,农民得到了实惠。但从1997年开始,增长速度停滞不前甚至出现下降趋势。农民人均纯收入1997年增长4.6%,1998年增长4.3%,1999年增长3.8%,2000年增长2.1%,知道2001年才出现反弹,增长4.2%。2002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为2476元,比上年增长4.4%。2003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为2575元,比上年增长4%。近几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率徘徊在4%左右,不到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率的一半,这与“十五”计划年均增长5%的目标相距较大。同时,农民来自农业的收入也在持续减少。1998年减少了30元人民币,1999年减少了57元人民币,2000年减少了54元人民币。20世纪90年代我国政府制定了16项发展指标,实现了13项,而农民人均收入、全国居民每天蛋白质摄入量、初级卫生保健体系3个指标没有实现,这已经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瓶颈。
然而,农民收入总体偏低的状况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农民收入上不去,最根本的原因是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城市化严重落后于工业化。由于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滞留在有限的土地上,农村人均二亩耕地,户均七八亩耕地,即使土地回报率很高,收入总量也难以有较大增长。缩小城乡差距,不断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进而大幅度提高他们的生活水平,在农村全面完成建设小康社会的任务仍十分艰巨。
再次,我国农村与城市发展差距在拉大,表现在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远远落后于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长,农村文化、科技、教育、卫生、体育等现代文明远远落后于城市。我国城乡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从1978年的2.57:1和1985年的1.86:1扩大到2001年的2.90:1,城乡居民的消费水平差距由1978年的2.93:1和1985年的2.31:1扩大到1999年的3.52:1。2003年中国经济增长了9.1%,但农业产出却仅增加2.5%,远远落在了其它行业后面。事实上,在过去20年的中国经济快速发展时期,8亿农民居住的中国农村也被城市远远地甩在了后面。2003年农村人均收入接近2622元,城市居民人均收入却接近8000元。这种城乡之间总体上发展的极不平衡必然造成二元经济结构下一系列独特的农村社会问题。因此,在我国总体上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阶段后,就需要比任时候都更为关注农村的社会全面进步问题,否则,就有可能延缓我国现代化进程。邓小平同志曾指出:没有农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的小康。为了较好的解决“三农”问题,加快农村建设步伐,2004年中央政府决定,在农村地区投入增加25%,达到1500亿元,用于改善农村的教育、公共卫生设施、道路建设和其他服务,农民享受公共服务的状况有了明显变化。2006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了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并明确今后五年,国家财政新增义务教育经费累计将达2182亿元;五年内,国家财政将投入200多亿元对乡镇卫生院和部分县医院设施进行改造;中央和地方财政对参加合作医疗农民的补助标准由20元增加到40元,中央财政为此将增加支出42亿元。这些必将加快农村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
2、加快城镇化发展是途径城镇化是指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城镇化最初是由工业化引起和推动的,是在社会生产力大发展和工业化的全面推进中,受聚集效应和规模效应递增规律影响产生的人类生产与生活方式由农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运动过程,表现为人口不断向城镇集中,城镇数量增加,城镇规模扩大,城镇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不断提高。目前,发达国家城镇化率已达60%—70%,而我国到2003年这一比重才达到40.53%。
目前,我国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水平(我国工业增加值已占GDP的50%)。城市化滞后会阻碍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城市化过程不仅是人口在地区之间的转移过程,而且是劳动力由传统部门向现代部门转移,引发劳动生产率突变和提升的过程。因为在二元经济格局下,农业劳动生产率明显低于工业劳动生产率。所以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劳动生产率可比其先前提高4—5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很大程度得益于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包括20世纪80年代乡镇企业蓬勃发展和90年代以后的民工潮。虽然因户籍制度障碍,城镇化未完全到位,但是2亿多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无疑是我国这一时期经济和社会大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实践证明,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过程,不仅是劳动者自身技能的提高过程,而且是劳动者在地区之间和部门之间的重新配置过程。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恰恰在这方面起着相反的作用。
城镇化滞后,农村剩余劳动力多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最大结构性问题,是解决“三农”问题的中心环节。2001年,我国农业在GDP中比重只占15.2%,从事农业的劳动力却占到全国劳动力总量的50%,农村人口更是占到全国人口的62%。农村人口非农化和城镇化进程缓慢,农民比重过大,导致农业相对劳动生产率过低。据《2001—2002年中国城市发展报告》测算,通过城市化,当我国农村人口数量降到全国人口的25%以下时,我国农村的土地才有可能实现规模化、专业化和集约化生产,农民才能从传统的农民变为现代农业工人,人均收入水平和整体素质才能达到与城镇人口相等或接近的水平,真正实现共同富裕的现代化。
为了彻底解决不合理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发展农业现代化,增加农民收入,需要将更多的农村人口转移到城市。把一部分农民从土地上逐步解放出来,最终达到减少农民、致富农民的目标。
十六大报告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要求,明确提出解决“三农”问题必须统筹城乡社会经济发展。这个思路跳出了传统的就农业论农业、就农村论农村的局限。站在国民经济发展全局的角度研究和解决“三农”问题。城乡统筹实质上是统筹城乡生产要素,首先是统筹城乡劳动力就业。
从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后,我国宏观总体形势由过去长期的短缺经济转变为过剩经济。但是这一过剩是相对于有购买力需求的过剩,而不是对于人民实际需求的过剩,即因为现实购买力不够,不是老百姓不需要产品。2003年农村居民人均收入2399元,城镇居民人均收入8265元,城镇居民的消费能力是农村居民的3.5倍。既然我国农村居民的消费水平不及城市居民的1/3,怎么会不需要产品呢?
现在,我国农村人口是城市人口到倍多,13亿人口中有6亿多在农村,农民购买力低下,就把全国的购买力拉下来了。假如农村人口购买力达到城市人口的水平,全国就要增加至少3万多亿元的购买力,如果这样的购买力投入市场,目前我国的工业消费品总体上恐怕不是过剩,而是不足了。那么,制约农民购买力的因素有哪些呢?两个方面:一是农民的收入水平;二是农民的生活方式。而这两个方面都同农村城镇化密切相关。农村城镇化的核心是农村人口城镇化。只有农村人口城镇化,农业才能企业化,农业生产方式才能变革,人口规律才能改变,居民生活方式、消费方式才能变革,城乡二元结构问题才能逐步解决,有购买力的需求才能增加。其中关键问题是农民角色的转变,即大部分农民转变为城市居民,从事农业的人数大幅度减少。
中国以值得注意的规模进行城市化开始于20世纪50年代,比发达国家迟了一个世纪,比其它发展中国家也迟了大约30年。在1950年,中国的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11.2%,到1078年也才有17.92%,1995年达到30%,2000年达到36%,2002年达到38%,2003年达到40.53%。
从世界经验来看,城市或者城镇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比列低于30%时,城市化一般表现为一个缓慢的推进期,当城市化率提高到30%时,以上到60%之间时,城市化进程呈加速趋势。达到60%以后,又会进入一个新的缓慢推进的阶段。从1995年城镇化率接近30%开始,我国就进入城镇化高速推进阶段。改革开放之初到1995年的17年间,城镇化率年均仅提高0.6个百分点,而1995年到2003年的8年间,这一数字年均提高达1.44个百分点。在今后一段时间内,我国的城镇化进程依然会保持较高的速度。而这一高速发展,要求从根本上打破体制方面的束缚,主要是户籍制度和土地流转限制,才能真正有效推进城镇化进程,并以城市带动农村,使城乡互动、协调发展。
3、推进“西部大开发”是条件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一个非平衡协调发展过程。中国作为一个幅员辽阔的大国,自然、人文等各方面条件千差万别,各地的经济发展并不平衡,各个地区之间经济差距客观存在。根据国家统计局2000年农村和城市调查资料显示,按照《全国人民小康生活水平的基本标准》来看,全国31个省市区,有15个省市区小康实现程度在90%以上,9个省市区在80%—90%之间,7个省市区小康实现程度不到80%。东部地区小康实现程度为97.86%,中部地区小康实现程度为93.18%,西部地区小康实现程度为84.18%。在这种情况下,东部及沿海地区包括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已经提出迈向更加富裕的小康社会,率先实现现代化的目标。而中部和东部地区,由于条件差,困难多,现有小康社会的水准客观上要低一些,还加快发展迎头赶上。
中国经济发展的东西部差距由来已久,在改革过程中,这个差距被进一步拉大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如经济基础较好,交通和地理环境较优越),尤其是利用国家投资倾斜、政策倾斜的优势,不失时机地率先实行对外开放,引进外资和先进技术,发展市场经济,经济发展速度很快远远超过了中西部地区。而大多数西部地区自然环境恶劣,交通不畅,信息闭塞,远离经济中心,人力资源匮乏,生产技术落后,其经济基础最薄弱,发展任务最艰巨。1980年—1994年国民生产总值平均增长速度东部比西部搞出4.1个百分点。“八五”期间,全国GDP的年平均增长率11.7%。其中东部在16%以上,中西部仅为9%。1994年,东部地区GDP占全国的55.4%,而占国土面积85%的中西部地区仅占44.6%,其中西部地区12个省市区,占国土面积的71.3%,人口的1/4,GDP仅占约18%。固定资产投资东部地区占全国的67.41%,中部43%,西部仅占12.16%。目前2900万贫困人口,80%左右分布在中西部地区。可见,中国的发展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而中西部、特别是西部明显落后于东部。据国家统计局对小康水平的测算来看,东部小康实现程度为97.86%,中部实现程度为93.18%,西部更低仅为84.18%。因此,中国的小康水平从地区分布上看,存在严重的不平衡。上述这些问题,不仅制约西部地区经济发展,而且成为制约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顺利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的重要因素。我们要在2020年使全国人民生活达到中等收入国家水平,2050年基本实现现代化,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西部地区发展状况。
应正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一个非平衡发展的过程,并采取措施,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党和政府从“九五”开始,就提出要更加重视支持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逐步加大解决地区差距继续扩大趋势的力度,积极朝着缩小差别的方向努力。十四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坚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逐步缩小地区发展差距。十五大提出要促进地区经济里布局和健康协调发展。十五届四中全会进一步提出“西部大开发”的战略。
“西部大开发”的战略实施以来,国家加大对西部地区的支持力度。中央财政性建设资金累计投入约4600亿元,财政转移支付和专项补助累计安排5000多亿元,长期建设国债有1/3以上用于西部地区。西部地区GDP年均增长速度达到10%,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0%左右。西部大开发战略已经收到了初步的成效,2003年,东西部地区GDP的增长速度差已由上世纪90年代前期的5个百分点缩小到0.88个百分点,西部发展步伐明显加快,各项事业发展出现了欣欣向荣的景象。但中西部的发展差距仍然存在,有些方面还有扩大的趋势,除了历史欠帐太多、基础设施薄弱等因素外,还有两个突出的方面:一是产业结构调整问题。尽管西部地区第一产业占GDP比重已下降到24%,但是仍然有2/3的人口滞留在贫瘠的土地上;尽管西部地区第二产业占GDP比重已经达到56%,但采掘工业和原材料工业占其中的近40%,表现为明显的资源型倾向,加工制造业的竞争力则普遍较弱。二是投资环境改善问题。有研究报告显示,比较近几年东西部地区的发展,以交通、通信和城市基础设施为标志的硬环境建设相对接近,而经济发展质量、开放度和技术水平为标志的软环境建设则差距更大。因而与1999年相比,2003年西部地区在全国进出口和实际吸收外资中的比重分别下降了0.5个百分点和1.4个百分点。
需要看到的是,西部地区在面临诸多矛盾和问题的同时,推动发展的有利条件也很多。西部能源资源富集,有一定的产业基础,劳动力成本低且供给充足,市场潜力很大。况且,经过6年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交通、能源等基础设施条件有了明显改善,为加快区域经济发展创造了基础性条件。
今后,在坚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积极推进西部大开发的同时,要正确处理“两个加快发展”的关系,加强东西部的区域合作与交流,形成东西互动、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新格局。东部地区经过20多年快速发展,已形成强大的自我积累、自我发展、自我扩张的能力,同时又面临新一轮国际资本和高科技产业向中国东部转移的机遇,这是东部加快发展的有利条件。鼓励东部地区加快发展,有利于增强国家的实力,也有利于更好地支持西部地区发展。但是西部地区的经济增长还处在依靠国家对基础设施投资拉动的阶段,制造业、服务业远没有发展起来,自我发展、自我积累能力很弱。因此,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区域发展,就要求国家从宏观政策上支持欠发达地区加快发展,按照邓小平“两个大局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4-01-20
农村文化再近十年没有什么发展,很多成果是建立在表面工作,不能求真务实脚踏实地去为农民做好事,办实事。这样必将影响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

农村文化现状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有何影响
从农村的发展现状来看,不利于整体环境下的农村发展。但是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大力发展下,农村文化得到了较大程度的发展。首先,世界经济一体化,使得我国的经济技术得到了全面的发展。农村经济也受到了影响,对于这种文化发展的大形势下,农村文化的总体建设有了新的机遇。其...

当前农村文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和解决路径
4、软环境建设投入不足。农村文化建设中软环境建设方面的投入还远不能满足村民的文化需求。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自然村向现代文明转化过程中,触及的深层文化心理要素处于悬搁状态,如家庭、祭祀、伦常、民间信仰等。对传统文化缺乏深入的理解,现代的文化建设显得步履维艰。5、符合村民文化消费需求的文化...

为什么说解决三农问题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
农村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全面加强、农村党的建设不断加强等方面全面总结了农村改革发展的主要成就,肯定了农村改革发展对建立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实现总体小康和推进现代化建设、战胜各种困难风险和保持社会大局稳定、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方面作出的贡献。

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重大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但大部分地区农村面貌变化相对较小,一些地方的农村还不通公路、群众看不起病、喝不上干净水、农民子女上不起学。这种状况如果不能有效扭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就会成为空话。因此,我们要通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加快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的进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

为什么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关键在农村?
1 短板理论,最短的那片木板决定这个桶装水的多少。农村穷,乱,苦,是我国的软肋。2 发展农村的任务很艰巨。因为基础差,文化教育事业发展差,资金不足,农业结构需要转变,等等原因亟待改变 3 农村人口占全国大多数,农民不小康,就谈不上全国的小康 ...

如何看待农民在建成小康社会中的重要地位
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也受到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这些都会对农民收入增长带来挑战。促进农民收入增长,必须广开门路、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增强农村发展的内在活力。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农村生态建设的任务越来越重。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

新农村建设对实现全面小康和构建和谐社会有何重要作用?
其次,它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抓手。我国正朝着2020年的全面小康社会目标迈进,但农村的现状仍需改善。农村的低收入群体和贫困问题制约了全国整体的小康进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旨在消除贫困,缩小城乡差距,推动农村全面小康的实现。再者,它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石。和谐社会的构建需要缩小各群体间的发展...

谈新农村建设中如何开发农村文化论文
随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任务越来越艰巨,要完成这些任务,最关键的就是要提高农民的文化修养和素质。所以,要想让经济得以发展,首先要提高农民的修养和素质,这就要求将农村文化建设提升到重要的位置。 3、文化是经济竞争的软实力 文化是经济竞争的软实力,越来越多的被人们所重视,他将成为一些...

乡村振兴的意义
促进农村文化繁荣。4、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农村是国家粮食生产的重要基地,推进乡村振兴有利于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确保国家粮食安全。5、实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乡村振兴是实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目标的重要举措,对于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实现全面小康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求一篇关于农村变化,农民问题的调查报告
一、 调查的背景与动机 当前,党中央立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高度,做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部署,提出要培养新型农民,这就对农民的文化水平以及农村的文化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而在我的家乡,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现状如何呢?对此,我利用寒假返乡时间,对我家乡几个村庄...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