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研究中扎根理论的运用(陈向明)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25
——收听自《第六届全国教育实证研究论坛》

扎根理论是一套收集资料、分析资料的程序,它强调理论要来源于原始资料。理论来自1967年美国60年代很多研究者都是将宏大理论进行检验,而年轻人只能做理论的推理和检验,民族志的研究理论不够,

Glaser提出扎根理论,他是冷静的经验主义的,强调中层理论,强调理论一定是生成的。

Strauss受芝加哥大学社会学派影响,强调能动性,强调过程、意义探究、要做田野调查。

因此,扎根理论是两大学科传统融合。

在资料、文献以及个人经验和专业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理论;可以将文献作为资料,也可以与现有理论对话, 但不直接搬用已有理论。(不能找一些资料来支持一个理论,比如我想套用SCCT理论来解释就业访谈的个案,这样做就是不对的) 产生的理论必须有资料支撑,扎根在资料中,通过连续比较法生成理论;收集资料、分析资料和生成理论同时进行。

最好开始的时候,不要读本领域实质性的文献,可以读本领域更高位的大理论,比如社会学、人类学、哲学,要有理论的视角,但是读太多本领域的文章会限制你的视角,把自己框住了。

提出研究问题是可以自由灵活的,如果该现象有关的概念还不明晰的时候,或者概念之间的关系还不够理解的时候,你都可以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要有足够的开放性和广泛性,要朝向行动和过程,很多人没有行动、没有困境。当行动者遇到困境,适合用扎根理论。一定要有情境、有困境、有行动、有过程。有人研究好教师的标准,这就没有研究的意义,因为它是静态的,没有情境,不太符合扎根理论的要求。

收集资料,一般按照 理论性抽样 ,而不是人口学变量抽样;根据理论的需要决定抽样标准;根据初步分析结果,采用连续比较法,决定后面的抽样标准。比如说研究教师专业发展,找了一个老师,发现了一个特点,你会觉得这个特点有点单薄,你可以找跟他不一样的,去访谈,收集资料和实物。抽样的对象可能是事件而不是具体的人,关注的是人做什么和不做什么;一个人也可以是一个群,一个事件群。什么时候可以停下了了呢?就是理论性饱和的时候,当类属不再出现新属性,有关类属的相关资料开始重复出现。

理论饱和的条件:资料获得的可能性;理论整合度和密度;研究者的理论敏感性

一定要读大理论,扎根理论非常强调对大理论熟悉。理论敏感性怎么来的呢?它来自于读文献、专业经验、个人经验、分析过程。在科学性与创造性之间保持平衡:经常要怀疑,定期跳出来思考,“对方想告诉我什么呢?”“他说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这经常让我们往上跳一跳,保持怀疑的态度。“机会只给有准备的头脑”。

1。提问。这个事情是怎么发生的?谁?什么?何时?何地?多少?为什么?

2.先概览资料,然后聚焦到词语、句子

3.亮红旗(表示怀疑,是什么意思?真的是这个意思吗?)

4.比较:系统地比较两个以上不同类型,可以创造不同群的类型;翻转法,比较极端,(为什么有的人很快成长成专家,有人五六十岁还是讲师)

基本逻辑:通过连续比较法生成理论

连续比较的目的:找到相关但不必精确的证据;建立经验事实的一般性;概念的具体化;

生成理论的类型:

实质理论:一个实质或经验领域的理论;

形式理论:跨实质领域或概念性理论

自然浮现论:强调实证,资料客观,不要带着自己的理论污染

互动浮现论:强调实用主义+符号互动论。强调把研究者的经验带入到研究中,

参与建构论:实用主义+建构主义。是建构主义的扎根理论,因为你收集的资料是因为你的角色带入到了现场,资料是被你建构过的,各种个人因素和社会关系都让你看到不一样的东西。

这几种版本,都重视编码:将资料掰开、概念化,然后用新的方式重新组合起来。中国在这个基础上进行了扎根理论的本土化改造。

工作任务繁杂,有九个方面的职责,被要求“专业化”,专业发展标准、路径通道不明晰。教育部要求可以走双线发展。

同样类比,师范生是如何找到工作的?

(师范生的求职现状是怎样的?各类教育行业对师范生求职有什么要求?师范生是如何应对这些要求的?)

看到一段话、一个词,就要给他取个名字,这个事件说了什么事件,代表什么上位概念。

每一句一个批注,要试着理解语言里面想要表达的意思,隐喻的意思,上位的意思,

发现类属:

可以采用分栏的方式逐步抽象,围绕同类现象将概念集群(类属化),然后提出一个更为抽象的概念,这个概念最好是被研究者的本土概念(例如“24小时不停歇”“高速公路和乡间小路”等等),没有的话,可以借用学术的,可以是自创的,可能是借用别的概念而来的,最好是一个本土概念,

把几个类属合并,把属性和维度进行分析,看看这些属性和维度有哪些特质和特征,每一个特征和维度有什么样的连续统计性(强、弱、大、小),进一步把维度归类,确定更上位的属性和类属

以上是第一轮收集资料的过程,我们形成了初步的类属

找到一个跟第一位不同情况的辅导员(为了差异性)

在这个资料出来后,就不用一行一行细致的看了,凡是前面没有的,就抽出来,重要的是补充新的类属及其属性和维度,如“分化的策略”,比如 “进取性”和“适切性” ,表示辅导员在不同干预条件下采取了不同的应对策略; “多样历程” ,其属性包括反映个体生命阶段的“生命周期”和职业阶段的“生涯资历”等等。进一步完善已有的类属的属性和维度。(我觉得,研究者厉害的地方就在于,把辅导员工作特征概括为“弥散”和“热忱”,提出“进取性”“适切性”“生命周期”“生涯资历”等类属,但普通人只能说出来辅导员工作琐碎、需要给学生爱、需要管孩子和家庭平衡等等通俗的话,不能概括类属)

焦点团体(科级干部、处级干部、组织干部等参加)

根据新的资料,增加新的类属,对已有类属补充新的属性和维度。这个就很有意思,增加了丰富的资料,下图是最终形成的9个类属:

表格中的维度都用大小高低来区分,是比较好分析的,为什么需要有维度呢?因为要形成“模式”, 这一堆人,面临同样的问题,因为不同条件的制约,会有不同的行动,然后形成了不同的结果,每一种结果都有不同的模式 ,这个模式通常是从维度后面往前推的,比如,职业抱负,是高还是低,就是形成了不同的模式,从后面往前推才能形成不同的模式。

截止到目前,这才是第一级编码的完成,但很多人的文章就截止到这里了。

参考格拉泽的做法,先形成核心类属。核心类属的意思是,前面的9个类属,能不能找一个,把前面的都拎起来,就好像一串肉粽,一提都起来了(所有其他类属被其整合入内的主要概念,是对中心现象的概括)一般一项研究通常只选择一个核心类属。

怎么来做呢?

1.讲故事:对中心现象进行描述性叙述

故事讲得精炼而精彩,用很多精炼的概念,把辅导员晋升的困境描述的淋漓尽致,很多描述特别精到,比如:晋升实力、机会空间、职业抱负;饱受伦理的煎熬;理性和感性的犹豫徘徊;专业认同危机,特别形象的概括了辅导员的三种不同的状态。

这是比较理论的客观描述了故事。然后提炼核心类属,从9个类属的更上位开拓出一个新的概念,叫做 “双线晋升悖论:名实分离”,核心类属有两种模式,一是太阳模式,二是房子模式,9个属性都是独立的一部分,共同组成了“核心类属”。

把个各类属的关系讨论一下,其实就是行动者碰到问题的过程是什么样子的,还要形成理论,和理论对话。

界定:将某一主类属与次类属关联起来的一套程序。

于是研究者提出一个范式模型,其实就是符号互动论的视角。

这个时候,才返回去读文献,提出文献中提出的问题。没有人做 政策外意料后果的研究 。

强错位:准度、强度大(双职谋取)

弱错位:准度大,评优秀,鼓励展演性工作(论文)(职级为先)

大偏差:(职称为主)

小偏差:没有政策要求的时候,容易晋升(双职弱化)

A:很高的位置,不适合做行政

B:副教授、处长,怀疑专业性

c:理性和感性二分

D:没时间精力管学生,内心折磨

教育研究中扎根理论的运用(陈向明)
因此,扎根理论是两大学科传统融合。 在资料、文献以及个人经验和专业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理论;可以将文献作为资料,也可以与现有理论对话, 但不直接搬用已有理论。(不能找一些资料来支持一个理论,比如我想套用SCCT理论来解释就业访谈的个案,这样做就是不对的) 产生的理论必须有资料支撑,扎根在资料中,通过连续比较法生成...

传播学研究方法的陈向明谈质化研究中扎根理论的思路和方法
扎根理论出于自己的特殊关怀,认为理论比纯粹的描述具有更强的解释力度,因此强调研究者对理论保持敏感。3.不断比较的方法扎根理论的主要分析思路是比较,在资料和资料之间、理论和理论之间不断进行对比,然后根据资料与理 论之间的相关关系提炼出有关的类属(category)及其属性。比较通常有四个步骤:1 )根据概念的类别对资...

传播学研究方法陈向明谈质化研究中扎根理论的思路和方法
扎根理论是质性研究中的重要方法,由Glaser和Strauss在1967年提出,其核心在于从经验资料中发掘理论,而非预先设定。研究者通过实地观察和归纳分析,如他们曾对医院医护人员进行观察,形成理论如理论敏感性和密集型理论构建。扎根理论的实施步骤包括:首先,从原始资料中生成理论,形成可追溯到原始数据的实质理...

质性研究方法:扎根理论
尽管扎根理论在探索性和理论发展领域有显著优势,但也存在局限,比如过于注重归纳可能导致理论的局限性。因此,研究者在应用时需保持开放和灵活,结合其他方法,以充分利用其优点,弥补不足。扎根理论为社会科学研究提供了一套有效的工具,尤其是在教育研究中有着广泛应用。参考文献包括陈向明的相关研究。

内容分析法赋分法的区别
而扎根理论、文本分析和话语分析等定性研究采用归纳法,根据文本内容而定分析理论,编码和分析过程主要依据研究者自身的经验及研究水平。编码前没有预设的编码类目\/分析框架,不涉及编码员间之信度测试。更具体地说明,文本分析和话语分析旨在运用符号学、结构主义和语言学的分析方法来分析文本的结构与意义,对...

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怎么样
陈向明老师讲到了:社会科学探究范式的基本观点 实证主义、后实证主义、批判理论和建构主义。 陈向明老师认为,质的研究因其自身特点,与量的研究具有十分不同的理论范式。一般认为,质的研究主要基于实证主义外的另外三种“另类范式”,这三种范式是对科学理性主义的一种反动,提出研究讨论的过程是一个知者...

质化研究小白想入门,推荐阅读哪些书?
《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作者陈向明,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年。本书是国内首部系统评介“质的研究方法”的专著,深入探讨国际社会科学界提出的理论问题与操作手段,通过生动实例展示质化研究在社会科学研究领域的应用。《论方法——社会学本土调查的实践与升华》作者潘绥铭、黄盈盈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

什么是叙事研究(转)
第五,教育叙事研究采用归纳的研究方式而不是演绎的研究方式获得某种教育知识或教育信念.这种归纳的研究方式使叙事研究在提升相关的教育理论时显示出某种“扎根理论”的道路. 二、我们的做法 受英国行动研究专家怀特海和麦克尼芙等人的启示,我们在校本教学研究中鼓励教师用第一人称的方式讲述“我”遇到了什么问题?“我”...

范式【国外社会科学两种研究范式的对峙与融合】
在政治学中普遍使用概率论、游戏论 等数量方法进行竞选分析,在教育学中运用实验方法推动了实验教育学的发展,在心理 学中行为主义所推行的严密实验方法,力图使心理学成为像物理学一样的实验行为学科 。上述学科的量化研究运动发展了实验法、测量法、问卷法、数学模型法等量化研究方 法。 质化研究的兴起也是多学科...

教育技术领域中量的研究的特点有哪些
教育技术研究强调用多种方法去研究和探讨教育现象及其现律。在教育技术研究中,可采用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每一种方法部有其优点、不足及局限性。过去,人们在研究教育技术学领域问题时,常采用单一方法,因而只能获取部分信息,而忽视、遗漏了许多其他有用信息,这样就难以作出全面、准确的结论。而综合地运用量的研究和质...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