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初民国定国语时,粤语是否以一票只差输给了普通话

如题所述

当初民国定国语时,粤语不是以一票只差输给了普通话。这个网络上有很多版本的说法,实际上都不能确定。

辛亥革命之后,国语这个词得到当时北洋政府的承认,成为民族共同语的称呼。但是,清王朝的覆灭使北京官话的标准音地位受到了广泛的质疑。因此,民国初期出现两场关于国语的争论。

1912年12月由蔡元培任总长的教育部成立读音统一会筹备处,由吴敬恒(稚晖)任主任,并制定读音统一会章程8条。规定读音统一会的职责是为审定每一个字的标准读音,称为“国音”。每个字的音素定下来之后,还要制定相应的字母来代表每一个音素。

1913年,新建立的民国政府制定的老国音虽以北京音为主,但为了兼顾各地,仍具有南京官话的特征,如有入声等。当时预定为官方语言的国音是南京话和北京话的结合:平翘、前后鼻、尖团区分、部分音调按照北京话,而部分韵母、入声音调按照南京话,成为一个京音为主兼顾南北的复合普通话。

1918年(民国7年)公布了第一套国家认可的国音“注音字母”,以“折中南北牵合古今”为原则,包括保持入声特征,主要由北京官话和南京官话混合提取创造。南京大学(前身为国立东南大学与南京高师)教授张士一发表《国语统一问题》,其主张以北京话作为国语标准基础的意见得到当时多数人支持。

当时来自北方直隶省的著名语言学家王照(“官话合声字母”的发明人)对于会员构成非常不满,指出江浙人占25人之多,其中来自无锡的就有5人。经过激烈争论,最后决定会议实行一省一票制度,而不是每个会员一票。

当时对于一省一票制度争论也很激烈,来自江苏的汪荣宝声称,“若每省一表决权,从此中国古书都废了。”王照反问:“此语做何解释?”汪不语,王照接着质问:“是否苏浙以外更无读书人?”北方会员坚决要求每省一票,威胁说如果通不过就自行解散退出会议。

最后在教育部代部长董鸿炜推动下,终于通过了一省一票制度。这个一省一票的制度是解读会议结果的关键。 该会从清代李光地的《音韵阐微》中选出一批比较常用的汉字,对每个字都用每省一个表决权、多数票决定的办法,在1913年审定了6500多个汉字的读音,又对”俚俗通行”的汉字和化学新字、度量衡译音字等600多个,同样审定了读音。这样审定的汉字读音用当时新制定的注音字母注音,称为“国音”。

国音统一会议终于在5月22日闭幕,由于会议期间争吵激烈,会议的议长吴敬恒在4月22日辞职,接任的王照也在5月7日后请了病假,临时由直隶的王璞主持会议。当时对于浊音和入声尤为激烈,江苏代表汪荣宝夸张地说:“南人若无浊音及入声,便过不得日子。”

同样是江苏的代表、会议议长吴敬恒也语出惊人:“浊音字甚雄壮,乃中国之元气。德文浊音字多,故其国强;我国官话不用浊音,故弱”。会议过程中,对有争议的字音,以一省一票原则的多数票决定“国音”。

整体来说,最后的结果还是以北京官语音为“基础”,同时吸收其它方言的语音特点(主要参考南京语音),如区分尖团音和保留入声。这次会议审定的汉字读音被后人称之为“老国音”。并从1918年开始推行。

扩展资料

1918年钱玄同发表《中国今后的文字问题》,号召“废孔学不可不废汉文”,提出以国语罗马字代替汉字的主张。1923年,钱玄同在《国语月刊》第一卷《汉字改革专号》上发表〈汉字革命〉长文:“我敢大胆宣言:汉字不革命,则教育决不能普及,国语决不能统一,国语的文学决不能发展,全世界的人们公有的新道理、新学问、新知识决不能很便利、很自由地用国语写出。

何以故?因汉字难识、难记、难写故;因僵死的汉字不足以表示活泼泼的国语故;因汉字不是表示语音的利器故;因有汉字作梗,则新学、新理的原字难以输入于国语故”。紧随其后,一大批留过洋的知识分子,诸如蔡元培、黎锦熙、赵元任、林语堂、周辨明、许锡五等人,纷纷发表汉字拉丁化的文章,提出罗马字拼音的方案,掀起了“国语罗马字运动”的浪潮。 

所谓国语罗马字,就是用26个拉丁字母表示汉语的声、韵、调。但这并不是件容易的事,“老国音”的比较复杂的语音成分就成了它的最大障碍。因此,主张国语罗马字的学者,要求统一汉字语音,以北京音为标准,修改国音,去掉“老国音”的尖音和入声等语音成分。

1920年国语推行不到两年就爆发一场当时名为“京国之争”(指京音和国音)的大辩论。问题的起因就在于国语标准音。支持国音和支持京音的分成两派。国音是主要“以京音为主,兼顾南北”。京音是“纯以北京话为标准”。两派争吵非常厉害。

于是张士一发表文章,主张“注音字母连带国音都要根本改造”,应“先由教育部公布合于学理的标准语定义,以至少受到中等教育的北京本地人的话为国语的标准”。这个主张得到许多人的支持,特别在南方引起了强烈的反响,纷纷开会响应,甚至通过决议:“不承认国音,主张以京音为标准音”,“请教育部广征各方面的意见,定北京语音为标准音”。

1920年,“国语统一筹备会”在北京召开大会,通过了马裕藻、周作人、刘复、钱玄同、胡适等人提出的议案《国语统一进行方法》,其中第三项为“统一国语既然要从小学校入手,就应该把小学校所用的各种课本看作传布国语的大本营,其中国文一项尤为重要”。

全国教育会联合会和江蘇全省师范附属小学联合会相继做出了定北平语音为标准音的决议,最後由“增修国音字典委员会”将国音确立了“以北平读法为标准音”,即“新国音”,并开始在全国学校推广。1921年,中华国音留声机片及国语留声机片先後发行,确定了国音声调。

中华国音留声机片由王璞在上海发音,阴阳上去依北京声调,入声短而不促,仿自北京读书音。国语留声机片是赵元任在美国发音,上海商务印书馆制作发行,阴阳上去依北京声调,入声则为标准南京音。

参考资料

普通话(中华人民共和国通用的现代标准汉语)_百度百科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8-08-04

不是,以一票之差落选的是四川话。

普通话是满清官话,是清朝的时候满人统治者的专用语言。英语称为mandarin。 

其中man就是满族的意思。普通话是满人学习北京汉人讲明朝官话时产生的,其发音跟明朝官话已经有较大的不同,因为满人学讲明朝官话的时候,由于受满语的影响,带有了浓厚的满语腔调,发音不伦不类,在当时的北京人听起来很蹩脚,当时的明朝官话是江苏话,是吴语。 

当时的外国传教士进入北京时,曾把北京人讲的明朝官话的拼音记录下来,发现只有z c s ,没有zh ch sh ,是典型的吴语特征。 

语言专家的考证证明明朝官话是吴语。另外,即便从常理考虑,朱元璋定都南京,他讲的就是吴语,他儿子当然也讲吴语,迁都北京后,明朝官话还是吴语,当时的北京人也讲吴语。普通话脱胎于明朝官话吴语,但是经过满人的口后和吴语就不大一样了,变音变调了。 

由于满人是统治者,通过政权的权力,本来只是满人专用的满清官话就在全国推广传播,后来就被称为国语或者是普通话。所以普通话是经过满人改造后的汉语。是满人创造发明的。 

南方的广东广西,福建等省由于天高皇帝远,古代汉语保留的很好,没有被满清官话也就是普通话消灭。所以现在的南方人还讲明朝以前的古代正宗汉语,北方人居然称它们为鸟语,这是无知的表现,唐诗宋词用南方的鸟语来念,非常顺畅,压韵压得非常好,但用普通话念,就有问题了.因为唐宋诗人词人他们不讲普通话。他们讲的是古代汉语。跟南方鸟语一样或者相似或者相近。 

普通话的历史只有400年,400年前中国没有现在所谓的这种“普通话”。现在的普通话是满人的专用汉语!是满人发明的。深深的打上了满人的烙印。大家如果不相信,去问问语言学家就知道了。孙中山恨满人统治者,曾想用广东话(古汉语)作为国语(普通话),但没有成功。因为满清官话势力太强了。 

后来民国政府投票。普通话比四川话多了一票成为了国语。其实四川话和普通话是同一种语系的语言,只是腔调不同而已,能听懂普通话的人也能听懂四川话。 (注:这是以讹传讹,实际上是由专门机构,一个字一个字的定音)

北京话,明朝的时候是吴语,后来和满清官话(即普通话)相互的影响,逐渐接近。所以北京话和普通话极其相似,但是不会完全相似.他们只是相互靠近的关系。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9-01-06
不是,当年以一票之差成为国语的是蒙古语,因为蒙古还没收复,需要拉拢蒙古民心。
-
-
-
我TM不信这个谣言还能传多久,普通话老早就流行了,并没有争议好吗?
第3个回答  2018-12-14
全国应该推行粤语,粤语本来就是古语也是汉语本应该成为国语的,那些觉得粤语难听觉得粤语写出来像乱码的人只能是低智商的人,其实普通话怎麽写粤语也能怎麽读的,而且反而粤语讲话还能更加深层次的了解或者表达自己的意思,而且普通话一般只能比较表面的表达自己的意思,就连自己也会感到自己有缺陷,重要的是不要听所谓的专家胡言抵伪粤语了,所以我们大家都一起推广粤语成为国语吧
第4个回答  2020-07-28
这是周总理他们在人民大会堂选的,确实是粤语只差一票,因为粤语是9音普通话是4音,相比粤语听起来丰富些。以前毛主席他们都是说家乡话的。

当初民国定国语时,粤语是否以一票只差输给了普通话
当初民国定国语时,粤语不是以一票只差输给了普通话。这个网络上有很多版本的说法,实际上都不能确定。辛亥革命之后,国语这个词得到当时北洋政府的承认,成为民族共同语的称呼。但是,清王朝的覆灭使北京官话的标准音地位受到了广泛的质疑。因此,民国初期出现两场关于国语的争论。1912年12月由蔡元培任总长...

当初民国定国语时,粤语是否以一票只差输给了普通话
不是,以一票之差落选的是四川话。普通话是满清官话,是清朝的时候满人统治者的专用语言。英语称为mandarin。其中man就是满族的意思。普通话是满人学习北京汉人讲明朝官话时产生的,其发音跟明朝官话已经有较大的不同,因为满人学讲明朝官话的时候,由于受满语的影响,带有了浓厚的满语腔调,发音不伦不类,...

粤语差点成了国语?
坊间一直流传着这样一种说法,当年辛亥革命成功民国建立之初,粤语一票之差成为国语(普通话)。而且有鼻子有眼地说,当时在国会内订立国语时,要求粤语成为中国国语的呼声相当高。当时广东籍议员掌握了过半数议席,粤语成为国语理应不成问题;惟孙中山虑及中国之统一问题,逐一向议员游说以汉语北方话作为国语...

民国初年,哪种方言“差一票”就成为国语?
据传说是广东话,也就是粤语,广东人都说当初粤语以一票之差最终落选国语“大赛”。也就是说,如果当年粤语能多努力一把的话,我们现在要普及的就不是北方方言为主的普通话了。想一想这个“假设”如果成真了,还真是够让人害怕的。至少,北方人会有一半以上“南式”普通话不及格的人吧。但追溯当年国...

很多年前,粤语是否差一点点成为全国语言?
没错!粤语当初仅仅以一票之差输给了如今所谓的普通话,即当时的清庭官话。而亦因国父孙中山是广东人,讲粤语的缘故,有人建议他应采用其母语以外的语言来作为官方语言,可更体现民主平等。所以,粤语才与中国国家官方语言插肩而过。但如今,粤语与普通话一同被定位联合国合法语言,即代表粤语在国际地位上...

揭秘粤语能否成为民国初年的国语“只差一票”?
但考虑到中国的统一,孙中山逐一游说议员,以北方汉语为国语。最终粤语以一票之差落败,北方汉语成为中华民国国语。著名作家王蒙提出了另外两种意见:“由于普通话是1949年以后的官方政策,有人甚至称之为官话,但这是更早的官话。这个普通话继承了普通话,两者没有区别。这个官话是民国时期的。还有哪些音标,...

笑谈粤语三大谣言之“ 粤语差一票就成为国语了”
相信很多人都听过这样一个传言,粤语差一票成为国语。粤语真的差一票成为国语吗?民国初立,为选官方语言,粤籍议员与北方议员互不相让,粤语和北京话票数持平,关键时刻为顾全大局,孙中山先生对粤籍议员,晓之以情动之理,亲自投给北京话一票,才避免了更大的语言之争。相信了,别急,还有一个版本...

历史 想了解一下之前民国的时候是不是有过粤语差点成了国语的情况?
据说,1911年中华民国成立后,首届国会中有人提议奉广州话为国语;当时来自广东的国会议员刚好过半数,通过这一法案似乎不成问题。不过,身为广东人的临时大总统孙中山为了顾全革命大局,劝说粤籍议员放弃以粤语为国语。结果,北京话以一票之差压倒广州话成为国语,至今仍让一些广州人遗憾不已。西汉元鼎六年...

差一票成为普通话的是?
粤语曾经差点成为普通话。有一种广为流传的说法,认为在辛亥革命成功、民国成立的初期,粤语在评选为国家语言时,仅仅因为一票之差而未能当选。据说当时国会议员中广东籍的代表占据了多数席位,因此粤语似乎很有机会成为国语。然而,事实并非如此。普通话的科学规范和标准是在1956年2月6日由国务院发布的《关于...

粤语差1票就成了普通话?粤语成为普通话的可能性有多大?
也就是说,来自广东的会员只有4人,以粤语为国语的呼声再大也大不到哪儿去。实际上,按照来自北方直隶省的著名语言学家王照的建议,在投票表决时,会议采取的也不是每个会员一票,而是一省一票制。特别要提出的是,会议根本就不存在讨论以哪某一个方言整体差定为国语的情形,大家都是心照不宣、不约而...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