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的军事战例

别拿演义来充数,是被大多数专家认同的历史,少数派意义略过

一、官渡之战。曹操处于劣势,但由于他能正确分析客观条件,善于听取别人的正确意见,所以能扬长避短,采用正确的战略战术,使战争向有利于自己的方面转化,经过自己主观上的努力,终于赢得了胜利。官渡之战,曹操击溃了最大的敌人袁绍,由他统一北方已是大势所趋。官渡之战也是中国战争史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
二、平定关中。公元211年,七月,曹操率大军亲征关中,大败关中联军,马超等因之欲割地求和,曹操不允。九月,马、韩等再次请求割地,并送任子以求和,曹操采纳贾诩的建议,伪许之,并再次大败韩、马军。韩遂、马超败走凉州,杨秋则逃回安定,曹军阵斩成宜和李堪等叛将,关中自此平定 。十月,曹操进军安定,杨秋投降 。曹操率军撤回,命夏侯渊督众将继续西征,在两年内,逐马超、破韩遂、灭宋建、横扫羌、氐,虎步关右,凉州地区基本平定。
三、曹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 ,三国中曹魏政权的奠基人。以汉天子的名义征讨四方,对内消灭二袁、吕布、刘表、马超、韩遂等割据势力,对外降服南匈奴、乌桓、鲜卑等,统一了中国北方,并实行一系列政策恢复经济生产和社会秩序,奠定了曹魏立国的基础。曹操在世时,担任东汉丞相,后为魏王,去世后谥号为武王。其子曹丕称帝后,追尊为武皇帝,庙号太祖。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1-07-03
笔者近日深读三国志,对曹操的深谙兵法且不拘常理变通自如的军事谋略深为叹服,感佩不已。于是,不揣冒昧,整理《魏武帝本纪》中的八大经典战例,参悟其中的用兵之道,遂成文,以飨读者。

一、武阳攻于毒

当年,曹操为东郡太守,治所在东武阳。黑山贼于毒、白绕、眭固等率部攻袭东武阳,曹操军驻扎在顿丘,诸将皆以为当还军自救,然曹操置治府于不顾,引兵向西,直攻贼首大本营,贼首于毒、白绕、眭固等弃攻武阳,急忙回营,曹操便于贼兵回师路上设伏,腰击眭固,大破之。

点评:此役曹操用孙膑围魏救赵之计,不仅如此,曹操在发兵前虑事周全,当众将疑虑时,曹操释疑说:“孙膑救赵而攻魏,耿弇欲走西安攻临菑。使贼闻我西而还,武阳自解也;不还,我能败其本屯,虏不能拔武阳必矣。”为帅者,最忌临机不决。而曹操在危难之时,内心沉静,异常果决,充满自信。将对方两方面的情况都考量清楚,相信无论贼兵是攻还是退,都无损于己方。深谙兵法也!

二、定陶袭吕布

这是一场与吕布生死较量的一次战斗。吕布乃天下悍将,有万夫不当之勇,惯使方天画戟,有万夫不当之勇,当时有谣“马中赤兔,人中吕布”。在与吕布的第一次较量濮阳之战中,吕布率兵攻进曹兵阵中,曹兵大乱,曹操从火中奔突时坠马,烧左手掌,险被吕布兵俘获。时隔半年后,曹操吕布在钜野相逢,时吕布新败,手下大将薛兰被斩,吕布复从东缗与陈宫将万余人来战,“时太祖兵少,设伏,纵奇兵击,大破之。”遂拔定陶。

当时,曹操“兵皆出取麦,在者不能千人,屯营不固。太祖乃令妇人守陴,悉兵拒之。屯西有大堤,其南树木幽深。布疑有伏,乃相谓曰:“曹操多谲,勿入伏中。”引军屯南十余里。明日复来,太祖隐兵堤里,出半兵堤外。布益进,乃令轻兵挑战,既合,伏兵乃悉乘堤,步骑并进,大破之,获其鼓车,追至其营而还。”

点评:曹操多用疑兵,在各路诸侯中闻名。对手逢战时,多为小心。曹操巧妙地利用了对手的心理,置营不顾,只令妇人守卫,大军前去田野收割麦子,以此吸引对方前来偷袭,如是者再,当对方多次探查自以为曹兵无防时,派大军掩杀,进入包围圈,于是被曹操煮了饺子。在此役中曹操将计就计,先设骄兵以诱之,再设伏兵以击之。正可谓兵不厌诈。
三、安觽破张绣

三月,曹操包围张绣于穰。夏五月,刘表遣兵救绣,以阻断曹军后路。曹操率军回师,张秀后面追击,到达安觽,张绣与刘表合兵守险,曹军陷于绝境。时在许昌的荀彧大为担心,曹操回信安慰说:贼兵阻断我的归路,陷我于死地,我军必以死战,我因此知道我必胜也。

是时,曹操令军士连夜在绝境开凿地道,全部运出辎重,设奇兵。等到第二天早晨,对方以为曹军已逃,派出全部军士追击,于是,曹军半路夹击,大破敌军。

点评:此役曹操深谙“置之死地而后生”之道,且运用得十分娴熟,充分揣摩了对方之意,料知对方必以全兵追陷困境的求生之兵,于是在回营的路上设伏,不仅全身而退,而且伏击追兵,一举两得,妙哉!

四、徐州败刘备

五年春正月,曹操离开许昌,挥师东进,直逼徐州,大举征伐刘备。曹操将自东征备,诸将皆曰:“与公争天下者,袁绍也。今绍方来而弃之东,绍乘人后,若何?”公曰:“夫刘备,人杰也,今不击,必为后患。袁绍虽有大志,而见事迟,必不动也。”郭嘉亦劝公,遂东击备,破之,生禽(通“擒”)其将夏侯博。

是役,刘备拼光了好不容易积攒下来的家底。徐州陷落,刘备又成了无家可归的人。当年的桃园结义兄弟各奔东西,关羽被降,妻子被掳,刘备逃奔袁绍。终其一战,袁绍始终不出兵袭击许昌,恰如曹操战前之所料。
  评点:不攻强袁,而攻弱刘,曹操识人之精准也。兵法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因为曹操精准地了解了对方将帅的性格心理,故能出奇兵,在一般人看来是一步险棋,却是胜算在握。故兵法又云,兵者贵奇,不能尽拘常理。

五、白马解刘延

二月,袁绍遣郭图、淳于琼、颜良攻东郡太守刘延于白马,绍引兵至黎阳,将渡河。夏四月,曹操北救延。时敌众我寡,曹操用荀攸的分兵之计,先将渡兵,佯攻袁绍后路,袁绍果然分兵西应以迎敌。等袁绍分兵西应后,然后出其不意,轻兵袭白马,掩其不备,斩杀大将颜良。“遂解白马围,徙其民,循河而西。”

等袁绍发现中计后,便派大军追击曹操。时曹操骑兵不满六百,身后袁军大将文丑与刘备率六千步骑掩尘而来。曹操勒兵驻营南阪下,使登垒望之,(兵士)曰;“可五六百骑。”有顷(一会儿),复白(报告):“骑稍多,步兵不可胜数。”公曰:“勿复白。” 乃令骑解鞍放马,地上白马辎重散落一道,呈现溃逃之状,以此诱敌。当后面追兵纷纷抢夺地面遗弃之物时,曹操才下令纵兵出击,大破之,斩丑。“良、丑皆绍名将也,再战,悉禽,绍军大震。公还军(回师驻扎)官渡。绍进保阳武。”

点评:此役曹操采取声东击西的战略,分散对方兵力,再杀一回马枪,巧解白马之危。面对强敌追击,不是急于逃命,二是要在逃生的过程中,来一个搂草打兔子,再赚一把,以乱敌之计而破之。处变不惊,奇计迭出,临敌制胜,真乃神人也!

六、官渡溃袁绍

是役,袁绍与曹操在官渡两岸陈兵对峙,袁绍二十余万众,曹操区区数万之众。曹操先“用荀攸计,遣徐晃、史涣邀击,大破之,尽烧其车。公与绍相拒连月,虽比战斩将,然觽少粮尽,士卒疲乏”。

正当曹操军粮不济之时,袁绍谋士许攸来投,曹操采纳许攸计,亲帅五千步骑劫烧袁军粮车,斩杀淳于琼等将兵万余人。袁军震动,众将纷降。“绍觽大溃,绍及谭(袁绍长子袁谭)弃军走,渡河。”曹操“追之不及,尽收其辎重图书珍宝,虏其觽(部众)。公收绍书中,得许下及军中人书,皆焚之。”
  点评:官渡之战是中国历史上一次重大的以少胜多的战役,奠定了曹操统一北方的基础。笔者认为,此役最为精彩的一笔,在于焚烧袁绍帐中有关曹营官员的书信,以此稳定人心。当曹操处于劣势时,曹操的部属有多人与袁绍暗通款曲,现袁绍大败,一旦曹操追究起那些暗通款曲的书信,将会人人自危,没想到曹操以火烧之,既见其襟怀,又显其谋略。

七、乌丸肃袁尚

曹操在肃清北方军事割据力量后,大举北征,扫清袁尚等残余势力。当时,袁绍集团覆灭后,其子袁尚、袁熙北逃投靠夷狄,曹操“引军出卢龙塞,塞外道绝不通,乃堑山堙谷五百余里,经白檀,历平冈,涉鲜卑庭,东指柳城。”卒与袁尚、袁熙以及狄首辽西单于、右北平单于等所率数万骑相遇。时曹军被甲者少,且长途跋涉,敌以逸待劳,曹操趁其乱阵不整,纵兵击之,斩杀敌酋,使胡、汉二十余万口归降。

“辽东单于速仆丸及辽西、北平诸豪,弃其种人,与尚、熙奔辽东,觽尚有数千骑。初,辽东太守公孙康恃远不服。”等到曹操大破乌丸后,有人劝曹操趁热打铁,不料曹操不再追击残寇,而是班师回营。曹操对众将说:“公孙康自会取袁尚兄弟的首级献我,”后果如操言。

点评:有道是,此一时也,彼一时也。曹操深谙此中奥妙。当初,中原大地群雄纷争,辽东太守公孙康可以恃远不服,现群雄尽灭,独留曹操虎踞中原,傲视天下,为求自保,公孙康必然取其首级以礼曹;若曹操此时进逼,公孙康必然会与袁尚等抱成一团,拼死相抵。正如曹操后来为解诸将疑团时说:“彼(公孙康)素畏尚等,吾急之则并力,缓之则自相图,其势然也。”

曹操审时度势,以欲擒故纵之法,不战而屈人之兵,旁敲侧击,急时缓之,缓时急之,将兵法演绎得奇妙无比!

八、潼关战马超

曹操西征,与马超相拒于潼关,互相夹关而军(驻扎)。时马超的西凉军精悍无比,战前曹操便告诫诸将:“关西兵精悍,坚壁勿与战”,以此施骄兵之计,让对方轻视自己。曹操欲自潼关北渡,还未过河,马超赴船急战,校尉丁斐因放牛马以饵贼,贼乱取牛马,才得以渡河,然后循河而南退,匆忙安营扎寨,马超拒守渭口。

曹操料知马超会趁自己立足未稳之际,乃将计就计,一方面“多设疑兵,潜以舟载兵入渭,为浮桥”;一方面趁夜,“分兵结营于渭南。贼夜攻营,伏兵击破之。”
  双方僵持不下,马超遣使求和,曹操公用贾诩计,伪许之。“韩遂请与公相见,公与遂父同岁孝廉,又与遂同时侪辈,于是交马语移时,不及军事,但说京都旧故,拊手欢笑。”以此使反间计,“他日,公又与遂书,多所点窜,如遂改定者;超等愈疑遂。”至此,反间计奏效。马超与韩遂内讧,韩遂分兵出走。“公乃与克日会战,先以轻兵挑之,战良久,乃纵虎骑夹击,大破之,斩成宜、李堪等。”从此马超远走凉州。
  点评:变通而不拘常理,且用反间计,使其内讧,智破强敌!笔者认为,曹操战马超,乃曹操军事生涯中最为精彩的经典战例也。

纵观曹操一生,戎马倥偬,久经沙场,在战争中学习战争,使自己的军事才能达到了炉火纯青、出神入化的地步。他的军事才能至少具有如下几个特点。他深通人心,简直把人心揣摩透了,正因为这,他能容人能宽人能用人,故麾下将士大多愿为他以死效命;他精通兵法,并能灵活变通,不拘常理,不囿常形,总能自出机杼,临机决胜,料事如神;他待人真诚,以情感人,以理服人,以德昭人,且深谙儒家法家之学,融会贯通,为我所用;他目光长远,考虑事周密,且勇毅过人,不折不挠。他谦虚谨慎,长于思考,用他自己的话说“吾预知当(恰当)尔,非圣也,但更事多耳。”难怪连一向傲视古今的毛泽东,对曹操赞赏不已,崇拜有加,奉为偶像。

参考资料:http://blog.sina.com.cn/s/blog_4fb4fd1d0100j30j.html

第2个回答  2011-06-25
  一、武阳攻于毒

  当年,曹操为东郡太守,治所在东武阳。黑山贼于毒、白绕、眭固等率部攻袭东武阳,曹操军驻扎在顿丘,诸将皆以为当还军自救,然曹操置治府于不顾,引兵向西,直攻贼首大本营,贼首于毒、白绕、眭固等弃攻武阳,急忙回营,曹操便于贼兵回师路上设伏,腰击眭固,大破之。

  点评:此役曹操用孙膑围魏救赵之计,不仅如此,曹操在发兵前虑事周全,当众将疑虑时,曹操释疑说:“孙膑救赵而攻魏,耿弇欲走西安攻临菑。使贼闻我西而还,武阳自解也;不还,我能败其本屯,虏不能拔武阳必矣。”为帅者,最忌临机不决。而曹操在危难之时,内心沉静,异常果决,充满自信。将对方两方面的情况都考量清楚,相信无论贼兵是攻还是退,都无损于己方。深谙兵法也!

  二、定陶袭吕布

  这是一场与吕布生死较量的一次战斗。吕布乃天下悍将,有万夫不当之勇,惯使方天画戟,有万夫不当之勇,当时有谣“马中赤兔,人中吕布”。在与吕布的第一次较量濮阳之战中,吕布率兵攻进曹兵阵中,曹兵大乱,曹操从火中奔突时坠马,烧左手掌,险被吕布兵俘获。时隔半年后,曹操吕布在钜野相逢,时吕布新败,手下大将薛兰被斩,吕布复从东缗与陈宫将万余人来战,“时太祖兵少,设伏,纵奇兵击,大破之。”遂拔定陶。

  当时,曹操“兵皆出取麦,在者不能千人,屯营不固。太祖乃令妇人守陴,悉兵拒之。屯西有大堤,其南树木幽深。布疑有伏,乃相谓曰:“曹操多谲,勿入伏中。”引军屯南十余里。明日复来,太祖隐兵堤里,出半兵堤外。布益进,乃令轻兵挑战,既合,伏兵乃悉乘堤,步骑并进,大破之,获其鼓车,追至其营而还。”

  点评:曹操多用疑兵,在各路诸侯中闻名。对手逢战时,多为小心。曹操巧妙地利用了对手的心理,置营不顾,只令妇人守卫,大军前去田野收割麦子,以此吸引对方前来偷袭,如是者再,当对方多次探查自以为曹兵无防时,派大军掩杀,进入包围圈,于是被曹操煮了饺子。在此役中曹操将计就计,先设骄兵以诱之,再设伏兵以击之。正可谓兵不厌诈。
  三、安觽破张绣

  三月,曹操包围张绣于穰。夏五月,刘表遣兵救绣,以阻断曹军后路。曹操率军回师,张秀后面追击,到达安觽,张绣与刘表合兵守险,曹军陷于绝境。时在许昌的荀彧大为担心,曹操回信安慰说:贼兵阻断我的归路,陷我于死地,我军必以死战,我因此知道我必胜也。

  是时,曹操令军士连夜在绝境开凿地道,全部运出辎重,设奇兵。等到第二天早晨,对方以为曹军已逃,派出全部军士追击,于是,曹军半路夹击,大破敌军。

  点评:此役曹操深谙“置之死地而后生”之道,且运用得十分娴熟,充分揣摩了对方之意,料知对方必以全兵追陷困境的求生之兵,于是在回营的路上设伏,不仅全身而退,而且伏击追兵,一举两得,妙哉!

  四、徐州败刘备

  五年春正月,曹操离开许昌,挥师东进,直逼徐州,大举征伐刘备。曹操将自东征备,诸将皆曰:“与公争天下者,袁绍也。今绍方来而弃之东,绍乘人后,若何?”公曰:“夫刘备,人杰也,今不击,必为后患。袁绍虽有大志,而见事迟,必不动也。”郭嘉亦劝公,遂东击备,破之,生禽(通“擒”)其将夏侯博。

  是役,刘备拼光了好不容易积攒下来的家底。徐州陷落,刘备又成了无家可归的人。当年的桃园结义兄弟各奔东西,关羽被降,妻子被掳,刘备逃奔袁绍。终其一战,袁绍始终不出兵袭击许昌,恰如曹操战前之所料。
  评点:不攻强袁,而攻弱刘,曹操识人之精准也。兵法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因为曹操精准地了解了对方将帅的性格心理,故能出奇兵,在一般人看来是一步险棋,却是胜算在握。故兵法又云,兵者贵奇,不能尽拘常理。

  五、白马解刘延

  二月,袁绍遣郭图、淳于琼、颜良攻东郡太守刘延于白马,绍引兵至黎阳,将渡河。夏四月,曹操北救延。时敌众我寡,曹操用荀攸的分兵之计,先将渡兵,佯攻袁绍后路,袁绍果然分兵西应以迎敌。等袁绍分兵西应后,然后出其不意,轻兵袭白马,掩其不备,斩杀大将颜良。“遂解白马围,徙其民,循河而西。”

  等袁绍发现中计后,便派大军追击曹操。时曹操骑兵不满六百,身后袁军大将文丑与刘备率六千步骑掩尘而来。曹操勒兵驻营南阪下,使登垒望之,(兵士)曰;“可五六百骑。”有顷(一会儿),复白(报告):“骑稍多,步兵不可胜数。”公曰:“勿复白。” 乃令骑解鞍放马,地上白马辎重散落一道,呈现溃逃之状,以此诱敌。当后面追兵纷纷抢夺地面遗弃之物时,曹操才下令纵兵出击,大破之,斩丑。“良、丑皆绍名将也,再战,悉禽,绍军大震。公还军(回师驻扎)官渡。绍进保阳武。”

  点评:此役曹操采取声东击西的战略,分散对方兵力,再杀一回马枪,巧解白马之危。面对强敌追击,不是急于逃命,二是要在逃生的过程中,来一个搂草打兔子,再赚一把,以乱敌之计而破之。处变不惊,奇计迭出,临敌制胜,真乃神人也!

  六、官渡溃袁绍

  是役,袁绍与曹操在官渡两岸陈兵对峙,袁绍二十余万众,曹操区区数万之众。曹操先“用荀攸计,遣徐晃、史涣邀击,大破之,尽烧其车。公与绍相拒连月,虽比战斩将,然觽少粮尽,士卒疲乏”。

  正当曹操军粮不济之时,袁绍谋士许攸来投,曹操采纳许攸计,亲帅五千步骑劫烧袁军粮车,斩杀淳于琼等将兵万余人。袁军震动,众将纷降。“绍觽大溃,绍及谭(袁绍长子袁谭)弃军走,渡河。”曹操“追之不及,尽收其辎重图书珍宝,虏其觽(部众)。公收绍书中,得许下及军中人书,皆焚之。”
  点评:官渡之战是中国历史上一次重大的以少胜多的战役,奠定了曹操统一北方的基础。笔者认为,此役最为精彩的一笔,在于焚烧袁绍帐中有关曹营官员的书信,以此稳定人心。当曹操处于劣势时,曹操的部属有多人与袁绍暗通款曲,现袁绍大败,一旦曹操追究起那些暗通款曲的书信,将会人人自危,没想到曹操以火烧之,既见其襟怀,又显其谋略。

  七、乌丸肃袁尚

  曹操在肃清北方军事割据力量后,大举北征,扫清袁尚等残余势力。当时,袁绍集团覆灭后,其子袁尚、袁熙北逃投靠夷狄,曹操“引军出卢龙塞,塞外道绝不通,乃堑山堙谷五百余里,经白檀,历平冈,涉鲜卑庭,东指柳城。”卒与袁尚、袁熙以及狄首辽西单于、右北平单于等所率数万骑相遇。时曹军被甲者少,且长途跋涉,敌以逸待劳,曹操趁其乱阵不整,纵兵击之,斩杀敌酋,使胡、汉二十余万口归降。

  “辽东单于速仆丸及辽西、北平诸豪,弃其种人,与尚、熙奔辽东,觽尚有数千骑。初,辽东太守公孙康恃远不服。”等到曹操大破乌丸后,有人劝曹操趁热打铁,不料曹操不再追击残寇,而是班师回营。曹操对众将说:“公孙康自会取袁尚兄弟的首级献我,”后果如操言。

  点评:有道是,此一时也,彼一时也。曹操深谙此中奥妙。当初,中原大地群雄纷争,辽东太守公孙康可以恃远不服,现群雄尽灭,独留曹操虎踞中原,傲视天下,为求自保,公孙康必然取其首级以礼曹;若曹操此时进逼,公孙康必然会与袁尚等抱成一团,拼死相抵。正如曹操后来为解诸将疑团时说:“彼(公孙康)素畏尚等,吾急之则并力,缓之则自相图,其势然也。”

  曹操审时度势,以欲擒故纵之法,不战而屈人之兵,旁敲侧击,急时缓之,缓时急之,将兵法演绎得奇妙无比!

  八、潼关战马超

  曹操西征,与马超相拒于潼关,互相夹关而军(驻扎)。时马超的西凉军精悍无比,战前曹操便告诫诸将:“关西兵精悍,坚壁勿与战”,以此施骄兵之计,让对方轻视自己。曹操欲自潼关北渡,还未过河,马超赴船急战,校尉丁斐因放牛马以饵贼,贼乱取牛马,才得以渡河,然后循河而南退,匆忙安营扎寨,马超拒守渭口。

  曹操料知马超会趁自己立足未稳之际,乃将计就计,一方面“多设疑兵,潜以舟载兵入渭,为浮桥”;一方面趁夜,“分兵结营于渭南。贼夜攻营,伏兵击破之。”
  双方僵持不下,马超遣使求和,曹操公用贾诩计,伪许之。“韩遂请与公相见,公与遂父同岁孝廉,又与遂同时侪辈,于是交马语移时,不及军事,但说京都旧故,拊手欢笑。”以此使反间计,“他日,公又与遂书,多所点窜,如遂改定者;超等愈疑遂。”至此,反间计奏效。马超与韩遂内讧,韩遂分兵出走。“公乃与克日会战,先以轻兵挑之,战良久,乃纵虎骑夹击,大破之,斩成宜、李堪等。”从此马超远走凉州。
  点评:变通而不拘常理,且用反间计,使其内讧,智破强敌!笔者认为,曹操战马超,乃曹操军事生涯中最为精彩的经典战例也。

  纵观曹操一生,戎马倥偬,久经沙场,在战争中学习战争,使自己的军事才能达到了炉火纯青、出神入化的地步。他的军事才能至少具有如下几个特点。他深通人心,简直把人心揣摩透了,正因为这,他能容人能宽人能用人,故麾下将士大多愿为他以死效命;他精通兵法,并能灵活变通,不拘常理,不囿常形,总能自出机杼,临机决胜,料事如神;他待人真诚,以情感人,以理服人,以德昭人,且深谙儒家法家之学,融会贯通,为我所用;他目光长远,考虑事周密,且勇毅过人,不折不挠。他谦虚谨慎,长于思考,用他自己的话说“吾预知当(恰当)尔,非圣也,但更事多耳。”难怪连一向傲视古今的毛泽东,对曹操赞赏不已,崇拜有加,奉为偶像。

参考资料:http://blog.sina.com.cn/s/blog_4fb4fd1d0100j30j.html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3个回答  2011-06-25
这可是依据陈寿的三国志,说明的战例。

官渡之战,是东汉末年“三大战役”之一,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役之一。东汉献帝建安五年(200年),曹操军与袁绍军相持于官渡(今河南中牟东北),在此展开战略决战。曹操奇袭袁军在乌巢的粮仓(今河南封丘西),继而击溃袁军主力。此战奠定了曹操统一中国北方的基础。

官渡之战是毛泽东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中列举的中国历史上“双方强弱不同,弱者先让一步,后发制人,因而战胜”的著名战例之一。战争的胜负取决于双方政治、军事、经济等多方面的条件,但首当其冲的是双方军事实力的较量。曹操在官渡之战中,实力明显不如人力物力上都占有绝对优势的袁绍,但他却以少击众、以劣势对优势并最终大获全胜,其取胜之道是值得后人很好地深思的。   
此战曹操善择良策,攻守相济,屡出奇兵,巧施火攻,焚烧袁军粮草,对获取胜利起重大作用,集中体现曹操卓越的用兵谋略和指挥才能,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反观袁绍,内部不和,又骄傲轻敌,刚愎自用,屡拒部属的正确建议,迟疑不决,一再地丧失良机。终致粮草被烧,后路被抄,军心动摇,内部分裂,而全军溃败。

官渡之战
东汉末年轰轰烈烈的黄巾农民大起义虽然被镇压下去了,但它却沉重地打击了汉朝地主阶级的统治,使早已腐朽不堪的东汉政权分崩离析,名存实亡。在镇压黄巾起义的过程中,各地州郡大吏独揽军政大权,地主豪强也纷纷组织“部曲”(私人武装),占据地盘, 形成大大小小的割据势力,转入争权夺利、互相兼并的长期战争,造成中原地区“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凄惨景象。当时的割据势力,主要有河北的袁绍、河内的张杨、兖豫的曹操、徐州的吕布、扬州的袁术、江东的孙策、荆州的刘表、幽州的公孙瓒、南阳的张绣等。形成群雄并起的局面,在这些割据势力的连年征战中,袁绍、曹操两大集团逐步壮大起来。   
196年(建安元年),曹操迎献帝,迁都许县,自始挟天子以令诸侯(“奉天子而征四方”),威势大增。他先后击败吕布、袁术,占据了兖州、徐州以及部分豫州、司隶。199年(建安四年),袁绍最终战胜公孙瓒,据幽州、冀州、青州、并州,尽有河北之地,意欲南向以争天下。这样,华北最重要的两个政治军事集团,决战势所难免。起初形势袁强曹弱。袁绍已无后顾之忧,地广人众,可动员的兵力在十万以上。曹操则是四面受敌,除了北方的袁绍,关中诸将尚在观望,南边刘表、张绣不肯降服,东南孙策蠢蠢欲动,暂时依附的刘备也是貌合神离。尽管如此,当时的一些有识之士,包括曹操的谋士荀彧、郭嘉,还在张绣麾下的贾诩,以及凉州从事杨阜,在综合分析了曹、袁的优劣后,认为袁绍外宽内忌,好谋无决,他们都看好曹操,认为局势会向着有利于曹的方向变化。建安三年(198年)十一月,吕布被曹操消灭,建安四年六月,袁术病死,十一月张绣投降曹操。刘表中立,孙策保守江东。局势变得更加明朗。   
建安五年一月,袁绍率精兵10万南下。在此之前,曹操为避免腹背受敌,已先击溃与袁绍联合的刘备,并进驻易守难攻的官渡。四月,曹操以声东击西之计,于白马(今河南滑县境)击斩袁将颜良,败袁军。袁绍初战失利,锐气受挫,改分兵进击为结营紧逼。两军对垒于官渡,相持数月。其间曹操因兵疲粮缺,一度欲回守许都(今河南许昌东)。谋士荀彧认为,曹军以弱敌强,此时退兵必为所乘;反之,袁军轻敌,内部不和,相持既久必将有变,正可出奇制胜。曹操纳其言,派兵袭烧袁军粮车;又亲率精锐5000奔袭袁军乌巢(今河南境)粮屯,全歼袁军,烧毁全部囤粮。消息传来,袁绍所部军心动摇,纷纷溃散投降。曹操乘机全线出击,歼敌7万余,袁绍父子仅率800余骑北逃。官渡之战,奠定了曹操统一北方的基础,袁绍则从此一蹶不振。官渡之战是中国古代战争史上以少胜多的有名战例。
官渡之战是袁曹双方力量转变、当时中国北部由分裂走向统一的一次关键性战役,对于三国历史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此战曹军的胜利不是偶然的,袁曹间的兼并争,虽属于封建割据势力之间的争斗,但实现地区性的统一,客观上符合人民的愿望。   
官渡之战乃是汉末乃至中国史上有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也是曹操与袁绍争夺北方霸权的转折点,官渡一战之后,曹操终于一反之前对袁绍的劣势,为自己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曹操在战事初期处于劣势,当中全赖四人为曹操扭转困局——刘晔、荀攸、许攸、荀彧。   
1. 袁绍与曹操在白马相持时,袁绍下令筑起箭塔,连日向曹操营寨射箭,使曹操军心动摇。其后,刘晔献上霹雳车之计,大破袁绍弓弩兵,使曹操在官渡得到据守之地。   
2. 曹操于黎阳与袁绍把持,本欲还兵再作打算,荀攸献计:「今兵少不敌,分其势乃可。公到延津,若将渡兵向其后者,绍必西应之,然后轻兵袭白马,掩其不备,颜良可擒也。」大破袁军。 3. 建安五年八月始,两军再次相持于官渡,双方互有胜负。其后曹操军中缺粮,适逢袁绍谋士许攸与营中将士不和,投奔曹操。许攸献计烧袁绍军粮,使袁绍不战自败。   
4.曹操曾经在交战之时想过放弃,写信给许都的荀彧。而荀彧却提醒了曹操:在战争双方都疲惫不堪时,谁后退谁被动,谁放弃谁灭亡。战机就在这时出现。最后帮助曹操寻回信心,继续坚持。   
曹操能接纳能人之言,取得最终的胜利,这全在于用人之道。我们可以细分来看: 刘晔、荀攸、许攸皆是人才,献上计谋,有化险为夷之功,由此观之,人才应该任用可说是一计敌万人 。至于曹操,他是一个懂得运用人才的人才,能接纳他人之言,故袁绍兵多也不足为惧,正所谓兵不在多,在乎能否调遣。
第4个回答  2011-06-25
官渡之战(历史课本上有)赤壁之战

曹操人生中都打过哪些仗 其中以少胜多又有几次
官渡之战--。曹操仅以两万的兵力,出其不意,打败了袁军十万大军。是历史上以弱胜强,以少胜多的典型战例。曹操以其不一般的智慧和能力,写下了他军事生涯最辉煌的一页。体现了曹操的超凡的用兵谋略和指挥才能。

关于曹操的故事有哪些?
官渡之战是中国古代战争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二、望梅止渴曹操行军途中,失去了有水源的道路,士兵们都很渴,于是他传令道:“ 前边有一片梅子林,果实非常丰富,又酸又甜可以解除我们的口渴。”士兵听后,嘴里都流出了口水,(曹操)利用这个机会把士兵们带领到前方有水源的地方。三、煮酒论英雄...

曹操的军事战例
官渡之战,曹操击溃了最大的敌人袁绍,由他统一北方已是大势所趋。官渡之战也是中国战争史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二、平定关中。公元211年,七月,曹操率大军亲征关中,大败关中联军,马超等因之欲割地求和,曹操不允。九月,马、韩等再次请求割地,并送任子以求和,曹操采纳贾诩的建议,...

曹操正面事例
1、曹操献刀——为了除掉祸国殃民的董卓,王允和曹操定下刺董之计,曹操手持七星刀刺杀董卓,不料却被发现,曹操随机应变,以献刀为名瞒了过去。随后,便匆匆忙忙逃出董相府,因此保住了自己的性命。2、割发代袍——曹操骑马正在走路,忽然一只鸟儿,惊吓了他的马。他的马一下子蹿入田地,踏坏了...

三国演义曹操的主要事迹是什么
2、官渡之战 建安四年,袁绍举兵十万南下,消息传到许都,曹操部将多认为袁军强大不可敌。但曹操却根据他对袁绍的了解,认为袁绍志大才疏,胆略不足,刻薄寡恩,刚愎自用,兵多而指挥不明,将骄而政令不一,于是决定以所能集中的数万兵力抗击袁绍的进攻。这个战例成为中国历史上以弱胜强,以少胜多的...

三国演义曹操的故事
曹操

曹操以少胜多的两长战役是什么
此战曹操善择良策,攻守相济,屡出奇兵,巧施火攻,焚烧袁军粮草,对获取胜利起重大作用,集中体现曹操卓越的用兵谋略和指挥才能,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反观袁绍,内部不和,又骄傲轻敌,刚愎自用,屡拒部属的正确建议,迟疑不决,一再地丧失良机。终致粮草被烧,后路被抄,军心动摇,内部...

曹操打过几次胜仗,请详细写说
曹操的主要胜仗如下:1.191年秋,引兵入东郡,击白少绕于濮阳,破之。此战之后,曹操坐稳了东郡太守一职,开始了他戎马生涯的艰难历程。2.192年春,平定黑山黄巾军和匈奴联军,此战曹操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用了”邀击”和“围魏救赵”的战术,曹操的军事才能突显。3.收编青州黄巾军三十万,此...

曹操的哪些事迹体现了他杰出的军事才能?
曹操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有着卓越的作战策略和出色的军事才能。以下是曹操的一些杰出的军事事迹:三次北伐:曹操在其统治期间,三次率领大军北征漠北的胡族势力,使得边疆得到稳定,对加强中央政府的统治也起到了重要作用。建立骑兵优势:曹操非常善于利用骑兵打击敌方阵型,并以此建立了骑兵...

请列举出三国所有由曹操或刘备亲自指挥的战役与其胜败情况
乌巢火烧,曹操和袁绍战于官渡,正当曹操快抵挡不住时,背袁投曹的许攸向曹操献策,火烧袁的屯粮要地以解燃眉之急,果然这个计策奏效了,袁军不战自溃,打败了被方的头号敌人,曹操大体上控制了北方,实力很大的发展了,这是以少战多的著名战例之一 火烧博望坡,那是南阳诸葛孔明初出茅庐后打的第一仗,以几...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