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知道古时候,在有科举制度之前那些人才是从哪里来的,而且还想问 没有科举制度 与 有科举制度 的差别是什么?(希望是具体的。)
首先古代选拔官吏的制度,起源于先秦时期的选士、养士制,历经两汉时期的察举制,魏晋南北朝时的九品中正制,最后才定型为隋唐及后期的科举制。
先秦选拔人才的世官制度,一般都是血缘世袭关系和世族的垄断。汉朝的察举制度是由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取人才并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
士子应举,原则上允许自己报名参加,不必非得由公卿大臣或州郡长官特别推荐,这一点是科举制最主要的特点,也是与察举制最根本的区别。
扩展资料:
科举前的人才选拔:
在春秋以前,没有专门的人才选拔方式,底层有识之士如果不是有大机遇根本无缘官爵,永无出头之日,只能被埋没在芸芸众生之中。这个时期实行的是“世卿世禄”,类似于古代皇帝的世袭制度,父亲的官位儿子继承,不管是愚蠢还是呆萌,位子都是他的。到了战国这种制度被逐渐废除。
秦始皇以武力统一海内,各项制度重新划定。秦朝的官员选拔制度和立国有很大的关系,"仕进之途,唯辟田与胜敌而已",意思就是说做官的途径就是开疆拓土,能打胜仗。
这是秦朝最重要的人才选拔制度,注重的是大臣的军功,轻文重武。因此在秦朝要想当官就要多砍敌人的脑袋,这也是秦军作战勇猛的原因之一。
汉朝的人才选拔制度更加完善,改善了秦朝的文武不平衡的现象。察举、征召、辟除、举荐、考试、任子、纳资及其他多种方式并存,选拔人才的权利逐步向中央转移,但依旧比较零散。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科举制度
之前选拔人才的方法还有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等。
中国古代人才选拔制度,起源于先秦时期的选士、养士制,历经两汉时期的察举制和魏晋南北朝时的九品中正制,定型为隋唐及后期的科举制。它直接影响了当时的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及考试方法。
扩展资料:
察举制:
汉代对儒家思想的推崇,为形成重视德行的社会风气提供了思想条件; 而汉代孝廉制度成为稳定的入仕制度,为形成重视德行的社会风气提供了制度条件。
欲为官者必须由人举荐,而被举荐的先决条件是以孝廉为代表的个人德行,这就逐渐形成了重视德行的社会风气。
同时,孝廉制度还通过考试审查了被举为孝廉的人的真才实学,对人才的质量进行把关。在入仕的这条路径下,欲为官者首先必须有所学,有所长。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的“天人三策”,在当时的京师设立太学,成为中央的官学府和最高学府。
太学由熟悉儒家经典著作的博士传道授业,成为当时中央和地方政府培育人才的地方。至此,汉代在儒家思想的指导下,形成了一整套以重视德行为内在根本,以举孝廉为实现形式的人才培育和选拔制度。
孝廉制度为社会阶层的流动建立了一个通道,此前,这一通道是闭塞的,甚至是不存在的。汉武帝之前,虽非贵族世袭,但贵族集团同时便是官僚集团,仕途为贵族团体所垄断。
汉武帝推行孝廉制度后,这一通道逐渐打开,社会阶层的流动成为可能。孝廉制度所举荐的不再是全部由贵族子弟所组成的内部集团,从理论上把可以被举为孝廉的人员范围扩大到了全国。在这一制度的激励下,形成了读书人重视名节、重视个人德行的良好风气。
由于大量吸收有德行的读书人进入统治阶层,也促进了汉代政府本身统治方式的转变。这样的政府,钱穆先生称之为“读书人的政府”或“士人政府”,逐渐变为崇尚文治的政府。
征辟
征辟是一种自上而下选拔官吏的制度,主要有皇帝征聘与公府、州郡辟除两种方式。皇帝征聘是采取特征与聘召的方式,选拔某些有名望的品学兼优的人士,或备顾问,或委任政事。征聘之方,由来已久,如秦孝公公开下令求贤即属征聘性质。
秦始皇时叔孙通以文学征,王次仲以变仓颉旧文为隶书征,亦皆属征召性质。到了汉代,汉高帝十一年(公元前196年)求贤诏,也是继承了这一方式。以后自西汉武帝以至东汉,相沿成例。对于德高望重的老年学者,且特予优待。
如武帝即位之初,即“使使者束帛加璧,安车以蒲裹轮,驾驷迎申公”,可谓开了汉代安车蒲轮以迎贤士的先例。皇帝征聘,为汉代最尊荣的仕途,被征者来去自由,朝廷虽可督促,如坚不应命,亦不能强制;且于既征之后,地位也不同于一般臣僚,大都待以宾礼。
九品中正制
在汉末军阀混战的冲击之下,乡里组织遭到破坏,“乡举里选”的传统做法难以为继。在此情况下,三国时的曹魏御史大夫陈群制定和推行了“九品中正制”。
在朝官中推选有声望的人担任各州、郡的“中正官”,负责察访本地士人,按其才德声望评定九个等级(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然后根据士人的品级,向吏部举荐。
吏部依据中正的报告,按品级授官。起初,这一制度是致力于解决朝廷选官和乡里清议的统一问题,是对汉代选官传统的延续,也是对曹操用人政策的继承。
但到魏晋之交,因大小中正官均被各个州郡的“著姓士族”所垄断,他们在评定品级时,偏袒士族人物,九品的划分,已经背离了“不计门第”的原则。
此后的三百年间,出现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门阀士族垄断政权的局面,而九品中正制一直是保护士族世袭政治特权的官僚选拔制度。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国古代人才选拔制度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古时,在有科举制度之前(没有科举制度选拔人才的时候),政府是怎么做的...
首先古代选拔官吏的制度,起源于先秦时期的选士、养士制,历经两汉时期的察举制,魏晋南北朝时的九品中正制,最后才定型为隋唐及后期的科举制。先秦选拔人才的世官制度,一般都是血缘世袭关系和世族的垄断。汉朝的察举制度是由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取人才并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
在科举制度没有出现之前中国是如何选拔官员的?
科举制度出现的差别:剥夺了士族地主的政治特权,削弱了地方豪强士族的势力,使封建官吏的选拔和任用权收归中央,有利于消除地方和中央在选官方面的腐败,改变了自秦汉以来以荐举为主的官吏选拔制度,是历史的一大进步。通过科举考试,向整个地主阶级开放仕途,有利于笼络人才,缓和了矛盾,扩大了统治阶级的基...
在科举制度之前,朝廷到底是怎样选人用人的?
第一个频道是先培养人才,然后通过考试选拔人才。政府设立泰学、培养知识分子、让胎生成为政府官员是当时的主要途径。胎生毕业后,像今天的高三学生一样参加高考。胎生参加中央组织的统一考试,通过考试结果审查,胎生会将甲分为两科。甲科以郎为宫廷保镖,通过皇帝的考察,一般只要具备一定条件就可以出官。乙...
科举制度诞生以前,朝廷如何选人用人?
在中国的历史上科举制度之前还有一个察举制。所谓的察举制就是当地的全在自己管辖的范围之内选拔人才,以他们可以根据个人的人品来选拔人才,但是这其中可能会掺有水分,如果谁给了官员贿赂的话,可能他就会被选拔上去,因此这个制度也存在着一些弊端,到后来我们才采用了科举制度,一直沿用了很久。对于这...
在实施科举制度之前,中国历朝历代都是如何选拔人才的
古代卿大夫画像 二、察举征辟制 察举征辟制是汉朝的选拔人才的制度,察举就是指地方官吏在自己的地盘上寻访考察人才,向朝廷举荐,朝廷对举荐的人才授于对应的官职。征辟则是皇帝或者地方长官直接招募人才,跟现在的招聘有些类似。这种制度的特点就是选官面向全国,不分贵贱,只要有才能就可能成为官员,相对...
在开创科举制度之前,朝廷是如何选拔人才的?
夏、商、西周是中国奴隶国家诞生、发展和繁荣的重要历史时期。这一时期,中华文明的人才选拔制度主要包括官校选拔人才制度、“乡兴英才制度”、公史制度和贵族贵族制度。在这种制度下,只有贵族血统的儿子才能在朝中担任官员,并且可以世袭。春秋战国时期,中华文明的社会结构发生了剧烈的变化,从封建制逐渐...
在科举制度诞生之前的中国是依靠何种机制选拔人才的?
夏商西周时期是中国的奴隶制发展的重要阶段,因此这时期的官员选举主要是世袭的制度,也就是只有贵族子弟才能做官,并且大部分都是世袭的。不过,在西周时期,因为社会的发展,所以当时的君王也会为了国家的发展从而礼贤下士,但是这种情况是很少见的。而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因为社会的变革,从而产生了百家争鸣...
没有科举制度,也无政治背景,一身才学的诸葛亮是怎么走上政治舞台的?
在魏、蜀、吴三国鼎立期间,那么混乱的时代哪还有个什么科举制来选拔人才啊,都是先统一了国家再进行政治整改的,当时的那个时代,所谓好的人才其实就是我们所说的神算子,当时最厉害的军事家不过就是神算子了,仔细想想三国里面的军事家是不是都是神算子。所以问诸葛亮什么都没有也能走上政治舞台是不...
科举制发明之前,朝廷是如何选拔官员的呢?
然而,宣布将检查制度作为高级官员的选拔和分配方法是在汉文帝刘恒阶段进行的。汉文帝刘恒继位后的第二年,他下令举贤正能直言不讳。在汉武帝阶段,检查和举报制度进一步完善。总的来说,一方面加强了儒家思想在推荐人才中的影响力,创造了儒家思想的标准。此外,调查的形式明确包括道德修养、大学问题、法案...
古代君主不重视文人的故事
在治国的总方针确立之后,最琐碎的事情还是落在实施过程中的一些与实际操作程序有关的具体问题上。而这又只能靠有多年从政经验的人去办理。加之贾谊对政治天真的理解和缺乏一个强有力的集团为其做后盾,他就像温室中的花草,在纷繁芜杂、各种关系极其复杂政局中根本无法保护自己。只可惜他并没有认识到汉文帝对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