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是什么意思

如题所述

《道德经》第一章【第一句、第二句】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于是就有了丑。)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于是就有了恶。)


《酷说老子》第二章(1):同样是做好事:孔子为什么骂子贡而赞子路

1、

从古到今,学术界众口一词,信誓旦旦地说老子这两句话讲的是:

“美”与“丑”,“善”与“恶”。

其实这种看法疑点重重,早就应该被立案调查。可惜,晋代最早为老子这两句原文翻案的王弼,一直孤掌难鸣,无人响应。我的声援,可能会得罪百分之九十九的人。然而,似乎有一位哲人说过:

有些百分之九十九的人抓捕不到的真相,总是乐意向那百分之一的人自首。

2、

其实,按照老子的原意:

“美”,是喜欢的意思。

“恶”,是厌恶的意思。

“善”,是赞成的意思。

“不善”,是反对的意思。

所以,老子要表达的是:

“喜好”与“厌恶”,“赞成”与“反对”。而不是“美”与“丑”,“善”与“恶”。

3、

先说“美”与“恶”:

比如我们看到美女,美之。“美”即是喜欢的意思。

比如我们看到恶人,恶之。“恶”即是厌恶的意思。

证据呢?有三个。

【第一个证据】:

《道德经》第二十章曰:

“唯之与阿,相去几何?美之与恶,相去若何?”

既然“唯与阿”(听话与呵斥),都是动词,那么美与恶也必定都是动词。所以“美”就表示喜欢,“恶”就表示厌恶。

4、

【第二个证据】:

王弼在《老子注》中说:

“美者,人心之所进乐也,恶者,人心之所恶疾也。美恶,犹喜怒也。”

古代“解读老子第一人”的王弼明确表示:

美恶就是喜怒,也就是喜欢与厌恶。

5、

【第三个证据】:

河南人应该都知道,在河南问一个人高不高兴就会说:

你心情美不美呀?

这里的“美”,既是“欢喜”的意思。而老子李耳的故乡,正在河南周口市。顺带一提,明代小说《金瓶梅》一书中也经常用“美意”代表“欢喜”①,说不定作者也是河南人。

那么,以上三个证据足以证明:

“美”,即是喜欢;“恶”,就是厌恶。

6、

再说“善”与“不善”,为什么是赞成与反对的意思呢?也有两个证据。

【第一个证据】:

王弼《老子注》曰:

善不善,犹是非也。

所以王弼明确表示:

善,即是,即赞成;不善,即非,即反对。

7、

【第二个证据】:

韩非子•八奸》里有一句话:

“群臣百姓之所善,则君善之;非群臣百姓之所善,则君不善之。”

这两句与老子原话的语法和格式几乎一致,但韩非子的语意很明显:

善,即是赞成;不善,即是反对。

意思是:

群臣和老百姓所喜欢的,则君主也要喜欢;不是群臣和老百姓所喜欢的,则君主也要不喜欢。

8、

当然,王弼的理解虽然是正确的。但是他的解释太含蓄,语意朦胧,仿佛一名待字闺中的腼腆少女。“千呼万唤始出来”,最终还要“犹抱琵琶半遮面”使人如同雾里看花,隙中窥月,无法看到庐山的真面。

那么,老子的这两句话究竟该如何翻译呢?综合以上所有的观点,原文: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合理的解释应该是:

天下人都知道自己所喜欢的,是美,这是令人厌恶的;都知道自己所赞成的,是善,这是需要反对的。

老子这一句话是想说明:

世人所喜欢所赞成的许多东西,表面上是美的善的。但这种所谓的“美和善”,如果从本质上体悟,也可能是令人厌恶和反对的。

这是为什么呢?听一个故事就明白了:

春秋时期,鲁国有一条法令:

“凡是将本国流落在外的奴隶花钱赎出来的人,回国后政府一律报销赎金。”

所以当时有许多鲁国人都纷纷在外替奴隶赎身,当时孔子有一名学生叫子贡,出差的时候顺路赎了几个奴隶。但子贡道德高尚,视钱如粪,回国后懒得去报销。于是一夜爆红,成为了全民偶像。

只有孔子一个人破口大骂:

“自今以往,鲁国人恐怕没有人在赎奴隶了!”②

9、

为什么?因为子贡的行为太难效仿了,对于普罗大众来说:

喜欢归喜欢,赞成归赞成。但是让我花自己的钱,去挽救别人的人生——对不起,做不到!

于是他们只能对子贡高山仰止:

既然泰山这么高,那我就不上去了。还是瞻仰一下,止步吧!

后来,赎奴隶找政府报销的人开始被众人嘲笑。再后来,就没有人再去替奴隶赎身了。完美的印证了孔子的预言。也就是说:

世人所喜欢和赞成的子贡之义举,表面上看是美的、善的。其实,贻害无穷,是令人厌恶和需要反对的。

因此老子才会感叹: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参考资料】:

1、《金瓶梅•第七十九回: 西门庆贪欲丧命 吴月娘失偶生儿》

2、《吕氏春秋·先识览·察微篇》


作者:紫侠狼,《酷说老子》作者,90后文字狂生,夜色如墨,月光如我。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04-25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夫唯不居,是以不去。
翻译:
天下人们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就知道什么是丑了。都知道善之所为善,就知道什么是不善了。所以有和无相互依靠而产生,难和易相互依靠而形成,长和短相互比较,高和下相互包容,音和声相互应和,前和后相互跟随。因此,圣人以无为的原则处理世事,用不言的态度进行教化。让万物自已发展而不先为创造。圣人辅助万物生长而不据为已有,对万物有所施为而不自恃有恩,事情成功而不自居有功。正由于圣人这样不居功骄傲,所以他的功绩永远不会失去。
第2个回答  2021-07-17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很多人解读错误这句话
真实解读:大家都认为美的东西而去追求,这种所谓的美,本身就是恶丑的了;大家都认为是善(对的)事物而去做,这种所谓的对,已经是错误的了。
第3个回答  2022-05-19
相对的东西是二元对立,修道人不应因美而入迷,不因恶而心生反感,瞬间就超越了…
第4个回答  推荐于2017-09-02
出自老子道德经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夫唯不居,是以不去。
翻译:
天下人们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就知道什么是丑了。都知道善之所为善,就知道什么是不善了。所以有和无相互依靠而产生,难和易相互依靠而形成,长和短相互比较,高和下相互包容,音和声相互应和,前和后相互跟随。因此,圣人以无为的原则处理世事,用不言的态度进行教化。让万物自已发展而不先为创造。圣人辅助万物生长而不据为已有,对万物有所施为而不自恃有恩,事情成功而不自居有功。正由于圣人这样不居功骄傲,所以他的功绩永远不会失去。本回答被提问者和网友采纳

美之为美斯恶矣什么意思 斯恶也;皆以善之为善的意思
“美之为美,斯恶矣”的原句为:“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完整的意思:“天下所有人都知道将不美丽的东西进行美化,那就是恶;将不善良的东西进行善化,那就是不善”,这句话常常被引用来告诫他人要怀有善良之心。原句出处 “美之为美,斯恶矣,善之为善,...

翻译古文: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翻译后请...
1、翻译:如果天下人都知晓美的事物是美的,这就显露出丑来了;都知晓善的事物是善的,这就显露出恶来了。2、意思:天下没有绝对对立的东西,看似矛盾的东西实则是相依相生的,美丑是这样,善恶也是这样,因此,做事应该顺应自然规律,不要违背天理,这样子才能够成功。3、出处:老子《道德经》。4、原...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何意?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这句话出自老子的《道德经》。意思是,全世界的人都知道美之所以被视为美,是因为存在着丑恶。同样,人们知道善之所以被认定为善,是因为存在不善。因此,有与无、难与易、长与短、高与下、音与声、前与后,这些对立的元素相互依存、相互作用。这句话反映了中国传统哲...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古文今译:天下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丑的观念也就产生了;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不善的观念也就产生了。我的理解:天下人都知道什么才是美、什么才是善,那丑和恶也就产生了。不知道什么是丑、是恶,怎么判断这个事物是美、是善。比如,天下人都知道保护环境不受污染是好事、是善事,那说明环境一定已...

老子说的“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到底是什么意思
译文:天下的人都知道什么是美好的,这就有了丑陋了;都知道什么是善良的,这就有了恶了。所以有和无互相依存,难和易互相造成,长和短相互体现,长和短由互相对立而体现, 音和声相互和谐,前和后相互跟从。所以有德的圣人看待万物都是顺其自然,实行不用言辞的教育,万物兴起而顺应不加干涉,生发...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是什么意思?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夫唯不居,是以不去。翻译:天下人们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就知道...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意思是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那是由于有丑陋的存在。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那是因为有恶的存在。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这句出自春秋时期老子的《道德经》中的第二章。全句;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
1、天下人都知道美的东西之所以美,是因为有丑陋。都知道善之所以善,是因为不善的存在。2、有和没有是一起出现的,有困难才会有容易,长和短是通过相比较才显示出来,高和低是对比才显现的,音和声是通过相互唱和才优美,前后也是成对显现。总之这段话的意思是说万物是通过对比显现出来的,没有单一...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体现出了什么思想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恶已①;皆知善,斯不善矣;释义: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那是由于有丑陋的存在。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那是因为有恶的存在。所以有和无互相转化,个人理解:当大家都知道美的存在就会产生恶意,好比当看见一件非常完美,非常漂亮的时候就会产生邪恶的念头。就会想方设法把自己喜欢...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原文: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万物作焉而不辞 一作:万物作焉而不为始)...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