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府民歌

乐府民歌

乐府双璧:《孔雀东南飞》、《木兰辞》
孔雀东南飞

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
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十七为君妇,心中常苦悲:
君既为府吏,守节情不移,贱妾留空房,相见常日稀。
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
非为织作迟,君家妇难为,妾不堪驱使,徒留无所施
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

府吏得闻之,堂上启阿母:儿已薄禄相,幸复得此妇,
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共事二三年,始而未为久
女行无偏斜,何意致不厚?

阿母谓府吏:何乃太区区,此妇无礼节,举动自专由。
吾意久怀忿,汝岂得自由。东家有贤女,自名秦罗敷,
可怜体无比,阿母为汝求,便可速遣之,遣去慎莫留。

府吏长跪告,伏惟启阿母,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娶。
阿母得闻之,槌床便大怒,小子无所畏,何敢助妇语。
吾已失恩意,会不相从许。

府吏默无声,再拜还入户,举言谓新妇,哽咽不能语。
我自不驱卿,逼迫有阿母,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
不久当归还,还必相迎取,以此下心意,慎勿违我语。

新妇谓府吏,勿复重纷纭,往昔初阳岁,谢家来贵门,
奉事循公姥,进止敢自专,昼夜勤作息,伶俜萦苦辛。
谓言无罪过,供养卒大恩,仍更被驱遣,何言复来还?
妾有绣腰襦,葳蕤自生光,红罗复斗帐,四角垂香囊。
箱帘六七十,绿碧青丝绳,物物各具异,种种在其中。
人贱物亦鄙,不足迎后人,留待作遣施,于今无会因。
时时为安慰,久久莫相忘。

鸡鸣外欲曙,新妇起严妆,著我绣夹裙,事事四五通;
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腰若流纨素,耳著明月当,
指如削葱根,口如含珠丹,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
上堂谢阿母,母听怒不止:昔作女儿时,生小出野里,
本自无教训,兼愧贵家子,受母钱币多,不堪母驱使
今日还家去,念母劳家里。

却与小姑别,泪落连珠子,新妇初来时,小姑始扶床,
今日被驱遣,小姑如我长。勤心养公姥,好自相扶将,
初七及下九,嬉戏莫相忘。

出门登车去,涕落百余行。府吏马在前,新妇车在后,
隐隐何甸甸,俱会大通口。下马入车中,低头共耳语,
誓不相隔卿,且暂还家去,吾今且赴府,不久当还归,
誓天不相负。

新妇谓府吏,感君区区怀,君既若见录,不久望君来。
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蒲苇韧如丝,磐石无转移。
我有亲父兄,性行暴如雷,恐不任我意,逆以煎我怀。
举手长劳劳,二情同依依 。

入门上家堂,进退无颜仪,阿母大拊掌,不图子自归,
十三教汝织,十四能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知礼仪,
十七遣汝嫁。谓言无誓违。
汝今何罪过,不迎而自归,兰芝怼阿母,儿实无罪过,
阿母大悲摧。

还家十余日,县令遣媒来,云有第三郎,窈窕世无双,
年始十八九,便言多令才,阿母谓阿女,汝可去应之,
阿女含泪答,兰芝初还时,府吏见叮咛,结誓不别离,
今日违情义,恐此事非奇,自可断来信,徐徐更谓之。
阿母白媒人,贫贱有此女,始适还家门,不堪吏人妇。
岂合令郎君,幸可广问讯,不得便相许。

媒人去数日,寻遣丞请还,说有兰家女,丞籍有宦官,
云有第五郎,娇逸未有婚,遣丞为媒人,主簿通语言。
直说太守家,有此令郎君,既欲结大义,故遣来贵门。
阿母谢媒人,女子先有誓,老姆岂敢言。

阿兄得闻之,怅然心中烦,举言谓阿妹,作计何不量。
先嫁得府吏,后嫁得郎君,否泰如天地,足以荣汝身。
不嫁义郎体,其往欲何云。

兰芝仰头答,理实如兄言,谢家事夫君,中道还兄门,
处分适兄意,那得自任专,虽与府吏约,后会永无缘,
登即相许和,便可作婚姻 。

媒人下床去,诺诺复尔尔,还部白府君,下官奉使命,
言谈大有缘,府君得闻之,心中大欢喜,视历复开书,
便利此月内,六合正相应,良吉三十日,今已二十七,
卿可去成婚,交语速装束,络绎如浮云,青雀白鹄舫,
四角龙子幡,婀娜随风转,金车玉作轮,踯躅青骢马,
流苏金缕鞍,斋钱三百万,皆用青丝穿,杂采三百疋,
交广市鲑珍,从人四五百,郁郁登郡门。

阿母谓阿女,适得府君书,明日来迎汝,何不作衣裳,
莫令事不举。阿女默无声,手巾掩口啼,泪落便如泻,
移我琉璃榻,出置前厅下,左手持刀尺,右手执绫罗,
朝成绣夹裙,晚成单罗衫,暗暗日欲暝,愁思出门啼。

府吏闻此变,因求假暂归,未至二三里,摧藏马悲哀。
新妇识马声,蹑履相逢迎,怅然遥相望,知是故人来。
举手拍马鞍,嗟叹使心伤,自君别我后,人事不可量,
果不如先愿,又非君所详。我有亲父母,逼迫兼弟兄,
以我应他人,君还何所望。

府吏谓新妇,贺君得高迁,磐石方且厚,可以卒千年;
蒲苇一时韧,便作旦夕间。卿当日胜贵,吾独向黄泉。
新妇谓府吏,何意出此言,同是被逼迫,君尔妾亦然
黄泉下相见,勿违今日言 。

执手分道去,各各还家门,生人作死别,恨恨那可论。
念与世间辞,千万不复全。

府吏还家去,上堂拜阿母,今日大风寒,寒风摧树木,
严霜结庭兰,儿今日冥冥,令母在后单,故作不良计,
勿复怨鬼神。命如南山石,四体康且直。

阿母得闻之,零泪应声落,汝是大家子,仕宦于台阁,
慎勿为妇死,贵贱情何薄,东家有贤女,窈窕艳城郭,
阿母为汝求,便复在旦夕。

府吏再拜还,长叹空房中,作计乃尔立,转头向户里,
渐见愁煎迫。

其日牛马嘶,新妇入青庐,奄奄黄昏后,寂寂人定初,我命绝今日,魂去尸长留。揽裙脱丝履,举身赴清池。
府吏闻此事,心知长别离,徘徊庭树下,自挂东南枝。

两家求合葬,合葬华山傍,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
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中有双飞鸟,自名为鸳鸯。
仰头相向鸣,夜夜达五更,行人驻足听,寡妇起彷徨。
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

《木兰辞》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 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
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 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 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 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朝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 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 不闻爷娘唤女 声,但闻燕山胡骑声啾啾。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
愿借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
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
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 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
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 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惶。
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 两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敕勒歌》
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现牛羊。

上 邪①

汉乐府民歌

上邪!②
我欲与君相知,③
长命无绝衰。④
山无陵,
江水为竭,
冬雷震震,
夏雨雪,
天地合,
乃敢与君绝!⑤

【注释】
①这一首是情诗。指天为誓,表示爱情的坚固和永久。 ②上:指天。上邪:
犹言“天啊”。这句是指天为誓。 ③相知:相亲。 ④命:令,使。从“长
命”句以下是说不但要“与君相知”,还要使这种相知永远不绝不衰。 ⑤除
非高山变平地、江水流干、冬雷、夏雪、天地合并,一切不可能发生的事都发
生了,我才会和你断绝。
【品评】
本篇是汉乐府《饶歌》中的一首情歌,是一位痴情女子对爱人的热烈表白,
在艺术上很见匠心。诗的主人公在呼天为誓,直率地表示了“与君相知,长命
无绝衰”的愿望之后,转而从“与君绝”的角度落墨,这比平铺更有情味。
主人公设想了三组奇特的自然变异,作为“与君绝”的条件:“山无陵,
江水为竭”——山河消失了;“冬雷震震,夏雨雪”——四季颠倒了;“天地
合”——再度回到混沌世界。这些设想一件比一件荒谬,一件比一件离奇,根
本不可能发生。这就把主人公生死不渝的爱情强调得无以复加,以至于把“与
君绝”的可能从根本上排除了。这种独特的抒情方式准确地表达了热恋中人特
有的绝对化心理。深情奇想,确实是“短章之神品”。

汉乐府《长歌行》:“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常恐秋节至,焜黄花叶衰。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江南》 汉乐府 江南可采莲。 莲叶何田田②, 鱼戏莲叶间。 鱼戏莲叶东, 鱼戏莲叶西, 鱼戏莲叶南, 鱼戏莲叶北。 [注释] ① 这是一首汉乐(yuè)府民歌。 ② 田田:莲叶茂盛的样子。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7-04-03
“乐府”一词,在古代具有多种涵义。最初是指主管音乐的官府。汉代人把乐府配乐演唱的诗称为“歌诗”,这种“歌诗”在魏晋以后也称为“乐府”。同时,魏晋六朝文人用乐府旧题写作的诗,有合乐有不合乐的,也一概称为“乐府”。继而在唐代出现了不用乐府旧题而只是仿照乐府诗的某种特点写作的诗,被称为“新乐府”或“系乐府”。宋元以后,“乐府”又用作词、曲的别称。因这两种诗歌的分支,最初也都配乐演唱的。所以,我们需要把中国文学史上的不同意义的“乐府”区别清楚。

掌管音乐的官方机构,在先秦时就有了。以“乐府”为这种机构的名称,约始于秦代。一九七七年秦始皇陵附近出土的编钟上,铸有“乐府”二字。汉承秦制,也设有专门的乐府机构。史载惠帝时有“乐府令”之职。到了武帝时,乐府机构的规模和职能都被大大扩大了,其具体任务包括制定乐谱、训练乐工、搜集民歌及制作歌辞等。朝廷典礼所用的乐章,如西汉前期的《房中乐》和西汉中期的《郊祀歌》等,主要是由文人写作的;在普通场合演唱的歌辞,则主要是从各地搜集来的民歌。所用的音乐,主要也是来自民间,也有一部分来自西域的音乐。为了区别于文人制作的乐府歌辞,习惯上把采自民间的歌辞称为“乐府民歌”。需要说明,这里所说的“民歌”,同样是泛指产生于民间的群众性、社会性创作,而不是专指“劳动人民”的作品。《汉书·艺文志》说,统治者采集民间歌谣具有“观风俗知厚薄”的目的,这恐怕是按照儒家理想加以美化的解释,其实主要为了娱乐。

《汉书·艺文志》还列出西汉所采集的一百三十八首民歌所属地域,其范围遍及全国各地。但是这些乐府民歌流传下来的不多,一般认为现存汉代乐府民歌,大都是东汉乐府机构所采集的。这些作品基本上都收入了宋代郭茂倩所编的专书《乐府诗集》。郭茂倩将自汉至唐的乐府诗分为十二类,其中包含有汉乐府的为郊庙歌辞、鼓吹曲辞、相和歌辞、杂曲歌辞这四类。“郊庙”一类中都是由文人制作的朝廷典礼乐章,民歌则主要保存在“相和”、“鼓吹”、“杂曲”这三类中,尤以“相和”类中为多。“相和”是一种“丝竹相和”的管弦乐曲,也是汉代民间的主要乐曲;“鼓吹曲”是武帝时吸收北方民族音乐而形成的军乐;“杂曲”是原来音乐归类已经失传的作品。汉乐府民歌具体产生年代的判别颇为困难。鼓吹曲辞《铙歌十八曲》产生于西汉中期是没有疑问的,其余反映一般社会生活的作品则缺乏显著的时代痕迹。过去习惯把比较成熟的五言诗归为东汉之作,根据并不充分。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只能说得笼统些。

参考资料: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13900245.html?si=7

第2个回答  2007-04-03
  乐府民歌出于社会下层群众之口,“感于哀乐,缘事而发”,表达了人民自己的心声,道出了人民自己的爱和憎。这些作品以描写民间疾苦为主要内容,真实地反映了封建社会内部的矛盾和冲突。尽管它在配乐的时候不免经过文人或乐工的改动,但仍闪烁着思想和艺术的光辉。它是我们学习乐府诗的主要对象。乐府民歌题材范围很广泛:有暴露战争罪恶的,有反映人民生活痛苦的;有描写家庭男女问题悲剧的;也有些孤儿的啼泣,病妇的哀吟的。这一切都有其活跃的生命,有广大人民呼喊的声音,它使我们可以比较真切地看到汉代的社会面貌和实质。

  关于暴露战争罪恶,表现人民大众痛恨战争、反对战争的情绪的,如“鼓吹曲辞”里的《战城南》:

  战域南,死郭北,野死不葬乌可食。为我谓乌:“且为客豪。野死谅不葬,腐肉安能去子逃?”水深激激蒲苇冥冥,袅骑战斗死,驽马徘徊鸣。梁筑室,何以南?何以北?禾黍不获君何食?愿为忠臣安可得?思子良臣。良在诚可思,朝行出攻,暮不夜归!

  这首侍描述了在战争中不幸阵亡的士卒,他们的尸体都得不到埋葬,正好成了乌鸦的美餐。战场上一片荒凉景象,清冷的河水在无情地缸淌,岸边是昏茫茫的蒲苇丛,勇敢的士兵战死了,只有几匹受伤的马围着旧日的主人徘徊悲鸣。一望无际的疆场上,到处是一片死寂,再也见不到人们活动的踪迹了。战争不但给人民带来了灾难,而且也使整个社会动荡不安,人们竟然在桥上盖起了营房,构筑了工事,致使交通阻塞,无法南来北往。诗中发问,“庄稼不能收获,君王您将吃什么呢?”年轻的将士们,早上出征时还是那样生气勃勃,晚上却不见他们归来的身影,他们究竟到哪里去了呢?

  《战城南》叙写了一场大规模的战斗,但略去了两军对垒时刀劈剑砍、血肉横飞的厮杀场面,紧紧抓住战斗结束后战场凄凉悲惨的景象加以描绘,把笔墨用在众多的死难壮士的遗体、驾马的悲鸣以及乌啄兽食、水深草长等方面,使人们通过这一切去感受战斗的激烈、残酷。表面上虽然没有明白提出反对战争的意见,字里行间,却散溢着人民大众对战争的愤恨和诅咒。作品中那摄人心魂的悲剧力量,使人为之动客。

  与《战城南》有异曲同工之妙的是“杂曲”中的《十五从军征》: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并上生旅葵。各谷持做饭,采葵持作羹。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出门东向望,泪落沾我衣。

  这首诗写一个老态龙钟。衣裳褴楼的老兵,他整整度过了65年兵役的漫长岁月,今天才得以还家。这65年中,他历尽了千辛万苦,但这一切都熬过来了。他在还家的途中,离家还远远的,就急切地询问乡里人,家中还有谁?得到的回答是他的家已经成了荒坟。他抱着绝望的心境,走近了他的家门,在他的眼前,呈现着一派凄惨的景象:家屋久已衰败残破,当今已成为雉兔的栖身之所,以致见到人时,兔入狗洞,雉飞梁上,给人一种荒凉的感觉。他的心啊,完全碎了!当他走进家门时,映入他眼帘的是院子里长起了野谷,井台上生着野葵,满目苍凉。他还有什么希望呢?亲人已经死绝了,无奈他只好自己动手捣谷采葵,持做饭羹;饭羹熟了,他送给谁吃啊?现在只剩下他孤零零的一个,这怎能不叫他感到悲痛欲绝呢?他茫然地走出家门,望着苍茫的东边,老泪纵横,衣襟都湿透了。

  《十五从军征》.全诗没有一句是诅咒战争的,但他通过对人物形象和处境的细致刻画,得出这一切都是封建统治阶级穷兵黩武政策的结果,是对封建统治阶级奴役人民的血泪控诉。

  也有从描写征人漂流异地不得归家而显示战争和徭役所加给人民的痛苦的,如”杂曲”里的《悲歌》:

  悲歌可以当泣,远望可以当归。思念故乡,郁郁累累。欲归家无人,欲渡河无船。心思不能言,肠中车轮转。

  这诗是写征人怀念乡土的心情的。征人远离家乡,那种悲痛的心情,好像车轮一样滚来滚去。在汉代的战争中,许多农民被迫去当兵或做劳役,结果不是命丧疆场,腐肉为乌所啄,便是漂流异乡,难得与家人团聚。这首诗以朴素的语言表达沉痛的感情,真切地展示了人们生离死别,颠沛流离的画面。

  乐府诗里面有很多是反映阶级生活的,如揭露统治阶级奢侈淫佚生活的“清商曲”里的《相逢行》:

  相逢狭路间,道隘不容车,不知何年少(一作如何两少年),夹(一作挟)毅问君家。君家戏易知,易知友难忘。黄金为君门,白玉为君堂。堂上置樽酒,作使邯郸倡。中庭生桂树,华灯何煌煌。兄弟两三人,中子为侍郎(一作中子为中郎)。五日一来归,道上自生光,黄金络马头,观者盈道傍。入门时左顾,但见双鸳鸯,鸳鸯七十二,罗列自成行。音声何啾啾,鹤鸣东西厢。大妇织绮罗,中妇织流黄,小妇无所为,挟瑟上高堂。大人且安坐,调丝方未(一作未遽)央。

  这首诗把统治阶级黄金作屋,狎妓饮酒,婢妾成群的腐化生活毫无忌讳地反映出来。

  统治阶级生活得越奢华淫佚,劳动人民的生活就越痛苦:在统治阶级的那种花天酒地生活的背面,隐藏着千千万万无依无食的劳动人民的血泪。乐府诗里好些歇辞都深刻地描写了这种情景,最富有斗争性和深刻地反映人民大众的痛苦生活的是“清商曲”里的《东门行》

  出东门,不顾归,来入门,帐欲悲。盎中无斗来储,还视架上无悬衣。拔剑东门去,舍中儿母牵衣啼:“他家但愿富贵,贱妾与君共铺糜,上用仓浪天故,下当用此黄口儿,今非!”“咄!行!吾去为迟,白发时下艰久居。”

  这首诗写的是一个被贫困所迫而欲铤而走险的男子,他本已不考虑后果,愤而出走,欲作为当时社会所不容的事,以寻求一家人的活路。但又放心不下,再回转家中,心情更加悲伤。他看到家里罐中无米,架上无衣。这就使他再下决心拔剑出走。善良的妻子不忍心丈夫去冒险,牵衣啼哭,动之以情,晓以利害。

  最后主人公愤然表示,我头上的白发已渐脱落,再不能苦捱下去了。

  由于当时统治阶级的政治腐败,贪污横行,急征暴敛,摇役繁重,因此,农村经济破产,广大人民食无米,穿无衣,无法生存下去。翦伯赞先生曾说,赋税、徭役、武装的压迫和刑法的威吓,这就是东汉政府对当时农民的恩典。在这样浩荡的皇恩之下,当时的农民,如果不甘饿死,那就只有两条出路:不是自卖为奴婢,便是合伙为盗贼。这诗就是不甘饿死的农民起来反抗的一种表示,有很积极的意义,是乐府诗中斗争性最强的作品之一。

  “相和歌辞”中的《陌上桑》,既揭露了统治阶级荒淫无耻的面目,又刻画了一个敢于反抗的坚贞、美丽、机智的女性形象。全诗三解,第一解写罗敷的美,作者用烘托等手法,写出罗敷之美,美到了让众人倾倒的程度。第二解:

  便君从南来,五马立踯躅。使君遣吏往,问是谁家妹。“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罗敷年几何?”“二十尚不足,十十五颇有余。”“使君谢罗敷:宁可共载不?”罗敷前置辞:“使君一何愚!使君自有妇,罗敷自有夫。”

  这一解写“使君”(东汉时对州太守或刺史的称呼)在春巡时遇到了采桑的罗敷,便立即被她的美貌惊呆了,顿生邪念,企图占有罗敷,派小吏前去询问罗敷的姓名、年龄,提出了“共载”的要求,被罗敷巧妙地拒绝了。

  第三解写罗敷夸说自己夫婿的才貌。官职,以反击使君,使之无所施其技。

  罗敷本是一采桑女,但她不仅有着容貌美,更有着美丽的灵魂,她不慕钱财、不慕权势,甘于过着普通劳动人民的生活,断然拒绝了使君的无理要求,表现出一名普通采桑女的高尚情操。而且,她拒绝的方式也是非常巧妙的,她用有夫、夸夫这种方式来拒绝,表现出她的机智和无奈。

  东汉权贵劫掠、调戏妇女是屡见不鲜的事,这首诗,实际上就是这种现实生活的反映。罗敷以一个柔弱女子,怎能脱得堂堂使君之手?硬顶是不行的,含糊其辞以求遁逃,也是不行的,何以杜彼觊觎之念?她用“夸夫”作为回答,向使君描绘出一个官居要职。春风得意的“夫婿”形象,使使君自渐形秽,哪里还敢再生邪念。

  乐府诗里关于揭露封建制度的罪恶,表现人民大众对它的抗议和愤慨的作品也不少。

  反映封建制度之下的家庭悲剧的,如“清商曲”里的《孤儿行》。这首诗描写了孤儿受兄嫂虐待的昔况,从而揭露当时的封建家庭的黑幕。在封建社会里,由于封建思想的支配,一般人都竟于扩大自己的私有时产,这就使得同根兄弟在接受父母的遗产时,往往互相残害,私有时产制度的存在必然造成人们不同程度的偏狭心理。因此,封建社会的一个孤儿在忍受不住压迫的痛苦时,只能喊出:“愿欲寄尺书,将与地下父母,兄嫂难与久居”的沉痛呼声,其实这只是当时千千万万孤儿呼声中的一个而已。

  反映封建礼教压迫下的婚姻悲剧,最典型的是“杂曲”里的《孔雀东南飞》,这诗表现了一时牺牲于旧家庭制度与封建伦理道德下的夫妇的悲剧。

  在封建社会里,由于有严格的封建礼教的等级限制,如“七去”条文。妇有七去:不顺父母去,无子去,淫去,妒去,有恶疾去,多言去,窃盗去。使得做媳妇、子女、弟妹的在某些问题发生时,只有一味听从,任凭摆布,否则就是大逆不孝、大逆不道。在这种情形之下,不知屈死了多少男女青年,这篇诗就是以这种封建社会里男女青年所普遍遭受的痛苦情况作为描写的题材,用单纯朴素、生动活泼的艺术语言把它活生生地表现出来,向旧札教提出控诉的,是一篇暴露封建家庭问题和妇女问题的最有力的作品。

  《孔雀东南飞》成功地塑造了几个鲜明的人物形象——刘兰芝、焦仲卿和焦母、刘兄,通过这些人物形象来表现反封建礼教的主题思想。兰芝是一个知书明理、勤劳能干的女子,她长的也是相貌出众,无与伦比。然而,就是这样一个“精妙世无双”的美人儿,却被婆婆看成眼中钉,恨不得一口把她吃掉。她嫁得焦家二三年,深感“君家妇难为”、“徒留无所施”。所以她不得不割舍对小姑的顾恋,与丈夫的恩爱,自请遣归。离开焦家,摆脱焦母的蛮横驱使,算是跳出了一个火坑。但是兰芝预料到性情暴如雷的哥哥,不会听凭她的意愿,让她再与仲卿团聚,想到这里,便感到心如油煎。兰芝回到娘家后,果然阿母劝嫁,阿兄逼婚,使她难以忍受,她与仲卿的磐石、蒲苇之盟又不能够实现,最后只得举身赴清池,用死来表现对封建礼教的不满和抗争。

  仲卿是个府吏,受封建礼教影响较深,性格比较软弱,但他是非分明,忠于爱情,不为母亲的威迫利诱所动摇,始终站在兰芝一边,以死殉情。

  诗中通过对刘兰芝、仲卿爱情命运的描述,无情地鞭挞了封建家长制的罪恶,并表示了对兰芝、仲卿的同情和赞美。

  同样揭露封建婚姻罪恶的,还有《上山采蔗芜》:上山采蔗芜,下山逢故夫。长跪问故夫:“新人复何如?”“新人虽言好,未若故人诛。颜色类相似,手爪不相如。”“新人从门入,故人从阁去。”“新人工织濂,故人工织素,织濂日一匹,织素五丈余,将濂来比素,新人不如故。”

  这首生动的叙事诗,通过夫妇的对话,真实地把新人、故人的容貌、才能,以及丈夫对妻子的态度、心理都活生生地描绘出来了。在这里,不仅使我们看到当时妇女悲惨的命运,而更重要的是作者通过对这弃妇的勤劳的描绘,有力地讥讽了男子遗弃行为的愚蠢和不正当。

  由于汉代封建统治者尊崇儒术,封建礼教更加残酷地束缚着人民,男女恋爱是得不到自由的。但是,当时的青年男女并不因此而畏缩或屈服,甘做封建礼教的奴才,恋爱风气仍是很盛的。乐府诗里也有描写男女恋爱的歌辞,如“鼓吹曲辞”里的《上邪》:

  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这诗是描写男女恋爱不为任何环境所吓倒的,是一首民间的恋歌。

  在阶级社会里,劳动人民虽然被统治阶级剥夺其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使他们过着牛马般的生活,但是他们的思想、感情仍是相当健康的,因而表现在爱情上一真挚、牢固。他们认为爱情是神圣的、崇高的,海可枯,石可烂,而爱情不可移。

  汉乐府诗真实地反映了现实,它使我们看到当时统治阶级的丑恶面目和劳动人民在统治阶级压榨下呻吟的惨状;也能使我们听见当时人民大众脉搏的跳动和统治阶级荒淫的笑声。汉代的社会面貌和实质,我们可以通过对乐府民歌的了解得到比较真切的认识。

  汉代乐府的民歌,不仅有深厚的思想意义,而且也具有丰富多彩的艺术特色。乐府民歌有叙事的,抒情的,说理的,而以叙事最为突出。在许多叙事诗中,都写得故事生动,结构紧凑,形象鲜明。诗中还富于戏剧性的独白和对话,不论是抒情诗和叙事诗,往往是借人物对话或近似戏剧中独白的第一人称的说话来表达。乐府民歌中还多善于运用贴切的比喻和拟人他的手法。语言也非常朴素自然。生动活泼,显示了人民语言的丰富与优秀。

  http://www.white-collar.net/02-lib/01-zg/03-guoxue/%C6%E4%CB%FB%C0%FA%CA%B7%CA%E9%BC%AE/%D7%A8%CC%E2%C0%E0/%CE%C4%BB%AF/%C3%F1%C0%D6/yuefu.htm这个网站里的!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乐府民歌(古代民间艺术的瑰宝)
乐府民歌是中国古代民间艺术的瑰宝之一,源于汉代乐府,盛行于唐代,是中国古代文学艺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一种以口头传承、民间创作的歌曲形式,通常由词、曲、乐三部分组成,以其朴实、真挚、感人的艺术风格和独特的文化内涵,成为了中华民族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之一。乐府民歌的历史和特点 乐府民歌起源...

乐府民歌是什么?
“乐府”是汉武帝时政府设置的音乐机构,它的主要功能是收集民间音乐,创作歌辞,改编曲谱,配乐演奏等。后人就把乐府里收集的诗歌称为“乐府诗”、“汉乐府”或乐府民歌。汉乐府与《诗经》、《楚辞》相比,最大的特点是叙事性。《诗经》和《楚辞》都是以抒情为主,而汉乐府却是“缘事而发”,往往...

民歌汉代乐府民歌
西汉乐府民歌收录了一百三十八首,接近《诗经》的“国风”篇目。现存的乐府民歌约三四十首,最早见于沈约的《宋书·乐志》和郭茂倩编纂的《乐府诗集》。郭氏将乐府诗分为十二类,涵盖了从汉至唐的各类作品,分类全面、系统。乐府民歌主要保存在“相和”、“鼓吹”和“杂曲”三类中,相和歌中尤为丰富。...

汉代乐府民歌有哪些
汉代乐府民歌有:《陌上桑》、《长歌行》、《短歌行》、《梁甫吟》等。1.《陌上桑》《陌上桑》是汉乐府民歌中的一首叙事诗,内容讲述了一个女子拒绝权贵的爱情故事。此诗通过女子的聪慧应对和权贵的愚蠢形象形成鲜明对比,表现出汉代女性的独立和尊严。2.《长歌行》《长歌行》以宏大的气势和深邃的情感著...

敕勒歌是哪个民族的民歌?
《敕勒歌》是南北朝时期流传于北朝的乐府民歌,是阴山漠南一带的蒙古族民歌。一般认为是由鲜卑语译成汉语的诗作。此诗歌咏了北国草原壮丽富饶的风光,抒写敕勒人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豪情。开头两句交代敕勒川位于高耸云霄的阴山脚下,将草原的背景衬托得十分雄伟。接着两句用“穹庐”作比喻,说天空如蒙古包...

南朝乐府民歌有哪些
南朝乐府民歌有:《西洲曲》《江南曲》《神弦歌》等。南朝乐府民歌是中国古代音乐文化中的瑰宝,其中《西洲曲》是南朝乐府民歌中的代表作之一。这首歌以浪漫的爱情为主题,描绘了一幅美丽的古代爱情画卷。此外,《江南曲》也是南朝乐府民歌中的经典之作,反映了江南地区的风土人情和人民的生活面貌。而...

什么是汉乐府民歌?
汉乐府民歌就是指汉时乐府官署所采制的诗歌。汉乐府掌管的诗歌一部分是供执政者祭祀祖先神明使用的效庙歌辞,其性质与《诗经》中“颂”相同;另一部分则是采集民间流传的无主名的俗乐,世称之为乐府民歌。据《汉书。艺文志》载,“有代,赵之讴,秦,楚之风,皆感于哀乐,缘事而发,亦可以观风俗,知薄厚云”。可...

木兰诗 这部诗集中的民歌分哪两大部分,生动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和风...
【南北朝 乐府诗集】民歌 1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2 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3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4 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5 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6 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7 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8 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9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10 ...

汉乐府民歌有哪些
1、青阳 两汉:佚名 青阳开动,根荄以遂,膏润并爱,跂行毕逮。霆声发荣,壧处顷听,枯槁复产,乃成厥命。众庶熙熙,施及夭胎,群生啿噬,惟春之祺。译文:春天来了,小草开始生根发芽。春天的雨露滋润万物,一切动植物都得到了雨露的覆蔽。春雷阵阵,听到春雷的声响后,蛰伏在岩洞里的动物无不...

乐府(民歌)的主要特点:
乐府的艺术特色 ①以叙事为主,这是汉乐府最主要的特征,对后代有深远的影响,其中最著名的是《孔雀东南飞》,为汉乐府中最长的一首叙事诗,代表汉乐府发展的最高峰.②常用比兴,铺陈的手法.③句式有杂言及整齐的五言,语言朴素,生动.④继承《诗经》中民歌的优良传统,充满现实主义精神,也包含一定的浪漫主义...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