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这样说,一个著名的翻译家约对是一个优秀的文学家甚至综合方面的艺术家。
优秀的翻译家,应该同时是一个优秀的文学家、艺术家和博物家。
为什么呢?古文(文言文)翻译成现代白话文,有一个面则叫“信”、“达”、“雅”。
信——诚信,不会翻译就不要下手,更不能故意错意来骗人。
达——诚信基础上,语句通顺,不同语序、时态等转换良好,适合新的读者,即忌机械直译。
雅——在前两者基础上,选用最恰当的词汇,力求优美、讲究词藻和韵律。
而翻译外语完全得符合以上三个条件才行。
首先,如果一个人的思想境界不高,思想认识不够,没有学识也就没有各方面的识见,则第一点“信”也做不到。如果只懂外语或本国语言,则第二点“达”也是做不的。如果两种语言都比较精通,而对两个语言社会的方方面面不太懂,则也做不到第三点“雅”。
一,得有一定的外语基础,还得不停地翻字典、查阅和参考其他人的译作,他非得对所翻译作品有一定的了解,学习和掌握原作者的写作特点、心理特征等。像鲁迅先生除了是伟大的文学家、革命家和思想家外,还是一个优秀的翻译家,除了他的大量译著以外,还有他本人的小说中的一些细节描写来举例,他的小说《伤逝》中的男主人公涓生,失业中只好以译著来谋生,其中有一句神来之笔——“译书也不是容易事,先前看过,以为已经懂得的,一动手,却疑难百出了,进行得很慢。然而我决计努力地做,一本半新的字典,不到半月,边上便有了一大片乌黑的指痕,这就证明着我的工作的切实。”,这说明鲁迅先生本人对译著者的生活和工作十分的熟悉,也说明翻译家的工作是十分辛劳的。
第二,还得熟悉本国读者的爱好和特点,就是对原著十分熟悉以外,还得把原著还原成本国的文字,既不改编原文的风格,又得照顾本国读者的心理和习惯。如果是把本国作品译到外国去也一样,得照顾外国读者的阅读习惯。还要做杂家,做博物家,不能机械简单地去直译,对两个国家、民族,两种语言环境的方方面面都有一定的研究。
最后,说一下著名翻译家的例子。
唐僧,他在本国即是佛学高僧,对中原文化十分熟悉,西游沿徒也是有意识地去识记,在印度又生活学习多年,这样,虽然《大唐西域记》不是他亲自书写,但是,毫无异议,他是个文学家。
鲁迅,著名的翻译家,著名的文学家和思想家。
瞿秋白,著名的翻译家,同时也是著名的文学家和社会活动家。
梁实秋,著名的翻译家,同上,也是个著名的文学家。
傅雷,著名翻译家,而他本身,则是一个著名的文学家和音乐家。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