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守海防弃塞房海防指什么

如题所述

海防指的是建立现代化的北洋海军。

李鸿章 :从客观上讲,无论是日吞琉球,还是法占越南,李鸿章都深切意识到,列强的威胁来自海上。因此,从七十年代起,就开始提出“海防论”,积极倡议建立近代化的海军。同治十三年(1874年),李鸿章在海防大筹议中上奏,系统提出以定购铁甲舰、组建北、东、南三洋舰队的设想,并辅以沿海陆防,形成了中国近代海防战略。
李鸿章很早就看出,“大清国最大的威胁来自于海上”,大清国是被船坚炮利打开的,事实证明,我们的海防力量非常薄弱。建立近代海军,他的功用不止在于抵御外侵,更重要的是它能逐步带领我们这个农业国趋向工业化,带动我们中国工业的发展!而且当时大清经费有限,李鸿章顾不了两头也是情有可原。
在传统文化上,李鸿章受的束缚要比曾国藩他们少,况且他连蒸汽机运作原理以及其他国国民经济状况、政权组织形式都了解,总该看到大清国制度的问题吧!其实他也很矛盾,一方面,作为封建阶级,他尽力维护着两千多年封建制度的自命不凡;另一方面,作为目光远大的洋务派,他又要尽力摧毁腐朽的封建制度。从头至尾,他都没能放开手去做,我们当然不能奢求他。 他自己也说过:“一代人只能做一代人的事。”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4-10-06
李鸿章于1874年在《筹议海防折》中根据当时形势,呼吁清政府关注海防建设,希望清廷学习西方军事技术,在海防建设上投入经费。
李鸿章在奏折中首先分析了当时的国防形势。他疾呼:中国现处于“实为数千年来未有之变局”。他认为,我国历代边防重点都是在西北地区,而那里中外之间界限分明,强弱之势、主与客的地位都不相上下。然而,现在东南海疆有万余里,外患极难防御。一是敌情复杂,往来之各国之人,表面上通商、传教,打着友好的招牌,实际上心怀侵吞中国之野心。一国滋事生非,其他各国借机发难。二是敌强我弱,“轮船电报之速,瞬息千里;军器机事之精,功力百倍;炮弹所到,无坚不摧,水陆关隘,不足限制”。他批评说,同治十年以来,外国势力迅速向内地发展,而一些官吏只知放言高论,却全然不知防御困难,如果我们不求变通,凭什么进行防御?!

李鸿章在这份奏折中提出了四个建议。

其一,“亟练水师”,“添练洋器”。李鸿章认为,敌国一般从海上来入侵,且武器装备和船炮技术都比我方要强,当然应该赶紧练好海军。同时还是要以陆军为立国根基,炮台布置得当,抓紧练习洋枪洋炮。

其二,“制造机器”,“自制储备”。李鸿章认为,对洋枪洋炮要进口与仿制相结合。洋枪洋炮要择优购置,可选购价廉物实的水雷等武器装备。因洋枪洋炮价格昂贵,我方要建设自己的武器装备生产体系,采用国外先进方法开采煤铁矿,购置锅炉、汽锤、压水柜等机器,在内地有水运的地方建立兵工厂,沿海一有战事,后方即可自己制造和储备弹药,源源不断地接济前方。

其三,“急欲成军”、“外国定造”。李鸿章认为,目前如想尽快组建海军,最好的途径就必须在国外订购军舰。为此,他建议,选派懂得制造又有一定军事知识的人员前往英国实地考察,选购性能既优良又能适应国内航行的军舰,商议价格后再定造。同时我们派去的工匠和兵士,还能在其工厂和军事学校学习工艺和船舰驾驶、训练方法。这样等军舰造成后,配齐炮位,人员随船返回,这才是比较划算的途径。至于国内的船厂,仍应扩大规模,以备修理船舶时用。

其四,“通盘合筹”,“协济海防”。李鸿章认为,办理海防仅就购船、练兵及购置武器三项,至少先期经费就需一千余万两白银。他建议,裁撤西部塞防军队军费,停止官府不急需的经费,减少地方不必要的开支,同时以加重进口鸦片征税、沿江沿海各省整顿货厘盐厘等途径来广开经费来源。

李鸿章守海防弃塞房海防指什么
海防指的是建立现代化的北洋海军。李鸿章 :从客观上讲,无论是日吞琉球,还是法占越南,李鸿章都深切意识到,列强的威胁来自海上。因此,从七十年代起,就开始提出“海防论”,积极倡议建立近代化的海军。同治十三年(1874年),李鸿章在海防大筹议中上奏,系统提出以定购铁甲舰、组建北、东、南三洋舰...

简评左宗棠主张“海防”“塞防”上的主张
李鸿章认为“海防西征,力难兼顾”,提出放弃新疆,全力增强海防。左宗棠则力主海防塞防并重,他认为,如果放弃新疆,等于自撤藩篱,西方列强则得寸进尺,后患无穷。清政府在衡量利弊后,听从了左宗棠的建议。这就是“海防”和“塞防”之争。海防与塞防的论争,是在中国边疆出现新危机的情况下内部的一次...

海防与塞防之争:清末局势动荡,身处困境中的清廷是如何自保的?_百度...
李鸿章主张海防而舍弃塞防,即所谓的“海防论”。他认为日本比沙俄更具威胁,并强调东南沿海的税收要地和洋务运动的“桥头堡”地位。李鸿章还认为,两次鸦片战争的失败是因为列强从水上而来,而对陆地作战,清廷仍抱有一丝幻想。因此,他主张放弃新疆而保东南。然而,许多人对李鸿章的主张表示不满,其中包括...

求问李鸿章和左宗棠的观点谁对?海防还是塞防重要?
主要代表人物及观点:李鸿章强调东南海防的重要,主张放弃西北塞防,把塞防经费用以扩充海军,因而反对出兵西征,收复新疆失地。左宗棠主张海防、塞防并重。“东则海防、西则塞防,二者并重”。1874年我国东南、西北边疆正处于多事之秋,引起了清政府内部历时半年的“海防”“塞防”孰轻孰重的争论。李鸿章是...

归纳李鸿章的海防思想主张
(一)海防的主要目的:制驭日本 19世纪70年代,随着日本的崛起和侵略中国野心的显现,中日矛盾渐趋激化,李鸿章将防日作为其海防的首要目的是势所必然。他说:“日本狡焉思逞,更甚于西方,今日所以谋创水师不遗余力者,大半为制驭日本起见。”(二)朴素的海权思想:“溟海门户,或可抵御”多年的外交活动使...

面对边疆危机,清政府内部出现了几种主张,你认为哪一方有道理,为什么...
第一种主张“海防”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李鸿章主张舍弃西北,专注东南。第二种主张:“塞防”湖南巡抚王文韶主张:“目前之计,尚宜以全力注重西北。”第三种主张:“东则海防,西则塞防,二者并重”陕甘总督左宗棠主张:“东则海防,西则塞防,二者并重。”他指出:“不能扶起东边倒却西边,力主收复...

左宗棠收复新疆前,清廷为何会出现“海防”与“塞防”之争?
李鸿章认列强都是从海上入侵,因此加强海防建设迫在眉睫,西北不如暂时放一放。而左宗棠则认为一旦丢失西北,那么沙俄就可以从蒙古威胁北京,所以塞防比海防重要,台湾可以暂时放一放。李鸿章和左宗棠当然不是真的认为西北或者台湾可以放弃,但是经历了太平天国运动以后,清政府的财政一直很紧张,根本无力在...

海防与塞防之争:清末局势动荡,身处困境中的清廷是如何自保的?_百度...
李鸿章的"海防论"和王文韶的"塞防论"虽然看上去都十分极端(事实上也确实如此,二人都过分重视海防和塞防了),但这也映射出了当时清廷所面临的困境已经到了何种程度。当朝野上下出现了"舍弃一方而保另一方"的极端观点和思想时,这便意味着清廷已经对自身力量极度不自信。在封建统治者和许多文武大臣看来...

如何看待左宗棠和李鸿章“路线”之争呢?
其实海防和塞防之争,是在清廷国力不足以支撑来自海上和陆地双重威胁后,必然会出现的争执。李鸿章之所以坚持海防,要求放弃新疆,很大程度上是出于对列强实力的过度夸大和恐惧。当时,李鸿章认为新疆阿古柏集团有英国和沙俄的支持,再加上新疆距离中原路途遥远,属于“边疆荒凉”之地,清廷是无力...

李鸿章为海防之道,莫重于水师。而筹建了什么
二、李鸿章海防思想的内容 李鸿章比较系统地思考海防问题是在1870年任直隶总督后,在1874年海防会议上,他阐述了海防重于塞防的观点。他认为:“泰西虽强,尚在七万里之外,日本则近在户闼,伺我虚实,诚为中国永久大患。”他形成了以防日为主的水陆防御体系的海防思想,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海防的...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