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期,秦国为什么能打赢长平之战?

如题所述

战国后期,秦国起用商鞅实行变法,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对秦国的战略资源进行系统整合。虽然商鞅后被守旧派所杀,但其变法一直延续下来,以至秦国兵强马壮,对列国虎视眈眈。稍后,赵武灵王实行“胡服骑射”,军事实力大增,君臣睦、将相和,成为战国七雄中唯一能与秦“叫板”的国家。
  这样,秦国与赵国之间的战争就不可避免了。欲击赵,必须先占领赵国的侧翼,即当时属于韩国的上党地区。另一方面,韩国与秦国地形交错,可谓秦之“心腹大患”,因此,“远交近攻”策略的首攻目标自然就是韩国。
  公元前262年,秦军攻下韩国的野王(今河南沁阳),切断了上党郡与韩国本土的联系。束手无策的韩国欲献上党以求和,而上党军民却视秦为 “虎狼之国”,转而投靠赵国。上党17城对赵国而言却是“烫手的山芋”:接收,等于与秦国宣战而引火烧身;拒绝,显然是自断双臂。而且,秦国的真正目标就是赵国,与其是否接收上党没有必然联系。
  赵孝成王与群臣商议后,最终决定接受上党郡。为此,赵国派出45万大军驰援,领军人物是能攻擅守、战功卓著的廉颇。初战不利的廉颇开始退守,与秦军在长平丹河对岸形成相持态势,闭门不战,一晃就是三年。远道而来的秦军久攻不下,粮草补给困难,为摆脱被动局面,遂实施范睢的反间计。
  于是,第一个问题出现了:听信谗言的赵孝成王准备撤换廉颇,竟然得到了决策层的一致通过。唯一提出不同意见的蔺相如并非支持廉颇,只是不看好赵括!廉颇老将为何如此不得人心?
  要知道,秦军以60万大军进攻,赵国以45万精锐防守,在冷兵器时代攻守双方的均衡值一般为2∶1,赵军在军力对比上并不吃亏;而秦国国民经济实力雄厚,战略物资储备充足,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只是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综合国力明显处于劣势,无法支持大规模的连年战争。显然,消耗战对赵国来讲绝非上策。
  如此看来,廉颇持续三年的“拉锯战”过于保守,秦军有生力量并没有得到多少削弱,“以逸待劳、后发制人”过于空洞。战后,秦军承认60万大军死亡过半,主要是赵括接任后主动冲击、搏命拼杀造成的。赵括虽然纸上谈兵,但毕竟血性刚烈。
  德高望重的廉颇始终没有制订出一个清晰、积极的战略计划,没有提出彻底打败秦军的战略愿景和配套措施,因此没有赢得老板(赵王)的信任和支持。能攻擅守的廉颇何不主动退守以集聚力量,拉长敌军战线后主动出击?或者通过侧面出击、断敌粮草,或者从45万大军中分出部分有生力量攻秦之要害,甚至同样实施反间计、美人计等?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老成持重的廉颇着实缺乏进取精神,虽不至于害己,客观上终究误国。更进一步,秦国志在灭赵,经过认真筹划后举全国之力进攻赵国,正面和侧面的、正当的和不正当的手段无所不用其极。伐赵之前,秦王即遣使韩、魏,软硬兼施以使两国不敢救赵。当白起将赵括大军分割包围后,秦昭王亲赴河内(黄河中游地区)征召当地所有15岁以上男丁组成援军,并普赐民爵一级(秦王真不愧是激励大师)。正是这支临时拼凑起来的民兵部队,硬生生截断了赵括与都城邯郸的联系,使白起的野战军顺利完成了对赵军的“瓮中捉鳖”。
  再看赵国,由于对秦国灭赵的战略野心认识不足,仓促应战,丢失了晋西南战略要地,以至于无险可守还消极避战。初战不利,赵国统治集团即遣使赴秦试探求和的可能性,这简直就是与虎谋皮,同时表现出联盟抗秦的反复犹豫。而秦国在加紧进攻的同时厚待赵使,一来以慢赵国抵抗之心,二来做出秦赵和谈的假象,使其余五国举棋不定而放弃援赵。
  可以看出,秦国攻赵是蓄谋已久、志在必得的战略计划,是从君臣到子民的全面发动,从国力到外交的系统出击;赵国的抵抗则是瞻前顾后、心存侥幸的战役安排,不论是廉颇还是赵括,基本都是以一将之力(包括资源调配和智慧)抵抗秦之倾国雄师。1894年的中日甲午海战,清朝北洋水师全军覆没。日本人评价:大清是李鸿章一个人与全日本开战,焉能不败?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10-31
长平之战中赵国国君误中反间计,罢免了老将廉颇,用了只会纸上谈兵的赵括,而秦军却暗中用大奖白起,且秦国国军得知赵军被围后,抓住机会,举全国之力灭赵,最终导致赵国45万大军活活被埋。而且赵国国君根本就没有认识到长平之战是决定找过生死存亡的大战,失败自然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3-10-31
战机 战时 战略的 正确 军事目的明确 后方稳定

战国时期,秦国为什么能打赢长平之战?
战国后期,秦国起用商鞅实行变法,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对秦国的战略资源进行系统整合。虽然商鞅后被守旧派所杀,但其变法一直延续下来,以至秦国兵强马壮,对列国虎视眈眈。稍后,赵武灵王实行“胡服骑射”,军事实力大增,君臣睦、将相和,成为战国七雄中唯一能与秦“叫板”的国家。这样,秦国与赵国之...

赵国和秦国同样都很缺粮,可为啥秦国能够赢得长平之战?
长平之战的起因在于秦国与韩国对于上党地区的争夺,而韩国挡不住秦国的进攻,于是祸水东引,把上党地区送给了赵国,最终把赵国拉进了战局。由此可以看到,对于上党地区用兵,秦国是早有准备的,而赵国被拉进战局算是措不及防,所以赵国对这一战的事前准备就远不及秦国。然后长平之战开始,赵国初期遭遇到...

“长平之战”为什么秦国会胜,运用了孙子兵法的哪些策略?
“长平之战”秦胜赵败,根本原因是秦国的国力胜于赵国。单从军事角讲,秦军战略战术也胜于赵军。如秦用“反间计”使赵王临阵换帅,使用了只会“纸上谈兵”,没有实战经验的赵括。同时秦“偷梁换柱”,启用了战神白起。这些也是秦胜赵败的原因。

长平之战到底是怎么回事,为何秦赢了赵输了?
长平之战发生在战国晚期,是战国历史上相当重要的一场战役。这次战役之后,赵国元气大伤,而秦国则因为这次胜利加速了自己统一天下的步伐。长平之战之所以秦国会赢赵国会输,一方面和两国的国力相差悬殊有关,另一方则是因为当时赵国统帅赵括的错误决策。要了解长平之战,我们首先就要了解一下这场战争的起因...

长平之战为什么秦国可以打败赵国
两个字:国力。秦赵两国在军事上都是强国,但是秦国有巴蜀粮仓。长平之战最后双方都已耗尽国力但是秦国撑的更久,其次新人赵括对战杀神白起(赵王真敢用这人啊)。

战国诸国为何能支撑长平之战这样的超大型战役?
战国诸国之所以能够支撑长平之战这样大型的战役,就是由于当时兵农合一,而且他们动员兵力以及运输粮草的方式都十分的厉害。一说到战国时期大家肯定能够想到秦国吞并六国统一全国的事情,在那个时候能够发动长平之战这种大战,想必当时的各国军事实力一定非常的强大,而且对当时的影响是非常深远的,长平之战之所以...

长平之战同样伤亡惨重的秦国,为何非要打?
长平之战在中国的历史上是一个对兵力消耗较大的持久战,长平之战的双方对手是秦国还有赵国,赵国的损失相当的惨重,而秦国则是屡战屡胜。在这一场战役之中,决定了战国后面的格局,六个国家开始变为了一个中央集权制下的国家。在这场战役之中,秦国的伤亡也是十分的惨重,赵国曾经奢求过秦国的原谅,让...

在战国时代,秦国为何能越挫越勇,而秦赵却是两败俱伤?
长平之战,可以说是战国中后期的强强对话,西方霸主秦国对战军事强国赵国,这也是秦赵两国之间的一场终极对决,很多人将长平之战,看成是秦国提前的灭国之战,在这场战争之后,赵国已经是名存实亡了,彻底失去争霸资格,秦国在军事上再无对手,从此开启统一战争之路。 事实上,长平之战并不是单纯的一场战争,它的延伸性是...

长平之战谁赢了?站在全局的角度来看,为何说秦国是损失最大的一方?
长平之战为双方带来了什么影响。战争的起因就是由于韩国的上党郡,赵国妄想吃免费的午餐,秦国打韩国费了半天劲,就是为了上党郡,韩国眼看顶不住了,上党郡守带着城和人归降了赵国。赵孝成王与赵胜等人一合计,眼见这到嘴的肥肉,实在是无法拒绝,于是昧着良心收下了上党郡。秦昭襄王怎么能受得了这份...

《史记白起王翦列传》中长平之战你怎样评价战国兼并战争带来的影响?
长平之战爆发前,秦国先是以外交活动孤立了赵国,并在战争之中,用外交手段逼迫山东诸侯放弃救赵,这也导致了秦国可以顺利的打赢长平之战。但是秦国打赢了长平之战后,白起想着灭亡赵国,这让周围的诸侯如芒刺在背,而赵国为了自救,也开始积极动用外交手段,赵国的平原君先是拉来了楚国,后来又说动了...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