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塘月色》中一句话修辞手法的理解

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
为什么是运用借喻?借喻与借代的区别是什么?

借喻,比喻之一。是以喻体来代替本体,本体和喻词都不出现,直接把甲(本体)说成乙(喻体)。如“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我也说不出话。”(鲁迅《故乡》)以“厚障壁”来比喻“我”和闰土之间形成的感情距离。再如:“这轮晓日从我们民族历史的地平线上一跃而出,闪射着万道红光,照临到这个世界上。”(杨朔《泰山极顶》)用“这轮晓日”来比喻“伟大的社会主义祖国”。这两个例句中,本体和比喻词都隐去了,所以宋代陈�在《文则》中称这类形式为“隐喻”,应当注意不要与现在所说的隐喻(即暗喻)相混淆。借喻是比喻中的高级形式,运用它时要求本体与喻体的关系十分密切,所以在特定的语境中,由喻体就可以直接领会到本体。如:“欲悲闻鬼叫,我哭豺狼笑,洒泪祭雄杰,扬眉剑出鞘”,读者可以立即领会“鬼”、“豺狼”之所指。借喻由于只有喻体出现,所以能产生更加深厚、含蓄的表达效果,同时也使语言更加简洁。像上面几个例子,假如用明喻或暗喻表示,就拖沓多了。

[编辑本段]借代的定义
说话或写文章时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达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与它密切相关的人或事物来代替,这种修辞方法叫借代。
被替代的叫“本体”,替代的叫“借体”,“本体”不出现,用“借体”来代替。
[编辑本段]借代的作用
恰当地运用借代可以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增强语言的形象性,而且可以使文笔简洁精炼,语言富于变化和幽默感。
恰当地运用借代可以引人联想,使表达收到形象突出、特点鲜明、具体生动的效果。
例如:①把名字刻入石头的,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有的人》)
例①中的“石头”,通常用来作纪念碑的材料,这里借“石头”代纪念碑,含蓄地揭示出与人民为敌的反动统治者想名垂后世的美梦终将破灭。
[编辑本段]借代的运用
借代的方法很多,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部分代整体。即用事物具有代表性的部分代本体事物。
例如:②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望天门山》)
例②用船的一部分“帆”代替船。
二、特征代本体。即用借体(人或事物)的特征、标志去代替本体事物的名称。
例如:③圆规一面愤愤的回转身,一面絮絮的说,慢慢向外走去……(《故乡》)
④旌旗十万斩阎罗。(《梅岭三章》)
例③是特征代本体,因为杨二嫂长得细脚伶仃,故称之为“圆规”。例 ④ 是标志代本体,借“旌旗”代替军队或武装力量。
三、具体代抽象。
例如:⑤南国烽烟正十年。(《梅岭三章》)
例⑤中的“烽烟”,原是古代边境用以报警的烟火,这里代指战争,把战争这个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了。
四、工具代本体。
例如:⑥等到惊蛰一犁土的季节,十家已有八户亮了囤底,揭不开锅。(《榆钱饭》)
例⑥中的“囤”是装粮食的工具,用“亮了囤底”代指缺了粮:“锅”是做饭的工具,用“揭不开锅”代指没饭吃。
五、专名代泛称。用具有典型性的人或事物的专用名称代替本体事物的名称。
例如:⑦你们杀死一个李公朴,会有千百万个李公朴站起来!(《最后一次讲演》)
例⑦中第二个“李公朴”,代指不怕流血牺牲,为争取民主和平而战斗的人们。
[编辑本段]借代与借喻的区别
借代与借喻有相近的地方,都是用一事物代另一事物,但它们的性质却完全不同。借喻是喻中有代,借代是代而不喻;借喻侧重相似性,借代侧重相关性;借喻可以改为明喻,借代则不能。
借代的本体与借体之间有实在的关系,一般地说,这种关系还是相当密切的;
借喻的本体与喻体是本质不同的事物,人们不过根据它们之间具有的相似点,通过联想把它们联系起来。
[编辑本段]借代的种类
1喻借,即比喻性借代。其真义与借义之间的语意关系是相似。
2旁借,即非比喻性借代。其真义与借义之间的语意关系不是相似,而是其它关系。

参考资料:http://baike.baidu.com/view/5942.htm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9-11-12
借喻没有本体和比喻词啊~
借代根本不是比喻,是用一个与本体有亲密关系的词来代替本体
第2个回答  2009-11-12
借喻,顾名思义,借外物比喻

借代则仅仅是使借物指代,上句显然有比喻的手法在

《荷塘月色》中一句话修辞手法的理解
这两个例句中,本体和比喻词都隐去了,所以宋代陈�在《文则》中称这类形式为“隐喻”,应当注意不要与现在所说的隐喻(即暗喻)相混淆。借喻是比喻中的高级形式,运用它时要求本体与喻体的关系十分密切,所以在特定的语境中,由喻体就可以直接领会到本体。如:“欲悲闻鬼叫,我哭豺狼笑,...

荷塘月色中的比喻是什么?
1. 荷塘月色中的比喻分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这里使用了明喻,将荷叶与舞女展开的裙子相比,形象地描绘了荷叶的优美姿态。2. 荷塘月色中修辞手法的解析: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这段文字首先运...

《荷塘月色》中一句话修辞手法的理解
借淡云笼月~~来比喻~~一生活习惯~~既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

荷塘月色句子赏析
比喻和通感的运用:在《荷塘月色》中,作者运用了许多比喻和通感的修辞手法,例如“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和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阿岭上奏着名曲”。这些比喻和通感使得描写更加生动形象,让读者能够更好地感受到作者所描绘的景象。细节...

帮我分析一下下面《荷塘月色》里这段文字中的修辞方法吧,谢谢...
这句话是拟人句,因为有重重围住这个词语。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但杨柳的丰姿,便在烟雾里也辨得出。这句话是比喻句,因为有像这个词语。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这句话有拟人,也有比喻。拟人是因为有没精打采,比喻是“是”这个字。

荷塘月色的修辞手法分析。
荷塘月色修辞手法分析(详)1、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修辞手法:明喻。分析:描写荷叶用舞女风姿为喻。“亭亭”形容荷茎耸立,“舞女的裙”形容荷叶如旋转中展开的裙。2、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拟人)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

《荷塘月色》中“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
用的是通感的修辞手法。清香乃是嗅觉,歌声乃是听觉,作者将两种感觉互通,即为通感。通感:通感修辞格又叫“移觉”,就是在描述客观事物时,用形象的语言使感觉转移,将人的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等不同感觉互相沟通、交错,彼此挪移转换,将本来表示甲感觉的词语移用来表示乙感觉,使意象更为...

《荷塘月色》的语段修辞妙处在哪?
《荷塘月色》是朱自清的一篇散文作品,在第4段中,朱自清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荷叶比作婷婷的舞女的裙子,形象地表达了荷叶的婀娜多姿和优美动人。同时,他还使用了拟人的手法,将荷叶和荷花赋予了人的特质,如描述荷叶在微风中的颤动,就像闪电般传过荷塘。这些修辞手法使得描写更加生动形象,给人以...

怎样理解《荷塘月色》的比喻句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比喻(月光比作流水)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比喻 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 如鬼一般→比喻 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拟人 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通感(又名“...

朱自清荷塘月色运用修辞手法
小睡也别有风味的。排比 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博喻 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三个及以上比喻)通感: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