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个回答 2018-10-10
具体有以下几点:学术氛围浓厚:民国时期,传统文化对人的品德教育非常成功,因此那个时候的学术氛围很浓厚很纯洁,大学强调学术自由、兼容并蓄,学生求学孜孜不倦、一丝不苟。国难当头的日子里,人们同仇敌忾,热血志士把战乱变成了激励自己成才报国的动力,真正是“为中华崛起而读书”。办学环境宽松:民国时期的高等教育政策宽松,因此国立、私立、教会大学如雨后竹笋迅速成长。那时的公立名校清华、北大、浙大、交大(后来成为上交、西交等)、北洋大学(现天津大学)、武大,私立名校南开、厦大等仍然是现代中国大学的翘楚。开放的办学环境还造就了当时办学水平堪称世界一流的金陵大学、燕京大学、圣约翰大学等教会大学。教育经费保障:中华民国成立后,孙中山先生立即强调在中国实行免费义务教育。1946年国民政府制定的《教育宪法》规定:边远及贫瘠地区之教育文化经费,由国库补助之。其重要之教育文化事业,得由中央办理或补助之。教育、科学、文化之经费,在中央不得少于其预算总额15%,在省不得少于其预算总额25%,在市、县不得少于其预算总额35%,其依法设置之教育文化基金及产业,应予保障。教师待遇优厚:1927年公布的《大学教员资格条例》规定,大学教员的月薪:教授为600元-400元,副教授400元-260元,讲师260元-160元,助教160元-100元。教授最高月薪600元,与国民政府部长基本持平。管理模式先进:民国时期大多数大学自主招生、严进严出、宁缺毋滥。那时的大学不拘一格录用人才,但治学却是非常严谨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