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在鸦片战争中,道光帝仍然重用林则徐,后面将是什么情况

如题所述

重用要看用到什么地步。如果是只用林则徐打仗,那顶多也就是把鸦片战争的战败后果推后几十年,最终中国还是会被外国列强的坚船利炮所打败。当时之所以不用林则徐,就是因为林则徐对英国人的战斗不利。如果林则徐一举击败英国人,后边的事情就不会发生了。林则徐只是加强了各个炮台的防御,对已经造成的损失,比如说香港的被侵占没法弥补,几次战斗都是平手。

为什么我说可能会把鸦片战争的战败后果推后几十年,是因为当时的英国人其实心里也没底,一个舰队几千人其实也是想要做个政治姿态。如果林则徐主持海防,至少英国人登陆是非常困难的。只是林则徐走了,换了祁善,英国人才在几乎无抵抗的状态下赢得了战争,从此尝到了甜头。如果一开始抵抗有力,中英两国最后战平,以英国人的小心谨慎,日后肯定不会轻易开战了。中国和外国的武器代差是到了八国联军把机关枪带来以后才发生一边倒得。第一次鸦片战争是两国的军力差别并不是特别大,也就是射程的差距,射速上大家一样。

如果要重要,就要用林则徐的世界眼光,对中国的科技进行发展,政治进行改革,经济结构进行调整。呵呵,就这几条估计咱们的徐老就可以死上好几回了。基本上不可能。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0-09-25
仍然惨败!
送你一句孙中山先生的话:“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当时的中国已经被世界潮流抛弃,不可能胜利的。
首先看英国:
英国是世界资本主义的发祥地。继17世纪40年代最早爆发资产阶级革命之后,18世纪英殖民主义者又 战局图
率先实现“工业革命”,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资本主义工业园。到鸦片战争前后,英国每年的煤产量达到3000多万吨;生铁产量达到140万吨;机械纺纱业所用的棉花量达到5亿二千多万磅;筑成铁路数千公里。当时英国已有2/3的劳动人口从事工业生产,有许多巨大的工业城市,首都伦敦的人口发展到二百几十万。从对外作战所必需的海军力量看,到1836年,英帝国主义已拥有大小船舰500余艘。
再看中国:
1、落后的经济 统治中国的清王朝,经过“康乾盛世”已进入了危机四伏的“衰世”。小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仍在全国占据主导地位。土地兼并的现象十分严重,大量耕地集中在贵族、地主手中,皇帝是全国最大的地主。据1812年(嘉庆十七年)统计,皇帝直接或间接掌握的土地达83万顷。乾嘉之际的权臣和坤就占田8000余顷。道光年间的大官僚琦善则有地252顷。占全国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只有很少或者完全没有土地。广大农民在封建地租、赋税、徭役和高利贷的重重盘剥下,陷于贫困破产和流离失所的悲惨境地。农民阶级同地主阶级之间的矛盾,是当时社会的主要矛盾。 2、腐败的政治 清王朝高度集权的君主专制制度已腐朽不堪。皇帝专横独断,骄妄自大,沉醉在“天朝上国”的美梦之中。一般封疆大吏愚昧闭塞,官场贪污成风,吏治败坏。乾嘉以来,清政府从中央到地方的高级官僚当中,多次揭露出惊人的贪污案件,这不过是因统治集团内部矛盾而揭发出来的一小部分丑闻而已。当时有人将清朝皇帝查办贪污案讽刺为“宰肥鸭”。贪污在清统治集团中成为不可遏制的一种流行病。结党营私,在当时统治集团中也形成恶劣的风气。 3、废弛的军事 鸦片战争前夕,清朝的八旗兵和绿营兵编制上虽有八九十万人,但缺额甚多,武器落后,其装备水平与清朝早期相比反而有所退步。而且军务废弛,缺乏训练,军纪败坏,国防力量十分虚弱,每年消耗饷银二千万两以上(占当时清朝年财政收入的将近一半),都到了腐朽不堪的程度。 4、沉闷的思想文化 清朝统治者还实行严酷的文化专制政策,沿用八股取士的科举制。大力提倡空疏的宋学即理学和脱离实际的汉学,并大兴文字狱,钳制和禁锢士人的思想。当时思想界处于一种相当麻木、压抑和沉闷的氛围中,但是龚自珍颇有“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势头。他长歌当哭,不遗余力地揭露和抨击时弊。 5、闭关自守的对外关系 鸦片战争以前,尽管清王朝保持比资本主义制度落后了一个时代的封建制度,尽管它已经相当地没落腐败,但是,它却是一个拥有主权的独立国家,还没有被外国控制。清王朝采取的对外关系政策是“闭关锁国”政策。“闭关锁国”政策肇端于明朝的“海禁”,是明、清某些时候实行过的一种政策,闭关锁国政策它既有前后联系、一脉相承的一面,又有在不同的时候,实施的背景、目的、具体内容、办法各不相同的一面,所以应作具体分析、我们这里要着重了解的也可以说特指的,是乾隆以后的闭关锁国政策,也就是限广州一口通商时期的这种政策。清统治者把闭关锁国政策当作外交的武器来使用,无异于一个人舞纸剑而自诩英雄。闭关锁国政策也的确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外国人,但是从长远、从全局来看,这一政策,没有也不可能起到抵制殖民侵略的积极作用,反而限制了中国自己,到头来是作茧自缚了。所以从根本上说这是一项消极的、落后的、错误的政策。 闭关锁国的主要原因:1、清朝统治者坚持以农为本的传统观念。压抑、限制民间工商业的发展。由于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稳定,他们认为天朝物产丰富,无所不有,无需同外国进行经济交流。2、当时西方的殖民者正向东方扩展势力,清朝统治者担心国家的领土主权收到外国侵犯,又害怕沿海人民同外国人交往,会危及自己的统治。
由此可以看出,英国当时主要的GDP是轮船、大炮、军械,其生产力是蒸汽机;而中国当时主要的GDP是蚕丝、茶叶、瓷器,生产力是靠人,在打仗的时候走不能拿这些去打吧。
一人之力不足以拯救天下,这是一定的。
第2个回答  2010-09-25
历史不能假设。如果要是按楼主说的话,2种可能性,1是与洋务运动李鸿章或是公车上书梁启超等人开始中国工业话的道路,2是会被老太后慈禧杀掉。
第3个回答  2010-09-26
毕竟和列强有明显差距,结果估计也难逃失败.武器,人员素质都相差太远,人家区区几千几万就可以长驱直入.
第4个回答  2010-09-25
鸦片战争仍然不会胜利,一个人的力量是不可能改变一个时代的,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个人只是历史大车上的载物

如果在鸦片战争中,道光帝仍然重用林则徐,后面将是什么情况
重用要看用到什么地步。如果是只用林则徐打仗,那顶多也就是把鸦片战争的战败后果推后几十年,最终中国还是会被外国列强的坚船利炮所打败。当时之所以不用林则徐,就是因为林则徐对英国人的战斗不利。如果林则徐一举击败英国人,后边的事情就不会发生了。林则徐只是加强了各个炮台的防御,对已经造成的损失...

虎门销烟的林则徐,后代都发展的怎么样?
不过销烟虽大快人心,但也导致了中英关系变的相当恶劣,而英国则以此为借口发动了鸦片战争。在英军的威逼之下,前头还支持禁烟的道光帝把帽子全扣在了林则徐头上,革了他的职,不久又将他发配新疆伊犁。过了数年后,林则徐才重新被启用,先后担任过陕甘总督、云贵总督等官职,主要职责是镇压地方动乱,维护...

如果道光帝重用林则徐中国历史会不会改变
我想不会,当时的清朝已经开始腐败了。封建统治会结束,只有这样才会改革,有新的制度来统领中国。

如果道光帝重用林则徐,那么鸦片战争有没有可能避免失败?
有可能,但可能性不大。当时像林则徐之辈,很少。若重用林则徐,珠三角一带的战斗虽能胜利,那长三角呢,环渤海呢?毕竟中国地域辽阔,林则徐鞭长莫及啊。这是其一。其二,当时朝廷昏庸无能,英吉利舰队攻打天津,哪个不求自保?但有一点可以保证的,若重用林则徐,鸦片战争不会输得那么快,那么惨。

道光皇帝为什么对林则徐始用终弃
林则徐到广东禁烟就遭遇到自上而上的阻力,虽然禁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然后由此导致的中英战争中国战败,使得中国政府在英国船坚炮利下妥协……。于是,皇帝就把失败归罪到林则徐头上,于是,就把林则徐这只白手套摘下来,扔进了垃圾堆,好像于自己无关似的。

鸦片战争,不撤林则徐就能赢吗?
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两年后,清朝被迫签订《南京条约》,向英国割地赔款、开放通商口岸。鸦片战争失败后,当时的人们一直感到不平,许多人甚至认为,假如道光帝不撤换林则徐,而是重用他,这场战争清朝是能取得胜利的。直到今天,依然有一些人持这样的观点,那么这种说法有道理吗?最先“造谣”的是闽浙总督...

如果道光帝不撤职查办林则徐,鸦片战争会获胜吗?
可能性很低。因为即使不撤职,林也不会在战争中会有多么大的精彩表现。他只是一个爱国官员,并不是军事奇才。估计不撤职,也是十有九输,但也存在一定的可能,比如英军放弃海上优势,深入内陆作战,还是有胜利的可能的。但别人也不是傻子。

林则徐如果全权指挥第一次鸦片战争,有没有机会获胜?
事实上还真不是这样的,我们可以设想一下,如果这场战争的最高统帅道光帝有着坚定必胜的信心,如果让林则徐指挥这场战争,那结果将会是另一个样子。早在虎门销烟之后,林则徐就和英国人干过一仗。虎门销烟彻底触怒了英国商人和政府,他们的船舰也开到了中国海域,企图以武力迫使清王朝屈服。为了彻底堵住...

林则徐是禁烟英雄,他的后代现状如何?
因为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的失败,原本坚决抵制鸦片的道光帝,一改常态,变得颓废起来。而众多大臣也将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推到林则徐身上,于是道光帝下令将林则徐革职查办。作为禁烟英雄的的后代,林则徐的后世子孙严格遵守祖先的遗志,致力于禁烟。他们不仅坚决抵制毒品,甚至连香烟都不曾吸过。林则徐第六代长房...

鸦片战争时期,道光皇帝为什么一而再再而三的惩处林则徐?
一年以后,也就是鸦片战争爆发期间,浙江定海被英军攻陷的时候,林则徐给道光皇帝上书,林则徐的意思是,英国士兵都打着绑腿,军服较为紧身,在肉搏作战中非常不灵活,将其诱上岸后,发挥肉搏优势就能轻易将其击倒打死。即英军因为长期使用火器,故缺乏肉搏训练,又因为穿厚重军服,手脚不灵活。所以主张诱其...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