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牧的《题乌江亭》、王安石的《乌江亭》和李清照的《绝句》这三首诗的评价角度有什么不同?

这三首诗的作者借对项羽的评价分别表达了什么观点?

《夏日绝句》:李清照用来鞭挞南宋当权派的无耻行径,借古讽今,正气凛然。显然,她认为,项羽虽然兵败,但称得上英雄。

《题乌江亭》:杜牧有对项羽负气自刎的惋惜,但主要的意思却是批评他不善于把握机遇,不善于听取别人的建议,不善于得人、用人。杜牧假想未然之机会,强调兵家须有远见卓识和不屈不挠的意志,认为项羽遭到挫折便灰心丧气,含羞自刎,算不上真正的“男儿”。

《乌江亭》是王安石针对杜牧的诗写的一首诗,表现了王安石对项羽失败的看法。王安石则根据自己的理解,认为项羽的失败已成定局,即便是江东子弟还在,项羽也不可能再带领江东子弟卷土重来,以为他们不一定再肯为战争卖命了。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0-10-16
译文
胜败乃兵家常事,是难以预料的,
能忍受失败和耻辱才是真正的男儿。
江东的子弟中藏龙卧虎,人才济济,
如果项羽当年重返江东,说不定还能卷土重来。

作品鉴赏
题乌江亭 杜牧 这首诗针对项羽兵败身亡的史实,批判了项羽(不能总结失败的教训),惋惜他的(如日中天的英雄事业归于覆灭),同时暗寓讽刺之意。 该诗与《赤壁》诗一样,议论战争成败之理,提出自己对历史上已有结局的战争的假设性推想。首句言胜败乃兵家常事。次句批评项羽胸襟不够宽广,缺乏大将气度。三四句设想项羽假如回江东重整旗鼓,说不定就可以卷土重来。这句有对项羽负气自刎的惋惜,但主要的意思却是批评他不善于把握机遇,不善于听取别人的建议,不善于得人、用人。司马迁曾以史家眼光批评项羽"天亡我,非战之罪"的执迷不悟。杜牧则以兵家的眼光论成败由人之理。二人都注重人事,但司马迁是总结已然之教训,强调其必败之原因;杜牧则是假想未然之机会,强调兵家须有远见卓识和不屈不挠的意志。 首句直截了当地指出胜败乃兵家之常这一普通常识,并暗示关键在于如何对待的问题,为以下作好铺垫。“事不期”,是说胜败的事,不能预料。 次句强调指出只有“包羞忍耻”,才是“男儿”。项羽遭到挫折便灰心丧气,含羞自刎,怎么算得上真下的“男子汉”呢?“男子汉”二字,令人联想到自诩为力超过山河,气可盖世的西楚霸王,直到临死,还未找到自己失败的原因,只是归咎于“时不利”而羞愤自杀,有愧于他的“英雄”称号。 第三句“江东子弟多才俊”,是对亭长建议“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的艺术概括。人们历来欣赏项羽“无面见江东父兄”一语,认为表现了他的气节。其实这恰好反映了他的刚愎自用,听不进亭长忠言。他错过了韩信,气死了范增,确是愚蠢得可笑。然而在这最后关头,如果他能面对现实,“包羞忍耻”,采纳忠言,重返江东,再整旗鼓,则胜负之数,或未易量。这就又落脚到了末句。 “卷土重来未可知”,是全诗最得力的句子,其意盖谓如能做到这样,还是大有可为的;可惜的是项羽却不肯放下架子而自刎了。这样就为上面一、二两句提供了有力的依据,而这样急转直下,一气呵成,令人想见“江东子弟”“卷土重来”的情状,是颇有气势的。同时,在惋惜、批判、讽刺之余,又表明了“败不馁”的道理,也是颇有积极意义的。 [1]

参考资料: http://baike.baidu.com/view/159993.htm
第2个回答  2010-10-02
找一些古诗欣赏的书看看

杜牧的《题乌江亭》、王安石的《乌江亭》和李清照的《绝句》这三首诗...
《题乌江亭》:杜牧有对项羽负气自刎的惋惜,但主要的意思却是批评他不善于把握机遇,不善于听取别人的建议,不善于得人、用人。杜牧假想未然之机会,强调兵家须有远见卓识和不屈不挠的意志,认为项羽遭到挫折便灰心丧气,含羞自刎,算不上真正的“男儿”。《乌江亭》是王安石针对杜牧的诗写的一首诗,表...

杜牧《题乌江亭》 王安石《乌江亭》 《李清照夏日绝句》
杜牧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胜败得失、历史兴衰的看法,即胜败乃兵家常事,只要忍辱负重、重整旗鼓,定能东山再起。王安石认为民心和形势决定了战争的胜负,历史的规律不可违背。李清照认为人要讲求气节,活着要干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死了也要气壮山河。

李清照《夏日绝句》,杜牧《题乌江亭》,王安石《乌江亭》对项羽兵败自杀...
李清照《夏日绝句》认为项羽是有傲气,宁死不屈、铮铮铁骨的一条汉子,死得其所,对其表示敬意。杜牧《题乌江亭》则认为项羽死钻牛角尖,胸襟不够宽广,不懂大丈夫能屈能伸的道理,死得太快。王安石《乌江亭》则十分辛辣,一针见血地指出人心向背是胜败的关键, 项羽败势难回,过江也无法东山再起,...

李清照《夏日绝句》杜牧《题乌江亭》王安石《乌江亭》对项羽兵败自杀为...
具体的句子,我只能大概记起。但是就历史角度来说 三位作者身处时代不同,对同一件事情的看法,也就不同。杜牧 晚唐时期有胡人侵扰,诗人表现出雄赳赳气昂昂的战斗姿态,批评项羽不肯忍辱负重卷土重来。王安石 北宋中期的著名政治改革的标杆人物,却从本质上,看出了项羽失败是由于不得人心的缘故。李清照 ...

李清照《夏日绝句》,杜牧《题乌江亭》,王安石《乌江亭》对项羽的评价...
表达了对的项羽的敬佩之情 杜牧《题乌江亭》对项羽负气自刎的惋惜,但主要的意思却是批评他不善于把握机遇,不善于听取别人的建议,不善于得人、用人。王安石《乌江亭》这是针对杜牧的诗写的一首诗 王安石认为项羽的失败已成定局,即便是江东子弟还在,项羽也不可能再带领江东子弟卷土重来,以为他们不...

李清照《夏日绝句》杜牧《题乌江亭》王安石《乌江亭》对项羽兵败自杀为...
从这三首诗中可以看出后两人,即杜牧和王安石都在讽刺项羽没有包羞忍辱,必定必败的能力,而李清照却赞扬项羽,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这就是男人与女人的差别!男人总是怀想着大事业,以为功成名就就是全部,一个个自负自傲,所以对于项羽的兵败特别不屑。而李清照作为一个女词人,她看到了项羽的男儿气概...

李清照 王安石 杜牧 为什么这三位诗人对项羽之死有如此不同的评价
《题乌江亭》:杜牧有对项羽负气自刎的惋惜,但主要的意思却是批评他不善于把握机遇,不善于听取别人的建议,不善于得人、用人。杜牧假想未然之机会,强调兵家须有远见卓识和不屈不挠的意志,认为项羽遭到挫折便灰心丧气,含羞自刎,算不上真正的“男儿”。《乌江亭》是王安石针对杜牧的诗写的一首诗,...

以上三位诗人对项羽兵败自杀各持什么看法
李清照(南宋)诗《夏日绝句》对项羽持崇敬、肯定态度。杜牧(晚唐)《题乌江亭》对项羽持怀疑态度,认为其人不善忍耐,缺乏能屈能伸的精神,如果渡江苟且保命,还能卷土重来。王安石(北宋)《吴江亭》只能反驳杜牧诗。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 王安石认为,...

李清照 王安石 杜牧 为什么这三位诗人对项羽之死有如此不同的评价
《题乌江亭》:杜牧有对项羽负气自刎的惋惜,但主要的意思却是批评他不善于把握机遇,不善于听取别人的建议,不善于得人、用人。杜牧假想未然之机会,强调兵家须有远见卓识和不屈不挠的意志,认为项羽遭到挫折便灰心丧气,含羞自刎,算不上真正的“男儿”。《乌江亭》是王安石针对杜牧的诗写的一首诗,...

三首评价项羽的作品 并从内容及手法进行赏析
(二)题乌江亭 (宋)王安石 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三)绝句 (宋)李清照 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赏读】杜牧的《题乌江亭》认为:胜负是兵家之常事。项羽在乌江虽遭失败,但是只要“包羞忍耻”,仍是“男儿”好汉。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