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在《乌江亭》这首诗里,对项羽的评价是项羽已经注定是失败者了,就算他想东山再起,也没什么人愿意为他效力了。
《乌江亭》是北宋政治家、文学家王安石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从政治家的冷静分析入手,以楚汉战争发展的客观形势为依据,对项羽不可能卷土重来的结局进行理性判断,显示了政治家的果敢和睿智。
原文如下:
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
译文如下:
上百次的征战使壮士疲劳、士气低落,中原之战的失败之势再难挽回。
虽然江东子弟现在仍在,但他们是否还愿意跟楚霸王卷土重来?
词句注释如下:
⑴乌江亭:故址在今安徽和县乌江镇,为项羽兵败自刎之处。
⑵壮士:指项羽。
⑶中原一败:括项羽垓下之败。
唐代诗人杜牧有一首《题乌江亭》诗,宋仁宗至和元年(1054)秋,王安石舒州通判任满赴京途经乌江亭所在地和州(今安徽和县),针对杜牧的议论,写了这首《乌江亭》。
这首诗中,作为北宋著名政治家,王安石将变法中的革新精神带到咏史诗的创作中,表达自己的政治观点,对前人提出质疑,这也是一种创新。
这种史论史评是王安石完成咏史诗从叙事体向抒情体,最终走向议论体的转变,对当时的诗文革新运动起了推动作用。 王安石则属意史论史评,延伸了咏史诗的内容深度,有着独到的政治见解。
王安石的诗,十分辛辣冷峻,但却抓住了人心向背是胜败的关键这个根本,可以说是一针见血。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乌江亭
参考资料: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13373282.html?si=1&wtp=wk
王安石在《乌江亭》这首诗里,对项羽的评价是
王安石在《乌江亭》这首诗里,对项羽的评价是项羽已经注定是失败者了,就算他想东山再起,也没什么人愿意为他效力了。《乌江亭》是北宋政治家、文学家王安石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从政治家的冷静分析入手,以楚汉战争发展的客观形势为依据,对项羽不可能卷土重来的结局进行理性判断,显示了政治家的...
《乌江亭》 王安石 对项羽的评价表达了什么观点
这是针对杜牧的诗写的一首诗,表现了王安石对项羽失败的看法.杜牧在他的《题乌江亭》中写到:“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意思是批评项羽胸襟不够宽广,如果项羽能够再回江东重整旗鼓的话,说不定还可以卷土重来.而王安石则根据自己的理解,认为项羽的失败已成定局...
王安石的《乌江亭》对项羽乌江自刎是肯定还是否定态度
王安石的《乌江亭》对项羽乌江自刎是持肯定态度。叠题乌江亭 王安石 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白话译文 经过战争的疲劳的壮士非常的悲哀,中原一败之后大势难以挽回。即便江东的子弟现在还在,但是,谁能保证他们为了项羽而卷土重来?创作背景 王安石于神宗熙宁...
《题乌江亭》对项羽评价的感情态度?
三四句设想项羽假如回江东重振旗鼓,可以卷土重来。这句有对项羽负气自刎的惋惜,但主要的意思却是批评他不善于把握机遇,不善于听取别人的建议,不善于得人、用人。司马迁曾以史家眼光批评项羽"天亡我,非战之罪"的执迷不悟。杜牧则以兵家的眼光论成败由人之理。二人都注重人事,但司马迁是总结已然之教...
《乌江亭》 王安石认为项羽不可能重来根据是什么
王安石的《乌江亭》诗如下:“百战疲劳壮士衰,中原一败势难回。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他主要是从政治角度分析了项羽当时所处的局势,认为项羽已“舟沉釜破”.“无力回天”。胡仔也说道:“其不能卷土重来,决矣。”
题乌江亭中杜牧对项羽的态度是什么
对他乌江自刎的一点意见...杜牧认为,项羽如果回到江东,是能够卷土重来的。从那一句“包羞忍辱是男儿,”我们可以可看出,杜牧对项羽是怀有一些同情的,但他自刎一事,杜牧又为之不值!
急:题乌江亭 乌江亭 乌江 这三首诗对项羽的评价角度
乌江亭则是王安石针对杜牧写的。他认为项羽在垓下一战后,楚汉实力悬殊太大,且项羽已失去了江东弟子的拥戴,所以就算是逃回江东也难东山再起。胡曾在这首诗里犯了一个错误。在当时项羽有三种选择:称王,称帝,称霸。项羽既不称帝,也不称王,他想做的是一方霸主。在这首诗里,胡曾对项羽是一种敬佩的...
题叠题乌江亭是对项羽的什么评价?
评价比较高,承认项羽是英雄,时运不济,为项羽乌江自刎感到惋惜,对项羽的豪气冲天比较钦佩。
题乌江亭乌江亭乌江中借对项羽的评价表达了什么观点
(1)杜牧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胜败得失、历史兴衰的看法,即胜败乃兵家常事,只要忍辱负重、重整旗鼓,定能东山再起。(2)王安石认为民心和形势决定了战争的胜负,历史的规律不可违背。
题乌江亭对项羽的评价表达了什么观点
包羞忍耻才是真正有本事。在诗《题乌江亭》中诗人认为,胜败是战争中的常态,不应过于在意,而大丈夫有忍受屈辱的胸襟气度,不为一时的失败所屈服。这首诗通过咏史来表达这种观点,表现了诗人对项羽负气自刎的惋惜,也批评了不善于把握机遇、不善于听取别人的建议、不善于得人用人的缺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