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光究竟为何要隐居去编修《资治通鉴》,背后有何目的?

背后有何目的?

写作的人都懂一个道理那就是“安静勿扰”。无论是古代文学大家,还是现代博士导师他们著作一部作品的时候都会选择常人看不懂的怪异举动,其中司马光“隐居”修编《资治通鉴》就是这种原因。

司马光除了砸缸,早年也是很爱学习。后来年轻小伙司马光进行科考,成为了进士从此步入仕途,一直在地方任命,后来在朝廷里做官。仁宗时期,司马光就计划写一部编年体的通史,并做了大量的资料准备。后来为英宗讲读经史后,他乘机将一部八卷本《通志》供与英宗一览,此书记事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下至秦二世三年”,就是后来成书的《资治通鉴》的前八卷。这部书引起了英宗的高度重视。后来英宗下令在崇文院设立书局,由司马光自行选择协修人员,编辑一部《历代君臣事迹》。时年四十八岁的司马光,因此走向了史学家的大道。

不过值得一提的是《资治通鉴》这本巨著不单单是司马光一人所写,还有协修者有刘恕、刘攽、范祖禹三人。刘恕博闻强记,自《史记》以下诸史,旁及私记杂说,无所不览,对《通鉴》的讨论编次,用力最多。刘攽于汉史、范祖禹于唐史,都有专深的研究。他们分工合作,各自作出了重要贡献。最后,由司马光修改润色,写成定稿。可以说这种巨著的成型到出版每个人都出了很大的贡献。

司马光编修《资治通鉴》的目的就是从小的志向,从前的理想。因为这种理想才让他修编出旷世巨著《资治通鉴》。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10-15
因为司马光在编修《资治通鉴》的过程中,能够注意将个人的愤激之论与历史的资治价值区分开来,将传统史学的鉴戒功能发展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他编修期间相对远离政治,也使得此书的史实选择与历史情怀能够超越于其时的政治斗争。
第2个回答  2019-10-14
《资治通鉴》写作的目的:总结许多历史经验教训,供统治者借鉴,有助于治国安邦,更好的解决现实矛盾。
第3个回答  2019-10-15
司马光隐居的原因是不想被别人打扰,安心工作,因为他的任务太重了。
第4个回答  2019-10-14
他是想通过对事关国家盛衰、民族兴亡的统治阶级政策的描述警示后人。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