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制度还没有出现之前,古人是怎么样选官的?

如题所述


察举制形成原因及特点,“对策者百人,唯(晁)错为高第”。可以看出在汉文帝时期,不但有了考试,而且还根据考试成绩划分了名次。至汉武帝时期,察举制达到完善。儒家子弟作为主要的做官之人,“非治儒术者不取,董仲舒取为上第”。

这一时期确立以儒家思想为指导原则,并以法治绳之,达到了学术思想、政治体制、知识分子三位一体的结合,使中央集权制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在当时,察举所选拔的对象并不局限于平民学子,既有“白身”也就是没有官职的普通百姓,也有已有官职在身的官吏。只要德行达到要求均可参加选拔,也就是考试。但并不以考试成绩作为主要的考核标准,而是以德行方面的名声。到汉光帝时期,考试的成绩才逐渐作为重要的考核项目,并不再单一的以德行作为评判。这一时期的考核也更加的公平。


察举制的科目及要求。察举制,主要是依靠中央高级官员, 选拔平民子弟或者底层的低级官吏入朝或升迁。萧咸就曾为丞相的府吏,后来通过察举制被举荐。察举制又设有岁科(常科)以及特科。“孝廉”,“茂才”,“察廉”,“光禄四行”这四种科目为岁科。其中“举孝廉”为主要的一科,也是人才来源的最主要一科。根据历史的不同时期以及特殊年份,特科所考的科目也不同,主要依据当时的朝中的缺口来补充。

孝廉,作为最重要的一科,也是升官途径最快的一科,以考察子弟的德行为主,大部分都是通儒学的高官及富豪子弟通过此途径入朝。但同时,通过举孝廉入朝的官员,在历史上出名的也多。东汉名臣李膺就是举孝廉入官,入朝以后文能广纳天下学子,武能多次打退鲜卑入侵。武帝时期下诏,

“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东汉和帝时,举孝廉以人口为单位,不再是以郡为单位。“郡国人口不满10万三岁(年)举孝廉一人;不满20万二岁举一人,20万岁举一人;四十万举二人;上至百二十万六人"。后来又限制年龄,40岁以上才能举孝廉为官。不过由于各种原因,“限年法”很快废除了。


茂才,其重要性仅次于孝廉。原是秀才科,因避刘秀讳,更改为茂才。汉武帝元封五年下诏:“其令州郡察吏民有茂才异等”,这是此科之始。但在西汉时期,茂才不作为“岁科”。茂才科主要是现任官吏的考核。因本身资历高,在四科之中起点最高,多起用为县令。并且“茂才”入官者中不少人都能身居高位。例如,东汉周举,官至光禄卿。在当时流行先举孝廉,再举茂才。但茂才的要求高,能举茂才的人数极少。


察廉。有不少人认为察廉就是孝廉,但其实不是。察廉被举者多是低级官员,由于忠于职守,被上级看中推举,按原职升任。与茂才不同的是,茂才的官员起点高,人数少,而察廉的范围广泛。

光禄四行,起源于汉元帝时期。是为具有质朴、敦厚、逊让、有行四种品行,但才能方面并不突出,并且长时间没有晋升的官吏特别设置的科目,每年从中选举出一两人晋升。“诏丞相、御史举质朴、敦厚、逊让、有行者,光禄岁以此科第郎从官。”



察举制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招揽各类人才为朝廷效力,但通过察举制进入官场的官员容易对举荐人产生感恩之情,导致拉帮结派行为产生,不利于朝堂的稳定。

其二,察举制,由于缺少统一的鉴定标准,容易存在推举不公平的现象。郡县地方在察举制的盛行之下形成评议之风。“清议”名士好品评臧否人物,不重实际,空发议论。而真正有才德之人容易被埋没。其中有不少品行不佳,毫无才能之人钻制度之漏洞,通过贿赂官员入朝,助长了歪风邪气。

其三,豪门望族、地方权贵,把持了察举制的选举权。豪门子弟不问品行皆可入朝,而真正有才能的寒门子弟入朝无望。察举制成了变相的“世袭制”。

其四,德行的评判难以作为真正的考量标准。人是复杂且多变的,德行的评判难以做出真正的客观评价。例如,王莽在篡汉前,在民间有很大的声誉和威望,在后来却成为篡汉的历史罪人。“向使王莽身先死,一生真伪谁复知?”。


尽管察举制存在很大的弊端,甚至为后来的汉朝动乱埋下了隐患。但察举制作为两汉时期重要的人才选拔来源,区别于之前的世袭制与军功制,对汉朝的兴盛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后期随着考试制度的完善,察举制演变为科举制,德行也不再作为重要的考核标准。但是察举制的产生为古代的政治、经济、文化产生了不可或缺的影响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无其他回答

在科举制度没有出现之前中国是如何选拔官员的?
科举制度出现的差别:剥夺了士族地主的政治特权,削弱了地方豪强士族的势力,使封建官吏的选拔和任用权收归中央,有利于消除地方和中央在选官方面的腐败,改变了自秦汉以来以荐举为主的官吏选拔制度,是历史的一大进步。通过科举考试,向整个地主阶级开放仕途,有利于笼络人才,缓和了矛盾,扩大了统治阶级的基...

在科举制尚未创立前 朝廷是怎样选拔人才的
中国古代人才选拔制度,起源于商周时期的世卿世禄与寻访制,经先秦时期的选士、养士制,历经两汉时期的察举制和魏晋南北朝时的九品中正制,定型为隋唐及后期的科举制。 一、世卿世禄与寻访制 在中国的商周时代,还没有成熟的人才选拔机制,由于奴隶主贵族把持政权,各级官吏实行“世卿世禄”,即奴隶主贵族凭借血缘关系,子...

汉朝没有科举制,当时汉朝是如何选拔官员的?
汉朝的察举制是一个由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取人才并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的选官制度。汉朝的察举制第一步就是有地方的官员考察、选拔有才能的人才推荐给中央,这是第一步,也是察举制最关键额的一步。如果没有当地官员的举荐,即使你再有才能,也无法做官。人才上报后,...

古代在科举制以前,官员是怎样选拔出来的
汉武帝进一步把察举发展为一种比较完备的选官制度。一是对于察举人才的标准有了明确的新规定,凡儒家以外的各家均不得举,开创了以儒术取士的标准。二是取士包括德行、学问、法令、谋略四个方面的内容。三是察举分岁举和诏举两类。岁举为常科,每年推举。科目有孝廉和秀才。孝廉始为孝与廉两科,后...

科举制度还没有出现之前,古人是怎么样选官的?
光禄四行,起源于汉元帝时期。是为具有质朴、敦厚、逊让、有行四种品行,但才能方面并不突出,并且长时间没有晋升的官吏特别设置的科目,每年从中选举出一两人晋升。“诏丞相、御史举质朴、敦厚、逊让、有行者,光禄岁以此科第郎从官。”察举制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招揽各类人才为朝廷效力,但...

在科举制度被创造出来之前,朝廷是如何进行官员选拔的呢?
科举制度从隋唐开始到明清结束,是这一时期封建社会主要选拔官员制度。它是在总结以往选官制度基础上,通过考试方式,实现为皇帝扩大选拔官员范围。不过在科举制度产生前,我国古代各个时期,都根据当时经济发展水平,从维护统治集团利益需要,采取一定方式选拔官员,行使管理国家的权力。从西周到春秋中后期:世卿...

古代还没有科举制度时,想当官只能靠别人推荐吗﹖
不完全是,战国之前,官员(非职事官)任职主要是世袭,即所谓“世卿世禄制”。李悝改革后,开始实行依军功授爵(此时还是职爵一体、文武一体),商鞅改革后军功爵制逐渐盛行。汉武帝时察举制成为选才的主要方式,此外还有征辟,即征召社会上有名望之人,这两种可以说是你指的推荐,此外还有荫官,东汉...

请问在古代实行科举制之前,采取的选官制度是什么?
中国古代官吏铨选的途径很多,有世袭、纳赀、军功、荐举、郎选、恩荫和科举制等。主要有三个阶段和三种制度,即先秦的世袭制、秦汉至魏晋南北朝的荐举制和隋唐至明清的科举制。世袭制 亦称世卿世禄制,盛行于夏、商、周时代。原始社会末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的禅让制破坏后,出现了“大人世及以为...

古时,在有科举制度之前(没有科举制度选拔人才的时候),政府是怎么做的...
首先古代选拔官吏的制度,起源于先秦时期的选士、养士制,历经两汉时期的察举制,魏晋南北朝时的九品中正制,最后才定型为隋唐及后期的科举制。先秦选拔人才的世官制度,一般都是血缘世袭关系和世族的垄断。汉朝的察举制度是由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取人才并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

古代科举是创立之前什么方法推选人才的
察举是汉代选官的一种主要做法。西汉初年,汉高祖刘邦就曾诏令诸侯王和地方郡守察访民间德高望重的人,把他们推荐给朝廷。汉文帝以后,这种察举的办法逐渐形成制度,但是并没有固定的举行时间。一般多是在发生了自然灾害,或出现日食、地震等情况时,皇帝表示引咎自责,同时诏令朝廷百官和地方郡国荐举人才。在汉代,察举不...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