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历代名人志士对待生死的态度

对人生自古是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一句的理解?

应该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出自 文天祥的《过零丁洋》,全诗是: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丹心”是指赤红炽热的心,一般以“碧血丹心”来形容为国尽忠的人。
“汗青”是指历史典籍。古时在未有纸的发明之前,要记录军国大事,便只能刻写在竹简之上;但必须先用火把竹简中的水分蒸发出来,这样才方便刻写,并可防虫蛀;后人据此引申,把记载历史的典籍统称为“汗青”。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两句诗的意思,是说自古以来,人终不免一死!但死得要有意义,倘若能为国尽忠,死后仍可光照千秋,青史留名。
岳飞、文天祥、史可法及谭嗣同均是为国为民而肯抛头颅、洒热血的烈士,其壮烈情怀均与这两句诗的诗意吻合,那到底这两句诗是谁人手笔呢?
南宋末年,文天祥在广东兵败被元军俘虏,并被带往北方囚禁,途中经过零丁洋,便写了“过零丁洋”诗来抒发国破家亡的抑郁。其诗的下半阙如下———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其后,文天祥始终不被任何威迫利诱打动,慷慨赴义!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无其他回答

我国历代名人志士对待生死的态度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出自李清照的《夏日绝句》。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出自谭嗣同的《狱中题壁》。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出自曹植之口。有的人活着,却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却依旧活着,出自臧克家的《有的人》。

古代仁人志士如何看待生死?
古代仁人志士对待死亡主要思想是成仁取义,宁死不屈大义凛然,舍身取义,生死观是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一部分,而且是很重要的部分。多少仁人志士为了民族的生存而舍弃了自己的生命,换来了现在和平的社会。而在当今和平年代,许多人却不知道,人为什么活着。对待生死的态度直接影响到人们在现实生活中的价值取...

古代仁人志士如何看待生死
在生死的问题上,儒家崇德、仁、义,认为这些比生命还重要,孔子说:“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任,有杀身以成仁”、“ 朝问道,夕死可矣。”,对于这一点,孟子讲了更清楚,他说:“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这就是说,人生在世,有比生更为重要的...

我国历代名人志士对待生死的态度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丹心”是指赤红炽热的心,一般以“碧血丹心”来形容为国尽忠的人。“汗青”是指历史典籍。古时在未有纸的发明之前,要记录军国大事,便只能刻写在竹简之上;但必须先用火把竹简中的水分蒸发出来,这样才方便刻写,并可防虫蛀;后人...

中国历史上仁人志士正确对待生死的名言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 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孔子有句名言:不知生,焉知死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叫人生死相许

为什么说孔子是中国古代最早的生死观研究者呢?
志士仁人, 无求生以害仁, 有杀身以成仁。(《卫灵公》)孔子甚少谈论生死,却对季路的提问几乎是直接的给予了回答。对于“未知生,焉知死”,朱熹说:“问事鬼神,盖求所以奉祭祀之意。而死者人之所必有,不可不知,皆切问也。然非诚敬足以事人,则必不能事神;非原始而知所以生,则必不...

庄子生死观名句-集合53句
1、在我国历史上,不少思想家对生死问题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看法。孔子谓“杀身成仁”。孟子曰“舍生取义”。司马迁认为“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庄子认为生是偶然,而死是必然,不必过于悲哀。2、孟子更明确地论述了这一点,他说:"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

如何看待古人的生死观
古人对生死跟我们现在区别差不多 ,古代人少气节比较雄厚,视死如归,也有胆小怕事,所以古人跟我们现在差不多一样,但是有气节的人把名誉忠义看的比较重些,但是古代人少唐代吧才五千多万人口,安史之乱死了三分之二,但是不能代表所有的人,唐代有很多地方版地图比较小,宋也是,所以人口不完全同意...

结合我国历代名人志士对待生死的价值观,举例谈谈你对”人生自古谁无死...
每个人都终究有一死,留下自己的赤诚之心在史册里

理智看待生死的作文
人对待死的态度直接影响着生前的行为。陈涉曰:“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司马迁曰:“人固有一死,或重于太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因此陈涉伐无道,诛暴秦;司马迁则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现在的人则认为人应看淡死,注重生前对社会的贡献,担当了生前事,何计身后名?这...

相似回答